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1.
临床医生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临床医生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暴露的情况,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建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调查医生在工作中发生暴露的相关情况。结果共收到106名医生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报告。其中,血液或体液溅污20人,锐器伤86人。最常见的暴露物为血液。外科医生发生锐器伤的比率最高,达67.44%,暴露多发生在医生使用缝合针、穿刺针或刀片进行手术时。暴露源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最多见(51.89%),其次是梅毒抗体阳性患者(16.98%),抗HIV阳性患者2例。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生及时进行相关干预,经追踪随访,无人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外科医生在进行手术相关操作时易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暴露,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暴露后及时进行干预以降低暴露后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92.
本期刊登13篇文章,现将其中主要文章内容介绍如下:1.天野直二等报告了1例在临床上具有典型性经过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在24岁时出现过眼外肌麻痹,当年缓解,27岁时又复发。29岁出现痴呆、步行障碍、构音障碍,且逐渐加重,继之出现阵挛性抽搐、球麻痹,全部病程约经11年后死亡。病理解剖:大脑、小脑、脊髓之各处均见到大小不等之脱髓鞘病灶,在小脑还见到了阴影斑(Shadow plague)。在额叶白质内,除见到显著的脱髓鞘之外还有广泛的纤维性胶质增生。  相似文献   
93.
目的优化Evans综合征(ES)并发溶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综合征以及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双侧型脑桥血管综合征的诊断。方法按照医学循证原则,重新分析文献病例资料。结果 /结论 (1)301医院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病理学文献的病例1,应该是ES并发DIC;(2)所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TTP"国内外文献均未与SLE合并的Coombs试验阴性的ES鉴别,而后者相对常见且属于一元化诊断;ES并发的溶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综合征(具备"五联征")、肾性贫血、肾性血小板减少应引起临床重视;(3)九州大学文献的低磷血症导致CPM不能成立;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文献的低钠血症及其快速纠正导致CPM不能成立;(4)北京协和医院报告的2例"感觉神经元病",属脊髓SCD的可能性更大;(5)张海鹏执笔的3篇文献的通讯作者更正为张海鹏。  相似文献   
94.
李绍英 《大家健康》2016,(4):146-14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探索治疗冠心病的有效安全的临床处方。方法:将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治疗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曲美他嗪的治疗方式,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2.17%,明显高于对照组71.84%,观察组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更加稳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更加明显,且能有效改变患者心功能不全的症状,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在急性脑血管病(ACV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62例ACVD患者和25例对照组血清sICAM-1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VD血清sICAM-1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动态观察显示,随着病情的好转,sICAM-1含量逐渐下降。ACVD患者头CT片病灶越大,sICAM-1含量升高也越明显。结论:血清sICAM-1含量的高低可作为判断ACVD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6.
急性脑梗死(6h以内)静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99,自引:1,他引:98  
目的 评价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凡符合人组标准的患者接受尿激酶50万U-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内,30min内滴守,随后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500ml每日1次共10d,溶栓后24h加用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300mg每日1次共10d,然后改为100mg每日1次共80d,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并记录在下列时间点;溶栓前,溶栓后2h,24h,3d,7d,14d,30d和90d。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者共409例,尿激酶平均用量为131万U,溶栓后ESS分值增加迅速,溶栓后24h有87.53%的患者ESS分值增加≥10分,溶栓后90d有46.6%的患者ESS分值达到≥95分,本组发生非症状性脑出血共19例(4.64%),发生症状性脑出血16例(3.91%),死亡率为12.22%(50/409),其中6.35%(26/409)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90%(8/409)死于脑实质内出血。结论 提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6h以内)是有效的,如严格掌握时间窗及适应证,该疗法相对比较安全,并为第二阶段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7.
补体系统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和炎症反应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 ,补体系统激活是炎症反应及体液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补体系统激活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研究尚少。文章从脑缺血时补体的来源 ,补体激活机制 ,补体介导损伤机制 ,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及抗补体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8.
目的了解儿童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2004—2006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9例隐球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急性起病2例,亚急性或慢性起病7例。发热8例,头痛、呕吐5例,咳嗽4例,皮肤黄疸3例。脑膜刺激征阳性5例,肝大、脾大各4例,淋巴 结肿大5例。视乳头水肿3例。白细胞、C反应蛋白均增高,脑脊液异常5例。 肺CT异常8例。血清隐球菌抗原均阳性。1例放弃治疗;8例出院时 临床症状消失,病原学检查阴性。 结论儿童隐球菌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体征,误诊率高。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多脏器损害且经抗结核、抗感染治疗无效者,应考虑该病可 能。确诊依赖于脑脊液墨汁染色、血清或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组织病理及病原培养。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脑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例EBV脑炎临床特点.结果 14例患儿脑脊液和血清EB VCA(衣壳抗原)-IgM均阳性.其中6例进行脑脊液EBV DNA检测,3例阳性.2例具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典型症状,淋巴结及...  相似文献   
100.
依据新的证据,一致同意对McDonald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进行修改。简化中枢神经系统病灶空间和时间弥散影像的规定,可在某些情况下一次扫描确定空间和时间弥散。修改简化了标准并保持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所有人群,可早期诊断并加强一致性,使之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