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216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约公元1505年(511年前)梅毒传入我国~[1],当时称"杨梅疮"或"广疮"。我国最早有关梅毒的专著是明代韩懋编著的《杨梅疮论治方》,最早有关神经梅毒的论著则见于程玉麐教授于1939年编著、因抗日战争推迟于1948年出版的我国首部《神经病学》专著中。新中国成立前,列强入侵、国弱民穷,鸦片和娼妓泛滥,梅毒十分猖獗;新中国成立后,立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方法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生部统计中心发布的人群资料显示,我国脑血管病在城市和农村占全死因顺位的第一、二位.我国每年脑血管病新发病例数超过200万例,死亡约150万例,全国脑血管病存活者约600万~700万,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1].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3/4.现对近年来几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的选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降纤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降纤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 15 6只 ,随机分为降纤酶组和生理盐水组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 ,腹腔注射降纤酶 8U kg ,应用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S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 ,观察缺血不同时间大鼠脑梗死体积比、神经元改变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周长和积分光度值改变。结果 降纤酶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周长、染色强度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出血梗死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降纤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减轻是其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ND)的研究是国内外近十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论述了 DND 的提出、目前研究的现状、适用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海马区 DND 时的光镜和电镜下的改变,并详细阐述了兴奋性氨基酸、细胞内钙超载、自由基的产生、酸中毒及蛋白质合成障碍等与 DND 产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散发性脑炎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病,且逐渐增多。但由于该病的病因学、病理解剖学及发病机理等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故其临床诊断标准各地不一。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以利防治及开展科学研究,本部特约李大年副教授组织这次笔谈,邀请省、内外专家及有经验的医师共同讨论,畅谈体会,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10多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梅毒在我国的再次流行,神经梅毒的发生率亦有所增加.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被误诊,尤其是梅毒性脑膜炎,因为缺乏特征性改变而更难以被发现.我院诊治1例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梅毒性脑膜炎患者,经多家医院诊治,16个月后才获确诊,为吸取经验教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脱髓鞘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及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临床上中枢及外周同时受累的病例并不多见,本例报道产后19d并发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1例. 1病例报告 患者,女,17岁,因左手麻木1d,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伴言语不清半天于2010年6月6日入院,患者为产褥期妇女,发病前19d顺产一正常男婴,产后1w低盐饮食,此期间出汗多,后恢复正常饮食.病前1w腹泻2d,不伴发热,病前1天晚8时许突然出现左手麻木,伴有言语不能,烦躁,次日晨起上述症状消失,但于当天11时许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上肢不能持物、下肢搀扶下可行走,伴有言语不清、呛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表达变化规律,探讨纤溶系统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2003在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进行。取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6)、假手术组(n=6)及实验组(n=36),实验组又分为缺血90min再灌注0,6,12,24,48,72h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不干预;实验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尼龙线未进入大脑中动脉。各组均于缺血90min后拔除线栓,实验组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表达变化,同时应用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观察神经元凋亡变化。结果:48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大鼠大脑皮质及尾壳核神经元可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蛋白、mRNA的弱表达。②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二者表达呈不同的动态变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蛋白、mRNA在再灌注0h即开始表达,主要见于形态结构正常的神经元;于再灌注48h表达明显增强,持续至再灌注72h,于皮质、尾壳核损伤中心区坏死残存的神经元表达最为明显,于损伤中心区周边的部分固缩神经元及正常的神经元表达也增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蛋白、mRNA开始表达迟于前者,于再灌注72h最为明显,其表达部位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相同,但表达强度较弱。③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染色显示,再灌注早期在缺血区的大脑皮质及尾壳核外侧部可见少量散在凋亡神经元,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目增多,于再灌注48~72h达高峰。结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并可能是通过启动神经元凋亡过程所致;其抑制物延迟表达可能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表达阶梯状升高后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凋亡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8-01/1999-07在白求恩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6~7周龄雄性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流组;假手术组5只作为对照,缺血再灌流组根据再灌注提取标本的时间不同并分7组,即术后1h,1,3,7,14,28,42d组,每小组5只。制备动物模型,选用跳台,避暗反应等行为学检测确定。评价采用卒中指数评分和神经病学症状评分标准。制作病理切片,应用光镜,电镜,流式细胞仪,原位末端标记等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在不同时间缺血再灌注时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发生、发展关系。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动物模型卒中指数及神经病学指数评价:缺血再灌注1d时卒中指数及神经病学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3.5±0.53,0,P<0.05),(4.6±0.54,0,P<0.05)。②各组病理形态学改变:重复缺血再灌注24h神经细胞间质水肿,核浓染固缩,顶树突延长。再灌注3d,皮质少量小胶质细胞增生,海马可见颗粒细胞变性呈空泡样。再灌注7d,皮质胶质细胞增生聚集成堆,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变性,部分坏死。再灌注28d,皮质神经细胞大量缺失代之胶质细胞,海马CA1、CA4区锥体细胞大量缺失、变性、坏死。电镜观察可见细胞核基质肿胀,破坏。排列紊乱,并有空泡形成。粗面内质网扩张,小胶质细胞核染色质凝聚,可见变形。③额叶、海马区细胞凋亡变化:重复缺血再灌注3d流式细胞仪检测额叶皮质、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百分率最高。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逐渐下降至42d最低点。各不同时间点再灌注细胞凋亡数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原位末端标记法正常阳性对照组可见少量散在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1h后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增多,3d后皮质、海马阳性细胞明显增多达高峰,核固缩,染色质聚集,一些细胞可见凋亡小体,阳性染色细胞核呈深棕色,缺血再灌注7d时皮质、海马区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至再灌注42d时阳性细胞数略有增多,但仍少于再灌注3d。电镜下受累神经细胞多单个存在,早期为染色质固缩,常聚集于核膜呈境界分明的颗粒、块状或新月形小体,细胞浆浓缩。核内细胞器和致密染色质保持完整。细胞周围无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全过程中均伴随着神经细胞凋亡,但细胞凋亡的高峰期在缺血再灌注后的两三天,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神经细胞坏死加重,凋亡数量减少。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且细胞凋亡作为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颈内动脉线栓与环扎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模型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目的 建立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稳定性强的动物模型 ,并对两种不同品系的动物进行对照。方法 SD大鼠 5 2只 ,L ewis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 5组 ,非环扎组采用 L onga方法 ,环扎组采用线栓并环扎颈内动脉(ICA)与翼颚动脉 (PPA )分叉处远端的 ICA。结果 神经体征评分与梗死体积有明显的相关性 ,线栓并环扎颈内动脉远端不但大大的提高了梗死率 ,而且梗死体积比较稳定 ,与不环扎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L ewis大鼠梗死成功率高 ,体积较稳定。结论 颈内动脉线栓与环扎建立大鼠局灶缺血再灌模型的方法可靠 ,稳定性好 ,L ewis大鼠是一种用于研究局灶脑缺血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