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及其风险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153例抑郁障碍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等);应用NSSI行为问卷对入组者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伴与不伴NSSI两组,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中文版(MINI)评估患者是否共病焦虑障碍;分析NSSI行为的风险因素。结果:59例(38. 6%)患者有NSSI行为,归为伴NSSI组;不伴NSSI组(94例)。伴NSSI组女性患者的比率及共病焦虑障碍的比率明显高于不伴NSSI组(P均0. 01),年龄明显低于不伴NSSI组(P 0. 05)。伴NSSI组中,女性患者NSSI行为方式依次为割伤、阻止伤口愈合、刺伤,男性患者依次为割伤、灼烧伤、过度摩擦皮肤;性别间NSSI行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共病焦虑障碍患者NSSI方式及频率与非共病焦虑障碍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共病焦虑障碍是抑郁障碍患者NSSI危险因素。结论:抑郁障碍患者中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女性患者;共病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患者更容易发生NSSI。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重性抑郁障碍(MDD)和双相障碍患者(BD)精神科共病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1年3月至8月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141例重性抑郁障碍和52例双相障碍患者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及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调查。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组和双相障碍组精神科共病率分别为30.0%和28.8%,两组共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05);两组共病焦虑障碍最为常见,其共病率分别为27.0%和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9,P=0.094);共病酒精依赖或物质滥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结论:重性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与其他精神科疾病存在广泛共病,尤以焦虑障碍多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双相抑郁障碍与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的应对方式,并评估应对方式与两种疾病的关联.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病例对照设计,共入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144例,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189例,健康对照123例,应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评估被试的应对方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两患者组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较高,积极应对方式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复发抑郁障碍患者相比,双相抑郁障碍组积极应对方式较高(P<0.01).同种疾病中,非缓解期的患者较缓解期患者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更高,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更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年龄和疾病状态的影响后,积极应对方式仍是患双相障碍的危险因素(OR=1.064,95%CI=1.026~1.102),该模型对双相障碍的预测准确率为64.3%.结论 与复发抑郁障碍患者相比,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多采用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采用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的抑郁障碍患者,发展成双相障碍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躯体形式障碍共病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58例抑郁症共病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共病组)和60例单纯抑郁症患者(非共病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早年创伤间卷简表(ETI-SF)评估早年创伤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的严重程度;运用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和躯体形式障碍共病患者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共病组相比,共病组的受教育年限(t=-2.26)、年收入(t=-3.13)均显著低于非共病组(P<0.05).共病组与非共病组ETI-SF总分(Z=-2.48)、早年躯体创伤(Z=-2.23)及早年情感创伤分量表分(Z=-5.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早年创伤问卷总分(B=0.226,OR=1.774;P<0.05)、躯体创伤分(B =0.327,OR =0.893;P <0.05)、情感创伤分(B =0.469,OR=1.627;P <0.05)和HAMD总分(B =0.254,SE =0.681;P <0.001)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 结论:抑郁症和躯体形式障碍共病患者经历较多早年创伤,其中早年情感虐待经历与抑郁症和躯体形式障碍共病倾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伴与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焦虑情绪、应对方式的差异及其相关性,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有利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8~18岁抑郁障碍患者,根据有无NSSI分为两组,其中伴NSSI的71名为研究组,不伴NSSI的59名为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状,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焦虑症状,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估应对方式.分析两组患者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差异性,并对其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伴NSSI组的积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不伴NSSI组(P<0.05),伴NSSI组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P<0.05).伴NSSI组患者无论在状态焦虑情绪还是在焦虑特质方面均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患者.患者的状态焦虑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具有相关性(P<0.05),但与其积极应对方式并无相关性.而其特质焦虑无论是与积极应对方式还是消极应对方式均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在相同抑郁状态下,伴有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及抑郁、焦虑情绪时更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焦虑更为明显的患者也更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提示早期培养积极应对方式,可能减轻焦虑、减少N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肥胖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抑郁障碍儿童青少年患者757例,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数据;评估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测量体质量及生化指标。结果: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肥胖率为10.4%。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比较,发病年龄、首次住院年龄、总病程、住院次数及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NSSI行为、使用抗抑郁药物种类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与总病程、住院次数、空腹血糖、TG、TC、LDL-C及NSSI呈正相关;与年龄、首次住院年龄、HDL-C、使用几种抗抑郁药物及抗抑郁药物剂量呈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2.114,P=0.007)、TG (OR=2.086,P=0.001)及NSSI行为(OR=2.103,P=0.010)是抑郁障碍患儿伴肥胖的危险因素,而较高剂量的抗抑郁药(OR=0.970,P=0.015)是肥胖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肥胖率较高,且与空腹血糖、TG、NSS...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综合医院具有自杀倾向患者的特征,并分析此类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的住院患者中具有自杀倾向的病例共680例,根据是否发生自杀行为分为自杀倾向组(有自杀倾向无自杀行为,527例)和自杀行为组(有自杀倾向亦有自杀行为,153例).收集他们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入院科室、自杀诱因、自杀方式、精神疾患、躯体疾患及显著的精神症状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倾向组主要为女性[66.6%(351例)]、已婚[77.4%(458例)]、心理科[74.4%(392例)]、抑郁症[66.2%(349例)].自杀行为组中,男性和女性的自杀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9,P=0.014),选择跳楼方式的男性较多,药物及割脉方式的女性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住重症医学科(OR=7.844,95%CI:2.240~27.475,P=0.001)、婚恋受挫(OR=3.646,95%CI:1.217~10.917,P=0.021),肿瘤(OR=4.620,95%CI:1.552~13.755,P=0.006),双相情感障碍(OR=3.734,95%CI:1.157~12.052,P=0.028)是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具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中,入住重症医学科、双相情感障碍、肿瘤、婚恋挫折是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而且两性的自杀方式有所不同,需要临床高度重视,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住院抑郁障碍患者合并心境稳定剂(MS)的治疗情况,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合并使用MS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2月住院治疗的145例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或不合并MS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合并MS治疗的患者比例33.8%(49/145)。与未合并MS治疗组相比,合并MS治疗组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9.0%VS 33.3%,χ~2=4.350,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656,95%CI:1.162~6.073,P0.05)、自杀(OR=0.456,95%CI:0.214~0.968,P0.05)、精神病性症状(OR=2.327,95%CI:1.068~5.068,P0.05)是抑郁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中联合使用MS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不伴有自杀、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多的联合心境稳定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抑郁障碍对颅脑创伤患者反应抑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104例颅脑创伤患者(伴抑郁障碍54例、不伴抑郁障碍50例)颅脑创伤和抑郁障碍严重程度,刺激-反应相容性试验记录反应抑制任务反应时间。结果颅脑创伤伴抑郁障碍组HAMD-17(P=0.000,0.000)和ADL(P=0.000,0.000)评分高于颅脑创伤不伴抑郁障碍组和对照组,颅脑创伤不伴抑郁障碍组HAMD-17(P=0.000)和ADL(P=0.000)评分亦高于对照组。无论执行相容性还是不相容性任务,颅脑创伤伴或不伴抑郁障碍组患者反应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00,0.000),颅脑创伤伴抑郁障碍组患者反应时间亦长于颅脑创伤不伴抑郁障碍组(P=0.000)。结论颅脑创伤后可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且在伤后6个月或更长时间仍存在。颅脑创伤伴抑郁障碍可以加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应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0.
抑郁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抑郁障碍患者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探讨抑郁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方法 使用SCID- Ⅱ对102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人格障碍的评估,并与102例正常人群对照,对抑郁障碍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 抑郁障碍组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为51.9%,31.4%的患者被诊断为两种或以上的人格障碍,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女性抑郁障碍患者人格障碍的发生率(63.5%)显著多于男性患者(40.0%);重性抑郁症与心境恶劣患者人格障碍的共病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抑郁障碍患者中最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为回避型、强迫型、消极型以及偏执型。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人格障碍患病率,对抑郁障碍和人格障碍的共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抑郁与焦虑共病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抑郁与焦虑共病障碍的发生率,探讨其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50例抑郁障碍患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3个月后进行随访.结果:45.3%的抑郁障碍患者共病焦虑障碍,共病以广泛焦虑障碍与惊恐障碍为最多(分别为22.0%、13.3%);入组时及3个月末,共病组HAMD、HAMA、CGI及SDSS总分均显著高于抑郁组(P<0.05),3个月末共病组HAMA减分率显著低于抑郁组(P<0.05),HAMD减分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抑郁与焦虑共病障碍发生率高,具有抑郁及焦虑症状重、社会功能损害重,焦虑症状不易缓解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抑郁症和焦虑症障碍的共病率,以及对临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入组对象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SDS)和临床大体量表(CGI)评估.观察流行病学资料,焦虑和抑郁症状群、自杀状况.用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检查提纲中有关焦虑障碍的诊断清单评定患者合并的焦虑障碍.结果 共入组508例患者,首次抑郁发作为269例(53.0%),294例(57.9%)有过自杀观念,55例(10.8%)曾有自杀行为.45例(8.9%)伴精神病性症状.HAMD量表总分平均为(32.6±7.7)分;HAMA量表平均为(21.0±7.3)分,其中78.5%患者大于14分.抑郁症患者焦虑障碍的共病发生率为68.9%(350例),16.7%共病多种焦虑障碍.焦虑障碍种类分布以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主,为56.1%.焦虑对抑郁症的临床严重程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在共病与非共病之间未见统计学意义.36.0%患者同时伴有躯体疾病.结论 抑郁症与焦虑共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现象,合并的焦虑障碍以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主,1/3的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诊断性预测模型,以期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科住院的抑郁障碍患者(n=366)临床资料。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伴NSSI行为组(n=289)和不伴NSSI行为组(n=77)。将366例患者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n=258)和验证集(n=108)。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的区分度,使用校准曲线评估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的校准度,使用Homser-Lemeshow(HL)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使用临床决策分析(DCA)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情况。结果 性别(β=1.734,OR=5.561,95%CI:2.678~11.964)、受教育程度(β=0.864,OR=2.737,95%CI:1.174~4.795)、自杀未遂史(β=0.932,OR=2.5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伴焦虑症状的发生情况,并从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分析抑郁症伴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社会支持问卷(social support scale,SSS)对729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根据HAMA得分将患者分为不伴焦虑症状组(HAMA7分)和伴焦虑症状组(HAMA14分),比较两组社会心理因素,并分析抑郁症伴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抑郁症患者中焦虑症状(HAMA14分)的发生率为58.85%(429/729),16.32%(119/729)肯定不伴焦虑症状(HAMA7分)。伴焦虑症状组神经质、精神质、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的得分高于不伴焦虑症状组(P0.001);外倾性的得分低于不伴焦虑症状组(P=0.010)。抑郁程度(OR=9.255,95%CI:4.726~18.127)、神经质(OR=1.595,95%CI:1.197~2.125)、负性生活事件(OR=1.009,95%CI:1.001~1.017)、消极应对方式(OR=1.046,95%CI:1.013~1.080)均是抑郁症患者伴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抑郁症状严重、高神经质水平、经历更多负性生活事件、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抑郁症患者更有可能伴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研究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残(NSSI)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16例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NSSI行为问卷表结果将患者分为伴NSSI组(n=80)与不伴NSSI组(n=36),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结果伴NSSI组在性别、共病抑郁、学习压力、网络成瘾、遭受校园欺凌与不伴NSSI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年龄、年级、病程与不伴NSSI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伴NSSI组中NSSI行为发生频率较高,女性NSSI行为6次或以上的发生频率为44.44%,明显高于男性的19.23%(P<0.05);Logistic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共病抑郁、学习压力、网络成瘾、遭受校园欺凌是NSS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且女性高于男性,性别、共病抑郁、学习压力、网络成瘾、遭受校园欺凌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eck scale for suicidal ideation,SSI)对155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评估有无自杀意念,并使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人口学资料,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对患者进行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评估。结果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49.7%(77/155),有自杀未遂史的患者为17.4%(27/155)。相对于非汉族患者,汉族患者自杀意念更强(P0.05);相对于无自杀未遂史患者,有自杀未遂史患者自杀意念更强(P0.05);与无自杀意念组比较,有自杀意念患者的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因子分、认知障碍因子分、阻滞因子分更高(P0.05)。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抑郁(β=0.22,P0.01)、自杀未遂史(β=0.41,P0.01)和疑病(β=-0.21,P0.01)对自杀意念具有直接预测作用,焦虑(β=0.08,P0.01)和疑病(β=0.07,P0.01)皆通过抑郁对自杀意念起间接作用。Bootstrap BC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抑郁在焦虑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疑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有自杀未遂史和抑郁情绪严重程度是自杀意念主要的危险因素,在自杀预防工作中要多关注有自杀未遂史和严重抑郁情绪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区常住人口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15岁人群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分布特点.方法 2006年8月1~31日采取分层、整群和随机抽样法,使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3.0中文版(CIDI-3.0)对广州地区≥15岁的居民7418人完成访谈,其中"精神病性障碍"筛查阳性者由精神科医生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SCID-I/P)进行疾病诊断.结果 广州地区各类精神障碍加权时点患病率为4.33%,加权终生患病率为15.76%.在加权时点患病率中,排在前三位的是酒精使用障碍(1.38%)、重性抑郁障碍(0.80%)和精神分裂症(0.49%).各类精神障碍加权时点患病率农村明显高于城市(5.92%vs 3.73%,χ2=17.12,P<0.001);酒精使用障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54%vs 0.17%,χ2=86.74,P<0.001)、农村明显高于城市(2.19%VS 0.87%,χ2=20.65,P<0.001);烟草依赖男性明显高于女性(0.50%vs 0.02%,χ2=17.78,P<0.001);重性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及未特定抑郁障碍女性明显高于男性(1.03%V8 0.59%,χ2=4.20,P=0.041;0.53%vs0.16%,χ2=6.88,P=0.009;0.43%vs 0.13%,χ2=5.75,P=0.016).结论 广州地区的精神卫生问题值得重视.其中,重性抑郁障碍、酒精使用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是社区开展精神卫生服务中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精神科急诊患者自伤自杀行为发生及相关因素进行初步调查。方法:采用自杀危险因素评估表对精神专科医院急诊非取药患者1 325例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将其分为自伤自杀组146例(评分≥21分)和非自伤自杀组1 179例(评分≤20分),分别对两组社会人口学及疾病学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女性就诊者自伤自杀行为高于男性(χ2=6.158,P0.05),白天就诊者高于其他时间段就诊者(χ2=27.740,P0.001),父母关系不和的就诊者高于父母关系好的就诊者(χ2=9.771,P0.01),存在疾病诱因的就诊者高于无疾病诱因的就诊者(χ2=15.134,P0.01),多次发病的就诊者高于首次发病的就诊者(χ2=8.578,P0.05),临床诊断焦虑抑郁状态的就诊者高于其他临床诊断的就诊者(χ2=125.203,P0.001)及有躯体疾病的就诊者高于无躯体疾病的就诊者(χ2=9.039,P0.05)。结论:女性、发病诱因、发病次数、躯体疾病、父母关系、就诊时间及焦虑抑郁状态是精神科急诊患者发生自伤自杀行为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2年6月-2013年1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障碍(单相组,n=72)和双相抑郁障碍(双相组,n=64)患者,收集并分析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结果单相组女性及已婚患者比例均高于双相组(χ2=18.74、4.68,P0.05或0.01);双相组平均起病年龄小于单相组(t=-2.13,P=0.035);双相组性格外向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9.74,P=0.002);单相组有病前诱因者比例高于双相组(χ2=18.96,P0.01);双相组伴不典型抑郁症状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24.60,P0.01);双相组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于单相组(Z=-5.37,P0.01);单相组HAMD-17总评分及躯体化焦虑和食欲减退因子评分均高于双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2.06,P0.05或0.01)。结论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在性别、婚姻状况、发病年龄、是否有病前诱因、是否伴不典型抑郁症状、既往发作次数及HAMD-17评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伴混合特征(DMX)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 2021 年 5 月 4 日至 2022 年 7 月 29 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门诊就诊的 100 例 DMX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近 1 年是否发生 NSSI 行为将患者分为 NSSI 组 (n=39)和非 NSSI 组(n=61)。采用 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杨 氏躁狂量表(YMRS)和哥伦比亚自杀量表(C-SSRS)4 个他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躁狂严重程 度和自杀意念风险等级。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斯奈 思 - 汉密尔顿快感量表(SHAPS)3 个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和快感缺失严重程度。采用多因 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 DMX 患者发生 NSSI 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居住方式、起病年龄、 HAMD-17 得分、PHQ-9 得分、SHAPS 得分以及自杀意念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OR=0.900,95%CI=0.829~0.977,P=0.012)、HAMD-17 得分高 (OR=1.361,95%CI=1.013~1.829,P=0.042)、SHAPS 得分高(OR=1.147,95%CI=1.078~1.215,P< 0.001) 是 DMX 患者伴 NSSI 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小、抑郁程度重、快感缺失程度重是 DMX 患者 NSSI 发生 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应关注伴有此特征的 DMX 患者,尽早干预,以减少 NSSI 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