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7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124篇
耳鼻咽喉   44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124篇
口腔科学   78篇
临床医学   561篇
内科学   357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83篇
特种医学   190篇
外科学   489篇
综合类   1042篇
预防医学   418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398篇
  7篇
中国医学   365篇
肿瘤学   10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4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 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个体健康息息相关,低出生体质量是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高危因素,而巨大儿的发生不仅可增加母婴产时并发症发生风险,还可增加个体成年后罹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因此,寻找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因素十分重要。 目的 探讨孕妇肠道菌群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 方法 以2017年1—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出生的516例新生儿及其孕母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低出生体质量儿组(LW组,n=24)、正常体质量儿组(NW组,n=479)、巨大儿组(OW组,n=13)。采集孕母的肠道菌群参数及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QIIME软件进行孕期肠道菌群组成分析和多样性分析;采用LEfSe分析,分别对三组孕妇肠道菌群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进行两两比较,识别组间具有明显差异的菌群;通过线性模型MaAsLin进行多元分析,以捕获各实验室检测指标与微生物属之间的相关性;通过Boruta随机森林分类器模型分别基于实验室检测指标和肠道菌群分类操作单元(OTUs)构建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类预测模型,探究孕妇肠道菌群对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 结果 三组孕母的肠道菌群组成分析发现,门水平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物种丰富度最高,属水平里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明显富集,三组间门水平的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LEfSe分析发现:与LW组比较,NW组链球菌(Streptococcus)和罗氏菌(Roseburia)明显富集(P<0.05),而芽孢杆菌(Bacillaceae)、萝卜属菌(Raphanus)、甲烷球形菌(Methanosphaera)、巴氏杆菌(Barnesiellaceae)、普雷沃氏菌(Paraprevotella)丰度明显降低(P<0.05);与NW组比较,OW组属巨单胞菌(Megamonas)、属粪球菌(Coprococcus)、韦荣氏菌(Veillonellaceae)、cc-115、梭菌(Closrtidiaceae)、另枝杆菌(Alistipes)明显富集(P<0.05),而布劳特氏菌(Blautia)和伊格尔兹氏菌(Eggerthella)丰度明显降低(P<0.05);与LW组比较,OW组Closrtidiaceae、Alistipes菌群明显富集(P<0.05),而Barnesiellaceae丰度明显降低(P<0.05)。基于实验室检测指标分类器模型、肠道菌群OTUs分类器模型,区分NW组与LW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0.77,区分NW组与OW组的AUC分别为0.65、0.78。 结论 不同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对应孕母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孕母肠道菌群OTUs模型可区分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大小,孕妇肠道菌群可能是预测新生儿体质量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08 nm准分子光治疗掌跖脓疱病(palmoplantar pustulosis, PP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临床试验的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就诊于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的PPP患者共73例,随机分为3组: 低剂量组以2倍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为起始剂量、中剂量组(以4倍MED为起始剂量)和高剂量组(以6倍MED为起始剂量)。各组均接受每周3次308 nm准分子光治疗,持续12周。分别评估治疗第0、2、4、6、8、12周时掌跖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lmoplantar pustular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p-PASI)和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 DLQI)评分,并记录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治疗结束时均获得良好疗效。高剂量组pp-PASI降低(26.92±4.90)较中、低剂量组pp-PASI降低更为显著(21.05±4.48,17.3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各组患者DLQI评分均有改善,高、中剂量组DLQI评分改善快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12/24,50%)。结论308 nm准分子光治疗掌跖脓疱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其中以6倍MED为起始剂量,每次治疗较前一次递增20%可较快达到满意疗效,减轻病情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应注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在选择剂量前对皮肤厚度及皮肤类型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SD大鼠血浆中N-[(3-烯丙基-2-羟基)苯亚甲基]-2-(4-苄基-高哌嗪-1-基)乙酰肼富马酸盐(SM-1),并计算大鼠重复ig给药的药动学参数,评价SM-1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将60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溶媒对照组和SM-1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6只动物(阴性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为6只动物),雌雄各半。每天ig给药1次,各组分别给予水、溶媒或SM-1 50、100、200 mg·kg-1,给药体积10 mL·kg-1,连续给药4周,于首次给药和末次给药阶段进行药动学采血测定。采用经验证的HPLC-MS/MS法测定SD大鼠血浆中SM-1浓度。使用Phoenix WinNonlin 7.0软件进行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分析与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SD大鼠ig给予SM-1后,在50~200 mg·kg-1剂量,SD大鼠体内的平均峰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剂量组动物平均Cmax及AUC0~t比值与剂量比相近。连续给药后,低、中、高剂量组均未出现明显的蓄积。雌性大鼠SM-1的暴露高于雄性大鼠。结论 连续给药28 d后,SM-1在大鼠体内未出现明显的蓄积,雌性大鼠SM-1的暴露高于雄性大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确定并验证以白细胞介素-8 (IL-8)作为评价指标的THP-1细胞光致敏体外评价方法。方法 将THP-1细胞与19种光致敏剂、4种光刺激剂、2种皮肤致敏剂、1种皮肤刺激剂和阴性受试物分别孵育24 h,在光照射(1.7 mW·cm-2,50 min)或避光处理后,细胞换液放入培养箱内继续培养5 h。光刺激剂需在正式光照射前进行预照射(光照30 min,然后避光15 min)处理。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技术测定细胞培养上清和细胞裂解液中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含量并统计分析,进一步确定评价光致敏的细胞因子指标,并进行方法验证。结果 与非照射组比较,13种光致敏剂均引起照射组THP-1细胞IL-8总含量显著增加(P<0.01) ,阿伏苯宗为非照射组的1 148~2 269倍,其余12种为非照射组的6.7~195.1倍;光刺激剂经光照射后也可引起细胞分泌IL-8显著增加(P<0.01) ,但经过预照射处理后,IL-8的含量相比直接照射组显著下降(P<0.01)。未经光照射条件下,皮肤致敏剂即可引起THP-1细胞分泌IL-8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 ,光照后IL-8含量虽也较非照射组显著增加(P<0.01) ,但增加的幅度小于皮肤致敏剂本身引起IL-8变化的幅度。在光照条件下,皮肤刺激剂、阴性受试物均可引起细胞分泌IL-8较非照射组显著性增加(P<0.05) ,但增加的幅度较小,与对照组相似。以上受试物引起光照前后细胞TNF-α变化的幅度均与对照组相近。以IL-8为评价指标的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检测光致敏剂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是77.8%、100.0%、68.4%,并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结论 确定了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的细胞因子标志物评价指标为IL-8,判定标准为: ①UVA照射后THP-1细胞中IL-8含量比非照射组显著增加;②UVA照射组与非照射组IL-8含量比值≥6.5;③当上述两条均满足时,对受试物进行UVA预照射处理,预处理照射组IL-8的含量与直接照射组(未经预照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且预处理照射组与预处理非照射组IL-8含量比值≥6.5。  相似文献   
6.
目的 确定并验证以细胞表面标志物CD54作为评价指标的光致敏体外评价方法。方法 将THP-1细胞与多种光致敏剂、光刺激剂、皮肤致敏剂、皮肤刺激剂和阴性受试物分别孵育,在光照射或避光处理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标志物CD54和CD86的表达水平并统计分析,进一步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并对该方法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进行验证。结果 19种光致敏剂中有15种引起照射组THP-1细胞表达CD54的平均荧光强度(MFI)较非照射组显著增加(P<0.05、0.01) ,且照射组细胞表达CD54的相对荧光强度(RFI)值均在1.5以上。光刺激剂经光照射后也可引起细胞表达CD54的MFI显著增加(P<0.01) ,但经过预照射处理后,CD54的表达水平较直接照射组显著下降(P<0.01)。未经光照射条件下,皮肤致敏剂即可引起THP-1细胞表达CD54和CD86的MFI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 ,光照后CD54的表达反而略有下降。在光照和避光条件下,皮肤刺激剂、阴性受试物(乳酸)均未引起细胞表达CD54或CD86的显著性变化。以CD54为评价指标的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检测光致敏剂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是85.2%、100%和78.9%,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结论 确定了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的细胞表面标志物评价指标为CD54,判定标准为:(1)光照后THP-1细胞表达CD54的MFI较照射前显著性增加;(2)光照后THP-1细胞表达CD54的RFI≥1.5;(3)当上述条件均满足时,对受试物进行预照射处理,结果仍然满足前2条标准。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通过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椎板切除融合术(LCF)和椎板成形术(LP)后颈椎矢状位形态改变情况,比较三者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颈椎矢状位的矫形效果及对矫形效果的维持能力。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MCSM患者188例,其中47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72例采用LCF治疗(LCF组),69例采用LP治疗(LP组)。根据术前颈椎前凸角(CL,C2-7 Cobb角)将患者分为后凸型(CL < 0°)、平直型(0°≤CL < 10°)、前凸型(10°≤CL < 20°)和过度前凸型(CL≥20°)。根据术前和术后CL计算不同术式的前凸改变量(末次随访CL-术前CL)、前凸矫正量(术后1周CL-术前CL)和前凸丢失量(术后1周CL-末次随访CL)。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3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DF组前凸改变量、前凸矫正量大于LCF组和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CD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和前凸型患者的CL,随访中虽有部分丢失,但至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维持良好;过度前凸型患者术后CL轻微增加,但随访时逐渐减小,过度前凸缓解。LC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患者的CL,随访中前凸丢失量少于ACDF,但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仍不如ACDF。LP术后各型患者CL均降低,但随访过程中前凸丢失量小于ACDF和LCF。结论 ACDF矫形能力较强,可用于治疗各种颈椎曲度类型MCSM患者,LCF适用于后凸型、平直型MCSM患者,LP可用于治疗CL > 10°的MCSM患者。MCSM手术方式的选择除常规考虑脊髓压迫位置、手术节段等,还应考虑患者颈椎矢状位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初步评估股骨头部分置换术后股骨与内植物模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 方法选择一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获取股骨全长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20.0软件、Geomagic软件及UG NX 12.0软件建立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骨隧道切除股骨头坏死区域后装配设计开发的股骨头假体,模拟单腿站立环境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获取股骨与内植物模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数据。 结果股骨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股骨颈下方和股骨干皮质骨两侧,最大应力为48.25 Mpa,最大位移为10.98 mm。内植物模型的应力主要分布在金属内植物主体结构下方,最大应力为147.2 Mpa,最大位移为9.58 mm。 结论股骨头部分置换后,假体头与股骨头曲率一致,应力传导模式与正常侧髋关节一致,但在假体头与茎部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应重点考虑选择更大强度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假体为基础的乳房重建(IBBR)可以减少或避免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手术供区的损伤和瘢痕,近十年来逐渐成为了乳腺癌术后主要的乳房重建方式,同时随着材料学的进步和乳腺外科的发展,补片材料辅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IBBR手术。特别是对于需要植入较大假体的病例,借助人工材料联合胸肌,起到“延伸”肌肉组织、无张力覆盖假体的作用,使重建乳房下皱襞更为饱满、自然,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的同时也增加了重建乳房的美学效果。近期在国内进行的补片材料应用情况调查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达状况和患者的经济条件是选择乳房重建和人工补片应用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中国女性乳房的形态特点不同于欧美女性,对于乳房体积较小的假体乳房重建,较少应用人工补片,因此,国内重建补片材料的应用更具个体化和区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