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客观评价痛温觉障碍。方法:应用电刺激对15位健康人进行电刺激痛觉相关诱发电位(electricalpain-relatedevokedpotentials,EPREPs)研究。结果:确定了EPREPs的方法学、正常值及其神经传导纤维,阐明其临床应用范围。结论:EPREPs是一项简单、实用、客观的评价痛温觉障碍的方法,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激光诱发电位是痛觉诱发电位的一种,它是指采用激光这种痛刺激形式来诱发神经系统的反应。痛觉诱发电位可以在整体水平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对痛觉的处理过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痛觉研究的有力工具。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脑功能成像技术相比,诱发电位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它具有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非常适宜于研究大脑对事件加工处理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痛觉相关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世龙  周斌  何予工 《现代康复》1999,3(4):415-416
目的:为了客观评价痛温觉障碍。方法:应用电刺激对15位健康人进行电刺激痛觉相关诱发电位(electrical pain-related evoked potentials,EPREPs)研究:结果:确定了EPREPs的方法学、正常值及其神经传导纤维,阐明其临床应用范围。结论:EPREPs是一项简单、实用、客观的评价痛温觉障碍的方法,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电刺激痛觉相关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前临床上尚缺乏实用、客观的检查痛温觉障碍的方法,本文研究了20例伴有感觉障碍病人的电刺激痛觉相关诱发电位(electricalpainrelatedevokedpotentials,EPREPs)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家兔进行痛刺激间隔与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关系的研究 ,探讨痛刺激间隔对诱发电位的影响 ,筛选兔痛觉诱发电位最优的刺激间隔。方法在家兔颅骨内F4点安放电极 ,用不同的刺激间隔按痛觉Oddball刺激序列记录该部位的波形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痛觉P2、N2、P3a的潜伏期各刺激间隔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5 ) ,波幅在刺激间隔为 8秒时最高 (P <0 0 5 ) ,分别为 ( 63 3 3± 2 5 93 ) μv、( 62 2 5± 13 86) μv、( 5 6 17± 9 82 ) μv。 结论兔痛觉诱发电位有一最佳刺激间隔。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技术研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病变特点,探讨CHEPs在CID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CIDP的患者21例及对照组32例,应用CHEP刺激器进行刺激,记录Cz/N的潜伏期,分析比较外周神经Aδ纤维及N波峰潜伏期,同时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并比较其阳性率。结果:(1)对照组CHEPs波形引出率高于患者组。(2)患者组中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患者组Aδ纤维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患者组上肢Aδ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率较下肢低(P<0.05)。(5)患者组上下肢近端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但患者组上下肢远端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6)患者组Aδ纤维CV异常率高于MCV及SCV(P<0.05)。结论:CHEPs能反应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的异常部位及损伤程度,且较传统的神经传导速度更敏感,可作为临床诊断CIDP的一项电生理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的检测方法,并研究其在脑梗死患者痛觉功能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对100例健康志愿者和3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其中将健康志愿者按臂长分为3组:A组臂长56.0—65.0cm(34例),B组臂长65.5—74.0cm(35例),c组臂长74.5—83.0cm(31例)。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刺激器于两个刺激强度水平(49.5℃和54.5℃)对上述对象鱼际肌、手背及前臂掌侧面进行刺激。受试者经热痛刺激3~5s后对刺激强度进行评级。记录位点为Cz和Pz。探讨刺激强度与疼痛分级间的关系以及脑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检测偏侧痛觉异常脑梗死患者的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体感诱发电位。结果采用49.5℃和54.5℃2个强度水平刺激健康志愿者上述部位时,其疼痛分级结果如下,鱼际肌皮肤分别为(3.2±0.3)级和(4.4±0.5)级;手背皮肤为(5.0±0.7)级和(6.3±0.8)级;前臂掌侧面皮肤为(5.3±0.6)级和(7.2±0.5)级。在进行热痛刺激时,能记录到三个主要成分:Cz/N550、Cz/P750和Pz/P1000,其中手背部位主要记录到Cz/N550、Cz/P750,大鱼际肌部位主要记录到Pz/P1000,前臂掌侧主要记录到Cz/N550、Cz/P750、Pz/P1000。脑梗死组患侧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消失或波形不清晰,但该侧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体感诱发电位均正常。结论正常受试者均能引出稳定、可靠的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该检查有助于客观评估脑梗死患者痛觉功能缺失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刺激健康志愿者面部不同部位其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特点。 方法对11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CHEPs检测,检测时志愿者取仰卧位,采用CHEPs刺激器分别刺激志愿者右侧眉弓上、鼻翼旁、口周及耳前区部位,当刺激器温度达到51℃峰值时改为可调节脉冲输出。入选志愿者在每次刺激后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刺激强度进行分级;同时采用Keypoint型肌电图仪记录志愿者CHEPs波潜伏期及N-P波波幅。 结果刺激入选志愿者右侧眉弓上、鼻翼旁、口周及耳前区时,其CHEPs引出率分别为87.93%、87.93%、82.75%及84.48%,各刺激部位CHEPs引出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引出CHEPs者在刺激上述部位时,其N波潜伏期、P波潜伏期及疼痛VAS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N-P波波幅分别为(20.52±7.06)μV、(23.15±7.09)μV、(19.55±7.65)μV及(19.70±7.68)μV,以刺激右鼻翼旁所引出的N-P波波幅最高,与刺激其它部位所诱发N-P波波幅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面部其他部位比较,鼻翼旁有髓Aδ纤维兴奋性相对较高;CHEPs检查有助于评价颅神经小纤维功能。  相似文献   

9.
痛觉敏感化与蛋白激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周神经受损或外周组织受炎症刺激时 ,常出现痛觉过敏(hyperalyesia ,Ha)、痛觉超敏 (allodynia ,Al)和自发痛 (sponta neouspain ,Sp)等反应性增强或敏感化表现。痛觉过敏是对伤害性刺激产生过强的反应 ;痛觉超敏指对非伤害性刺激产生伤害性反应 ;自发痛则为在没有可见刺激条件下出现的疼痛。许多研究表明 ,痛觉过敏等反应性增强过程可能与中枢敏感化有关 ,各种致痛性物质、神经递质及其引起的胞内第二信使的变化在中枢敏感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外周组织受损和炎症时常伴有脊髓或其他高位中枢伤害性神经元敏感性增高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流脉冲电刺激在痛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采用Medtronic全功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10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分别施加1倍痛阈、2倍痛阈、3倍痛阈三个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任务,同期采用GE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进行全脑fMRI扫描,应用功能性神经图像分析(AFNI)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以获得脑功能图像。结果10名受试者的痛阈测定结果为1.17~2.12mA,平均痛阈强度为1.75mA。实验中所有受试者均顺利完成了各刺激任务,无受试者中途退出实验,数据处理后获得较为理想的脑功能激活图。结论电刺激对于诱发痛觉的强度、频率等各项参数能够达到精确量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刺激方式,在痛觉的fMRI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消除了某些心理因素影响后的痛觉诱发电位,以便进一步研究人类疼痛的中枢机制。方法:采用新异刺激(oddball)实验设计来产生痛觉诱发电位。14名被试右手中指给予两种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中等程度的非痛刺激和疼痛刺激),在两次实验中,分别将两种刺激之一作为新异靶刺激,而将男一种作为标准刺激,记录诱发电位,并比较作为新异靶刺激的疼痛刺激(25Pa)与作为标准刺激的疼痛刺激(75Pa)诱发电位的差异。结果:在数据合格的11名被试中,Cz电极位置25Pa的诱发电位成份与75Pa的诱发电位成份一致,均包括N1、P1、N2三个主要成份,其中25Pa诱发电位N1和P1成份的波幅显著高于75Pa相应成份,而N2成份的波幅在两种疼痛刺激中并无显著差异,两种刺激之间各成份的潜伏期也无统计学差异。偶极子起源分析表明,N1、P1、N2这三个成份可能分别来源于前扣带回、旁中央小叶及扣带回后部。结论:新异刺激设计所得的痛觉诱发电位(75Pa)排除了由疼痛评分及注意等因素所引发的非痛觉特异性认知相关成份,故可更为客观地评价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价值。 方法糖尿病患者75例根据神经传导检测正常与否分为糖尿病神经传导正常组与糖尿病神经传导异常组,采用Medoc分析仪,测定不同温度强度刺激时75例糖尿病患者和33例正常对照者不同温度强度刺激下的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潜伏期,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糖尿病神经传导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45℃N1、45℃P1、50℃N1、53℃N1、53℃P1CHEP潜伏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中等和较高温度刺激更加敏感;糖尿病患者CHEP潜伏期与多伦多评分值正相关。 结论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可以比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更早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的损害;糖尿病组CHEP潜伏期的延长程度与患者的临床状况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家兔佐剂性关节炎疼痛前后痛觉诱发电位P300成分的变化。方法分别记录10只日本大耳白兔弗氏佐剂注射前及注射后第7天、第21天用吗啡止痛前后的痛觉P300和痛阈。结果家兔注射佐剂后第7天和第21天痛阈明显下降(P<0.01),痛觉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止痛后痛阈明显上升(P<0.0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注射佐剂后第7天,P300波幅较注射前增大(P<0.05),止痛后波幅明显减小(P<0.01);注射佐剂后第21天波幅较第7天明显减小(P<0.01)。痛阈与痛觉P300潜伏期明显正相关(r=0.516,P<0.01),与波幅无相关关系。结论佐剂性关节炎兔的痛觉P300与疼痛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不同强度电针对痛觉异常治疗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正常动物电针强度是一个获取好的镇痛作用的重要因素,那么在病理模型上窨以何种强度为好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坐骨神经损伤及佐剂性关节炎引起痛觉过敏的大鼠上,通过测定基础痛阈(辐射热缩腿反应潜伏期或压足心缩腿反应的压力)和民针后即时痛阈的变化,比较研究了强和弱(2 ̄3mA和〈1mA)50Hz)电针的镇痛作用,和对痛觉过敏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强电针可获较好的即时镇痛作用,而在治疗痛觉过敏方面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研究急性脊髓炎(AM)患者痛觉传导通路中枢段变化特点,探讨CHEP中枢N波检测技术及Aδ纤维脊髓段传导速度在AM中的应用价值,为其电生理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共选取AM患者20例,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刺激器对AM患者手背正中、上肢前臂掌侧近端1/3处、C7和T12棘突及内踝上方5cm处皮肤进行热痛刺激(54.5℃),记录其CHEP波形及潜伏期,并计算外周段(手背至上肢前臂近端1/3处)Aδ纤维传导速度及脊髓段传导速度;同时对入选患者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测及感觉神经传导测定,并将其结果与CHEP进行比较。另外本研究同时选取2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正常对照组,并将AM组上述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于AM组手背正中、内踝上方5cm处皮肤或C7和T12水平棘突部位给予热痛刺激,发现患者CHEP中枢N波潜伏期[分别为(556.1±26.9)ms,(591.3±29.0)ms,(508.2±22.8)ms和(536.3±25.1)ms]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AM组CHEP外周段Aδ纤维传导速度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脊髓段传导速度[9.6±1.3)m/s]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AM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AM组SEP电位N13峰潜伏期[(14.9±1.9)ms]和N9-N13、N13-N20峰间期[分别为(5.2±0.8)ms,(8.6±1.1)ms]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AM组下肢CHEP异常率(85.0%)显著高于上肢异常率(55.0%),AM组CHEP总异常率(90.0%)及下肢CHEP异常率均显著高于SEP异常率(40.0%)。 结论AM患者存在痛觉传导通路中枢段受累,CHEP结合MRI或其他电生理检查能更有效辅助诊断AM,有助于AM与运动神经元病及周围神经病间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复杂性区域痛综合征(CRPS)是一种神经源性痛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特征是感觉、运动和自主功能失调三联征,自发性痛和机械性痛觉过敏是CRPS的主要标志。一些证据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在机械性痛觉过敏的发展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关于参与痛觉过敏的皮层结构却知之甚少。Maihoefner等人首次利用fMRI技术,以12例患有CRPS综合征的患者为实验对象,在证实他们对针刺样机械刺激会产生痛觉过敏后,观察了参与针刺样痛觉过敏的皮层活动。  相似文献   

17.
前言神经生理学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正常生理情况下的疼痛及其传导、感知和皮层控制的机制;也可以用来评估病理情况下的神经病理痛。电生理技术可以用来指导治疗操作,验证治疗有效还是无效;或通过神经生理学监测(如应用于有潜在神经损伤风险的手术中)来降低疼痛的进展。生理条件下,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刺激,信息通  相似文献   

18.
戊巴比妥在大鼠可预防C纤维介导的痛觉过敏给予皮肤伤害性刺激可引起长时程的、C纤维依赖的继发性痛敏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与原发性痛觉过敏(发生在靠近损伤的部位,主要原因是外周感受器敏感化)不同,可能是由中枢机制介导的。研究发现阿片、P物质拮抗剂和NMDA...  相似文献   

19.
体感诱发电位在周围神经损伤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蓉  张标  王淳  辜艳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3):24-24,27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协助周围神经损伤定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06/2005-03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全部应用体感诱发电位协助定位。将测得的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结果与正常值及健侧测定值进行比较,并将神经传导速度与体感诱发电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明确异常者其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均有异常,两者间具有明显相关性。②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为92%,表现为受损神经一级体感皮质原发反应峰潜伏期记录延长或消失,同名神经两侧峰潜伏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单纯周围神经损伤者可采用无创、简便的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相似文献   

20.
诱发电位在脑卒中患者脑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建民  郑健 《中国临床康复》2004,8(7):1316-1318
脑诱发电位学为临床提供了评估脑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与提供脑结构变化的神经影像学技术互相补充,对神经疾病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脑功能的监测,应用脑诱发电位技术监测脑卒中患者的感觉、运动及认知功能的损伤情况,可以帮助确定超早期的缺血性脑卒中,协助判断病变的解剖学定位,能较完善地从功能上反映病情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