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s a disabling disease in all age groups. Elderly people are more prone to recurrent strokes due to advancing age and multiple co-morbidities. Treatment options for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in the very elderly are the same as in younger patients although with a higher operative risk. We describe a successful case of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a nonagenarian with 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 subgroup for whom treatment options are rarely discussed in guidelines.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宗华  吉训明 《上海医学》2006,29(12):849-851
目的评价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操作技术。方法17例局限性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出现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无效。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使狭窄血管扩张。术后3个月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临床症状随访。结果17例患者血管内支架均成功置人,血管狭窄率从术前的平均83%降至术后的5%。均无与手术相关的颅内出血发生。短期内(3个月)随访未见再狭窄,没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发生,临床症状改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效果。方法  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19例后循环狭窄 ,2 0例为前循环狭窄 ) ,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支架均一次成功植入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平均血管狭窄程度分别为 73 5 %± 6 7%、11 2 %± 4 3%。临床随访 4~ 2 4个月 ,无脑缺血再发作或中风 ;脑血管造影随访 2 9例患者 ,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生率。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谢欣  孙强  李志贤 《安徽医学》2017,38(2):185-188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择110例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的老年(65岁以上)BPPV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76例无眩晕病史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同时将观察组患者按血管检测结果分为椎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以及基底动脉异常组.采用MRA检查等方法对所有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以及椎动脉优势等血管异常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判断患者的眩晕级别.采用Spearman分析椎动脉异常情况与眩晕级别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迂曲、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2级以及其他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基底动脉正常者占3.30%比对照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椎动脉异常组、基底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患者的眩晕级别、治疗缓解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异常情况(椎动脉优势,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均与眩晕级别呈正相关关系(r=0.537,r=0.608,r=0.618,P均<0.001).结论 老年BPPV患者发生椎基底动脉异常的概率较高,椎动脉优势、迂曲,且可能合并后循环血液供应障碍使患者眩晕级别发生变化,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脑血管病中心2011年11月~2012年5月收治的42例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70%)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狭窄位于基底动脉17例,颅内椎动脉25例。结果本组41例成功置入支架,1例因支架无法到位而未能完成手术,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7.6%(41/42)。术后30 d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41),其中,卒中率为2.4%(1/4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2.4%(1/41),无死亡病例。对41例手术成功患者临床随访2~8个月,效果良好,无新发卒中及TIA发作病例。结论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并比较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0月至2015年1月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严重粥样硬化狭窄(狭窄度超过70%)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6例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支架组67例,药物组79例,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术前术后影像学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临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情况被前瞻性记录并被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接受治疗后30 d内支架组4例(6.0%,4/67)发生卒中,包括2例(3.0%,2/67)致死致残性卒中,药物组3例(3.8%,3/79)出现缺血性卒中包括1例(1.3%,1/79)致残性卒中,支架组30 d内卒中及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率略高于药物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所有患者随访(20.8±9.2)个月,30 d后随访期间,支架组共4例(6.2%,4/65)发生治疗侧缺血性卒中,4例均为非致死致残性卒中;药物组共7例(9.0%,7/78)出现治疗侧缺血性卒中,6例(7.7%,6/78)为致残性卒中.两组随访期间总的卒中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支架组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组(P =0.032).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安全性较单纯药物治疗稍差,两种治疗手段对卒中预防的总体效果无明显差别,但支架成形术对远期致死致残性卒中的预防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观察70位中国人所接受的76次颈动脉内膜旋切术 (CEA),对C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做初步探讨。人选者均属高危患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同侧CEA史、对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放疗后狭窄及其他严重的合并症。患者于术前、术后及半年后随访时均接受独立的神经专科检查;于远期随访时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前平均狭窄程度达(82±18)%,术后狭窄程度下降至(5±10)%。所有患者共发生3次小卒中(5.7%),均无大卒中事件;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内均无心肌梗死及死亡事件。平均随访期达 (20±12)月;2例患者发生无症状颈动脉再狭窄;2例患者发生非Q波型心肌梗死;两例患者因非神经源性因素死亡;3 例患者发生小卒中;远期随访未发现大卒中。结论在中国人群中,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安全可行的,它的远期再狭窄率亦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脑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2例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联合使用了脑保护装置,首先将脑保护装置(过滤伞)小心通过狭窄部位放置于颈动脉狭窄的远端并释放,然后再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结果22例脑保护装置及支架均成功实施,支架释放前颈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为(84±9)%,支架成形术后的平均狭窄率降为(21±8)%(P〈0.01),手术期无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手术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从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药物洗脱支架对24例因椎动脉开口狭窄引发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行血管成形术,并分析患者影像学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狭窄明显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9±2)个月,2例有轻度的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安全、可行,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的短期疗效,探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2例经CTA证实椎动脉开口狭窄并符合支架置入指征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观察术后动脉狭窄改善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复查CTA,行Malek评分。结果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70%,无并发症发生。在6个月随访中,Malek评分显著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明显改善椎动脉狭窄,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3年4月至2004年6月,对2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28例患者,18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4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3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闭塞,1例为串联狭窄,2例为基底动脉狭窄.狭窄段位于椎动脉开口9例,位于颈部椎动脉2例,位于颅内段17例.Mori A型病变24例,B型病变3例,C型病变1例.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28例平均狭窄率为81.3%,术后残余狭窄率均<10%.所有病例在围手术期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本组随访17例患者,时间为6个月,Malek评分为1分者15例,2分者2例.其中3例经DSA脑血管造影复查均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防治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6月~2009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对280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颈内动脉180例,锁骨下动脉下48例,椎动脉84例;症状性狭窄178例,其中62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6例表现为脑梗死,非症状性狭窄102例。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并观察远期预后。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月内发生脑缺血事件4例(1.43%);过度灌注7例(2.5%),心肌梗死1例(0.35%),颈动脉窦反应延长21例(7.5%);无造影剂相关肾病、脑出血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在平均44.3个月的随访中,支架内再狭窄14例(4.49%),颈内动脉支架6例(3.33%),椎动脉支架5例(5.95%),锁骨下动脉支架3例(6.25%);远期缺血事件共发生17例(6.07%),其中颈动脉系统14例(82.4%),随访期内无脑出血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防治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已行支架治疗患者资料,对其疗效、手术方法和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前平均狭窄率(74.7±10.7)%,术后平均狭窄率(12.8±4.7)%;术前NIHSS评分平均19.92±6.42,术后11.35±3.79;4例出现血压偏低、心动过缓,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未有脑梗死及脑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对22例经药物治疗无效的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分析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疗效。结果22例患者共植入24枚球囊扩张式支架,技术成功率达100%,平均狭窄率从(82.5±9.2)%降至(3.7±3.5)%(P〈0.01),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27~58个月(平均42.6个月),2例患者出现症状复发,1例患者新发无症状小梗死,其余患者无脑缺血性事件发生,效果良好。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李绍发  梁柯  黄志志 《广西医学》2014,(4):462-464,467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5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105例患者椎动脉开口共成功植入105枚球扩式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率为(9.1±3.0)%,成功率达100.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第2-7天和1个月复查椎动脉颅多普勒超声提示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未发现再狭窄。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94.29%。术后随访1-36(21±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率24.76%(26/105),未发现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能解除血管狭窄,明显改善狭窄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症状性狭窄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将球囊扩张性支架通过椎动脉起始段狭窄部位,扩张球囊释放支架使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结果:1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患,均成功地采用支架成形术,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72.5%和13.3%。临床随访3-15个月,15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好转,1例症状无改善。血管造影随访3-12个月无1例发生内膜撕裂或血栓栓塞形成,未发现有再狭窄及内膜过度增生。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但需要有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黄海东  赵凯  屈延  顾建文  杨涛  林龙  张辉 《四川医学》2009,30(12):1849-1851
目的探讨和总结Apollo支架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对12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者使用Apollo支架行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7例,基底动脉狭窄5例,病变狭窄程度均〉70%,狭窄长度2-15mm。结果12例全部技术成功,共放置支架14枚,病变残余狭窄≤20%。在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短期随访3-10个月,临床症状消失10例,明显改善2例,全部患者无脑缺血性事件发生;其中DSA随访5例无支架狭窄。结论运用Apollo支架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先行血管造影,然后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合适自膨式支架跨过狭窄部位,将支架送至预想的位置释放,覆盖狭窄部位。结果治疗狭窄动脉21支,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78.94±12.8)%下降至(3.19±3.04)%,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术期无并发症。随访1-12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治疗血管无再狭窄。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围术期处理得当,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不仅临床效果好,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近端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2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近端重度狭窄或闭塞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回顾性分析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与不同随访期内临床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①手术情况: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者(6例)血管再通及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83.3%(5/6)。锁骨下动脉近端重度狭窄者36例,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41例行支架置入者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率均小于20%,且盗血现象完全消失;②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成功者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1例(2.4%)股动脉穿刺部位血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③随访情况:随访期(1-6月)无症状复发及并发症发生,血管超声复查无支架内再狭窄及盗血现象。结论锁骨下动脉近端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近期疗效值得肯定,但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疗效,探讨其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2008年8月期间采用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56例,围手术期控制危险因素并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单纯药物治疗组40例,药物治疗与介入组相同,随访1~24个月。结果:介入治疗组56例手术全部成功,共置入69枚支架,全部病人残余狭窄率&lt;20%;术中无1例死亡、栓塞、夹层、脑出血事件发生;5例术后拔除动脉鞘时出现一过性低血压。随访1个月~2年,56例除1例因肺感染死亡外,其余患者无1例死亡及再发卒中事件。2例患者因多处血管病变仍有轻微头晕,56例未发现无症状和有症状性再狭窄。药物治疗组6例症状无缓解,8例再发卒中。结论:与药物治疗组对比,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疗效好,且治疗是安全的,但有待大样本研究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