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体外循环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将20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例,对照组10例。实验组在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中分别静脉注射FDP200mg/kg,对照组不用FDP。于手术开始前1h、CPB结束后即刻、CPB结束后1h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结果外循环前两组TNF-α、IL-6、IL-8水平均无差异,体外循环后即刻及后1h,两组患者TNF-α、IL-6、IL-8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CPB时静注FDP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血中TNF-α、IL-6、IL-8的释放,表明FDP可减轻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体外循环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将20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例,对照组10例.实验组在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中分别静脉注射FDP 200mg/kg,对照组不用FDP.于手术开始前1 h、CPB结束后即刻、CPB结束后1 h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结果外循环前两组TNF-α、IL-6、IL-8水平均无差异,体外循环后即刻及后1h,两组患者TNF-α、IL-6、IL-8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CPB时静注FDP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血中TNF-α、IL-6、IL-8的释放,表明FDP可减轻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病人血浆TNF-a,IL-6和IL-8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CPB)中预充乌司他丁对CPB心脏病血浆TNF-a,IL-6和IL-8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在30 min以上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实验组在常规CPB预充液中加入乌司他丁1.5万U/kg,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分别在手术开始前,CPB结束后即刻,CPB结束后3,6及24 h抽取桡动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浓度.结果实验组患者TNF-a,IL-6和IL-8以CPB结束后即刻0,3和6 h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L-6和IL-8在CPB结束后24h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明显减少CPB术后TNF-a,IL-6和IL-8的释放,可减轻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1,6-二磷酸果糖对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通过观察体外循环 (CPB)中预充 1,6—二磷酸果糖 (FDP)对CPB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探讨它减轻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和机理。方法 选择 3 8例主动脉阻断时间在 2 0min以上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 2 0例 ,对照组 18例。实验组在常规CPB预充液中加入FDP2 0 0mg/kg ,对照组不用FDP。分别在手术开始前、CPB结束后即刻、CPB结束后 3h、6h及 2 4h抽取桡动脉血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介素 - 6(IL - 6)、白介素 - 8(IL - 8)的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血浆TNF -α、IL- 6、IL - 8的浓度无差异 ,在CPB结束后均已明显升高 ( p <0 .0 1) ,CPB后 3h达高峰 ,6h已开始下降 ,2 4hTNF-α恢复到接近术前水平 ( p>0 .0 5 ) ,IL - 6、IL - 8仍高于术前 ( p <0 .0 5 )。实验组患者TNF -α、IL - 6、IL - 8在CPB结束后即刻、3h、6h血浆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 p<0 .0 1) ,IL - 6、IL - 8在CPB结束后 2 4h也低于对照组 ( p<0 .0 5 )。结论 CPB术后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TNF -α、IL - 6、IL - 8的浓度明显升高 ,在CPB预充液中加入FDP可明显减少CPB术后TNF -α、IL - 6、IL - 8的释放 ,表明此药可减轻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血预充对围体外循环(CPB)期婴儿血浆炎性因子TNF-α、IL-6、IL-8、NE的影响.方法 60例<1岁的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去白细胞血预充,对照组用常规库血预充.用ELISA法测定围体外循环期8个时点(CPB开始前、主动脉阻断10min、主动脉开放10min、CPB结束后2、6、12、24和48h)的血浆TNF-α、IL-6、IL-8、NE浓度.结果 TNF-α、IL-6、IL-8、NE的浓度均在CPB开始后明显升高(P<0.01),CPB结束后2h达到高峰.实验组CPB后的TNF-α、IL-6、IL-8、NE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去白细胞血预充可减少围体外循环期婴儿炎性因子TNF-α、IL-6、IL-8和NE的产生,减轻体外循环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1,6-二磷酸果糖(FDP)在减少细胞因子释放中的作用.方法 将63例先心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在CPB前一次性在预充液中加入FDP 200 mg·kg-1;对照组33例,预充液中不加FDP.2组分别于术前,CPB后3、48 h采集静脉血3 mL,采用ELESIA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结果 2组术前及CPB后48 h TNF-α、IL-6、IL-8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后3 h对照组的TNF-α、IL-6及IL-8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 CPB后细胞因子TNF-α、IL-6及IL-8明显升高,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在预充液中加入FDP后,可以明显减少TNF-α、IL-6及IL-8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在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不同阶段的浓度变化,研究利多卡因对体外循环所致的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大剂量抑肽酶组(B组)、利多卡因组(C组).所有病人均应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1)、主动脉阻断30min(T2)、CPB结束时(T3)、CPB后2 h(T4)、CPB后24 h(T5)取桡动脉血6 mL,即刻离心,留取上清液,-72℃深低温保存,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法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TNF-α、IL-6、IL-8水平.结果 3组TNF-α、IL-6、IL-8在CPB后即开始升高,至术后2 h达高峰,术后24h降至正常水平.各组T3、T4时间点细胞因子浓度与其他时间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性(F=81.91~183.99,q=3.18~30.39,P<0.05).B、C组T3、T4时间点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F=13.60~149.10,q=5.31~23.67,P<0.05).而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体外循环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加,利多卡因能减少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CPB所致的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炎症反应过程中致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 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分别于CPB前?CPB 40 min?CPB停机和停机后2?6?24 h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TNF-α?IL-6 浓度,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结果:CPB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清TNF-α?IL-6浓度和中性粒细胞值较CPB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 < 0.01)?血清TNF-α?IL-6水平在CPB开始后,逐渐升高?CPB结束后2 h,TNF-α的血清水平达到高峰,CPB结束后24 h T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血清IL-6水平在 CPB结束后6 h达到高峰,然后下降,CPB结束后24 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中性粒细胞的变化趋势同TNF-α?2组TNF-α?IL-6血清水平(高峰值)与CPB时间及主动脉阻断(ACC)时间正相关(P < 0.01)?围手术期中性粒细胞值与TNF-α?IL-6血清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CPB可触发全身炎症反应,表现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升高与血清TNF-α?IL-6水平升高;CPB和ACC的时间长短影响TNF-α?IL-6的释放,可能影响到术后患者炎性反应的程度;CPB期间血清TNF-α水平与血清IL-6水平?中性粒细胞的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CPB)可以引起机体复杂的炎性反应,近年来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euclear,PMN)的活性在参与这些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我们通过测定PMN粘附分子CDllb的表达,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h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CPB期间及其后的变化,观察到:(1)PMN粘附分子CDllb的活性表达在体外循环期间无明显变化,而在CPB后4小时明显升高;(2)IL-6及IL-8的血浆含量在CPB期间已开始升高,在CPB结束时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说明在CBP期间有细胞因子IL-6、IL-8的明显释放,而PMN粘附分子CDllb的活性表达却在CPB后4小时明显增强,这种IL-6、IL-8等细胞因子的释放水平高峰早于CDllb活性表达高峰的现象,说明这些细胞因子可能通过其趋化作用而促进了PMN的活化,进一步参与CPB后的早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1,6-二磷酸果糖对体外循环肺保护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体外循环(CPB)术后肺保护的效果。方法:将20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例,对照组10例。实验组在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中分别静脉给予FDP 200mg/kg,对照组不用FDP。在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后1h分别取左右心房血测定中性粒细胞的跨肺差值;于手术开始前、CPB结束后即刻、CPB结束后1h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分别于体外循环前、停机时,停机后1、8h查动脉血气分析,测呼吸指数(RI)。结果:CPB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B后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DP对体外循环的肺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平衡超滤法及1,6-二磷酸果糖(FDP)对CPB中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心瓣膜置换术3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平衡超滤(BUF)组及BUF+FDP组。在CPB开始、CPB30nim、CPB结束和术后2h抽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浓度。结果:对照组各类炎性介质的浓度随转流时间的延长不断上升(P〈0.01);BUF组各时点各炎症介质的浓度的增高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BUF+FDP组个时点炎性介质的浓度变化不明显,CPB结束、术后2h炎性介质的浓度与BUF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0.01)。结论:平衡超滤法能降低CPB时体内炎性反应,在等量回输的林格氏液中加入FDP能进一步减少机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张卫卫  黄海清 《右江医学》2010,38(2):128-130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体外循环(CPB)期间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施行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患者于手术开始时分别予还原型谷胱甘肽(35 mg/k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静滴,对照组予生理盐水静滴。于CPB前(T1)、CPB 30 min(T2)、CPB停机(T3)、停机后2 h(T4)四个时点采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清中IL-8和IL-6的浓度。结果实验组IL-8、IL-6血清浓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减少CPB期间IL-8和IL-6的释放,减轻全身炎性反应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o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患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浓度的影响。方法:将103例于我院择期行OPCAB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分别于术前、吻合旁路血管开放后6h、12h、24h、48h抽取静脉血,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IL-6和IL-8浓度。结果:2组患者临床特征及手术桥血管情况无统计学意义。曲美他嗪组IL-6浓度在术后6h[(225±16)、(515±81)ng/L]和术后12h[(172±5)、(285±11)n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曲美他嗪组的IL-8浓度在术后12h[(638±30)、(893±59)ng/L]和24h[(497±16)、(589±26)n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曲美他嗪可降低OPCAB患者IL-6和IL-8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34例哮喘急性发作期、30例哮喘缓解期患儿血清中IL-6、IL-8、TNF水平,并设2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中IL-6、IL-8、TNF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哮喘缓解期及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哮喘缓解期患儿血清中IL-6、IL-8、TNF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不同时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TNF水平的变化对探讨哮喘发病机制、病情进展及指导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变化规律以及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方法 300例择期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或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例。试验组于麻醉诱导后、肝素化后以及鱼精蛋白中和后,分别给予乌司他丁各100万单位,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1)、手术结束即刻(T2)、术后8 h(T3)、术后16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和术后72 h(T7)使用ELISA方法检验血浆IL-10浓度、白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百分比并评估患者SIRS评分。结果IL-10浓度T2时开始显著降低。试验组最低值出现在T2,在T6恢复术前值;对照组最低值出现在T5,至T7时仍未恢复。T3~T7时试验组IL-10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IRS评分T2时开始升高,T3时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T7时SIRS评分仍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1)。T3~T6时试验组SIRS评分始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白细胞计数T2时即显著升高,T3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T3~T6试验组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单核细胞比例T2时即显著降低,T7时恢复术前水平。T3时试验组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保护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IL-10的浓度、增加单核细胞百分比、降低SIRS评分和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6.
Ni HF  Xiao YB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6):1383-1386
目的 观察阿拓莫兰对临床体外循环患儿中性粒细胞激活的干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年龄 6~ 12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2 0例 ,单盲法配对分组为对照组 10例、干预组 10例 ,干预组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阿拓莫兰 30mg/kg ,分别于术前 2 4h、体外循环开始 2 0min、复温前、体外循环结束前、术后 4h、术后 2 4h抽取静脉血 ,分离中性粒细胞 ,提取核蛋白 ,以电泳迁移率实验测定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变化 ;免疫组化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体外循环开始 2 0min后 ,中性粒细胞核转录因子κB已被激活 ,在复温前达到峰值 ,术后 2 4h逐渐恢复至 (0 13± 0 0 4 ) (×10 6)术前水平 ;复温前ICAM 1开始表达增加 ,术后 4h达到峰值 ,术后 2 4h逐渐恢复至 (0 2 0± 0 0 9)(× 10 6)术前水平。干预组二者表达均下降 ,核转录因子κB活性于术后 4h下降为 0 12± 0 0 3(×10 6) ,ICAM 1于术后 4h下降为 2 5 2± 0 96 (× 10 6)与同时间点对照组 4 2 0± 0 82 (× 10 6)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体外循环过程可激活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核转录因子κB活化 ,ICAM 1表达增强 ;阿拓莫兰可抑制中性粒细胞激活 ,减轻全身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小剂量肝素钠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IL-6、IL-8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献文  林希平 《广西医学》2007,29(11):1691-1693
目的 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IL-6、IL-8的改变以及应用小剂量肝素钠后的动态变化.方法 HSP患儿56例,其中肝素治疗组(肝素组)30例,基础治疗组(基础组)26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7 d、停药后3 d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IL-6、IL-8水平.结果 HSP组血浆IL-6、IL-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SP基础组治疗前、后血浆IL-6、IL-8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SP肝素组治疗3 d后血浆IL-6、IL-8开始下降,但与基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及停药后3 d下降明显,与基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细胞因子异常可能参与HSP及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早期予小剂量肝素钠治疗可以影响患儿血清中IL-6、IL-8的水平,肝素可能能减轻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肾损伤.  相似文献   

18.
范文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3):1028-1028,1036
目的:研究春季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是否与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方法:60例春季发病(包括复发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病例组,84例同期住院的病情稳定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所有对象及病例组治疗8周后的血清IL-2、IL-6、IL-10的水平。结果:与病情稳定者相比,春季发病者有更高的IL-2(P<0.05)、IL-6(P<0.01)、IL-10(P<0.01)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病例组的IL-2、IL-6、IL-10水平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P<0.05、P<0.01)。结论:春季发病的精神分裂症可能与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替比夫定(LdT)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2周的疗效及其对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34例初治的E抗原阳性的患者(7例女性)每日服用LdT 600mg 52周,据52周HBV DNA结果分为应答组和应答不佳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52周IL-2、IL-6浓度(双抗体夹心ELIAS法)的变化,评价其与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应答组、应答不佳组各17例,基线时肝功、IL-2、IL-6无差异,HBsAg和HBV-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T治疗后肝功均明显改善(P<0.05),HBsAg、HBeAg和HBV-DNA明显降低(P<0.01),IL-6均降低,但应答组降低明显(P<0.01),且伴有IL 2升高(P>0.05)。IL-6与转氨酶及HBV-DNA定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 LdT治疗能改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部分纠正CHB患者的细胞因子失衡状态,基线转氨酶较高、HBsAg及HBV-DNA较低、IL-6较高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