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1,6-二磷酸果糖(FDP)在减少细胞因子释放中的作用.方法 将63例先心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在CPB前一次性在预充液中加入FDP 200 mg·kg-1;对照组33例,预充液中不加FDP.2组分别于术前,CPB后3、48 h采集静脉血3 mL,采用ELESIA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结果 2组术前及CPB后48 h TNF-α、IL-6、IL-8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后3 h对照组的TNF-α、IL-6及IL-8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 CPB后细胞因子TNF-α、IL-6及IL-8明显升高,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在预充液中加入FDP后,可以明显减少TNF-α、IL-6及IL-8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体外循环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将20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例,对照组10例.实验组在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中分别静脉注射FDP 200mg/kg,对照组不用FDP.于手术开始前1 h、CPB结束后即刻、CPB结束后1 h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结果外循环前两组TNF-α、IL-6、IL-8水平均无差异,体外循环后即刻及后1h,两组患者TNF-α、IL-6、IL-8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CPB时静注FDP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血中TNF-α、IL-6、IL-8的释放,表明FDP可减轻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体外循环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将20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例,对照组10例。实验组在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中分别静脉注射FDP200mg/kg,对照组不用FDP。于手术开始前1h、CPB结束后即刻、CPB结束后1h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结果外循环前两组TNF-α、IL-6、IL-8水平均无差异,体外循环后即刻及后1h,两组患者TNF-α、IL-6、IL-8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CPB时静注FDP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血中TNF-α、IL-6、IL-8的释放,表明FDP可减轻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对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3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和对照组(C),每组各15例.乌司他丁组(U)总量给予乌司他丁12000 IU/kg,分别在体外循环前静脉滴入半量,体外循环机内加入半量.对照组(C)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切皮前(T1)、体外循环开始后30 min(T2)、体外循环停止(T3)、体外循环结束后2h(T4)、体外循环结束后4h(T5)、体外循环结束后24 h(T6)采集血标本,测定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 两组T2、T3、T4、L、T6各时间点TNF-α、IL-2、IL-6、IL-8、IL-10均明显高于T1(P<0.01或P<0.05),而U组TNF-α、IL-2、IL-6、IL-8明显低于C组(P<0.01或P<0.05),IL-10均明显高于C组(P<0.01或P<0.05).结论 体外循环导致白细胞激活,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和自由基产生,激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乌司他丁应用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可以减少TNF-α、IL-2、IL-6、IL-8的释放,促进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从而减轻有效地降低由于CPB引发的炎症反应,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CABG)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ABG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20)和乌司他丁组(U组,n=20).U组于体外循环(CPB)前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5×10~4 U/kg,C组于相同时间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1h(T2)、CPB后1h(T3)、CPB后24 h(T4)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浓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结果:与T1相比,2组患者在T2,T3,T4时点TNF-α,IL-6,IL-10及NE的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U组在T2,T3,T4的TNF-α,IL-6及NE浓度均明显低于C组(P<0.05),而IL-10的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U组患者术后肺、肾及脑功能明显优于C组(P<0.05),心、肝功能及ICU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减轻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围术期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PGE1)联合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CPB)手术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将40例先心病拟行CPB修补术患儿均分为对照组(预冲液中加入生理盐水)、PGE1组(预冲液中加入PGE1)、PHC组(预冲液中加入PHC)、联合组(预冲液中加入PGE1和PHC)。比较各组患儿体外循环开始时(T0)、心脏复跳后20 min(T1)、体外循环停止后1 h(T2)、2 h(T3)、24 h(T4)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 结果各组在T1~T4时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高于T0时,且T2时血清IL-6、IL-8、TNF-α水平最高(P<0.05)。PGE1组、PHC组及联合组在T3时血清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联合组在T2时血清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在T3时血清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在T2、T3时血清TNF-α水平、SI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GE1组、PHC组、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PGE1联合PHC可降低CPB停止后1 h、2 h内血液IL-6、IL-8、TNF-α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炎症反应过程中致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 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分别于CPB前?CPB 40 min?CPB停机和停机后2?6?24 h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TNF-α?IL-6 浓度,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结果:CPB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清TNF-α?IL-6浓度和中性粒细胞值较CPB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 < 0.01)?血清TNF-α?IL-6水平在CPB开始后,逐渐升高?CPB结束后2 h,TNF-α的血清水平达到高峰,CPB结束后24 h T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血清IL-6水平在 CPB结束后6 h达到高峰,然后下降,CPB结束后24 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中性粒细胞的变化趋势同TNF-α?2组TNF-α?IL-6血清水平(高峰值)与CPB时间及主动脉阻断(ACC)时间正相关(P < 0.01)?围手术期中性粒细胞值与TNF-α?IL-6血清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CPB可触发全身炎症反应,表现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升高与血清TNF-α?IL-6水平升高;CPB和ACC的时间长短影响TNF-α?IL-6的释放,可能影响到术后患者炎性反应的程度;CPB期间血清TNF-α水平与血清IL-6水平?中性粒细胞的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体外循环(CPB)期间细胞因子TNF-α,IL-6的变化及痰热清注射液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n=15).实验组患者于术前晚、CPB开始前分别予以痰热清注射液20mL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250mL静滴.于CPB前、CPB40min,CPB停机、停机后2,6,24h取左桡动脉4mL,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清中TNF-α和IL-6的浓度.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CPB后各个时间点的TNF-α,IL-6血清浓度较CPB前的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CPB结束后2h,TNF-α的血清水平达到高峰,CPB结束后24hT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IL-6的血清水平在CPB结束后6h达到高峰,然后下降,CPB结束后24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组TNF-α,IL-6血清水平(高峰值)与CPB时间及主动脉阻断(ACC)时间正相关(P<0.05或P<0.01).两组TNF-α,IL-6血清水平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其余时间点TNF-α,IL-6血清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炎症介质的影响及其减轻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将50例CPB下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25).实验组患者术前预充液中加入CsA,2 mg/kg,其他药物与对照组相同.分别于手术麻醉前、CPB开始后及CPB结束0,12,24,48 h测定两组患者的IL-1B,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建立CPB前和CPB结束时在右心耳切口缘取心肌,Western blot测定心肌pAkt、核转录因子kB(NF-kBp65)表达.结果:两组TNF-α,IL-1β,IL-6水平在CPB开始后上升,CPB后12 h达高峰;CsA治疗组TNF一α,IL-1β,IL-6水平从CPB后12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PB后两组pAkt表达与CPB前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CsA治疗CPB后pAkt表达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CPB后NF-kBp65表达与未干预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CsA治疗CPB后NF-kBp65表达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CsA可减轻CPB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是通过抑制Akt活化、减弱NF-kB的活化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real bypass,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对炎性细胞因子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病人36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8例。U组给予乌司他丁1.2×10^4U/kg,C组予与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开始后1h(T2),CPB停止后1h(T3),CPB停止后24h(T4)抽取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两组病人血浆TNF-α、IL-6和IL-10的浓度,在T2~T4各时点与CPB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T2-T4时点U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1),IL-10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CPB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调节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从而减轻体外循环期间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围术期的炎性反应及利多卡因对其的影响.方法:20例心功能Ⅱ级的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和空白对照组,利多卡因组于复跳前给予利多卡因1 mg/kg.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体外循环结束后30 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2 h(T3)、体外循环结束后4 h(T4)于中心静脉采取静脉血,常规法测定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PMN)、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MN%);放射免疫法测定IL-6、IL-8.结果: 两组T2~T4 WBC、PMN、IL-6及IL-8明显升高;IL-6及IL-8在T2达峰值;利多卡因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可导致较强而短暂的炎性反应,于体外循环后30 min达高峰并持续至体外循环结束后4 h;利多卡因对此炎性反应具有平抑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对大鼠体外循环(CPB)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体重250~ 350 g、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CPB组(C组)、DexⅠ组(DⅠ组)和DexⅡ组(DⅡ组).S组仅行动静脉穿刺置管术,DⅠ组、DⅡ组和C组行CPB转流2h,S组和C组静脉泵注与DⅡ组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DⅠ组在CPB前10 min静脉泵注Dex 2.5 μg/kg负荷剂量,随后以2.5 μg/(kg·h)的速度静脉输注,CPB转流2h;DⅡ组Dex负荷剂量为5 μg/kg,静脉输注速度为5μg/(kg·h).于CPB前(T0)、CPB 1 h(T1)、CPB 2 h(T2)时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6、IL-10、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结果 与S组比较,C组T1、T2时点血浆IL-6、IL-10、S100β和NSE升高(P<0.05);与C组比较,DⅠ组T2时点血浆IL-6、S100β降低(P<0.05),DⅡ组T1、T2时点血浆IL-6、S100β降低(P<0.05),DⅠ组和DⅡ组T1、T2时点血浆NSE降低(P<0.05);与DⅠ组比较,DⅡ组T1时点血浆S100β降低(P<0.05),DⅡ组T2时点血浆NSE降低(P<0.05).结论 Dex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S100β和NSE水平,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陈婷婷  王刚  周琪  张凌 《北京医学》2012,34(8):669-673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单独或联合应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对炎性细胞因子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氨甲环酸组(T组)、乌司他丁组(U组)以及联合用药(氨甲环酸+乌司他丁)组(D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氨甲环酸、乌司他丁及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及乌司他丁。于麻醉诱导后(T1)、转流开放升主动脉后(T2)、停机1h(T3)、停机24h(T4)4个时点经桡动脉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NE的浓度。结果各组患者血浆TNF-α、IL-6和NE的浓度,在T2~T4时点与CPB前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T2~T4时点U组和T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CPB过程中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体外循环期间炎症反应。氨甲环酸具有轻微抗炎性反应。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可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变化及干预性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变化,探讨体外循环期间乌司他丁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2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W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1例。乌司他丁组按1.2×104U/kg给乌司他丁,于麻醉诱导后劈胸骨前经静脉给予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经体外循环机转入体内。对照组用等量复方氯化钠代替。分别于诱导后切皮前(T1)﹑转流20min(T2)﹑停机1h(T3)﹑停机6h(T4)及停机24h(T5)抽取动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的浓度。结果:组内比较2组患者TNF-ɑ和IL-6的浓度在T2,T3,T4时均明显高于T1期(P<0.05),W组在T5恢复到T1水平;2组之间比较C组TNF-α和IL-6的浓度在T2, T3, T4, T5时均明显高于W组(P<0.01)。组内比较2组患者sICAM-1和sP-选择素的浓度在T3,T4时均较T1明显升高(P<0.05),到T5时sICAM-1和sP-选择素的浓度已下降,其中W组的sICAM-1已降至接近T1水平(P>0.05);2组之间比较C组的sICAM-1和sP-选择素的浓度在T4, T5时明显高于W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引起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表达上调,乌司他丁能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及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利于减轻CPB所致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Yang DX  Yang J  Li L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5):1746-174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变化以及脑苷肌肽对S100B蛋白和NSE浓度的影响。方法40例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脑苷肌肽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例。A组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脑苷肌肽20ml(每毫升含神经节苷脂50μg、多肽3.2mg),B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T1)、CPB结束(1、2)及结束后2h(13)、6h(T4)、24h(T5)各时间点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以免疫夹心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SIOOB蛋白及NSE浓度。结果两组S100B蛋白及NSE浓度在CPB结束达到峰值,随后持续下降,CPB后24h(T5)S100B浓度基本恢复至基础值水平(T1),而NSE浓度仍高于基础值。组间比较显示B组S100B浓度在1、2、13、T4和T5时间点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NSE浓度在1、2、13和T4时间点亦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脑苷肌肽可减少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S100B蛋白及NSE的释放,可能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乳膏用于甲状腺手术抑制术中气管导管及手术操作引起的应激反应和减轻术后呛咳、咽喉痛等并发症的效果。方法:40名行择期甲状腺腺瘤切除患者分为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L组在气管导管套囊外涂布利多卡因乳膏1.5 g;C组气管导管外不涂布任何药物。于插管前(T0)、插管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T3)记录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在处理甲状腺过程中最高的SBP、DBP、HR。记录两组患者在拔管后发生呛咳的例数,术后24 h发生咽喉痛的例数以及切口引流量。结果:L组在T1、T2、T3时点以及处理甲状腺过程中最高的SBP、DBP、HR均低于C组(P<0.05);L组拔管后发生呛咳的例数及术后24 h发生咽喉痛的例数均少于C组(P<0.05);L组术后24 h切口引流量低于C组(P<0.05)。结论:套囊外利多卡因乳膏可减轻插入或拔除气管导管以及术中牵拉压迫气管引起的应激反应,并可减少拔管后呛咳的发生及由于呛咳引起的切口出血增多。  相似文献   

17.
邹俊  张中军 《重庆医学》2012,41(20):2041-2042
目的观察行氙光星状神经节近旁照射对于体外循环患者脑保护的作用。方法选择该院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氙光照射组(A组)与对照组(B组),每组15例,A组在麻醉前行右侧氙光星状神经节近旁照射45min,两组患者麻醉方法和手术过程均相同。于插管后即刻(T1),体外循环开始后5min(T2),复跳后5min(T3),复跳后2h(T4)测定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并取血分离血浆,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血浆中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浓度。结果 T2时,两组患者SjvO2较T1时均升高(P<0.05),T3时明显降低(P<0.05),但A组波动幅度小于B组(P<0.05),两组患者ET和CGRP于T3、T4均有升高,但是A组患者T4时ET的升高幅度要比B组的小(P<0.05),A组T4时CGRP的升高幅度要比B组的更大(P<0.05)。结论氙光行右侧星状神经节近旁照射对体外循环患者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8)和乌司他丁组(U组,n=18).U组将乌司他丁40万单位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自切皮开始静脉输注,30 min内输注完毕,另将40万单位加入CPB预充液中,另外20万单位以4~6万单位/h速率输注至术毕,总量100万单位,C组不用乌司他丁及任何抗纤溶药物.分别于切皮前1 min(基础值,T0),肝素化前1 min(此时U组已用乌司他丁40万单位,T1),术毕(T2),术后6 h(T3)和术后24 h(T4)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用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用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记录患者术后24 h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组间GPⅡb/Ⅲa、CD62p和PT,以及术后24 h出血量和同种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U组APTT在T1、T3和T4均缩短(均P<0.05).与C组比较,U组:APTT在T1~4均缩短(均P<0.05),体外循环中ACT缩短,补充肝素量增加(P<0.01).结论 乌司他丁对血小板聚集和活性无影响,它能缩短APTT及肝素化后的ACT,增加CPB中补充肝素量,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该实验所用剂量未见减少CPB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9.
张雁华  罗斌  王天龙 《北京医学》2012,34(8):660-664
目的探讨颈丛阻滞合并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甲状腺叶切术的应用效果及合适的靶控浓度。方法甲状腺叶切除术女性患者60例,年龄22~56岁,体重43~75kg。随机分为A组(颈丛阻滞+生理盐水输注)、B组(颈丛阻滞+瑞芬太尼靶控输注1ng/ml)及C组(颈丛阻滞+瑞芬太尼靶控输注2ng/ml),每组20例。3组病例均行颈丛阻滞,15min后A组生理盐水输注、B及C组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10min后进行手术。记录诱导前(T1)、切皮前(T2)及手术开始后每15min及术毕(T3~7)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及Ramsay评分,记录患者不适反应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术中利多卡因及血管活性药使用量,术后进行术者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B、C组利多卡因、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患者不适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术者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A组。A、B组T2~3与T1MAP相比均有显著性升高,B及C组T2~5显著低于A组。A组T2~7HR显著性高于B、C组,B组仅T2高于T1,C组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时间点A组RR显著高于T1,B组低于A组,C组低于B组。T3~7时间点B及C组PetCO2显著高于A组,C组高于B组。C组有4例在T3出现轻度呼吸抑制,但RR及PetCO2均值未超出正常值范围。B及C组T2~7与A组相比BIS均显著下降,但均值始终保持在80以上。A组Ramsay评分T2~7均显著低于T1,B及C组T2~7均显著高于A组。结论颈丛阻滞合并瑞芬太尼靶控输注(1~2ng/ml)均能满足手术镇痛需要,循环系统稳定性优于单纯颈丛阻滞,意识清楚且舒适度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瑞芬太尼靶控初始浓度为1ng/ml,在强烈手术刺激时可提升靶控浓度至2ng/ml,但不宜过高以免造成严重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首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例:A组(芬太尼30μg/kg),B组(芬太尼60μg/kg),C组(芬太尼100μg/kg),分别于术前(T1)、心肺转流术(CPB)转流前(T2)、开放主动脉后30min(T3)、开放主动脉后2h(T4)及术后24h(T5)各时间点测定动脉血中血糖(glucose)、血浆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皮质醇(cortisol)的含量,并记录3组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3组患者的血糖、血浆ACTH.ATⅡ和皮质醇在T2时无变化,在T3,T4和T5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T1(P〈0.01或P〈0.05)。转流后同一时间点3组患者各指标以A组最高,C组最低,且B组和C组在T3和T4时间点血糖、血浆ACTH,ATⅡ和皮质醇均明显低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差别,C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和术后拔管时间明显比A组和B组延长(P〈0.05)。结论:芬太尼(30~100μg/kg)能完全抑制气管插管,CPB转流前手术操作所致的应激反应。芬太尼对CPB促发的应激反应有平抑作用。但当芬太尼达一定剂量后这种作用并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反使患者拔管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因此,60μg/k可认为是比较理想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