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5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51篇
肿瘤学   17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自制小柱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法把血清碱性磷酸酶分为高分子和低分子两个部份,并建立了定量高分子碱性磷酸酶的检测方法。对高分子碱性磷酸酶分离的最适条件、电泳及层析特性、分子量、米氏常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该法检测临床标本发现高分子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阻塞性黄疸的血清中,该项试验对部份肝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肝癌γ—谷氨酰移换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从Orlowski 等应用淀粉胶电泳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存在着肝癌特异性γ-谷氨酰移换酶(GGT,EC2.3.2.2)及Fiala 等首先提出GGT 作为肝癌的重要标志物后,引起了临床研究的极大兴趣.多位学者业已证明:在肝细胞癌的酶学诊断中,以糖蛋白GGT 肝癌特异区带(I',Ⅱ和Ⅱ')的出现最有临  相似文献   
3.
诱癌过程中鼠肝组织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与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NO合酶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与改变。方法:以化学致癌剂2-FAA喂饲SD大鼠,对鼠肝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的组织学改变、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和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当肝细胞轻度损伤时,肝组织中NOS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当肝细胞表现为癌前病变和肝细胞完全癌变时,肝组织中NOS的合成增加其比活性仍低于正常对照鼠;肝组织中NOS与NO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7,P<001),而与总RNA浓度无相关性。结论:研究资料提示NOS在诱癌早期的表达处于抑制状态以对肝细胞起保护作用;而肝癌形成阶段,NOS加速表达以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4.
肝癌组织及外周血端粒酶表达对肝癌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癌组织端粒酶表达及外周血端粒酶分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人肝癌的癌灶和癌周组织制备总RNA ,肝组织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 ,并观察了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对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肝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明显高于它的癌周组织 ,而总RNA则是癌周组织明显高于癌灶 ;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 ,未经治疗的肝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经过TAE治疗后肝癌病人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 (P <0 0 1) ;外周血AFP浓度与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联合分析 ,对肝癌具有互补诊断价值。结论 肝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表达异常 ,分析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及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5.
肝癌特异性GGT的发生及其定量分析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肝癌特异性GGT的动态变化及其定量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化学致癌剂2-FAA(005%)制备鼠肝癌模型,观察肝癌GGT的产生及其肝组织内分布,并对不同肝病患者血清肝癌特异性GGT区带(HSB)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在实验性鼠的诱癌过程中,鼠肝脏癌变组织中GGT大量表达,出现早并具有胎肝GGT的特点;人血清中HSB的定量检测发现:肝癌组明显高于其他肝病组,肝外肿瘤及正常对照组(P<0001);HSB在小肝癌中的阳性率为75%,在AFP阴性肝癌中为783%。结论研究资料提示HSB的定量检测其临床价值优于HSB的定性分析,且有助于小肝癌和AFP阴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7.
8.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ncer,PH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中心的复杂过程,他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lypican-3,GPC-3)在PHC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肝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G P C-3呈进行性升高表达;人肝癌G P C-3阳性率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TNM分期、门脉癌栓及肝外转移显著相关.GPC-3及m RNA与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联合检测,对PHC诊断阳性率可提高至94.3%;沉默GPC-3可改变肝癌细胞迁移、转移和侵袭的生物学行为,伴随β-catenin、p-糖原合成激酶3β(p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p-GSK3β)和cyclin D1表达明显减少,提示癌胚性GPC-3不仅是PHC特异诊断标志物,而且有可能成为PHC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HCC)预后极差,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是早期(小肝癌)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HCC通过肝癌标记和影像检查建立诊断.甲胎蛋白(AFP)是主要肝癌标记,但有假阳性和假阴性;AFP异质体(AFP.L3)、AFP基因标志(AFP-mRNA)以及GGT-Ⅱ、PIVKA Ⅱ、AFU等其它肝癌标记可与AFP互补诊断,尤其对AFP假阴性肝癌和小肝癌的诊断甚有帮助.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在细胞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与肝癌密切相关.本文就GPC-3分子构成、表达机制、与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关系及对肝癌早期诊断价值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干预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lypican-3, GPC-3)活化经Wnt/β-catenin通路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抑制作用。方法将miRNA干扰质粒转染GPC-3高表达的HepG2和Hep3B细胞,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平板法分析克隆形成,以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以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成瘤时间、体积、生长曲线;以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分析GPC-3及Wnt/β-catenin通路关键分子β-catenin、p-GSK3β及Cyclin D1的变化。结果特异性miRNA成功转染HepG2和Hep3B细胞后,体外研究显示HCC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克隆形成明显降低和发生G_1期阻滞,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β-catenin及p-GSK3β显著降低(P0.01);体内研究显示,移植瘤成瘤时间延长(t=12.89,P0.01)、瘤体小(t=15.29,P0.01);瘤内GPC-3表达明显下降(t=6.67,P0.01)、相关信号分子β-catenin(t=9.61,P0.01)、p-GSK3β(t=4.81,P0.01)及Cyclin D1(t=5.90,P0.01)表达均显著下调。结论干预GPC-3活化经Wnt/β-catenin通路抑制HCC细胞增殖和生长,提示GPC-3为HCC治疗的潜在靶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