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讨论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共完成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病例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37岁。结核病灶位于T_(3~5)1例,T_(3~4)3例,T4~54例,T_(6~7)1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6°~39°,平均为(26±3.7)°。所有患者均采用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术后行抗结核治疗,观察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0~25个月,平均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植骨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患者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0°~20°,平均为(15±2.1)°。结论前路小切口开胸手术有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植骨融合确切等优点,疗效可靠,尤其适应于上胸段结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手术入路。方法:保留助骨、肋间神经对胸椎结核施行病灶清除、脓肿引流、脊髓减压、椎间植骨术。结果:手术暴露充分,病灶清除彻底,保全肋间神经功能,胸腹壁无麻木区,肋骨术后愈合良好,稳定胸廓骨性支撑。不全截瘫于4-8周内完全恢复。结论:保留肋骨、肋间神经的胸椎结核手术入路是胸椎及胸腰椎结核外科治疗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前后路联合手术以及前路、后路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84例胸椎结核患者(病灶≤2个节段),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A组(前路手术)、B组(后路手术)和C组(前后路联合手术),每组28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Cobb角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84例患者均随访1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组明显短(少)于A组和B组(P 0. 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SR、CRP、Cobb角3组均明显低于术前(P 0. 05),C组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 0. 05)。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3种入路手术治疗胸椎结核均取得较好疗效。相较于前路、后路手术治疗,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4.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前路手术治疗胸椎疾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椎前路手术的创伤、安全性、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07年4月我院施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椎前路手术17例。对照组在均衡年龄、性别和疾病构成的条件下,选择开胸脊柱前路手术22例。对两组的围手术期参数、并发症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围手术期参数:小切口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胸痛持续时间、胸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与开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胸腔引流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后并发症:小切口组2例(11.8%);开胸组3例(13.6%),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临床疗效:小切口组平均随访15.8个月,开胸组平均随访17.6个月。胸背痛缓解率两组均为100%。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切口组术后影像学显示病灶清除彻底,脊髓减压充分,内固定效果确切。随访期间未见上下椎体肿瘤及结核的复发或神经功能障碍的加重,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椎前路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具有对组织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胸椎疾病的前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技术前路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4年6月~2009年6月手术治疗的胸椎结核病人48例,男23例,女25例.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开放手术组)和B组(胸腔镜辅助手术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出m量及手术时间.随访两组患者术后胸背疼痛、脊柱功能及胸椎后凸角矫正改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术中、术后出血鞋及手术时间组间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经随访12~48个月(平均20个月),两组术后VAS、ODI及后凸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VAS、ODI及后凸角改善率组间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1周VAS改善B组较A组明显(P<0.05).A组并发症8例(38.1%)与B组5例(1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能有效地清除胸椎结核病灶,稳定脊柱,熟悉胸椎前方解剖结构,掌握胸腔镜操作技术及手术者之间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第11肋骨和第12肋骨两种手术入路对L1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置钉的角度,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对置钉和术后侧方成角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经前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108例L1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68例,女40例;年龄21~64岁,平均38.22岁。根据手术入路平面分为经第11肋骨入路组(A组,51例)和经第12肋骨入路组(B组,57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及随访时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生活质量(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术后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37个月,平均23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均较B组少(P<0.05);两组患者的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种手术入路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夹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结论:经第11肋骨手术入路对椎体螺钉置钉的影响小,手术创伤较小,术后脊柱侧方成角较轻,是前路手术治疗L1椎体爆裂性骨折相对较好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7.
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Ⅰ期行前路小切口沿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病椎置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治疗的82例腰椎结核患者,男50例,女32例;年龄17~84岁,平均50.5岁。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49例,行Ⅰ期前路小切口沿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术;B组33例,行Ⅰ期前路传统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对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SR)、Frankel分级进行统计分析,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8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3.7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发现4例(A组3例,B组1例)前路手术对侧腰大肌脓肿增大,行二次手术排脓后治愈。余78例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切口疝、脑脊液漏、脊柱结核复发等发生。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3~7个月,平均4.6个月。术后肛门排气时间A组较B组早,术后VAS评分A组优于B组,两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ESR和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结论:根据病椎的破坏程度采用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侧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病灶彻底清除、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5年2月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腰骶椎结核患者45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7.00±14.60)岁。病变累及节段:L4~S115例,L3~S26例,L3~S15例,骨破坏均以L4-5,L5S1椎间隙为主;14例患者有神经根性症状,4例有马尾压迫症状。根据前路腹部切口不同,改良组26例采用改良倒"L"形前路切口,传统组19例采用传统前外侧切口。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情况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脊髓功能、脊柱矫形及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病例获得随访24~45个月,平均(32.00±10.21)个月,植骨融合率达100%,脊髓神经功能均获完全恢复,脊柱矫形Cobb角恢复情况及病灶治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对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治疗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该术式较传统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解剖显露清楚、胃肠道干扰小、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对1999年至2006年32例胸椎结核手术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采用经肋横突切除、肋骨切除开胸、经胸膜外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等不同入路进行比较。结果:经肋横突切除、侧前方入路12例,手术暴露时间平均50分钟,入路时的出血量约200ml,术后2例肋间神经损伤,3例胸膜损伤,1例对侧病灶清除不彻底。肋骨切除开胸入路15例,手术暴露时间平均25分钟,入路时的出血量约50ml,术后无一例出现胸腔并发症。经胸胸膜外入路5例,手术暴露时间平均为35分钟,入路时的出血量约80ml,术后无一例出现胸腔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经1年以上的随访,根据阮狄克标准,本组优良率92%,内固定组患者无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融合。Frankrl分级均E级。结论:对胸椎结核根据病不同的病情,采用个体化设计前路手术,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腋下小切口经胸入路病灶清除肋骨捆绑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胸科医院外科2008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胸椎结核患者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9~73岁,平均(50.60±11.31)岁。采用腋下微创剖胸入路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取肋骨捆绑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术后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Cobb角、ESR、CRP、VAS评分)。[结果]41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70±5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860±155)ml。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4个月。所有病例均无局部结核复发,达到骨性融合,未出现植骨块吸收、骨折、断钉、断棒的情况。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由术前A级2例、B级10例、C级11例、D级11例、E级7例,恢复至D级2例、E级39例(P0.05)。VAS评分由术前(7.72±1.13)分减少至末次随访时(1.72±0.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25,P=0.037)。Cobb角由术前(20.73±4.65)°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5.35±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43,P=0.008)。[结论]采用腋下切口经胸入路病灶清除肋骨捆绑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伴瘫痪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两种剖胸入路在胸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传统后外侧切口和腋下微创切口剖胸行胸椎结核手术,探讨两种手术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创剖胸入路开胸行胸椎结核手术28例,设立对照传统后外侧切口开胸28例,观察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开胸时间、病灶清除范围、关胸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的恢复情况并和对照组比较,通过SPSS 11.5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组病例均能完成T_(3-12)椎体的显露和病灶的清除以及椎间的植骨融合和内固定,微创入路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开胸时间、关胸时间以及胸腔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入路组在切口的隐蔽程度、对肩关节活动的影响及术后疼痛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微创剖胸入路能顺利完成T_(3-12)胸椎结核手术,其手术创伤较传统的后外侧剖胸人路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小切口进行胸腰椎前柱重建的手术方法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月采用微创小切口进行胸腰椎重建的15例患者,并与15例同期行传统前路重建手术的患者进行比较。两组中各有胸腰椎骨折10例,脊柱肿瘤2例,脊柱结核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微创小切口组患者经小切口入路进行前路减压或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按照传统前路手术入路进行重建。比较两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后获6~16个月(平均10.3个月)随访。微创小切口组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接近。微创小切口组未出现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借助特殊拉钩系统,应用微创小切口进行胸腰椎前柱重建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以较小的创伤获得与常规手术相同的疗效,且并发症轻微。  相似文献   

13.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4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男24例,女18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38.2岁。其中胸椎结核11例,胸腰段结核14例,L2以下腰椎结核17例。术前采用四至六联正规抗结核治疗至少3周,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椎板间植骨(人工骨),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前路手术切口根据病变节段分别采用经胸腔入路、胸膜外腹膜外入路、经腹膜外肾切口、经腹直肌旁腹膜外切口及腹正中腹膜外入路。平均手术时间为23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50ml。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术后4周下地行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8~46个月随访,平均24.3个月。全部患者植骨融合,腰背痛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复查血沉及CRP均正常。结论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的一期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胸椎结核前、后入路手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1986年3月~2000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胸椎结核59例,男33例,女26例,年龄平均44岁。其中后入路手术治疗31例,经胸腔或胸膜外的前入路手术治疗28例。结果:经平均4年4个月随诊,前入路者痊愈23例(85.2%),好转5例(14.8%);后入路者痊愈22例(70.9%),好转6例(19.4%),无变化3例(9.5%)。结论:前入路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治愈率高,是胸椎结核手术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经椎弓根入路和经肋骨入路穿刺行椎体成形术治疗胸椎压缩骨折的安全性。方法诊治84例(96椎)胸椎压缩性骨折,其中早期经椎弓根入路38例(42椎),后期经肋骨入路46例(54椎),术后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按照骨水泥渗漏部位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经肋骨入路渗漏率明显降低,安全性明显提高(P0.05)。结论经肋骨入路穿刺行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胸椎压缩骨折的安全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前路微创小切口与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7年12月回顾性分析行前路手术治疗的40例Tile B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两组:髂腹股沟入路组20例,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微创小切口入路组20例,采用微创小切口入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情况,随访影像学评价和Majeed临床评分。结果两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止痛药使用例数比较,微创小切口入路组均少于髂腹股沟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随访1年,至随访终末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月开始下地行走。髂腹股沟入路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2.9个月(2~4.5月),微创小切口入路组平均2.5个月(2~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月Majeed评分:髂腹股沟入路组优10例,良9例,可1例;微创小切口组优11例,良7例,可2例;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髂腹股沟入路组出现股外侧皮神经麻痹4例,伤口感染或伤口渗出延迟愈合5例,微创入路组无并发症发生;两组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1,P0.01)。结论两种入路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术后功能评价无明显差异,但微创小切口术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伤口愈合快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骨感染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感染的手术治疗,86例腱鞘结核临床特点误会原因及治疗转归分析,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手术的临床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上胸椎结核(T1~T5)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4月~2014年4月采用手术治疗的29例上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组),男7例,女6例,年龄22~70岁(46.3±15.0岁);16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组),男7例,女9例,年龄26~72岁(52.6±13.0岁)。术后均给予12~18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随访2年以上,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两组在神经功能改善、胸背痛评分、植骨融合时间、后凸畸形矫正及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组和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239.1±52.9min和228.0±26.8min、588.5±196.0ml和537.5±208.6ml、23.2±3.1d和16.8±3.1d,其中前路组住院时间显著性大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发生8例次并发症(2例胸腔积液、1例翼状肩、1例气胸、1例肺不张、1例肋间神经痛、1例髂骨供区疼痛、1例双肺细菌性感染伴顽固性低钠血症),后路组发生4例次并发症(2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神经症状一过性加重),前路组并发症发生率(3/18,61.54%)大于后路组(4/16,25%)(P0.05)。随访40~87个月(62.1±13.0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无结核复发病例。前路组后凸Cobb角术前39.2°±9.4°,术后19.4°±4.7°,末次随访时22.5°±7.4°,矫正丢失3.1°±2.3°;后路组后凸Cobb角术前40.6°±7.3°,术后18.5°±3.5°,末次随访时21.2°±4.4°,矫正丢失2.7°±1.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植骨融合时间(6.2±1.6个月)小于后路组(8.4±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和后路组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及胸背痛VAS评分分别为100%和93.75%、2.16±0.75和2.01±0.6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手术入路均可用于上胸椎结核的手术治疗,前路手术植骨融合早于后路手术,但前路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9.
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并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结核的发病率近年来正逐年上升,上胸椎结核是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难点。以往常采用后外侧经胸膜外入路,但此手术入路存在病灶显露不充分、椎管减压不彻底、操作受限制等缺点。我院自2002年8月至2007年12月对12例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的患者,采用经胸腔前路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胸廓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3月~2007年4月采用经胸廓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病人40例,经术后9个月至3年随访,并与传统方法治疗该病的40例病人分别在术后截瘫恢复情况、卧床时间、抗痨时间、病灶治愈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病人的综合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种方法的综合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经胸廓胸膜外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具有不入胸腔即能充分显露和清除病灶、有效减压和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优点,是胸椎结核合并截瘫手术治疗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