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度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12例重度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后凸Cobb角55°~73°(平均61°).先以在过伸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椎体后缘切线夹角为依据,决定颈椎后部的椎板及小关节等的截骨角度及范围,行颈后路截骨及前路松解术.术后行颅骨牵引使松解后颈椎后凸达到最大可能的矫正,7~10 d后二期行颈前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后第3天、3及6个月、1及2年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MRI,观察矫形效果,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位置并对比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患者畸形外观明显改善,颈部疼痛症状全部消失,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术后MRI显示:颈椎生理曲度重建,后凸畸形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未见压迫.术后第3天X线片显示:后凸Cobb角为-12.3°~11.2°(平均-2.0°).除1例AISA神经功能评分为D级外其他11例AISA神经功能评分均为E级.结论 重度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有其特有的临床特征,对该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分期手术及手术间期持续牵引是较为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影像学测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筛选出评估颈椎后凸畸形破坏颈椎力学平衡的影像学指标.方法:将61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分为有症状组(25例)和无症状组(36例),采用随机双盲重复方法,在颈椎MRI上测量颈椎后凸畸形顶点脊髓矢状径(a)、后凸顶点脑脊液柱的矢状径(b)及延髓与桥脑交界处的延髓矢状径(M),计算a/b比值、a/M比值,在X线片上测量后凸节段后切线夹角和后凸Cobb角,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测量值与临床症状出现的相关性.结果:症状组的后切线夹角和Cobb角明显大于无症状组(Z=-6.351,P<0.01;Z=-7.761,P<0.01),a/M比值和a/b比值明显小于无症状组(t=-9.939,P<0.01;t=-5.334,P<0.01);两组病例后凸节段的后切线夹角与Cobb角成正相关(R=0.899,t=39.188,P<0.01)、与a/M比值成负相关(R=-0.502,t=-11.080,P<0.01),后凸节段的Cobb角与a/M比值成负相关(R=-0.427,t=-9.012,P<0.01).将每组患者以a/M=0.338和后凸节段后切线夹角及Cobb角=20°再分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比值≤0.338是导致临床症状出现的主要相关因素(P<0.01),此外,后凸节段Cobb角≥20°或后切线夹角≥20°也是导致临床症状出现的相关因素.结论:颈椎后凸畸形患者a/M比值≤0.338、后凸节段Cobb角≥20°或后切线夹角≥20°与临床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提示颈椎力学平衡被打破,颈脊髓被损伤,需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MICROS超细粉碎机制备同种异体纳米脱钙骨基质(DBM),观察纳米DBM结构特征,研究DBM纳米化工艺及其作为骨移植替代物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改良Urist法制备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液氮冷冻球磨机将块状DBM预粉碎,使用MICROS超细粉碎机进一步研磨粉碎制备纳米DBM.电镜扫描观察其结构,按照我国卫生部<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材生物学评价的技术要求>中的标准,对纳米DBM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热原实验、溶血实验等检测.[结果]制备颗粒直径在50~200纳米的脱钙骨基质,生物相容性检测无毒性,无热源性,不引起溶血反应,纳米DBM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纳米DBM可在低温或控制温度条件下制备,是一种无毒、无刺激,不含热源、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半切综合征两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半切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最常见的如脊髓外伤、椎管内髓外肿瘤及血肿等.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半切综合征的临床报道较少,至今英文文献仅检索到26例,国内更鲜有报道.我科2008年1月和4月收治两例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半切综合征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Program,SEER)数据库患者数据构建列线图,预测原发性脊柱骨肉瘤患者的3年及5年总生存率。方法 在SEER数据库中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原发性脊柱骨肉瘤患者237例,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预测原发性脊柱骨肉瘤患者总生存率的列线图,使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rel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和校准图对列线图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年龄、肿瘤转移情况与是否化疗为影响脊柱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的C指数为0.677(95% CI:0.643~0.711),患者3年和5年总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5与0.737,校准曲线显示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利用SEER数据库构建了预测原发性脊柱骨肉瘤预后的列线图,可为患者提供较准确和个性化的生存预测。  相似文献   
6.
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33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经颈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26例,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7例;20例采用后路钉棒/钉板内固定系统重建,13例未行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8年,平均18.3个月。多数患者症状改善明显,4例复发,其中2例再次手术。结论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临床相对少见,手术风险较大。根据肿瘤部位、性质和分期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能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33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经颈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26例,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7例;20例采用后路钉棒/钉板内固定系统重建,13例未行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8年,平均18.3个月。多数患者症状改善明显,4例复发,其中2例再次手术。结论 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临床相对少见,手术风险较大。根据肿瘤部位、性质和分期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能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总住院医师在进修医生的带教和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总住院医师作为科事主任的助手,参与科室日常的医疗、教学及管理工作,特别是在进修医生带教和管理工作中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方法 .结果 总住院医师切实做好科室和进修生的协调工作,可以促进进修医生素质的提高,对教学医院科室管理工作和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结论 总住院医师在进修医生教学及其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浅谈医学本科实习生临床科研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医学本科实习生开展临床科研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和临床实习的现状,结合医学院校临床代教和科研教学的特点,提出了本科生导师带教并实施科研训练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激发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在16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双侧副神经、膈神经及其分支。用精确度为0.001m m游标卡尺测量各段的直径、长度、副神经及其分支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的距离。结果:大鼠膈神经主干起始部直径为(0.207±0.051)m m。副神经出颈静脉孔后(4.191±0.135)m m即分出胸锁乳突肌支,该支长(5.657±0.283)m m,直径(0.221±0.039)m m,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的距离为(10.041±3.181)m m;副神经锁骨上段两斜方肌支之间主干直径为(0.274±0.032)m m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的距离为(5.154±0.782)m m;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其直径为(0.216±0.027)m m,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的距离为(-1.416±0.216)m m。结论: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其直径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直径较接近,且可直接与膈神经缝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