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9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19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123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90篇
外科学   972篇
综合类   23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题释义: 黄韧带骨化症:是由于脊柱黄韧带发生骨向分化而形成的一种韧带骨化疾病,常导致椎管狭窄,造成脊髓受压,并产生不可逆损害,出现肢体感觉障碍,严重的将导致瘫痪。目前对黄韧带骨化病因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 自噬:因外界或自身环境的改变,细胞器和胞内蛋白通过溶酶体进行分解消化并重新利用,从而达到适应外界环境、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过程,是真核细胞特有一种表现形式。 MAPK信号通路: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它可以被物理应激、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以及细胞复合物等一系列细胞外信号或刺激激活,从而参与介导细胞生长、发育、分裂以及分化等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在哺乳动物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的主要信号分子包括ERK1/2、JNK以及P38等。 背景:黄韧带骨化发生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无有效的药物或非手术治疗的方法。目前研究发现,骨桥蛋白与自噬在成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在黄韧带骨化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通过对骨桥蛋白和自噬在黄韧带骨化发生机制的研究,尝试找出药物治疗的潜在作用靶点。 方法:①黄韧带骨化病、胸椎骨折或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获取黄韧带,将标本分为骨化组和非骨化组,每组各取8例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桥蛋白、骨钙素及自噬指标Beclin-1、LC3、P62的表达;②通过组织块贴壁法进行黄韧带细胞的分离培养,并用不同质量浓度的骨桥蛋白干预不同时间来构建体外黄韧带细胞骨化模型;③非骨化组黄韧带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干预后,再用100 μg/L骨桥蛋白诱导,应用Western blot检测骨化指标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变化;④用100 μg/L骨桥蛋白干预非骨化黄韧带细胞,并在0,15,30,60,120 min终止骨化诱导过程,应用Western blot检测MAPK信号通路中重要分子ERK1/2、JNK、P38的磷酸化情况;⑤非骨化组黄韧带细胞用ERK1/2特异的磷酸化阻滞剂U0126阻断ERK1/2通路磷酸化后,再用100 μg/L骨桥蛋白诱导,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碱性磷酸酶以及骨钙素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骨化黄韧带和非骨化黄韧带组织骨钙素、骨桥蛋白的免疫组化均呈阳性表达;骨化黄韧带组织中Beclin-1呈阳性表达,而LC3及P62未见明显阳性结果;非黄韧带骨化组织中Beclin-1、LC3、P62均呈阳性表达;②与非骨化组比较,骨化组黄韧带细胞中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表达增加;骨桥蛋白可诱导黄韧带骨化,骨桥蛋白的作用具有浓度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③自噬强弱与骨化程度呈负相关,即自噬越明显,骨化作用越弱;④骨桥蛋白能使MAPK信号通路磷酸化,并具有一定的时间相关性;抑制MAPK磷酸化过程后,骨桥蛋白仍然能够诱导黄韧带细胞的骨化;⑤结果表明,黄韧带骨化发生过程中,信号通路上ERK1/2、骨桥蛋白、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分子的上下游关系为:ERK1/2→骨桥蛋白→骨钙素/碱性磷酸酶。 ORCID: 0000-0003-0008-9802(许国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高温高湿条件下猪脊髓火器伤模型,观察受伤节段脊髓的病理变化。方法:选用6头南方实验用猪构建高温高湿条件下胸腰段脊髓高能火器伤模型,伤时及6 h后取脊髓组织观察其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大体观察符合高能量火器伤损伤特点,伤后镜下均可见脊髓硬脊膜血管扩张,硬膜下淤血明显,灰质中神经元细胞变性等改变,6 h后神经元消失溶解,灰质神经元尼氏体大量发生崩解。结论:采用适龄猪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模型,造模稳定,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常导致椎体脱位、关节突骨折脱位及绞索,脱位的椎体和骨折块以及破裂的椎间盘对颈脊髓压迫造成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怎样的手术方式能最有效解除颈脊髓压迫并获得坚固固定,一直是临床医师探索的目标。本研究收集10年来4所医院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资料,筛选80例行单纯一期前路撬拨复位下颈椎骨折脱位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手术方式、适应证、疗效及优势。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术前仰卧位MRI和术中俯卧位O形臂X线机获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横断面影像学资料,探讨2种体位下主胸弯顶椎与胸主动脉的毗邻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8年7月美国梅奥医学中心骨科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18例AIS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行仰卧位全脊柱MRI平扫和术中俯卧位脊柱O形臂X线机平扫,将影像资料上传至临床图像显示系统(Qreads 5.10)。选取主胸弯顶椎为测量平面,测量顶椎椎体旋转角度(AVR),主动脉到椎体距离(a线),主动脉到左侧椎弓根置钉点距离(b线),主动脉到椎管垂直距离(c线),主动脉到椎弓根置钉点连线的垂直距离(d线),主动脉椎体角(AVA),左侧椎弓根置钉点和主动脉内侧切线与椎体中轴线平行线间的夹角(∠α),左侧椎弓根置钉点和主动脉中心点连线与椎体中轴线平行线间的夹角(∠β)。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2种体位下各参数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俯卧位AVR、c线均大于仰卧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差值分别为2.71°、2.24 mm。俯卧位与仰卧位AVA平均差值为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俯卧位AVR、a线、b线、c线、d线、AVA、∠α、∠β与仰卧位相应指标呈正相关;俯卧位∠β与主胸弯Cobb角呈正相关,与俯卧位及仰卧位AVR均呈负相关;俯卧位d线与主胸弯Cobb角呈负相关,与俯卧位及仰卧位AVR呈正相关。结论相较于仰卧位,脊柱侧凸患者俯卧位时顶椎旋转度增大,主动脉到椎管的垂直距离增大,主动脉向椎体右前方移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人工硬膜覆盖硬膜囊漏口治疗脊柱后路手术中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脊柱后路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10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56,术中采用明胶海绵覆盖硬膜囊漏口)和试验组(n=45,术中采用可吸收人工硬膜覆盖硬膜囊漏口).观察2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48 h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76.7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术后48 h引流量为(352.55±75.11)mL,引流管留置时间为(7.55±2.38)d,切口愈合时间为(15.78±2.36)d.试验组脑脊液漏发生率为15.5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术后48 h引流量为(160.02±50.05)mL,引流管留置时间为(1.87±0.69)d,切口愈合时间为(14.16±1.89)d.试验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48 h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硬膜可显著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是治疗脊柱后路手术中脑脊液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陈旧性寰枢椎旋转半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1998年3月~2007年6月收治23例陈旧性寰枢椎旋转半脱位患儿.确诊时间平均4.1个月.入院后予颅骨牵引,完全复位者行头颈胸石膏固定2个月.部分复位及复位后再脱位的行后路寰枢椎复位融合术.脱位无明显改善的行前路下颌下入路松解粘连后后路复位内固定.结果 Ⅰ型脱位5例中4例牵引复位其中1例再脱位;1例不能复位.Ⅱ型14例中9例牵引复位,其中6例再脱位;5例不能复位.Ⅲ型4例中1例牵引复位后再脱位;3例不能复位.随访显示23例斜颈畸形得到明显矫正,患儿没有明显的颈部疼痛.结论 大部分陈旧性脱位闭合复位困难,复位后再脱位发生率高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复位融合寰枢椎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60岁以上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3例患者,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为跌倒和低处坠落,占47.6%,是老年颈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引起老年人颈脊髓损伤的暴力相对较轻,脊髓损伤相对较重,完全性脊髓损伤1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52例.损伤类型中颈椎过伸性损伤和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31例,占全部颈脊髓损伤的49.2%,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59.6%.11例患者在受伤后3个月内死亡,9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仅10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 跌倒和低处坠落伤是老年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损伤类型多为颈椎过伸性损伤和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预后相对较差,早期手术结合康复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基因启动子149、950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性。方法提取192例脊髓型颈椎病和192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外周血DNA,聚合酶链反应产物根据限制性内切酶作用后不同分解产物和等位基因来判断每例患者骨保护素的基因型。确定对照组、疾病组不同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评价颈椎病严重度以JOA评分,同时采用颈椎MRI评价病变节段,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的基因型分布差异。采用两元回归分析来确定脊髓型颈椎病的独立风险因子。结果在疾病组和对照组之间,149T/C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于950 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两组分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对于149T/C基因型,其JOA评分、颈椎MRI受累节段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9 T/C SNP、平均桌面工作时间为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骨保护素149 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有关,而与其严重度无关。950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无明确相关性。149 T/C SNP、平均桌面工作时间为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前路可调控式融合固定器(AC-AFF)植骨融合的初步效果,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8只山羊均行颈前路手术减压切除1个颈椎椎体,随机分为3组,分别施以AC-AFF、钢板+钛网、钢板+髂骨块固定融合。饲养6个月后,颈椎标本经固定脱水等处理,依次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CT扫描及显微镜下观察,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观察AC-AFF与相邻椎体界面之间的融合情况。结果所有山羊均存活,内固定物牢固在位,无松动及移位,钛网或AC-AFF与相邻骨接触面局部膨大,硬化为骨性。髂骨植骨组融合情况良好,融合界面上有较多的骨痂生成。X线摄片见植骨块、钛网、AC-AFF中空区域模糊且有骨组织生长,内植物周围无透光带存在,植骨界面上有骨桥形成;CT扫描在钛网及AC-AFF组可见内植物腔内形成的新骨通过其四壁的网眼结构与周围骨质相接,说明所有标本均达到骨性融合,但其中以AC-AFF组形成的新骨数量为多,且较为成熟。光镜观察发现在椎体终板及内植物与减压槽侧壁骨质接触处,有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生成,但在钛网植入物的侧壁腔隙局部仍有无骨痂通过区存在。结论AC-AFF植骨融合良好,与植骨块及钛网植骨方式之间无明显差异,植骨界面有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生成,可作为颈椎减压术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