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糖尿病组和螺内酯治疗组。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钾、血糖、内生肌酐清除率;留取肾组织作PAS染色行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醛固酮受体(MR)、检测肾小管-间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结果:各组大鼠肾脏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均有MR表达,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近端小管MR表达上调,螺内酯对MR的表达无影响;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间质MMP-2、-αSM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螺内酯治疗8周后,肾组织MMP-2及-αSMA明显下调(P<0.01),肾功能指标及组织病理学损害得以改善,而螺内酯对大鼠的血压、血钾没有影响(P>0.05)。肾组织内-αSMA与MMP-2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920,P<0.01)。结论:大鼠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存在MR的表达,糖尿病肾内MR表达增加可能是醛固酮促肾纤维化的部分原因;螺内酯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病变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至少部分与抑制肾小管上皮-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下调肾小管间质中MMP-2、-αSM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MMF)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其余20只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模型,并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霉酚酸酯组(M组)。12周后测量大鼠血糖、体质量、肾质量/体质量、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观察肾小管间质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DM组血糖、肾质量/体质量、24 h尿蛋白定量、血SCr、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TII)均明显高于N组(P<0.01),M组除血糖、体质量外(P>0.05),其余指标均明显低于DM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M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α-SMA、TGF-β1表达均明显高于N组(P<0.01),M组明显低于DM组(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M组肾组织α-SMA、TGF-β1表达较N组分别增加3.4倍与1.1倍,M组肾组织α-SMA、TGF-β1表达较DM组分别下降55%与40%。结论 MMF能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TGF-β1的表达,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起到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氯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探讨ARB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中与TEMT有关的新机制.方法 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只)和糖尿病模型组(n=40只);模型组大鼠给予腹腔内一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诱导糖尿病模型.模型成功后再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氯沙坦组.氯沙坦组给予氯沙坦20 mg/kg*d-1一次灌胃.于干预后第16周测定尿蛋白和内生肌酐清除率;光镜观察肾小管间质损害及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Vimentin和α-SMA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大鼠24 h尿蛋白排泄增加(P<0.01),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Vimentin和TGF-β1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0.3690±0.0587,0.1546±0.0141和0.3716±0.0657; 氯沙坦组大鼠24 h尿蛋白排泄较糖尿病组减少,肾小管间质损伤和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其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Vimentin及TGF-β1表达较糖尿病组显著下调(P<0.01).结论氯沙坦能显著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Vimentin和TGF-β1表达,阻抑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FK506)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转分化的影响。方法应用链脲佐菌素(65 mg/kg)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分别给予FK506 0.5、1.0 mg/kg.d灌胃,共4周。随机分对照组、模型组、FK506(0.5,1.0 mg/kg)组。4周后观察大鼠肾重/体重(RKW)与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并行肾小管-间质病理形态学分析。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与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FK506 1.0 mg/kg给药组大鼠相对肾重、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FK506 0.5、1.0 mg/kg给药组大鼠AER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肾小管间质E-cadherin表达阳性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FK506 0.5、1.0 mg/kg给药组表达阳性面积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肾小管α-SMA与Vimenti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K506 0.5、1.0 mg/kg给药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FK506可部分上调E-cadherin及下调α-SMA与Vimentin在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抑制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转分化,从而起到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糖尿病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MT)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糖尿病模型组(n=10)与糖尿病氯沙坦干预组(n=10)[氯沙坦20 mg/(kg·d)];分别于第8周、第16周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留取左肾行HE和Masson染色,阅片并计算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肾间质胶原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与ILK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肾间质胶原面积明显增加(P<0.01),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Vimentin和ILK阳性表达面积明显增加(P<0.01),ILK与α-SMA呈正相关(rs=0.621,P<0.05);氯沙坦组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肾间质胶原面积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弱,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ILK,α-SMA与Vimentin表达均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弱(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存在ILK高表达与EMT,二者之间可能有着重要联系;氯沙坦可下调肾小管上皮细胞ILK表达,阻抑EMT.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和糖尿病组(D组),分别观察2、4、8、12、16和24周.生化方法检测血糖、血肌酐和尿蛋白水平.PAS染色观察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β-caten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纤连蛋白(FN)表达,RT-PCR法检测β-catenin mRNA水平.结果 D组各时点血糖、血肌酐和尿蛋白明显高于C组.与C组相比,D组肾皮质β-catenin蛋白和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胞核内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C组α-SMA仅在血管壁表达,D组从2周开始,随病程进展闻质细胞胞浆阳性染色逐渐增多,第16周和24周可见少数肾小管表达.FN在D组大鼠肾小管-间质表达从2周开始逐渐增多,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DM大鼠β-catenin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核内表达增强,肾间质α-SMA、FN蛋白表达增多,提示β-catenin可能由于降解减少后胞浆内增多而转移入核,参与了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分化过程,促进了D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甙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后大鼠肾间质纤维化过程的防治作用。方法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和三七总皂甙治疗组,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3、7、14、2 1d处死大鼠,留取梗阻侧肾脏制备病理切片。光镜观察肾间质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A)表达。结果 手术组呈进行性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α-SMA表达明显增加。三七总皂甙治疗组肾间质纤维化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PCNA表达明显增加,α- SMA表达明显减少,间质PCNA、α- SMA表达明显减少(P<0 .0 5 )。结论 三七总皂甙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后的肾间质纤维化有抑制作用,可阻断肾小管上皮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的转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以及对肾间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T)、模型组(D)各12只、正常组12只(N),T组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tRA)(20mg·kg-1·d-1)油溶液灌胃,D组和N组分别灌等量的植物油.4、8周每组各处死大鼠6只,测量24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肾重/体质量、血肌酐、血糖(BS).肾组织PAS、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管-间质TGF-β1、α-SMA的表达.结果 atRA可减轻肾小球系膜区基质、细胞的增生,明显缓解肾小管-间质的纤维化.4周尿清蛋白的排泄率实验组低于模型组[(3.08±0.48)μg/min与(3.35±0.56)μg/min,P<0.05],8周时尿清蛋白的排泄率明显低于同期模型组[(2.49±0.40)μg/min与(4.53±0.87)μg/min,P<0.01];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肾小管-间质α-SMA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atRA可减轻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的纤维化,减少尿蛋白.可能通过下调肾小管-间质TGF-β1的表达、减少肾小管-间质肌成纤维细胞的数量,防止肾间质的纤维化,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波形蛋白(Vi mentin)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诱导糖尿病模型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坎地沙坦组。正常对照组仅注射等剂量溶媒。16周后观察各组血糖(BS)、肾重/体重(KW/BW)、24h尿白蛋白排泄率(AER)、肌酐清除率(Ccr)。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肾组织α-SMA和Vi mentin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BS、KW/BW、AER、Ccr及间质纤维化损伤均显著上升(P<0.01),坎地沙坦组上述指标除血糖外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α-SMA和Vi mentin在肾小管上皮表达均明显上调(P<0.01),结果表明,坎地沙坦治疗阻止了二者在糖尿病大鼠肾脏的高表达。结论:坎地沙坦能显著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α-SMA和Vi mentin表达,阻抑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雄性3月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30只,以腺嘌呤灌胃法建立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对照组以等体积的2%淀粉溶液灌胃,分别于实验第7周、12周、17周时随机处死10只大鼠,进行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和尿NAG酶检测,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相点大鼠尿蛋白、尿NAG酶、血Cr及血BUN均升高(P<0.01);7周时模型组即有肾小管间质损害,随着病程进展,肾小管间质损害逐渐加重;肾脏HGF表达7周、12周时增加,17周时降低;与TGF-β1、α-SMA表达呈负相关(r=-0.999,P<0.01;r=-0.980,P<0.01)。结论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肾脏HGF的表达早期上升是一种有益的防御反应。HGF抑制TGF-β1、α-SMA的表达,发挥其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明勇  袁波  夏基毅  陈枫  陈庄  刘建 《重庆医学》2011,40(9):835-837,82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表型转化及ERK1/2信号分子在转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NRK52E,经Ang-(1-7)和AngⅡ(终浓度均为10-6mol/L)干预24、48、72、96 h后,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E-cadherin、α-SMA的表达;干预72、96 h后,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ERK1/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AngⅡ作用96 h后,E-cadherin的表达显著减弱(P<0.05),α-SMA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P-ERK1/2表达显著增强(P<0.05);同时加入Ang-(1-7)后,与AngⅡ组比较,E-cadherin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α-SMA的表达显著减弱(P<0.05),P-ERK1/2表达显著减弱(P<0.05)。结论 Ang-(1-7)能够抑制AngⅡ诱导的大鼠NRK52E表型转化,ERK1/2信号通路参与了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钠(VPA)干预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阿霉素肾病组(经阴茎静脉注射阿霉素造模,n=14),后者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VPA干预组,每组7只。造模8周后,代谢笼留取尿液,腹主动脉采血后处死动物并取肾脏组织,观察各组大鼠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白蛋白(Alb)和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的变化。天狼星红染色光学显微镜(光镜)下观察大鼠肾小管间质和。肾小球胶原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脏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采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Ⅰ型胶原(ColⅠ)、ColⅢ、α-SMA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阿霉素肾病组大鼠SCr、BUN、TG、TC、UACR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Alb明显降低(P〈0.01),肾小球及。肾间质中胶原和α—SMA表达增多;三组大鼠GOT和GP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VPA干预组SCr、BUN、TC、UACR均显著降低(P〈0.05),肾小球及。肾间质中胶原和α-SMA表达减少,Col-Ⅰ、Col-Ⅲ和α-SMAmRNA表达下调。结论VPA能显著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功能,减轻肾脏组织纤维化程度,延缓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益肾降浊冲剂对慢性肾衰(CRF)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的影响,探讨其延缓CRF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肾切除加阿霉素重复注射建立慢性肾衰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缬沙坦、益肾降浊冲剂治疗组。治疗组分别予缬沙坦、益肾降浊冲剂灌胃8周,Masson染色观察肾小管间质胶原沉积的程度,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α-SM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残肾肾小管出现萎缩、扩张、胶原染色阳性面积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GF-β1、α-SM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缬沙坦组、益肾降浊冲剂组胶原染色阳性面积及TGF-β1、α-SMA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益肾降浊冲剂组胶原染色阳性面积减少及TGF-β1、α-SMA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缬沙坦组(P<0.05)。结论益肾降浊冲剂能通过抑制CRF残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的表达、进而抑制EMT及胶原的沉积,作用优于缬沙坦。  相似文献   

14.
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ICAM-1、MCP-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一间质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大鼠单侧。肾切除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灯盏花素给药组,每组各10只。8周末检测各组尿白蛋白排泄率(AER)与肾组织蛋白激酶C(PKC)活性,应用PAS染色观察肾小管一间质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管一间质ED.1、ICAM-1与MCP-1蛋白表达。结果灯盏花素给药组大鼠AER、肾组织PKC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肾小管一间质损伤指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肾小管一间质ED-1阳性细胞浸润及ICAM-1、MCP-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灯盏花素可明显缓解这些变化(P〈0.05)。结论灯盏花素可明显抑制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一间质巨噬细胞浸润,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糖尿病肾小管一间质ICAM-1与MC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作用。方法: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随机分成三组(n=8):对照组,高糖组和辛伐他汀组。对照组加培养液,高糖和辛伐他汀组在培养液中加葡萄糖,终浓度为30mmol/L,辛伐他汀组加入终浓度为1μmol/L辛伐他汀。在6,12,24,48,72 h时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α-SM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各时间段均无α-SMA表达。高糖组6 h时出现α-SMA阳性表达,48 h达高峰。与高糖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各时间点α-SMA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抑制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1型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对肾脏组织Toll样受体(TLR)4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辛伐他汀干预组。在实验的第4、8、12周分别检测每组大鼠的血糖、血清胰岛素、24h尿白蛋白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分别检测肾脏组织TLR4和MCP-1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电镜下观察第4、8、12周大鼠肾脏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的血糖、24h尿白蛋白量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胰岛素明显降低(P〈0.05),肾脏组织中TLR4和MCP-1蛋白及mRNA的表达也显著增加(P〈0.05)。电镜下糖尿病组的肾小球系膜和系膜细胞均显著增生,基底膜明显增厚。②辛伐他汀干预组的上述指标均较糖尿病组有明显降低(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有增高(P〈0.05)。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亦有所减轻,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有改变。结论辛伐他汀对1型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减少TLR4和MCP-1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17.
陈幼发 《疑难病杂志》2007,6(9):537-540,F0003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中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T)、模型组(D)各12只,正常组(N)健康大鼠12只,T组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kg-1.d-1)植物油溶液灌胃,D组和N组分别灌注相同等量的植物油。4、8周时每组各处死大鼠6只,测量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肾重/体重、血肌酐、血糖(BS)。肾组织PAS、Masson’s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管—间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肌成纤维细胞的标记)的表达。结果肾组织PAS、Masson’s染色可见T组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的增生明显低于D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肿胀、空泡变性以及肾间质的增生明显好于D组;4周时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T组低于D组[(3.1±0.5)μg/minvs(3.4±0.6)μg/min,P<0.05],8周时更加明显[(2.5±0.4)μg/minvs(4.5±0.9)μg/min,P<0.01];4、8周血肌酐T组分别低于同期D组[(56±6)μmol/Lvs(65±4)μmol/L,P<0.05;(48±3)μmol/Lvs(69±6)μmol/L,P<0.01],肾重/体重T组分别低于同期D组(6.0±0.4vs6.7±0.6,P<0.05;5.1±0.6vs7.8±1.0),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3.2)mmol/Lvs(28.3±3.5)mmol/L,P>0.05;(28.8±5.3)mmol/Lvs(31.0±3.3)mmol/L,P>0.05];肾小管—间质α-SMA表达T组明显低于D组。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可减轻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的损害,减少蛋白尿、肾小管—间质肌成纤维细胞的数量,防止肾间质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47( heat shock protein 47,HSP47)在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45例2型DN患者分为DN组25例和轻微病变性肾病(MCD)组20例.使用常规病理组织学方法观察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的病变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实验组肾组织内HSP47、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及Ⅳ型胶原(Col Ⅳ)的表达,并进行免疫双染共定位分析.结果:与MCD组比较,DN组肾小球内HSP47、α-SMA、Vimentin及Col Ⅳ表达明显增加(P<0.05);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区域内HSP47、α-SMA及Col Ⅳ表达亦明显增加(P<0.05),Vimentin则在肾小管间质内表达显著性增加(P<0.01).免疫双染结果显示,DN组在增生硬化的肾小球系膜区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处,HSP47表达阳性细胞内同时有α-SMA阳性表达,并且HSP47表达阳性细胞同时具有Vimentin阳性表达.结论:HSP47过度表达或许通过帮助前胶原分子细胞内处理及加工,参与2型DN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