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百令胶囊对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模型组(30只)、预防组(30只)。以2%腺嘌呤淀粉混悬液150mg.kg^-1.d^-1灌胃,连续17周,制作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预防组加以1.5g.kg^-1.d^-1百令胶囊溶于生理盐水灌胃以预防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对照组以等体积的2%淀粉溶液和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实验第7周、12周、17周时随机处死10只大鼠,进行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和尿NAG酶检测,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计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HGF、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1)功能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各时相点模型组、预防组大鼠尿蛋白、尿NAG酶、Scr及BUN均升高(P〈0.01),但预防组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预防组自身对照各指标均较前一时相点升高(P〈0.01)。(2)病理学变化:7周时模型组、预防组即有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组、预防组自身对照肾小管间质损害均较前一时相点加重(P〈0.01),但7周、12周时预防组肾小管间质损害均较模型组为轻(P〈0.01),17周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组化:模型组、预防组大鼠肾脏HGF表达7周、12周时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17周时低于对照组(P〈0.01),且各时相点预防组均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预防组自身对照均较前一时相点降低(P〈0.01),17周时表达量最低。各时相点模型组、预防组大鼠肾脏TGF-β1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预防组均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预防组自身对照均较前一时相点升高(P〈0.01),17周时表达量最高。(4)HGF表达量与TGF-β1表达量呈负相关(r=-0.999,P〈0.01)。结论:百令胶囊对早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3.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系统性小血管炎症,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炎及紫癜性肾炎(HSPN)等。在HSP患者中HSPN的发生率为30%~50%,极少部分进展为慢性肾脏疾病,肾脏受损的严重程度决定了患者的病程及临床预后。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正五聚蛋白-3、平滑肌肌动蛋白等生物学指标对HSPN进行早期诊断和预测肾损伤的严重程度。本文对HSPN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相关生物学指标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胶囊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的肾组织中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3月龄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模型组(24只),预防组(24只)。行单侧输尿管结扎术单侧输尿管梗阻诱导TIF模型。预防组大鼠加以125 mg/kg桂枝茯苓胶囊,溶于生理盐水灌胃,日2次,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每天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分别于实验第7天、第14天、第21天时随机选取8只大鼠,处死后行光镜下观察梗阻侧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评价肾脏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PA、PAI-1表达变化。结果:(1)PAI-1表达量在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模型组、预防组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P〈0.05),除PAI-1表达量在7 d时模型组与预防组无明显差异外,预防组均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预防组表达量随梗阻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P〈0.05)。(2)各时间点预防组u-PA表达量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高于模型组(P〈0.01,P〈0.05)。模型组、预防组14 d、21 d u-PA的表达量均较各自前一时间点减少(P〈0.01),假手术组u-PA的表达量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肾小管间质损害半定量评分与PAI-1(r=0.917,P〈0.01)表达量呈正相关,与u-PA表达量呈负相关(r=-933,P〈0.01)。结论:桂枝茯苓胶囊能减轻梗阻肾组织的病理损害,延缓TIF的进程。并参与纤维化形成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百令胶囊对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的干预作用。方法利用腺嘌呤诱导建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预组、对照组各30只,分别于实验第7周、12周、17周收获动物各10只,进行功能学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测和观察。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对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中的表达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及百令胶囊的干预影响。结果实验第7周模型组大鼠即表现出大量蛋白尿、小管损伤、间质的轻度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P<0.01);随病程进展,上述病变呈进行性加重(P<0.01)。百令胶囊干预组动物在实验第7周、12周功能学组织学的改善同实验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17周后二者无显著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百令胶囊12周前能显著上调BMP-7的表达和降低-αSMA和TGF-β1在肾脏小管间质中的表达(P<0.01),12周后这种变化无差异。结论百令胶囊在发病早期通过有效干预上皮-间质转分化达到改善肾脏纤维化的作用,随着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的加重,百令胶囊逐渐失去其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6.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BMP-7、TGF-β1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TGF-β1在腺嘌呤诱导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按照文献要求,利用SD大鼠建立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模型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并分别于实验第7周、12周、17周收获动物各10只,进行功能学和肾脏组织病理学的检测和观察.利用免疫组化对BMP-7和TGF-β1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中的表达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和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7周时即有肾小管管型和轻微扩张,肾皮质可见异物肉芽肿,间质单核细胞浸润,间质纤维组织轻度增生.随着病程进展小管损伤和间质纤维化呈进行性加重.BMP-7表达随着小管间质纤维化进展呈明显降低趋势(P<0.01),并同TGF-β1的表达呈负相关(r=-0.981,P<0.01).结论:BMP-7与TGF-β1可能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一对重要拮抗因子.  相似文献   
7.
在继发性肾脏病中,抗菌药物肾损害占重要地位。现介绍易造成肾损害的常用抗菌药物及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强调临床医师应熟悉各种抗菌药物的肾毒性特点、掌握肾功能减退患儿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对防止抗菌药物肾毒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雄性3月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30只,以腺嘌呤灌胃法建立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对照组以等体积的2%淀粉溶液灌胃,分别于实验第7周、12周、17周时随机处死10只大鼠,进行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和尿NAG酶检测,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相点大鼠尿蛋白、尿NAG酶、血Cr及血BUN均升高(P<0.01);7周时模型组即有肾小管间质损害,随着病程进展,肾小管间质损害逐渐加重;肾脏HGF表达7周、12周时增加,17周时降低;与TGF-β1、α-SMA表达呈负相关(r=-0.999,P<0.01;r=-0.980,P<0.01)。结论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肾脏HGF的表达早期上升是一种有益的防御反应。HGF抑制TGF-β1、α-SMA的表达,发挥其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干细胞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的作用、骨髓干细胞是否具有向损伤肾组织归巢的能力及其在肾脏组织中的分布,初步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干细胞因子是否具有促进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的作用。方法:16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G-CSF+SCF治疗组、G-CSF+SCF对照组,检测:(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比的变化;(2)尿NAG酶检测;(3)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4)肾组织CD34+细胞表达变化。结果:(1)G-CSF+SCF治疗组和G-CSF+SCF对照组外周血中白细胞数、CD34+细胞百分比于第5天达高峰,与对照组、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逐渐下降;相应地,G-CSF+SCF治疗组肾组织内CD34+细胞较对照组、模型组也明显增多(P〈0.05)。(2)手术后第5、10、17天,G-CSF+SCF治疗组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均明显好于模型组(P〈0.05)。第24天G-CSF+SCF治疗组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而模型组仍异常。第31天各组间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的骨髓干细胞有显著的动员作用。(2)骨髓干细胞能在损伤的肾小管归巢和定居,并可能参与损伤肾组织的修复。(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急性肾小管坏死后肾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氯化钴诱导化学缺氧对N9小胶质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氯化钴(CoCl2)对N9小胶质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剂量CoCl2处理N9小胶质细胞后,XTT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硫代巴比妥酸(TBA)显色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MDA)含量;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CoCl2(50~1 000μmol.L-1)处理24 h后,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部分细胞出现皱缩、破碎,细胞密度减小,随CoCl2剂量增大,细胞形态损伤程度进一步恶化。MDA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氯化钴处理后,细胞上清液中MDA含量明显增多(P<0.05)。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显示,氯化钴处理组的细胞凋亡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且比例随CoCl2剂量增大而增多。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CoCl2可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G0期。结论 CoCl2可呈剂量依赖性损伤N9小胶质细胞,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及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