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早期死亡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11例早期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期死亡率占13.4%(11/82),11例患者中,极早期死亡(确诊5天内)4例,早期死亡(确诊后6至15天内死亡)7例,除2例分别死于呼吸衰竭及感染外,其余9例均死于脑出血,10例合并DIC,7例死亡时周血白细胞大于50×109/L,死亡时血小板均小于25×109/L.结论 APL患者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出现高白细胞的APL易于早期死亡;并与DIC的发生和治疗措施有关,应尽早化疗及处理高白细胞综合症和积极治疗DIC.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柔红霉素化疗前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32例APL患者分为高危组(入院时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和低危组(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低于10×109/L),观察维甲酸及柔红霉素治疗前后APL细胞黏附分子CD49d、CD11b、CD11a、CD54、CD15及CD62L的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前APL细胞表面均明显表达CD49d、CD11b、CD11a和CD54,而CD15、CD62L表达阴性,高危组患者APL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高于低危组(P<0.05);ATRA诱导3 d后两组APL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高危组的表达水平高于低危组(P<0.05);ATRA诱导3 d后加用柔红霉素化疗后1周,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治疗前.结论 初发APL细胞高表达CD49d、CD11b、CD11a和CD54,ATRA诱导治疗后APL细胞CD49d、CD54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加用化疗药物后可降低CD49d、CD54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69例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给予As2O3静脉点滴。如患者外周血白细胞>30×109/L,给予羟基脲口服;白细胞>50×109/L,除羟基脲外给予高三尖杉酯碱静脉点滴,同时将As2O3剂量减半使用。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者应用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疗效、血常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63例(91.3%)获得完全缓解(CR)。As2O3平均应用31.6d。6例死亡。死亡组与缓解组治疗前白细胞数分别为(34.7±4.8)×109/L和(9.7±3.2)×109/L(P<0.01),二者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乳酸脱氢酶分别为(712.8±144.6)U/L和(287.2±102.7)U/L,二者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As2O3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55例(79.7%),消化道症状32例(46.4%),水肿28例(40.6%),类维甲酸综合征13例(18.8%),过敏5例(7.2%),发热4例(5.8%),Q-T间期延长3例(4.3%)。其中类维甲酸综合征死亡4例(30.8%)。类维甲酸综合征发生时与入院时外周血平均白细胞数分别为(64.8±10.2)×109/L和(21.9±6.8)×109/L,二者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应用As2O3治疗初诊APL可获得较高的完全缓解(CR)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全反式维甲酸 (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前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与D 二聚体含量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 30例APL患者 (包括 12例合并DIC患者 )发病时及应用ATRA治疗后D 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30例APL患者治疗前血浆D 二聚体水平 (2 .38± 0 .98mg/L)较正常对照组 (0 .2 5± 0 .0 9mg/L)明显升高 (P <0 .0 1) ,其中 12例并发DIC者(2 .5 2± 0 .12mg/L)明显高于 18例不并发DIC者 (2 .18± 0 .96mg/L)。结论 APL患者D 二聚体检测值随维甲酸治疗逐渐降低 ,并可预测ATRA治疗过程中DIC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早期死亡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早期死亡APL患者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和PML/RARα融合基因特点,并详细记录年龄、性别、起病时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BPC)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骨髓中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百分比(BMLP%)、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等。结果:63例APL患者中13例早期死亡,早期死亡率20.63%。13例早期死亡APL中,7例起病时外周血白细胞大于10×109L-1,9例形态学上表现为M3v,8例为CD34+,8例为CD2+,9例PML/RARα融合基因BCR3亚型,与非早期死亡组相比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和PML/RARα融合基因特点等存在统计学差异。除1例死于维甲酸综合征外,其余12例均死于脑出血。结论:外周血高白细胞,形态学表现为M3v、CD34+、CD2+和PML/RARα融合基因BCR3亚型APL早期死亡率极高,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陆宇华  覃为理  黄毅 《广西医学》2010,32(8):966-967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柔红霉素(DNR)诱导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ATRA45 mg.m^2.d^-1,口服至完全缓解(CR);DNR 45 mg.m^2.d^-1,静注,第2、4、6、8天。入院时或诱导治疗后白细胞〉5.0×10^9/L,使用地塞米松2.5 mg/m^2,12 h/次,共15 d。结果治疗20例,除1例患者早期死亡外,其余19例均在27-40 d内达CR,CR率为95%;诱导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维甲酸综合征(RAS)。结论 ATRA联合DNR诱导治疗APL,疗效可靠;使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R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惠平  刘航  杨日楷 《广西医学》2000,22(2):381-38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APL)用全反式维甲酸 ( ATRA)诱导分化治疗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1,2 ) 。但是 ATRA诱导治疗中常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增高 ,可以引起白细胞瘀滞及维甲酸综合征 ( RAS) ,易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 DIC) ,如不及时治疗 ,可导致早期死亡。我们于 1 994年 1月至 1 997年 1 2月 ,对 31例 APL用 ATRA诱导治疗 ,根据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情况 ,联合应用细胞毒药物治疗 ,并及时治疗 RAS,降低了早期死亡率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1例均为住院病人 ,男 1 9例 ,女1 2例 ,年龄 1 8~ 51…  相似文献   

8.
孙雄飞  孙璇  林海清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12+1659
目的评价在诱导缓解治疗阶段应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方案)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双诱导治疗初诊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在诱导缓解治疗阶段均接受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和全反式维甲酸方案双诱导治疗的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缓解情况及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方案双诱导治疗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完全缓解率达87.5%,1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1例死于颅内出血,3例患者出现维甲酸综合征且经治疗后好转。结论在诱导缓解阶段应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方案双诱导治疗初诊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很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三氧化二砷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使用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双诱导治疗,对高白细胞患者加用联合化疗药物柔红霉素(DNR)或高三尖衫酯碱及阿糖胞苷,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予以抗凝及输注新鲜血浆/冷沉淀。结果:19例患者中17例完全缓解(CR),CR率为89.47%;2例死于颅内出血。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凝血和纤溶异常的变化及其与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高低的关系.方法 初治APL病人43例,其中外周血WBC计数≥10×10<'9>/L(高白细胞组)21例,WBC<10×10<'9>/L(低白细胞组)22例.应用ATRA 60 mg/d分3次口服治疗.外周血WBC>4.0×10<'9>/L者给予柔红霉素20 mg/d×3 d+阿糖胞苷100 mg/d×7 d方案小剂量化疗,血小板<20×10<'9>/L伴出血倾向者给予血小板悬液输注.感染发热者给予抗生索等对症支持治疗.监测病人诱导缓解治疗前、治疗后1、2、4周外周血WBC及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骨髓常规变化.结果 治疗前高白细胞组FIB低于低白细胞组(t=-3.082,P<0.05),而PT高于低白细胞组(t=3.720,P<0.05).APT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7,P>0.05).36例病人完全缓解.3例达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3例因脑出血死亡.APL病人治疗后第1周外周血WBC升高.至第4周逐渐恢复正常(F=9.041,q=2.825~6.786,P<0.05);病人的出血症状迅速得到改善;同时,血浆FIB、PT指标亦逐渐恢复,达到完全缓解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F=15.346、37.147,q=4.012~13.673,P<0.05).结论 APL病人外周血WBC高低是有无DIC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ATRA诱导缓解治疗后因出血所致的早期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全反式维甲酸 (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6 3例 ,其高白细胞综合征、高颅压综合征及维甲酸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 5 7.1% ,9.5 %和 3.2 % ;其死亡率为 11.1% ;高白细胞综合征导致白细胞壅滞是死亡的原因。笔者建议 :ATRA治疗APL时 ,当白细胞在第 6天 >5 .0× 10 9·L- 1 ,第 10天 >10 .0× 10 9·L- 1 ,第 15天 >15 .0× 10 9·L- 1 时应加用高三尖杉酯碱治疗 ;当患者的白细胞在ATRA治疗前≥ 10 .0× 10 9·L- 1 ,则先单用高三尖杉酯碱 ,待白细胞下降至≤ 5 .0× 10 9·L- 1 ,再加用维甲酸治疗 ;一旦发生维甲酸综合征则应停用维甲酸 ,同时给予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2.
报道1例耐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丹参酮ⅡA治疗后缓解的病例。患者,男,30岁。无诱因觉头昏、乏力半月,左足拇指刺伤后出血不止伴发热7d,当地医院抗感染热退,但余症不减而入院诊治。体检贫血貌,巩膜无黄染;双下肢皮肤散在出血点与紫癜。胸骨下端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淋巴结无肿大。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2.3×109/L,Hb60g/L,血小板计数34×109/L,原幼细胞0.85;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其中早幼粒细胞0.89,过氧化物酶染色强阳性;APTT和PT均延长,FDP和D-二聚体阳性。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DIC。ATRA20mgtid治疗12周及分别20mgbid和10mgbid各1周(共14周)未缓解,改为丹参酮ⅡA30mgbid治疗,8周后外周血恢复正常,治疗12周骨髓恢复正常,达到完全缓解(CR)。用丹参酮A维持治疗3月余复发,后经高三尖杉酯碱和阿糖胞苷(HA)诱导治疗再次CR。3年后第二次复发后死于颅内出血。丹参酮ⅡA治疗耐ATRA的APL有效,未见不良反应;但CR后仅用其维持治疗仍可能复发。  相似文献   

13.
梁雪  孔佩艳  张曦  高力  陈幸华 《重庆医学》2005,34(10):F0003-F0003
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作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首选用药可使85%以上的APL患者获得完全缓解。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良反应,其中阴囊溃疡的发生率较低,现将1例报道如下。患者,男,26岁。因拔牙后出血不止7h于2004年11月16日急诊入院。患者发热,最高体温39.3℃,无咳嗽、咯痰,全身散在淤点、淤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查血常规:WBC 0.7×109/L,HGB 37g/L,PLT 3×109/L;骨髓穿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  相似文献   

14.
报告了1例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例。患者确诊后用ATRA 30 mg/d治疗,配合小剂量化疗及交替补充新鲜血浆、血小板等。使用19 d后陆续出现肝脾肾梗塞,32 d时查骨髓象APL接近部分缓解,但患者因全身多发血栓形成继发心肺衰竭而死亡。提示在应用ATRA治疗APL时,要高度注意ATRA可能造成的血栓形成;在高凝状态下使用抗凝剂,对血栓形成有预防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防治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APL并发DIC的22例患者给予全反式维甲酸10mg每日3次口服和(或)三氧化二砷10mg每日1次静滴诱导分化治疗;DIC的治疗:确诊后予小剂量肝素1250U皮下注射每12h1次,根据血常规和DIC指标补充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每日监测凝血功能,调整肝素用量。结果:22例经治疗后,DIC纠正18例(81.8%),死亡4例(18.2%)。结论: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APL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经验,探讨如何降低治疗中的早期死亡率。方法:选择60例确诊为APL的患者,采用ATRA治疗。结果:53例(883%)达完全缓解。29例(483%)出现白细胞增多症,9例出现高白细胞综合征,加用小剂量三尖杉酯碱、羟基脲或米托蒽醌,8例症状消失。6例出现维甲酸综合征,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并用小剂量ATRA治疗后4例好转。结论:早期识别ATR毒副作用,尽早治疗,可以降低APL患者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郑立  薛晓燕  冯涛 《四川医学》2003,24(7):717-717
用全反式维甲酸 (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棘手的问题之一是高白细胞综合征[1] 。目前ATRA标准剂量为 6 0~ 80mg/d[2 ,3] 。本文通过减少ATRA的用量降低WBC峰值 ,从而控制和减少高白细胞综合征的发生。我院自 1992年以来应用ATRA治疗 12例APL ,其中 6例患者采用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LD ATRA)治疗 ,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初治APL患者 12例 ,随机分为两组。A组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16~ 6 5 (平均 38 5 )岁。B组男 3例 ,女 3例 ,年龄为 18~ 5 9(平均 36 8)岁。1 2 ATRA治疗剂量 :A组 6例采用标准剂量…  相似文献   

18.
单用全反式维甲酸(RA)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20例,完全缓解率达90%,诱导天数短(中位数为32d)。治疗过程中未发生DIC,亦无因强烈化疗引起骨髓抑制后造成的感染和出血的危险。该药的副反应轻,患者均能耐受。该组的中位生存期已达630d,可望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9.
全反式维甲酸 (ATRA)诱导缓解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 )疗效显著。但在治疗早中期 ,约 33%~ 80 %病例可发生高白细胞症。我院自 1990年 5月~ 1998年 10月用ATRA治疗 APL 2 0例 ,高白细胞症发生率为 90 %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例中 ,男 15例 ,女 5例 ,年龄 8~ 6 4岁 ,平均 32± 19岁。均符合 FAB分类标准的 M3型。治疗前骨髓早幼粒细胞占 6 0 %~ 94% ,外周血白细胞 (0 .4~ 30 )× 10 9/ L ,中位数 2 .5× 10 9/ L。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用 ATRA诱导分化 ,40~80 mg/ d,直至骨髓完全缓解。2 …  相似文献   

20.
钟宜干  金进华 《北京医学》2001,23(2):121-12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缓解期间最常见的合并症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由此而引起的重要脏器出血成为APL的早期主要死亡原因。我们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APL合并DIC 5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及方法 1.一般资料:54例均为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其APL诊断均符合FAB分类分型标准。DIC诊断、分期及疗效判断参照1987年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及《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54例中,男42例,女12例,年龄16~58岁。所有病人确诊APL后即做有关DIC方面的实验室检查,并定期复查。54例中,10例在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前已诊断DIC,44例在使用ATRA后诊断DIC;14例诊断DIC早期,40例诊断DIC中晚期。54例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其中皮肤粘膜瘀点瘀斑54例,齿龈出血24例,球结膜出血16例,眼底出血11例,血尿9例,月经过多或阴道出血6例,颅内出血2例,呕血及咯血各1例。 2.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ATRA诱导缓解治疗,剂量10~20mg,每日3次,其中8例外周血白细胞>40×109/L,在开始使用ATRA的同时使用羟基脲1.0~2.0g,每日2~3次,用3~5天。肝素治疗:一旦确诊DIC,使用肝素75mg加入500m 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维持24小时,直至DIC症状消失,相关辅助检查恢复正常后巩固1~2天停药。肝素化输血:一旦确诊DIC,输注所有血液成分都必须先肝素化(200~400ml全血或成分输血中加入肝素25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