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的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s,ORS)治疗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NMS)的疗效及血清电解质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因不明原因晕厥及晕厥先兆等症 状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心血管专科门诊初次就诊或住院的患儿,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 阳性确诊为NMS,同期完善血清电解质检测,随机分为ORS I组(n=27)和ORS III组(n=49)。给予健康教育结合 口服ORS(ORS I或ORS III)干预并随访。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初诊/复诊间隔时间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59% vs 62.96%;χ2=2.483,P>0.05);两组 HUTT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02% vs 48.13%;χ2=0.058,P>0.05)。治疗前ORS III组较ORS I组血清钠 水平[(140.20±2.26) mmol/L vs (138.39±2.72) mmol/L;t=2.856,P<0.05]增高,血清磷水平[(1.46±0.19) mmol/L vs (1.65±0.29) mmol/L;t=3.146,P<0.05]降低;治疗后ORS III组较ORS I组血清钠水平[(140.31±2.01) mmol/L vs (138.88±2.08) mmol/L;t=2.692,P<0.05]、血清钙水平[(2.31±0.09) mmol/L vs (2.24±0.11) mmol/L;t=2.696,P<0.05]增 高,血清磷水平[(1.45±0.16) mmol/L vs (1.61±0.25) mmol/L;t=3.128,P<0.05]降低。ORS III组治疗后HUTT阳性组和 HUTT 阴性组血清电解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RS I组治疗后HUTT 阳性组较HUTT 阴性组血清钙、磷 水平增加(P<0.05),血清钠、钾、氯、镁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RS III和ORS I治疗前、后的血清电解质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RS I组和ORS III组中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患儿血清 电解质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RS III与ORS I治疗儿童NMS疗效相当,但ORS III较ORS I依从 性更好,患儿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 HUTT) 诱发晕厥直至出现抽搐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处理。方法:2000 年9 月至2011 年8 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等患者进行HUTT检查2377 例次, 年龄2.00~78.00(18.57±14.39) 岁, 男1116 例次, 女1261 例次。其中< 18 岁( 儿童组)1719 例次, 年龄2.00~17.92(10.88±3.02) 岁;≥18 岁( 成人组)658 例次, 年龄18.00~78.00(38.66±12.87) 岁。总结HUTT过程中诱发晕厥直至出现抽搐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处理措施。结果:1)2377 例次HUTT过程中诱发晕厥直至出现抽搐症状89 例(3.74%), 其中成人组(62.92%) 高于儿童组(37.08%)(χ2=87.842, P<0.01)。2) 窦性停搏及心率恢复时间:89 例受试者中25 例(28.09%) 出现窦性停搏, 窦性停搏时间3.00~14.60(7.90±3.44) s。HUTT结束后心率恢复时间0.50~37.00(3.05±4.11) min, 其中70 例(78.65%) 在平卧后3 min 内恢复。3) 干预措施:所有受试者完成HUTT后, 均通过采取平卧位给氧、神志清醒后喝盒装牛奶等措施后, 心率及血压自行恢复, 抽搐症状自行消失, 未出现死亡病例, 仅2 例通过静脉给药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结论:不明原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等患者在HUTT中诱发晕厥直至出现抽搐症状者以成人居多, HUTT结束后采取平卧位给氧、神志清醒后喝盒装牛奶等措施, 抽搐症状消失, 心率和血压可自行恢复正常。HUTT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安全, 可广泛用于包括儿童在内的各年龄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分析50例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并与50例成人阑尾炎临床资料比较,归纳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儿童组和成人组在症状、体征表现的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4,χ2=6.24,均P<0.05)。儿童组和成人组B超诊断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儿童组和成人组阑尾炎患者在病理学分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P<0.05)。结论儿童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分布均与成人有较大不同。掌握儿童阑尾炎的临床表现特点,对患儿进行耐心的询问和详细的体查是确诊的基础,彩超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汪靖  金润铭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12):1018-1021,1024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302例NHL患者按照年龄分为儿童组(≤14岁)68例和成人组(1560岁)234例,对比2组NHL患者的好发性别、首发症状、受累部位、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等指标。结果 2组患者男性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女性(χ2=4.712,P=0.031;χ2=4.921,P=0.027),但2组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3,P=0.481)。儿童组浅表淋巴结大、发热、颈部包块、腹痛和腹胀、纵隔肿块、呕血和黑便的发生比例显著高于成人组(P<0.05),成人组鼻塞、涕中带血的发生比例显著高于儿童组(P<0.05)。成人组B细胞NHL的比例显著高于儿童组(P<0.05),儿童组自然杀伤(NK)/T细胞NHL的比例显著高于成人组(P<0.05)。儿童组Ⅲ期患者无全身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成人组(P<0.05),成人组Ⅳ期患者有全身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儿童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的NHL患者在首发症状、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成人患者鼻腔受累及晚期有全身症状的比例更高,B细胞NHL为成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而NK/T细胞NHL为儿童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手腕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结果,与关节超声影像学评分比较,以确定其与RA关节炎症以及骨侵蚀的相关性。方法:80名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双能X线法检测非优势手腕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以及椎体、髋部骨密度,同时检测同侧以及双侧腕关节超声,扫描桡腕关节、中线腕骨间、尺腕关节,并分别记录腕关节滑膜增生、肌腱炎、骨侵蚀等情况,使用彩色多普勒进行关节炎评分。结果:(1)80名女性RA患者中,平均年龄(54.6±13.3) (27.0~80.0)岁,病程48(12~116)个月,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23.0±4.0) (14.8~31.2) kg/m2。RA患者腕部BMD低于正常对照[(0.297±0.121)vs.(0.420±0.180) g/cm2,P<0.01]。(2)早期RA腕部骨密度高于长病程RA[(0.326±0.103) vs.(0.285±0.132) g/cm2,P<0.01],腕部严重骨质疏松发生率低于长病程RA(47.8% vs. 64.9%,P<0.05),超声发现腕骨侵蚀发生率低于长病程RA(39.1% vs.56.1%,P<0.01)。(3)高疾病活动度组腕关节骨密度低于中度活动以及缓解患者[(0.267±0.140) g/cm2 vs.(0.280±0.126) g/cm2,(0.267±0.140) g/cm2 vs.(0.320±0.103) g/c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疾病活动度组RA患者与中度活动组患者抗环胍氨酸多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CPA)阳性比例分别为85%和92.6%,均高于缓解组患者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DAS28ESR(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 joint count)与腕部BMD呈负相关(r=-0.288,P<0.01)。(4)RA患者腕部BMD与脊柱和髋部BMD均呈正相关(r=0.634,P<0.01,r=0.795,P<0.01);腕部BMD与疾病病程呈负相关(r=-0.286,P<0.01), 与DAS28 ESR呈负相关(r=-0.301,P<0.01)。早期RA腕部BMD和髋部BMD呈正相关(r=0.95,P<0.05),且相关系数较高。(5)骨质疏松组患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ACPA阳性比例高于骨量减少组(分别为75.5% vs.55.6%,P<0.05和100% vs. 83.3%,P<0.05)。骨质疏松组RA患者疾病活动度DAS28ESR高于骨量减少组(5.3±1.8 vs. 4.6±2.5,P<0.01)。骨质疏松组患者经超声探查发现腕部存在滑膜炎(61.5% vs. 51.7%, P<0.05)、肌腱炎(14.3% vs.10.0%, P<0.05)以及骨侵蚀(54.2% vs. 46.2%, P<0.05)的比例均高于骨量减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 超声发现腕部骨侵蚀患者与未见骨侵蚀患者相比,出现骨侵蚀患者手腕部BMD低于未见骨侵蚀患者[(0.333±0.107) g/cm2 vs. (0.264±0.125) g/cm2,P<0.01],滑膜炎多普勒评分高于未见骨侵蚀组(4.53±1.40 vs. 2.55±2.66,P<0.01)。此外,与未见骨侵蚀组患者相比,出现骨侵蚀RA患者,病程更长[(96.0±104.7)月vs.(66.2±78.0)月, P<0.05],RF阳性率高(81.0% vs. 53.8%,P<0.01)、ACPA抗体阳性率高(92.7% vs. 79.5%,P<0.05),疾病活动度DAS28ESR更高(5.4±1.8 vs. 4.2±2.0,P<0.05),出现同侧腕关节滑膜炎的比例更高(75.6% vs.30.8%,P<0.01),此外,同侧腕关节出现严重骨质疏松的比例更高(75.0% vs. 46.4%,P<0.01),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 以骨密度值为结果变量,对影响患者骨密度值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1)、病程(P=0.017)、DAS28ESR(P=0.021)以及ACPA(P=0.05)分别是造成患者手腕BMD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女性RA患者腕部BMD与疾病的病程以及炎症程度相关,ACPA抗体高滴度患者更容易出现骨密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不明原因心悸与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 2017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心血管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心悸患儿142例,年龄3~18(10.12±2.88) 岁,其中男63例,女79例。经询问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 心肌酶、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排除心脏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药物影响等。所有患儿行HUTT检查。结果:142例心 悸患儿中HUTT阳性79例(55.6%),阴性63例(44.4%)。HUTT阳性组年龄为5~16(10.72±2.59)岁,高于HUTT阴性组的 3~18(9.37±3.07)岁(t=2.843,P<0.05)。HUTT阳性组男女人数之比为33:46,HUTT阴性组男女人数之比为30:33,两组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5,P>0.05)。HUTT阳性患儿中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38例(48.1%),血管迷走性晕厥血 管抑制型36例(45.6%),血管迷走性晕厥混合型5例(6.3%),未见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 高血压等类型。结论:临床上不明原因心悸儿童,超过半数是由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引起,及时进行HUTT能为明确病 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国产奥美沙坦酯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与氯沙坦比较,评价国产奥美沙坦单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多中心和平行方法进行研究。23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奥美沙坦组(口服奥美沙坦20 mg+氯沙坦50 mg安慰剂)和氯沙坦组(氯沙坦50 mg+奥美沙坦20 mg安慰剂),治疗期为8周。治疗4周末,若坐位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Pa),则药物剂量加倍;每2周随访1次,观察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另选3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单纯服用奥美沙坦,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的动态血压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奥美沙坦组和氯沙坦组收缩压分别下降(15.2±13.3)mmHg和(19.5±11.8)mmHg(均P<0.001),舒张压分别下降(15.9±7.48)mmHg和(16.2±5.95)mmHg(均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沙坦组与氯沙坦组降压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86.9% vs 93.7%和7.63% vs 5.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动态血压监测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86%和71%。结论 国产奥美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与氯沙坦等效,降压平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122例外伤急诊手术病人中,有6例胃排空时间为8~16.5h,胃延迟排空率为4.9%;其中成人组为4.6%(4/87),儿童组为5.7%(2/35),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理论上论述了胃延迟排空的原因,讨论了胃饱满情况下进行全身麻醉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秋实  周智林  谢晓林  林玎  林萍  刘路平  马静 《浙江医学》2017,39(23):2132-2134
目的探讨老年直立性高血压(OHT)对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PWV)与颈动脉反射波增益指数(AI)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行生化指标、卧立位血压等检查,OHT定义为直立位后30s和2min平均收缩压升高≥20mmHg,平均收缩压增加或减少<20mmHg即直立性血压正常(ONT)。分别测定PWV和AI。结果OHT组与ONT组PWV、仰卧A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HT组直立位时AI明显高于ONT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OHT与AI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30,P<0.05)。结论OHT可能与动脉压反射波增强相关并受动脉性能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林腾  郭亮  张志敏 《广东医学》2008,29(6):1015-1016
目的探讨永存下腔静脉瓣(EV)的超声显像特征。方法73例受检者,年龄1~70岁,分为儿童组31例,成人组42例,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EV形态、回声、活动度并测量长度。结果儿童组共检出EV19例,超声显示率为61·3%,EV平均长度(12·2±6·3)mm,成人组共检出EV16例,超声显示率为38·1%,EV平均长度(11·0±7·3)mm;儿童组EV超声显示率明显高于成人组(2=3·85,P<0·05),但两组间EV平均长度差异无显著性(t=0·51,P>0·05)。超声显示EV附着于下腔静脉口前缘,多呈中等至稍高回声薄光带,活动度不同,均未引起下腔静脉回流障碍。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能较好观察EV特征,儿童EV超声显示率明显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压达标(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与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关系.方法661例血压达标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84例)和非冠心病组(477例),对2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 回归方法对冠心病的混杂因素如年龄、心率、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年龄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经多因素逐步筛选变量分析脉压差与冠心病呈正相关关系,脉压差每增加5 mmHg,其发病风险平均增加4.20倍.舒张压与冠心病呈负相关,舒张压每增加5 mmHg,其发病风险平均减少1.07倍.收缩压每增加5 mmHg,其发病风险平均增加1.51倍.年龄每增加10岁, 其发病风险平均增加1.04倍.其他混杂因素如饮酒、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程、心率、体重指数等与冠心病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血压达标高血压病患者随着脉压差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随着舒张压的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相应降低.对高血压病患者,治疗上不仅仅要将血压降至靶目标水平,而且要综合干预,注意监测脉压差,为冠心病一级预防和高血压药物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标准胸外按压(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TD-CPR)和腹部加压联合胸外按压(interposed abdominal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AC-CPR)的方法对窒息性心脏骤停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窒息性心脏骤停的复苏效果和复苏方法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健康实验用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18只,通过气管夹闭法制作8 min窒息型心脏骤停模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9只,分别实施STD-CPR和IAC-CPR,记录基础状态、CPR期间和复苏后15 min心率(heart rate, HR)、主动脉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 SaO2),计算主动脉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冠状动脉灌注压(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CPP),观察2组动物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和复苏后合并症。结果 STD-CPR组与IAC-CPR组比较,MAP(46.30±13.49)mmHg vs (54.04±13.07) mmHg(P>0.05, 1 mmHg=0.133 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P(20.44±19.63)mmHg vs (29.56±11.5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动物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实验动物都出现了明显胸腹部的合并症,包括肺出血、肺梗死、肋骨骨折、癫痫发作、腹部脏器的缺血坏死。结论 在心肺复苏初期,腹部加压联合胸外按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CPP,但并不能改善ROSC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与良性前列腺增生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98例(45~92岁)高血压合并良性前列性增生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100例)和非杓型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踝臂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前列腺抗原及前列腺体积.结果:非杓型组和杓型组昼间收缩压[(130.2±9.4) mmHg vs(128.6±7.5) mmHg,(1 mmHg=0.133 kPa)]、昼间舒张压[(76.0±6.1) mmHg vs(75.8±5.5) mmHg]无明显差异,但夜间收缩压[(134.8±9.7) mmHg vs (115.6±3.0) mmHg]及夜间舒张压[(78.8±6.5) mmHg vs(67.5±2.7) mmHg]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杓型组和杓型组患者前列腺体积有显著性差异[(44.8±11.6) ml vs(35.4±9.9) ml,P<0.05].结论: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与前列腺增生程度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变异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院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重症脑出血患者808例。根据本研究设计的病例入选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入住急诊监护病房7 d预后分为死亡组(51例)和生存组(56例)监测急性期24 h血压,初始收缩压(initi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ISBP)、平均收缩压(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SBP)、平均舒张压(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MDBP)、血压变异系数(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血压平滑指数(smoothing index, SI)、入院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尼卡地平总用量(nicardipine total dosage,NTD)。结果 死亡组GCS评分、ISBP、MSBP、MDBP、DBPV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8 ±1.74) vs (6.45±1.39)、 (201.6±16.32) mmHg vs (195.5±13.47) mmHg、(155.2±11.6) mmHg vs (153.1±10.8) mmHg、(88.5±8.2) vs (85.38±7.4) mmHg、(9.32±2.17) mmHg vs (8.91±2.58) mmHg 均P>0.05 (1 mmHg=0.133 kPa),而SBPV及NTD明显高于生存组(14.56±6.87) vs(11.30±2.48)、(105.24±19.66)mg vs (78.57±11.25) mg 均P<0.05,收缩压血压平滑指数、舒张压血压平滑指数、SIDBP明显低于生存组(1.125±0.124) vs (1.464±0.158)、(1.147±0.231) vs (1.263±0.245),P<0.01、P<0.05。结论 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变异与患者的早期预后密切相关,入院时应该立即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早期血压波动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68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85.4±5.0)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按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74)和非左室肥厚组(n=94),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和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以LVMI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左室肥厚组的高血压病程、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尿酸、平均收缩压(24 h、白天、夜间)、脉压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杓型血压节律者分别为56.7%和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脂、平均舒张压和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VMI依次与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空腹胰岛素密切相关(R2=0.511,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效控制白天和夜间的收缩压,降低血压变异性和胰岛素抵抗,可能对改善左室肥厚有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枸橼酸西地那非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顽固性高血压住院患者52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分为西地那非组和安慰剂组各26例,所有患者治疗8周,通过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变化评价西地那非对于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结果 经过8周治疗,西地那非组患者24 h平均动脉压的降幅明显优于安慰剂组[收缩压(SBP)(-8.8±1.4)mmHg vs(1.3±1.2)mmHg;舒张压(DBP)(-5.3±3.3)mmHg vs(1.8±1.1)mmHg;平均动脉压(MBP)(-7.9±3.6)mmHg vs(0.8±0.9)mmHg],血压降幅在白昼更加明显[SBP(-6.0±4.7)mmHg vs(4.4±1.5)mmHg;DBP(-4.6±4.1)mmHg vs(0.92±2.2)mmHg;MBP(-4.8±3.9)mmHg vs(3.5±1.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血压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地那非可用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探讨季节变化对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与非洛地平缓释片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F组和A组,每组50例。F组患者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5mg口服,1次.d-1;A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口服,1次.d-1。对2组患者冬、夏季各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pressure monitoring,ABPM)1次,并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冬季24hSBP、白昼dSBP、夜晚nSBP均值均显著高于夏季(均P<0.05),F组患者治疗后冬、夏季24hSBP、dSBP、nSBP差值[(10.9±4.8)、(12.6±4.9)、(9.6±3.6)mmHg]均显著高于A组[(5.2±2.9)、(5.3±3.1)、(5.1±2.9)mmHg](均P<0.05)。F组患者治疗后冬季24hSBP、dSBP、nSBP、24hSBPSD、dSBPSD、nSBPSD均值均显著高于A组(均P<0.05)。A组患者治疗后冬、夏季血压晨峰均值[(34.6±10.1)、(34.3±8.9)mmHg]均显著低于F组[(38.8±11.3)、(36.1±9.8)mmHg](均P<0.01)。A组患者治疗后冬季24h、白昼、夜间ABPM血压达标率(78.6%、76.5%、78.6%)均显著高于F组(53.7%、58.5%、46.3%)(均P<0.01)。A组患者治疗后冬、夏季血浆NO水平[(57.32±10.37)、(64.26±11.62)μmol.L-1]均显著高于F组[(48.74±12.10)、(55.21±9.86)μmol.L-1](均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较非洛地平缓释片使血压季节差异更小,平稳性更高,达标率更高,更有助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与传统无创血压(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NIAP)监测相比,剖宫产脊椎麻醉(简称脊麻)时连续无创血压(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CNAP)监测是否有利于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在脊麻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2组,CNAP组(CS组)和NIAP组(N组)。血压的管理采用相同的方案,N组根据NIAP测定的血压数据,CS组根据CNAP测得的数据。我们比较了CNAP与NIAP监测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使用Bland-Altman散点图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记录两组产妇脊麻后低血压出现时间、低血压的发生率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时间。结果 根据2 270对数据,CNAP与NIAP在SBP、DBP和MAP平均偏倚(NIAP-CNAP)和标准差分别为(-4±14)mmHg、(-9±14)mmHg和(-6±13)mmHg。脊麻后两组严重低血压发生率CS组明显低于N组(11.1% vs.28.9%,P=0.035),CS组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时间明显长于N组(93.5% vs.83.7%,P=0.01)。结论 与NIAP监测相比,剖宫产脊麻时CNAP监测有利于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昼夜模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WHO标准选40例高血压病人,用美国罗京公司产2420-2020型动态血压仪连续观察血压24h,结束后使用该机器配置的计算机回放进行分析,观察24h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标准差,观察血压负荷及血压模式。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构型组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均值昼>夜(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构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夜间明显高于日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压昼夜变化受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双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