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外循环应用于心内直视手术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通用的体外循环机是以恒流血液注入动脉,不符合正常的循环生理。因此,要提高心脏手术的水平,需寻找一种更接近生理的灌注技术。根据人类心脏产生的血流灌注是一种搏动性灌注的原理,我们把我院研制的助搏器应用于体外循环手术,目的是使血流变为搏动性。至于搏动性血流对人脑组织灌注是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应用于心内直视手术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通用的体外循环机是以恒流血液注入动脉,不符合正常的循环生理。因此,要提高心脏手术的水平,需寻找一种更接近生理的灌注技术。根据人类心脏产生的血流灌注是一种搏动性灌注的原理,我们把我院研制的助搏器应用于体外循环手术,目的是使血流变为搏动性。至于搏动性血流对人脑组织灌注是否有利,国内尚未见报告。由于至今尚无一种直接的方法可以测定脑灌注的情况,而脑电图又  相似文献   

3.
陈自立  许林海 《浙江医学》1992,14(2):16-17,23
对40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在搏动与非搏动两种转流形式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观察皮肤微血管血流.发现90分钟内搏动性血流组的桡动脉波较高,脉压差较大(P<0.01),但血流描记值及尿量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搏动性血流组的泵压常超过26.67kPa,在红细胞破坏方面较非搏动性血流组严重.进一步证实了心肺转流时采用搏动性灌注获益不多.  相似文献   

4.
黄红珊 《右江医学》1993,21(1):45-46
<正> 体外循环是用人工心肺机代替心脏、肺脏的泵血、气体交换功能,为心内直视手术提供必要的“无血”及“安静”条件的一种技术。体外循环灌注技术是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我院自1987年8月至1992年4月共实施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43岁。体重最小15公斤,最大65公斤。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1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总结 46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的患者 ,在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心内直视手术 ,术中并行循环 ,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或不完全阻断升主动脉 ,不使用心脏停跳液 ,鼻温维持在 ( 3 4± 1)℃ ,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心脏手术完毕即可停机 ,体外循环时间短 ,血红蛋白尿发生率低 ( 1例 ,2 13 % )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 ,无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发生 ,能及时发现较小的室性间隔缺损及残余漏 ,避免传导阻滞的发生 ,无 1例空气栓塞发生 ,全组无死亡。结论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简化了操作程序 ,缩短了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 ,心肌保护好 ,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肌缺血缺氧损伤 ,避免再灌注损伤 ,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小切口右侧开胸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切口右侧开胸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优缺点。方法 :2 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房间隔缺损 ( ASD) 1 7例 (继发孔缺损 1 5例 ,原发孔缺损并发二尖瓣裂 2例 ) ,室间隔缺损 ( VSD) 3例。右腋下小切口 1 3例 ,右前外小切口 7例 ,经第 4肋间开胸。全部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缺损修补术。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术中无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 ,术后无脑部并发症。结论 :小切口右侧开胸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具有美容效果好、创伤轻、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体外循环和手术时间短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不适合复杂的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优缺点,总结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手术的经验。方法:在鼻咽温32±1℃下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停跳液,保持心脏跳动下完成畸形矫正。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对房、室缺病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心肌损伤轻,优于常规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8.
45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方法,对45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和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的患者行心内畸形矫治和瓣膜替换手术,术中温度控制在31~35℃,不阻断主动脉,心脏始终有氧合血供应下进行代谢,并能准确发现和有效矫治心内畸形,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心功能恢复快,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耀联 《广西医学》2011,33(6):772-773
目的 观察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结果 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36.8±12.5)min,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平均住院时间11 d,1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  相似文献   

10.
不停搏的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 2 7例 (法乐三联症 5例、法乐四联症 1例、肺动脉瓣狭窄 4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直径 >3.5cm4例、室间隔缺损 8例、右肺静脉畸形引流 1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 SBE)合并三尖瓣赘生物 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 1例、双腔右心室 2例 )经验 ,并介绍了术中注意事项 ,特别是预防空气栓塞的具体方法。  方法 :本组均在静脉复合全麻下 ,全身肝素化后插入主动脉灌注管和上、下腔静脉引流管、主动脉根部插排气针 ,在常温下进行体外循环 ,并根据不同病变选择心脏切口 ,在心脏搏动的情况下进行心内畸形矫治修补术。  结果 :本组除1例发生术后轻微的脑梗塞症状经高压氧舱治疗 3次恢复外 ,余均保持术后良好的心功能 ,既无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发生 ,也无严重心律失常 ,全组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手术时间比心脏停搏的心内直视手术平均缩短 30~ 4 0 min,术后住院天数也明显缩短。  结论 :该方法只要应用得当 ,可以增加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安全性 ,尤其是术中不易损伤心脏的传导系统 ,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并发症 ,术后心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1.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即在体外循环心脏搏动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其优点是为避免心脏缺血停跳、心肌再灌注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术后早日康复。我院自2005—03~2008—12共施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79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期间采用搏动性血流灌注较符合生理,能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氧供、保护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现介绍较新型的美国Sarns7400型搏动血泵和我院临床应用的体会。材料与方法一、搏动血泵:Sarns 7400型搏动血泵是美国Sarns/3M公司70年代末推出的新型改良转子泵,那时Taylor氏即已发表了应用报道,而国内则在近年才引进该产品并应用于临床。Sarns7400血泵的特点,是在原有滚压式血泵的结构基础上使用了较大功率的步进  相似文献   

13.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本身没有血流动力学障碍,从而亦没有手术必要,如合并其它畸形时只需矫正相应的合并畸形.由于心房-心室关系不一致,心内畸形的解剖关系与平常所见亦不同,这在手术方面有其特殊性.2000年3月~2003年4月,笔者于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下手术治疗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5例,现作报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内直视手术后肺及肾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40例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内直视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应用中低温低流量的灌注技术,对照组应用浅低温高流量的灌注技术。记录每组的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心脏复跳并行时间,术后进行肺、肾功能的评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心脏复跳并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肾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的体外循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婴儿心内直视手术,采用中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能够满足组织的血流灌注,减少回流保持术野的清晰,方便心内畸形的纠治,且未增加术后肺、肾功能的损害,为临床开展婴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应用体会。方法:自1999年7月至1999年11月,经右胸小切口,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8例、房间隔缺损(ASD)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Valsalva)修补术1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1±5分钟,无死亡及并发症,术后出院时间10±2.5天,随访1~5个月,恢复良好。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心肌在手术中有持续供血、供氧,无再灌注损伤及心脏复苏时心脏按摩及电除颤等引起的机械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伴发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伴其他心脏畸形患者,于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镶嵌封堵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畸形,分析手术结果与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死亡3例,病死率7.5%。3例患者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经治疗痊愈;所有患者均无明显残余分流。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死亡病例;17例封堵器边缘残留少量左向右分流,3例二尖瓣整形残留轻度反流。结论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操作简便、安全,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并同期纠治心脏合并畸形,中长期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经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们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实施心脏直视手术8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6例;年龄7个月~59(8.0±9.1)岁;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21例(不停跳18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3例,二尖瓣成形1例),室间隔缺损60例(同期行右室流出道疏通4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右室双出口1例。回顾分析体外循环中主动脉插管选择、灌注方法、灌注压力、转流时间以及心脏复跳情况。结果主动脉弯头插管69例,直头插管14例;其中弯头插管出现高阻力泵压5例,1例更换为直头插管,其余4例调整插管位置后泵压恢复正常;直头插管中无高阻力泵压出现。体外循环时间21~185(66.9±32.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122(32.5±25.5)min。80例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96.4%。3例经电击除颤1次后心脏复跳。全部病例都顺利脱机。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右侧腋下小切口选择性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切口美观等优点;稳定可靠的体外循环、正确的管理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配合处置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与研究在右胸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情况下的心脏直视手术 (常温体外循环 )与在正中切口心脏停跳下的心脏直视手术 (低温体外循环 )对心肌损害程度。 方法:将 30例单纯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 :在常规方法下行心内直视手术 ,术中控制心肌缺血时间在 35 min以内 ;实验组 :在常温体循环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 ,阻断上、下腔静脉 ,完成心内直视手术。测定两组心肌肌钙蛋白 T(c Tn T)和肌酸激酶 (CK)的变化。 结果 :实验组 c Tn T和 CK在血中的释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体外循环时间为 (2 1± 5 ) min,无死亡及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出院时间为 (12± 2 .5 ) d,随访 1个月 ,恢复良好。结论: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的心内直视手术中 ,心肌有持续供血、供氧 ,无再灌注损伤及心脏复苏时心脏按摩及电除颤等引起的机械性损伤 ,此方法明显优于常规手术方法 ,符合微创外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陈林  肖颖彬 《重庆医学》2003,32(5):607-609
1 背景与现状心肌保护一直是心脏外科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经历了单纯低温 ,冷晶体、冷血和温血心脏停搏液灌注以及综合心肌保护方法 ,心肌保护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仍不能避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众多改良心肌保护液尚无一种公认的配方能解决心肌缺血、缺氧和复灌的损伤[1] 。在此背景下 ,出现了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 ,引起普遍关注 ,该技术指在浅低温 (31~35℃ )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心内畸形或瓣膜病变的直视手术方法。由于该技术在体外循环辅助下 ,整个心内手术期间不阻断冠脉血流 ,心肌可以持续得到氧合血流供应 ,心肌的缺血缺氧和再灌…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经验体会。方法:2002年10月至2004年11月,我院采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36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4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PECD)5例,肺动脉瓣狭窄(PVS)4例,Fallot三联症(F3)3例。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手术能简化操作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手术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