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59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动脉导管结扎或缝合术以及VSD修补术,其中男性121例,女性138例,年龄2个月~38岁;合并畸形有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下狭窄;瓦氏窦破裂;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等;直接分离结扎导管89例;其余病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其中利用补片修补动脉导管3例;合并畸形均同期手术矫治。结果:全组早期5例死亡,病死率1.9%,1例死于顽固心律失常,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手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合并肺部感染,随访3个月~7年,复查心脏超声均未发现VSD残余分流,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旦明确诊断,应该早期手术治疗,以避免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手术中探查和进行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比值测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制定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于VSD合并PDA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181例重危瓣膜病变合并巨大心脏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瓣膜外科病例中合并巨大心脏临床资料,男性76例,女性105例,年龄15~57岁,平均(45.7±15.2)岁。分为2组:巨大左心房(GLA)组84例,左心房内径(LAD)70~150mm,平均(80.3±17.5)mm;巨大左心室(GLV)组97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70~112mm,平均(79.4±12.7)mm。患者全部行瓣膜置换术,其中GLA组行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12例,二尖瓣置换术72例,同期行三尖瓣环缩成形术42例,左心房血栓清出13例;84例均作左心房折叠术。GLV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8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27例,二尖瓣置换术32例,二尖瓣置换术均保留全部或部分瓣膜和瓣下结构,同期行三尖瓣环缩成形术18例,左心房血栓清出4例,左心房折叠术21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率GLV组和GLA组分别为9.3%和6.0%,GLV组明显高于GLA组(P<0.05);死亡原因GLV组以室性心律紊乱为主(55.6%),明显高于GLA组(P<0.05);GLA组以呼吸衰竭为主。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GLA组LAD平均(60.1±12.1)mm,GLV组LVEDD平均(56.6±16.1)mm,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瓣膜置换同期左心房折叠术有利于改善合并巨大左心房的术后恢复;保留二尖瓣瓣膜及瓣下结构有利于合并巨大左心室病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外科是一门专科性较强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微创手术已经成为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技术特点.由于其实践性、应用性强且发展迅速,决定了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拓展和改进知识的能力[1].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5岁,因"发现房间隔缺损25年"于2010年7月2日入院.患者刚出生时发现哭闹后出现嘴唇及指甲紫绀,当地医院B超检查发现"房间隔缺损".后发现活动后均出现紫绀,不能剧烈运动.  相似文献   
5.
背景:应用左向右分流大鼠模型可以研究慢性肺血管重构在成人型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发病机制。 目的:观察慢性左向右分流大鼠模型慢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特点。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4/2009-04 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4周龄SPF级纯系健康SD大鼠80只,体质量95~11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分流组,每组40只。自制改良聚乙烯血管连接套管,近心端内外径分别为0.6 mm和 0.8 mm,远心端内外径分别为0.8 mm和 1.0 mm,长1.6 mm。 方法:分流组大鼠:行左向右分流术,运用收缩型聚乙烯血管连接器建立右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连接。对照组行假手术。手术后在第4,8,12,16周(每个时相点10 只大鼠),通过血流动力学检查、病理标本制作、苏木精-伊红染色、图像分析等一系列步骤对该模型进行评价。 主要观察指标:分流组和对照组大鼠右室收缩压、右心肥大比率[右室/(左室+室间隔)],各级肺小动脉相对中膜厚度改变。 结果:全部实验动物存活。分流组肺循环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与对照组相比,分流12,16周右室收缩压明显增高(P < 0.01),分流12,16周时右心肥大比率显著增加(P < 0.01)。与对照组相比,分流12周和16周组肺动脉相对中膜厚度明显增加 (P < 0.01)。 结论:左向右的持续低分流,能有效引起慢性肺血管重构,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连接建立慢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操作简便,稳定性好,对实验动物损伤小,是研究低分流引起的慢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有用工具。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慢性;大鼠;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接受体外循环 (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和接受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的患者手术前后脑电图 (EEG)的变化 ,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5 1例 ,分为 2组 ,A组 (n =2 6 )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患者 ,B组 (n =2 5 )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患者。A、B两组患者均在浅低温CPB心脏不停跳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 ;同时选择接受先天性动脉导管结扎术的患者 8例为C组 (n =8)。全部患者术前和术后 7d进行EEG检查。结果 接受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术后 7dEEG较术前明显变差 (P <0 0 1) ,与接受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的患者相比也明显变差 (P <0 0 1) ,但A、B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CPB下心内直视手术会造成患者EEG的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中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临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中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1727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病例,参照Oe及Weiler标准将其分为有反应组(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并将有反应组分为轻度和中重度反应组,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发生鱼精蛋白毒性反应者43例,发生率2.48%,其中轻度反应者35例(81.39%,35/43),中重度反应者8例(18.61%,8/43),有反应组与反应组临床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别,中重度反应组转流时间及反应持续时间明显较轻度反应组长(P<0.05)。中重度反应组死亡2例。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中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发生难以预料;中重度反应者后果严重;临床上应充分认识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特点,对转流时间较长的患者的应高度警惕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发生;低浓度缓慢静脉给药可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发生严重毒性反应者应立即停药,迅速肝素化并再转机辅助循环,有利于对中重度毒性反应的救治。  相似文献   
8.
心内直视手术后长时间呼吸机支持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心内直视手术后影响患者呼吸机辅助时间的危险因素 ,提高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并发症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 1995年 1月— 2 0 0 3年 8月期间长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的 5 0例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 14~6 5岁 ;体质量 2 8~ 80 kg;男性 2 8例 ,女性 2 2例 ;平均转流时间 (15 6 .38± 5 2 .0 2 ) m 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 (6 2 .86± 2 2 .5 5 ) h;病死率为 18.0 %。与对照组相比 ,长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组患者术前心功能差(P<0 .0 0 1) ,体外循环时间与阻断时间长 (P<0 .0 0 1) ,术后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及氧合指数 (Pa O2 /Fi O2 )低(P<0 .0 0 1) ,而术后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 (A a DO2 )高 (P<0 .0 0 1) ,肺内分流 (Qs/Qt)增大 (P<0 .0 0 1) ,术后肺动态顺应性 (PCD)无明显区别 ,术后引流量较多 (P<0 .0 0 1) ,术后心肌酶谱水平高 (P<0 .0 0 1)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 (P<0 .0 0 1)。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与患者术前心功能、术中转流时间、术后 Pa O2 /Fi O2 、术后心肌酶谱水平及术后引流量明显相关。结论 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术前心功能差、术中转流时间长、术中心肌  相似文献   
9.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目前一种高效的科学医疗新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医疗品质及促进医疗体系间人员的协作,从而帮助临床医师在病人诊断、治疗方面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临床路径反映的并不是一套绝对标准的诊疗方式,而是一个可供绝大部份病人接受的诊疗方式,在现代医疗质量管理等许多方面已被广泛应用。心血管外科是一门专科性很强的临床学科,为了提高心血管外科临床教学的质量,我科临床教学组以心血管外科实习大纲为原则,结合本专科特点,将临床路径融合到心血管外科临床教学中,建立了一个更好的可供学生消化和吸收理论知识、熟悉外科操作的平台,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将我科临床路径应用于心血管外科教学的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路径应用于心血管外科教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应用左向右分流建立大鼠慢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应用左向右分流大鼠模型可以研究慢性肺血管重构在成人型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发病机制.目的:观察慢性左向右分流大鼠模型慢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4/2009-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4周龄SPF级纯系健康SD大鼠80只,体质量95-11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分流组,每组40只.自制改良聚乙烯血管连接套管,近心端内外径分别为0.6 mm和0.8 mm,远心端内外径分别为0.8 mm和1.0mm,长1.6mm.方法:分流组大鼠:行左向右分流术,运用收缩型聚乙烯血管连接器建立右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连接.对照组行假手术.手术后在第4,8,12,16周(每个时相点10只大鼠),通过血流动力学检查、病理标本制作、苏木精-伊红染色、图像分析等一系列步骤对该模型进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分流组和对照组大鼠右室收缩压、右心肥大比率[右室/(左室+室间隔)],各级肺小动脉相对中膜厚度改变.结果:全部实验动物存活.分流组肺循环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分流12,16周右室收缩压明显增高(P<0.01),分流12,16周时右心肥大比率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分流12周和16周组肺动脉相对中膜厚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左向右的持续低分流,能有效引起慢性肺血管重构,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连接建立慢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操作简便,稳定性好,对实验动物损伤小,是研究低分流引起的慢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