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8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2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45篇
综合类   190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脂灵胶囊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以及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Kloth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非诺贝特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降脂灵胶囊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血脂水平、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横切面的最大面积、外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清MMP-9、MFG-E8、Klotho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78.26%(P<0.05)。2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MP-9水平及斑块面积、IMT均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MFG-E8、Klotho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TC、TG、LDL-C、MMP-9水平及斑块面积、IMT均低于对照组,HDL-C、MFG-E8、Kloth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脂灵胶囊与非诺贝特联合治疗高脂血症患者疗效明显,可改善血脂水平,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以及IMT,降低血清MMP-9水平,提升血清MFG-E8、Klotho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PA/IVS)的个体化手术方案.方法 回顾2004年5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72例PA/IVS患儿(婴),生后1天~5.2岁.平均(1.3±0.6)岁;三尖瓣(TV)中到重度反流58例;均行急诊或亚急诊手术.首次就诊非体外循环下单纯行BT分流术(A组)16例;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瓣切开后跨瓣补片术加或不加BT分流术(B组)33例;镶嵌治疗方法,闭式肺动脉瓣口的疏通术加或不加BT分流术(C组)22例.其中有16例已完成二期手术.结果 术后死亡10例(13.9%),其中行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流出道的疏通再加BT术者6例,镶嵌治疗者2例.术后随访,超声检查显示肺动脉瓣的跨瓣压差15~39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23±5)mm Hg;三尖瓣反流明显改善,中度反流11例,轻到中度13例,其余均为轻度.术后随访2~5年,8例双心室修补,5例中度的三尖瓣反流加重到重度,右心室严重的发育不良者已行1 1/2心室修补,2例分别完成了单纯BDG和Fontan术.结论 PA/IVS的治疗方法中体肺动脉分流术(MBTS)是常用的姑息手术方法,首次就诊镶嵌治疗方法优于传统的体外循环方法纠治,随访三尖瓣的Z值和右心室发育情况决定双室修补、1 1/2心室或Fontan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细胞水平的心律失常模型,以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筛选和评价。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体外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通过差速贴壁的方法纯化后,在细胞水平给予传统诱发心律失常药物乌头碱,应用试剂盒测定给予乌头碱后心肌细胞内Na+、K+、Ca2+离子含量及Na+-K+-ATP酶、Ca2+-ATP酶活力的变化。结果乌头碱作用心肌细胞15 min后,使细胞内Na+、Ca2+离子含量增加,K+含量有减少,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其中1、2μmol/L乌头碱使细胞内Na+离子含量明显增加,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能抑制细胞Na+-K+-ATP酶活力,其中0.5,1.0,2.0μmol/L乌头碱与空白组比较有差异(P0.05),1.5μmol/L乌头碱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有降低细胞Ca2+-ATP酶活力的趋势。结论在细胞水平给予乌头碱能引起细胞内离子含量及酶活性的改变,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基本一致。因此乌头碱心肌细胞模型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利用小肠黏膜下层(SIS)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心肌组织薄片的可行性。方法 将自大鼠骨髓分离培养的BMSCs经5-氮胞苷(5-Aza)诱导培养3周后种植在经脱细胞处理的SIS浆膜面,在体外动态条件下共培养2周,构建组织工程心肌组织薄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与BMSCs体外共培养2周的SIS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细胞在SIS上不只局限于材料表层,呈多层分布,部分细胞逐步向深层迁移和渗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较好地在SIS上黏附、生长和迁移,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IS上的细胞为表达α-actin、cTnⅠ和connexin-43的心肌样细胞。结论 在体外将SIS复合经5-Aza诱导的BMSCs,成功地初步构建出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薄片。SIS是一种良好的心肌组织工程生物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与双侧心房的位置关系和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与双侧心房或右心房后壁吻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病例资料,利用CT影像重建技术分析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在其前方心房层面的投影与双侧心房的位置关系。结果对27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的心脏增强CT影像进行重建。将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的投影落在左心房区域称为左心房型(6例,22.22%),落在右心房区域称为右心房型(12例,44.44%),落在两侧心房中间称为中间型(9例,33.33%)。18例单纯性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病例无手术死亡,在8个月(4~45个月)的随访中未出现明显心律失常及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随访提示1例病例出现右上肺静脉左心房入口处回流梗阻。8例行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与双侧心房或右心房后壁吻合的病例术后效果良好。结论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在心房层面的投影是以偏离左心房、偏向右心房为主的。术前通过CT重建判断两者的位置关系,并针对中间型和右心房型的患儿进行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和双侧心房或右心房后壁吻合是可行的新方法,对降低术后肺静脉吻合口梗阻的风险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总结大动脉转位术(ASO)中利用"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作新主动脉根部成形的临床经验,探讨保持主动脉瓣窦的解剖形态对改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型大血管错位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110例,手术年龄为出生2d~2岁,平均年龄91.1d;体重1.79~9.50kg,平均体重4.70kg。根据不同的外科处理技术,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78例,术中采用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作新的主动脉根部成形,减小新主动脉根部近心端开口的直径;B组:32例,术中剪除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主动脉吻合口近心端与远心端直径不匹配。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结果中影响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2例,总病死率为10.9%(12/110),A组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6.4%(5/78)vs.21.9%(7/32),P=0.019]。随访72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5年。后期死亡3例,A组1例,B组2例;5例患者再次手术。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子包括Taussig-Bing畸形(χ2=4.011,P=0.046)、合并主动脉弓病变(χ2=4.437,P=0.036)、单支冠状动脉(χ2=5.071,P=0.025)和B组患者(χ2=5.584,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主动脉弓病变(χ2=5.681,P=0.010)和B组患者(χ2=3.987,P=0.047)是构成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利用"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作新的主动脉根部成形能够较好地保持新主动脉瓣窦形态,而主动脉根部的特殊解剖形态与冠状动脉灌注有重要的关系,手术病死率降低可能与术后冠状动脉灌注得到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经心脏右侧径路纠治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方法的价值.方法 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经心脏右侧进路方法纠治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7例.平均年龄(70.57 -44.67)天;平均体重(4.07±0.87)kg.其中3例肺静脉回流梗阻,2例卵圆孔未闭较小.结果 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5例,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3例,呼吸机辅助7天以上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超声检查心房内无残余分流,吻合口无明显梗阻,流速1.20~1.47m/s;心功能:射血分数0.70~0.79,短轴缩短率0.32~0.44;1例出现肺静脉回流的流速增快,其右上肺静脉2.60m/s,右下肺静脉2.12m/s,继续随访中.结论 采用经心脏右侧径路方法纠治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取得了较好效果.手术成功取决于左房与垂直静脉的吻合口大小,保证肺静脉回流无梗阻.
Abstract:
Objective Infracardiac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a rare congenital cardiac defect,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tality. A modification was designed for the procedure to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obstruction in the pulmonary venous.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5 to December 2007, seven patients with infracardiac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were treated with repair surgery through right side approach. The patients' age at operation was (70.57 ±44.67) days , the weight was (4.07 ±0.87) kg. Three patients had pulmonary venous obstruction, and 2 with small PFO. A modified right - side approach for repairing this defect was used. Results No death occurred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luded low cardiac output in 5 patients (71.43%),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risis in 3patients ( 42.86% ) ,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more than 7 days, which happened in 2 patients (28.58%) and pulmonary infection. All of the patients received follow-up. No residual shunt and pulmonary venous return obstruction were identified on echocardiogram(with a velocity from 1.2 m/s to 1.47 m/s). The heart function of patients was within the normal range(EF 0.70 -0.79, FS 0.32 -0.44). Conclusion The modified surgical procedure for the correction of infracardiac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by right side approach was associated with favorite clinical outcomes, The post-operative outcomes depended on the size of anastomosis between the common vein and left atrium and the patency of the pulmonary venous return. Adequate size of anastomosis and maintenance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s in adjacent regions were helpful in decreasing the advers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obstruction.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在小儿先天性二尖瓣反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接受二尖瓣成形术治疗的78例二尖瓣反流患儿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疗效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8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12.6个月(0.5~73个月)。术后死亡3例,均为住院期间死亡。术后15例(19.2%)出现并发症。再次手术4例,其中3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行二次成形术。1例因术后心力衰竭再次入院。随访期间二尖瓣反流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先天性二尖瓣反流近期效果理想,能适应患儿的生长,可以有效地延迟或避免行二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小儿先天性肺腺瘤样畸形(CPAM)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手术的13例CPAM临床资料,男6例,女7例,手术年龄50d至13岁.多数患儿有临床症状,经胸部X线和CT检查确诊.3例小于2个月者急诊手术,其余患儿择期手术.术式有单肺叶切除10例,肺叶+不规则肺段切除2例,囊肿剥离术1例.病理示Ⅰ型8例,Ⅱ型和Ⅲ型各2例,Ⅳ型1例.结果 无手术死亡.2例术后早期出现支气管胸膜瘘,1例经保守治疗,1例在胸腔镜下瘘口缝合后治愈.术后平均住院9.7 d,平均随访12.3个月,2例肺叶+不规则肺段切除者活动量轻度受限,其余患儿恢复良好.结论 胎儿超声是CPAM产前诊断的主要手段,胸部CT检查对产后诊断有高度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