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报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结果。方法:采用起搏标测及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特发性室速(IRVT)和其他未诱发的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均以起搏与室速(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为靶点。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RFCA治疗IVT。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93.7%,IVT起源于左室后间隔2例,左室间隔基底部2例,左室游离壁1例,右室心尖部3例,右室流出道中间隔3例、后间隔2例。结论:IVT经RFCA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确定,可根据VT发作时心电图估计其起源部位,IVT的RFVA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技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发作IVT时的体表 1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部位 ,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寻找稳定诱发IVT的条件 ,采用激动标测或 (和 )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标测靶点 ,对起源左心室间隔部的IVT寻找Purkinie电位 (p电位 ) ,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 11例呈RBBB图形伴电轴左偏或重度右偏 ,靶点在左心室间隔面中、下部 ,10例找到p电位。 7例为LBBB图形伴电轴不偏或右偏 ,靶点在右心室流出道 ;1例为LBBB图形伴电轴左偏 ,靶点在右心室流人道。l例IVT同时起源右室流出道的间隔部和游离壁 ,l例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LVT)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先消融房室结双径路 ,再行ILVT的消融。 1例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RVT)消融虽未立即成功 ,因延迟作用 3周后心动过速消失。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未出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存活。结论射频消融治疗IVT临床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安全 ,应作为首选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根据IVT发作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起源部位,进行心腔内电生理标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以最早的P点位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RVT)除用以上方法外,结合应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与IVT发作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QRS波形至少11导联相同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109例IVT患者的成功率为95.4%,其中IL-VT成功率95.5%,IRVT成功率95.2%。复发率为4.8%,经再次RFCA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RFCA治疗IVT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与确定。RFCA治疗IVT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方法:通过体表心电图特点初步判断室速起源,激动标测法精确定位室速起源部位,射频消融终点为ILVT不能再诱发。结果:16例ILVT患者,于左后间隔成功消融14例,左前间隔、左室流出道消融成功各1例。结论:体表心电图初步定位ILVT的起源部位,激动标测法精确定位导管消融靶点,此方法简便、直观、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有效靶点的方法及对射频消融成功的影响。[方法]8例IVT的患者,其中右室流出道特发室速(RVOT)5例,左室特发室速(ILVT)3例,先采用激动标测,然后采用起搏标测,标测到靶点后行射频消融。[结果]8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均一次消融成功,无复发。[结论]不论RVOT或ILVT,激动标测加起搏标测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6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效果。方法62例患者起源于左室间隔部IVT以激动标测到最早P电位并且起搏标测形态与VT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起源于其他部位IVT以激动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并且起搏标测形态与VT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结果体表心电图能准确预测IVT的起源;起源于右室流出道36例(58.1%),左室间隔部21例(33.9%),右室流入道4例(6.5%),左室流出道1例(1.5%);消融成功率93.5%(58/62),复发率5.2%(3/58);消融未成功的主要因素为手术中未诱发出IVT;术后出现心包填塞1例。结论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室速,约占室速的10%。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而言,根据室速的来源可分为右室特发性室速(IRVT)和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IRVT大部分为右室流出道室速,ILVT则为起源于左室间隔面。与器质性心脏病不同,IVT射频导管消融(RF—CA)已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对我院1999-2004年13例IVT的RFCA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及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消融室速或室早,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1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病例的疗效观察,探索射频消融术(RFCA)作为非药物性治疗方法治疗IVT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3例IVT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4例,术前停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5个半衰期以上。采用心内激动顺序标测及起搏标测两种方法相结合来确定消融靶点。射频消融均采用温度控制方式进行,温度上限为60℃,功率上限为50W。成功标准为消融过程中心动过速终止且不能再诱发。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诱发出心动过速者均消融成功,总成功率为92.3%。其中5例右室特发性室速中4例消融靶点位于流出道间隔部,1例位于流出道游离侧;7例左室特发性室速中5例消融靶点于左心室间隔中下部,1例左心室流出道,1例近心尖部未能稳定诱发心动过速,术后不能诱发,但随访二月时再发室性心动过速,再次行消融取得成功。成功病例中术后未使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随访半年未见再发室性心动过速。另外1例电生理检查未诱发出心动过速者经采用起搏标测,仅10导联相吻合试行消融,术后一个月再发室性心动过速。所有病例术中未出现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等手术相关性严重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IVT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可以作为IVT非药物治疗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顽固性室性早搏(VPC)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对10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9例右室流出道室速(IRVT)及22例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2例左室流出道(LVOT)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43例患者术中,总成功率为97.7%,室速成功消融率19/19(100%),室早成功消融率23/24(95.8%),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随访3-40mo,室速无复发,室早消融复发率低1/23(4.3%)。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发生于正常心脏的室性心动过速(VT),根据其起源部位不同可分为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和右室特发性室速(IRVT)。左前分支阻滞型特发性室速更为罕见。目前,药物治疗IVT效果欠佳且不能完全根治。近年来,经导管消融根治IVT获得良好效果。我院收治2例多次反复发作的IVT左前分支阻滞型患者。常年应用药物维持治疗效果欠佳。经介绍到上级医院采用射频消融术(RECA)根治特发性室速,获得成功。随访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道5例右室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用7F EPT温控大头电极导管进行消融,心动过速时在右室后间隔标侧到明显提前的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以温控50~55℃、功率30~35W放电。3s心动过速终止,巩固放电40s,然后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作为消融终点。术后口服Aspirin0.1g/d1个月。结果 放电消融5s内心动过速终止,巩固放电40s,消融前后体表心电图无明显改变。术后心室S1S2程序刺激,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重复上述刺激,均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随访4~22个月,无心动过速发作,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1)在右室后间隔也能形成类似于左室后间隔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标测到明显提前的P电位处消融容易获得成功。(2)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心动过速时也有典型的体表心电图特征。(3)此型室性心动过速应与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P电位标测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P电位标测法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23例ILVT病人采用常规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应用2-8-2 mm间距冠状静脉窦10极标测电极在左心室间隔面标测希氏束电位(HP)、左束支电位(LBP)、左后分支电位(LPP)和蒲氏纤维电位(PP),寻找室性心动过速时最早的PP为消融靶点进行射频消融,观察射频消融术中一次放电成功率、总成功率、术后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率以及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结果 23例中有21例能记录到各电位心内电图,折返路径记录成功率为91.3%(21/23);一次放电消融成功率78.3%(18/23),总成功率100%(23/23).术后随访1~3年,只有1例再发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率为4.3%,远期成功率为95.7%(22/23).射频消融手术时间(95±20)min,X线曝光时间(16±5)min.结论 P电位标测法使ILVT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中靶点的标定更简单易行,缩短了总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并提高了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道5例右室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用7FEPT温控大头电极导管进行消融,心动过速时在右室后间隔标侧到明显提前的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以温控50~55℃、功率30~35W放电。3s心动过速终止,巩固放电40s,然后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作为消融终点。术后口服Aspirin 0.1g/d 1个月。结果 放电消融5s内心动过速终止,巩固放电40s,消融前后体表心电图无明显改变。术后心室S1S2程序刺激,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重复上述刺激,均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随访4~22个月,无心动过速发作,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1)在右室后间隔也能形成类似于左室后间隔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标测到明显提前的P电位处消融容易获得成功。(2)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心动过速时也有典型的体表心电图特征。(3)此型室性心动过速应与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安源  王斌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3):453-45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发生于正常心脏的室性心动过速(VT),根据其起源部位不同可分为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和右室特发性室速(IRVT),左前分支阻滞型特发性室速更为罕见。目前,药物治疗IVT效果欠佳且不能完全根治,近年来,经导管消融根治IVT获得良好效果。我院收治2例多次反复发作的IVT左前分支阻滞型患者,常年应用药物维持治特发性室速,获得成功,随访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ILVT患者采用激动标测法行RFCA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ILVT起源于左室间隔部,1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部;8例标测到P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平均提前22.5±8.1ms,1例标测到提前出现的V波,提前20ms。均射频消融成功,无一例出现并发症。1例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对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的治疗效果以及心电图对消融靶点的定位价值.方法 对12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及RFCA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多数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射频能量采用温控法(60~65℃).结果 126例患者中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IVT 62例、左后间隔IVT 43例,其他部位IVT 21例.本组RFCA的总成功率为87.3%,RVOT-IVT和左后间隔IVT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IVT(96.8%和90.7% vs 52.4%,P<0.05).本组8例患者存在发作性晕厥(发作的R-R间期230~260 ms),其中4例合并房室结双径路、2例合并隐匿性房室旁道、2例合并多形性室速.随访6个月至10年,复发9例(复发率为8.2%),均再次RFCA成功.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者6例,术后3个月心脏大小与心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室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对绝大多数室速起源具有定位价值;部分室速可能合并房室旁道或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疑难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消融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方法 12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8-76岁,电生理检查为右室特发性室性早搏1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左房房性心动过速1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2例,左房心房颤动6例.其中4例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末成功,1例成功后复发.经股静脉置入64极球囊电极和射频消融导管至同一心腔.计算机标测系统首先构建心腔几何构型,然后建立心动过速的腔内等电势图,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点及关键峡部,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消融导管至拟定靶点处进行消融,结果 1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偏间隔的室性早搏患者行片状消融获得成功;2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标测其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后中间隔及左后间隔区域行片状消融成功;1例左房房性心动过速标测其心动过速起源于右肺下静脉间隔部并指引消融导管行右肺下静脉至二尖瓣之间线性消融获得成功;2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巾1例标测其最早激动点位于下腔静脉口,此处行环状消融获得成功,另1例位于上腔静脉后方穿过界嵴中部线性消融获得成功;6例左房房颤患者1例在窦性心律卜标测其敛房颤房早起源于左右上肺静脉之间,行线性消融成功,另5例在房颤发作下标测其房颤起源折返部位,分别行右上下肺静脉、左上下肺静脉、左右上肺静脉之间、左下肺静脉与二尖瓣峡部之间线件消融成功,12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随访2—2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心律失常的心内膜标测与消融是安全有效的,对复杂、难治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的阐明和指导消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5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疗效。 方法:5例患者中,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4 例,左室特发性室速1 例,均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 结果:3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和1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消融成功,1 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好转。4 例成功患者随访4~28 个月无复发,1 例好转患者消融后仍有室性早搏,但无室性心动过速发生。 结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率高,在体表心电图和影像解剖定位指导下,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的结合是寻找消融靶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并对其定位,标测方法及复发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16例IVT进行RFCA治疗。左室IVT起自间隔面者以最早P电位或最早心室激动点且前有碎裂电位(AP)处为消融靶点。其它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总成功率为93.7%(15/16),左室IVT为92.6%(13/14),右室IVT100%(2/2),1例消融失败,随访3个月-6年无一例复发,无并发症发生。左室IVT分别起自间隔面13例,前侧游离壁1例。右室IVT流出道2例,左室间侧游离壁1例。左室间隔面IVT有效靶点处P较QRS波提前18-50ms或心室最早激动点处V波较体表QRS波提前32-58ms其前有AP电位(3例占21.4%),2例右室IVT全部表现为有效靶点处起搏时与12导联QRS波形态完全相同,1例左室前侧游离壁IVT起搏时仅10导联相同,消融失败。结论:IVT应用RFCA治疗,其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左室间隔面的IVT以最早P电位或心室最早激动点且其前有碎裂电位处为靶点,其它部位采用起搏标测,应与体表心电图12导联完全相同处为成功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