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肱骨外科颈骨折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体会与疗效。方法对20例有手术指征的肱骨外科颈骨折采用LPHP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20例手术患者随访10~36个月(平均20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按照NEER标准,优1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0%。结论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LPHP内固定手术治疗,具有骨折愈合率高,固定可靠,术后早期的康复锻炼,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随访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 83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中检出的60例心肌桥患者,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以收缩期冠脉管腔受压狭窄及舒张期恢复或接近正常为心肌桥存在的依据。分析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心肌桥检出率3.28%。心肌桥中位于前降支近端7例,前降支中端34例,前降支远端15例,各有2例位于回旋支中端和右冠状动脉远段。肌桥前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20例,发生率为33.3%,远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性心肌桥26例。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桥的可靠方法。心肌桥有促进其前段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可能。心肌桥患者多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桥的狭窄程度越严重,引起心肌缺血越严重。对于有缺血症状的心肌桥患者应积极给予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新胸导联在诊断Brugada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自行设计的新胸导联在Brugada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例Brugada综合征先证者和9例家族成员接受新胸导联和普罗帕酮药物试验。11例无晕厥史和无猝死家族史的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新胸导联检查对照组。自行设计的心电图新胸导联包括A-G(7)列、0-5(6)行,共42个导联,记录方法同标准胸导联。普罗帕酮试验:普罗帕酮70 mg(体重>70kg者用105 mg)加入生理盐水10 ml于5 min内静脉注射,用药前、后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用药后标准V1-V3导联J点或ST段抬高超过2 mm(或ST段抬高由BrugadaⅡ或Ⅲ型转变成Ⅰ型),称为药物试验阳性。结果 先证者1~3均有晕厥史,先证者1和3有家族猝死史,先证者2和3晕厥发作时记录到心室颤动,先证者3猝死;除先证者4标准胸导联心电图呈Brugada典型下斜型改变外,先证者1-3标准胸导联心电图不能明确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新胸导联发现先证者1-3呈典型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改变,位于标准胸导联以外区域。新胸导联同时发现,5例家族成员在标准胸导联以外区域有典型的Brugada心电图改变。新胸导联阳性者亦被普罗帕酮试验证实。对照组11例新胸导联检查均为阴性。结论 新胸导联有助于发现Brugada综合征典型心电图改变位于标准V1-V3导联以外的病例,且应用安全,方法较简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跟骨结节切除术及跟腱钙化切除治疗Haglund畸形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8月至2010年7月,对24例经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的Haglund畸形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6例,女18例(19侧),年龄28~68岁,平均34.2岁,发病到手术时间1~5年,平均2.8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35~75min,平均45分min。术后2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随访8~26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Sammarco和Taylor疗效评价标准评定,优18足,良4足,可3足,1例足跟部麻木,经营养神经,改善局部学运等治疗,于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满意率88%。结论跟骨结节切除术是治疗Haglund畸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中跟腱钙化切除是治疗合并跟腱钙化Haglund畸形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治疗ScrantonⅠ、Ⅱ度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治疗ScrantonⅠ、Ⅱ度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17例,镜下刨削切除撞击组织,修整关节软骨,1例为距骨前外侧软骨Ⅳ度损伤,行软骨下骨微骨折术。结果本组随访12-30个月,应用改良Mcguire踝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60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1分(P〈0.05)。术后按Liu等踝关节功能分级标准:0级15例,1级1例,2级1例(即软骨Ⅳ度损伤患者)。结论关节镜辅助治疗ScrantonⅠ、Ⅱ度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1年8月至2009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72例81足。采用广泛外侧入路,跟骨钢板内固定。应用影像学检查和美国足踝协会的后足评分系统进行结果评价,有65例77足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2个月(12~29个月)。结果共完整随访Ⅱ型骨折47足,Ⅲ型骨折30足。术前平均Bohler角是6.6度,随访时平均Bohler角是29.3度。X线测量表明在单侧跟骨骨折患者跟骨高度恢复为健侧的97.1%。88.4%的患者取得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平均评分在SandersII型骨折为89.2分,Ⅲ型骨折81.3分。优良率在SandersII型骨折为89.7%,Ⅲ型骨折为80.8%。总的优良率为86.2%。结论对于SandersⅡ型和Ⅲ型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应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应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18例。结果手术时间50~75min,围手术期失血200—350mL。术后16例平均随访9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假体无松动下沉,基本恢复到术前髋关节功能状态。结论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问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引言:研究相同剂量的复合万古霉素海藻酸钠/壳聚糖(VCM/ACA)局部及全身用药的差异。方法:制作试验兔左侧股骨中段局部骨缺损模型。局部用药组(A组):于骨缺损中放入一定载药量的VCM/ACA,术后0.5h、1h、6h、24h、72 h及1周、2周分别自耳缘动脉取血以及载体植入区外围取局部骨组织和肌肉组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不同时间血清和骨组织中万古霉素(VCM)浓度。全身用药组(B组):自兔耳缘静脉注射10%VCM(10 mg/kg)。注射后10 min、0.5h、1h、6h、24 h及72h分别取耳动脉血和局部用药组相同部位的骨组织和肌肉组织,分别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骨组织及肌肉组织中VCM浓度。制作A组动物各重要脏器组织学切片以确定植入物的全身毒性反应。结果:在用药剂量相同的条件下,局部用药能获得数十倍于全身用药的局部药物浓度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全身血药浓度维持较低水平,未发现全身毒性的组织学证据。讨论:VCM/ACA在体内释放中具有一定可行性及安全性,可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关节镜下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顽固性踝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2008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了20例晚期顽固性踝关节疼痛患者,均采用关节镜行踝关节融合术,镜下清除踝关节内增生充血滑膜,磨削胫距关节面已磨损的关节软骨及其硬化骨,摘除出游离体,并以两枚松质骨无头螺钉固定踝关节功能位.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6周(20~32周),20例患者术前Mazur评分平均49.5分,术后平均90.7分( P <0.05),三维步态分析术前术后比较,术后患者完全融合时间为14周(12~16周).融合率为95%.2例未达到骨性融合,经治疗,术后18周时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关节镜下行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晚期踝关节顽固性疼痛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C 反应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C反应蛋白是体内炎性的标志物之一 ,在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C反应蛋白可导致一氧化氮分泌减少 ,而且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 ,抑制血管的生成 ,还可以促进单核细胞释放组织因子 ,其释放的增加可引起局部血栓形成 ,从而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通过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 ,能否治疗心血管疾病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