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癜风患者血清及负压吸引疱疱液IL-18和IFN-γ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干扰素Ⅱ型(IFN-γ)与白癜风发病的关系及在不同分型分期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41例白癜风患者血清及负压吸引疱疱液IL-18和IFN-γ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白癜风患者血清IL-18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进展期明显高于稳定期(P<0.05);白斑处疱液IL-18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非白斑处(P<0.05)。结论白癜风患者血清及负压吸引疱疱液IL-18和IFN-γ水平升高,二者参与白癜风发病及发展,在自身免疫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介素-1(IL-1)、白介素-IO(IL-10)、肿瘤坏死因子-ot(TNF—d)在寻常型天疱疮(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32例PV患者活动期和缓解期血清IL-1、IL-10、TNF-α水平。结果:PV患者活动期血清IL-1、TNF-α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缓解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血清IL-10较对照组降低(P〈0.01),缓解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IL-10及TNF-α在PV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干扰素Ⅱ型(IFN-1)与白癜风发病的关系及在不同分型分期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41例白癜风患者血清及负压吸引疱疱液IL-18和IFN—Y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白癜风患者血清IL-18和IFN-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进展期明显高于稳定期(P〈0.05);白斑处疱液IL-18和IFN-y水平明显高于非白斑处(P〈0.05)。结论白癜风患者血清及负压吸引疱疱液IL-18和IFN-y水平升高,二者参与白癜风发病及发展,在自身免疫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Wu HX  Zhang Y  Zhu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8):534-537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作用及其血清水平与临床指标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58例活动期RA患者、29例缓解期RA患者, 21例骨关节炎患者及20名健康人血清白介素(IL) -8、γ干扰素诱生蛋白(IP) -10和由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活化时被调节的蛋白质(RANTES)的水平。结果 活动期RA患者的IL -8、IP- 10和RANTE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 01)和骨关节炎组(P≤0 .01);活动期RA患者IP -10的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RA患者(P=0 .01);活动期RA患者的IL- 8IP- 10×RANTESIP- 10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0 .01 );血清RANTES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小板和关节肿胀数正相关,与血红蛋白负相关。血清IP -10水平与手关节X线影像学分期呈负相关。结论 活动期RA患者IL- 8、IP -10和RANTES水平明显升高,RANTES可作为观察病情活动性的指标,IP -10可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白细胞介素 6(IL 6)依赖细胞株KD83 ,检测狼疮性肾炎 (LN)患者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和尿中IL 6的活性。结果 :活动期组LN患者血清和尿中IL 6活性均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稳定期组LN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活动期组LN患者血清和尿中IL 6活性均与血沉 (ESR)呈正相关 (r =0 683 0和r =0 5 767,P <0 0 5 ) ,而与血清补体C3、抗核抗体(ANA)、抗ds DNA抗体均无相关关系 ;活动期组LN患者血清IL 6活性与血清IgG呈正相关 (r=0 83 5 0 ,P <0 0 1) ,与补体C4呈负相关 (r =- 0 5 980 ,P <0 0 5 )。结论 :活动期LN患者血和尿的IL 6活性均增高 ,提示IL 6在LN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血和尿的IL 6活性可作为观察LN患者病情的活动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T辅助细胞因子Th1和Th2的表达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10例正常人和8例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NF-γ)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人相比,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中IL-2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IL-10的表达水平增高(P<0.01),而INF-γ与IL-4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动期SLE患者中Th12细胞因子表达为IL-2的下调,Th2细胞因子表达为IL-10的上调,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IL10、IL18在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6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法分为3组:childpughA级组19例、childpughB级组23例和childpughC级组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3组患者和2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IL10、IL18的水平。结果childpughA、B、C级组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childpughA级组血清IL10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hildpughB、C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腹水组、无腹水组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有腹水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无腹水组、对照组(P<0.05,P<0.01);血清IL10水平与血清IL8水平呈负相关(r=-0.51,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566,P<0.01),与血清IL8水平呈负相关(r=-0.315,P<0.01);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506,P<0.01),与血清IL18水平呈负相关(r=-0.463,P<0.01);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血清IL8水平呈正相关(r=0.677,P<0.01),与血清IL10水平呈负相关(r=-0.339,P<0.01)。结论IL10、IL18在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在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活动期和非活动期LN患者各30例、健康对照者30例,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应用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FQ-PCR)技术及ELISA方法定量分析L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介素-10(IL-10)和γ干扰素(IFN-γ)mRNA及血清中IL-10、IFN-γ的自然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和非活动期LN患者血清和PBMC的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活动期与非活动期LN患者的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活动期LN患者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非活动期LN患者IFN-γ水平虽有增加趋势,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活动期和非活动期LN患者血清和PBMC的IL-10/IFN-γ的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LN患者血清和PBMC的IL-10自然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但其增高程度与疾病活动度无明显相关;活动期LN患者IFN-γ的表达也显著增高,提示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均可能参与活动期LN的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9.
白介素-10与白介素-12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IL 10和IL 12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不同时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 10、IL 12和IgE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 IL 10和 IL 12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IgE水平却显著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 (P<0.01)。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 IL 10、IL 12与IgE之间存在负相关 (r=-0.73,r=-0.69,P<0.01 ),而IL 10与IL 12之间呈正相关 (r=0.82,P<0.01 )。结论 IL 10和IL 12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发挥着网络效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IE患者血清sIL-2R、IL-6变化对SLE发病机制和病情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SLE患者血清中sIL-2R、IL-6的水平。结果:活动期SLE患者血清sIL-2R、IL-6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P均<0.01)。结论:检测血清sIL-2R的水平对于判断SLE患者的病情是一非创伤性指标;sIL-2R、IL-6的检测有助于监测狼疮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L-18、IL-33的异常表达在RA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为RA诊治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所有待检对象血清中IL-18、IL-33的水平,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IL-18、IL-33在RA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及在RA活动期患者与非活动期患者血清中有无差别。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IL-18与IL-33及临床相关指标有无相关。结果活动期RA患者的血清中IL-18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1);非活动期RA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期与非活动期RA患者的血清中IL-33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两组间IL-3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血清中IL-18与IL-33水平成正相关(P〈0.05)。RA患者的血清中IL-18水平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成正相关(P〈0.05);RA患者的血清中IL-33水平与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成正相关(P〈0.05),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无相关性(P〉0.05)。结论 IL-18、IL-33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在RA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L-18与IL-33在RA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中的细胞因子IL 2、IL 4、IL 17和IL 10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UC患者36例,采用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估UC的炎症活动度。行结肠镜检查时对UC患者的病灶部位及病灶周围正常肠黏膜组织进行活检,以半定量PCR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的细胞因子IL 2、IL 4、IL 17和IL 10的表达水平。从中选取10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上述各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检测该10例UC患者外周血的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值。结果 IL 2在UC患者肠黏膜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周围正常黏膜。在UC患者不同活动度组间,IL 2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但轻度组的IL 2mRNA表达水平高于中、重度组。IL 4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IL 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IL 17 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IL 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IL 10在病灶部位中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黏膜,但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轻度UC患者中的IL 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重度UC患者。UC患者肠黏膜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ESR、CRP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L 2、IL 4、IL 17及IL 10通过发挥不同的促炎或抑炎作用可能参与介导了UC发病,其mRNA表达水平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IL 4、IL 17及IL 10的蛋白表达水平亦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可用来评估UC的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浸润性肺结核活动期、恶性胸腔积液三种常见的肺部疾病的血清IL -6的变化水平及探讨其相关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ELISA检测方法测定 48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41例肺结核活动期患者、3 7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血清IL -6水平 ,并与 4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 ;结果 :三组患者的血清IL -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组 (P <0 .0 1 ) ;结论 :在这三种疾病中患者血清的IL -6水平有异常增高 ,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患儿和一级亲属血清中PV自身抗体(PV-IgG)亚型及其与桥粒芯糖蛋白(Desmoglein,Dsg)反应性,探讨PV-IgG检测的临床意义和PV的发病机制。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检测5例PV患儿、12例一级亲属和1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PV-IgG,并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PV-IgG亚型及其与Dsg1、Dsg3反应性。结果 PV患儿的PV-IgG阳性率和平均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其一级亲属者(P〈0.01),活动期患儿的PV-IgG阳性率和平均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缓解期(P〈0.01);PV患儿中PV-IgG阳性率(80.0%)明显高于一级亲属(25.0%)和正常对照组(0.0%)(P〈0.01),PV患儿中Dsg3反应性IgG4水平明显高于一级亲属(P〈0.01),且其在活动期病例中水平也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结论寻常型天疱疮的发生与PV-IgG水平有关;Dsg3是PV的主要自身抗原I;gG4是PV的主要致病抗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Th2型 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37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RA)诊断标准的SLE患者为研究对象,与相匹配的正常人26名相对照,以ABC-ELISA法检测血清及细胞培养上清的IL-10水平,其中部分标本同时以荧光定量RT-PCR分析IL-10mRNA的表达。结果:SLE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伴狼疮性肾炎者和抗双链DNA抗体阳性者其IL-10水平更高,活动期与缓解期患者相比,IL-10水平有所升高,但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血清IL-10水平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RNA水平呈正相关性,相对于正常人而言,SLE患者的IL-10 mRNA亦呈高表达。体外培养结果显示,SLE患者PBMCs自发分泌或植物血凝素(PHA)诱生IL-10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细胞因子IL-10的蛋白水平和mRNA转录水平,在SLE患者均明显升高,高水平的IL-10可能与狼疮性肾炎的姓有关。SLE患者PBMCs产生IL-10的能力异常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血清IL - 18和可溶性sFas/可溶性sFas配体 (sFas/sFasL)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检测 4 5例SLE患者和 18例正常人群血清中IL - 18,sFas及sFasL水平。结果 :SLE各组sFas/sFasL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其中相对活动期sFas较相对缓解期明显增高 (P <0 .0 1) ,sFasL无明显差异 (P >0 .0 5 )。IL - 18水平在SLE患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相对活动期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和相对缓解期患者差异显著 (P <0 .0 1) ,而相对静止期患者血清水平则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SLE患者和相对活动期患者血清IL - 18水平与sFas增高呈显著的正相关 (P <0 .0 1)。结论 :IL - 18,sFas及sFasL在SLE发病中有一定意义 ,IL - 18的变化与sFas表达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TNF-α与IL-6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TNF -α和IL - 6水平与骨关节炎的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探讨TNF -α和IL - 6在骨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在临床上反映OA早期病理变化的可靠性。方法 对 5 2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及 2 1名正常人分别拍摄双侧单足站立位膝关节X线片。根据X线片将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分早、中、晚 3期。正常人及患者均抽取静脉血 ,患者治疗前抽取患膝关节液。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及关节液样本中的TNF -α和IL - 6的水平。结果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TNF -α及IL - 6含量高于正常人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TNF -α水平在早期已明显增高 ,早期与中期水平并无统计学差异 ,而晚期水平达到最高 ;血清中IL - 6水平在早期已明显增高 ,中期达到最高 ,晚期则明显降低(P <0 0 1)。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治疗前血清与关节液中TNF -α、IL - 6水平存在相关 ,相关系数rTNF -α=0 74 (P<0 0 1) ,rIL -6=0 73(P <0 0 1) ,其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NF -α、IL - 6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与关节液中均有较高水平 ,并与骨关节炎软骨破坏严重程度相关 ;在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不同时期 ,分别存在着不同的高峰期。它们在患者血清与关节液中的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L-18、IL-10、sIL-2R、TNF-α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观察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于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0例正常人、24例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27例慢性丙肝患者(包括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慢性丙肝患者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丙肝病毒携带者组(P<0.05),且其值与谷丙转氨酶(GPT)呈显著正相关;经干扰素治疗后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降低,HCV-RNA未阴转组治疗前血清中sIL-2R、IL-10水平明显高于HCV-RNA阴转组(P<0.05)。结论 上述细胞因子共同参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并可用于评价干扰素对于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且sIL-2、IL-10对预测抗病毒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调控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中白介素2(IL-2)水平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及间接免疫荧光素标记法和ELISA法,检测了60例不同病程CA患者PBLC凋亡调控蛋白Fas/Fas-L的表达水平和血清中IL-2水平。发现CA短病程组PBLC的Fas、Fas-L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CA长病程组PBLC的Fas、Fas-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A短病程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短、长病程组CA患者血清IL-2的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CA患者PBLC Fas/Fas-L表达水平与血清中IL-2的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果表明:CA患者PBLC有凋亡异常,并且与血清中IL-2的水平呈负相关,患者PBLC凋亡异常在CA的病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7(Interleukin-25,IL-25)水平,探讨IL-17和IL-27在活动期RA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与相关实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6例活动期RA患者为实验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的浓度,用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抗环胍氨酸多肽抗体(CCP)浓度,用ELISA法测定健康体检者血清和RA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中的IL-17、IL-27水平。结果 RA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IL-17和IL-2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RA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ESR、CRP、CCP呈正相关性,关节液中IL-17水平与ESR、CRP呈正相关性,与RF无相关性;RA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中IL-27水平与ESR、CRP、RF和CCP无明显相关性;RA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中IL-17与IL-27水平呈正相关性。结论 IL-17和IL-27在RA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过度表达,提示IL-17和IL-27参与了RA的免疫性致病机制,其具体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