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52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药品管理法规定,除去药典收载的古方或成方(以下称古方),凡是"增加新治病证的药品",均属五类新药,要想推广使用,必须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否则被视为违法.然而,在中医临床实际中,又允许医师遵循辨证论治的法则,针对某病某证的个体差异,运用古方随证加减使用,不必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这不仅尊重了中医学"辨证论治"、"随证治之"的学术特点,而且对发挥医师的创造性,对进一步发掘新药、新方大开了绿灯.但是,运用古方只能"随证"加减,不能"随意"加减,更不能通过所谓的加减,把一个古方弄得面目全非而成为自己的"新方".  相似文献   
3.
胸部掌黑癣1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掌黑癣是一种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浅部感染 ,好发于手掌和手指屈侧 ,尚可累及胸部、颈部和足跖 ,尤以发生在胸部的比较少见。我所 1999年 11月收治 1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17岁 ,家住郊区。主诉于半年前发现胸部有淡棕色斑点 ,边缘清楚 ,外用皮炎平 ,斑点扩大 ,颜色加深 ,呈圆形环状黑色斑疹 ,轻度脱屑。胸部曾有轻微擦伤史。皮肤科检查 :左侧胸部可见近似圆形的棕黑色环状斑块 ,2 .0cm× 2 .5cm大小 ,鳞屑较少 ,表面粗糙 ,边缘清楚 ,颜色比中央略深 ,无水疱 ,不高出皮肤 ,有逐渐扩大的倾向 ,无自觉症状。2 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4.
蕈样肉芽肿浸润性皮损中树突细胞表型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蕈样肉芽肿(MF)皮损中树突细胞(DC)表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DC表面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技术。结果 MF斑片/斑块期的表皮及真皮浅层内存在大量的未成熟DC和成熟DC,主要是CD1a^ 、CD1c^ 、Lag^ /Langerin^ 未成熟DC和CD83^ DC-Lamp^ 成熟DC。肿瘤期的真皮内也见大量的CD1a^ 、CD1c^ 未成熟DC和CD83^ DC-Lamp^ 成熟DC,但Lag^ /Langerin^ DC更多见于表皮和真皮浅层.真皮深层少见,而此处CD1a^ 、CD1c^ 未成熟DC明显增多。结论 在MF斑片/斑块期,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发生了迁移,可能参与了抗肿瘤免疫反应,而肿瘤期真皮内大量CD1a^ DC可能对相应的免疫耐受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免疫状态下伊曲康唑治疗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构建ICR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并应用地塞米松构建免疫抑制鼠模型;采用伊曲康唑灌服治疗;其中F组同时采用γ-IFN治疗,在灌药后不同时间动态观察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结果:伊曲康唑治疗正常免疫组(A组)与对照组(D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抑制组(E组)及免疫抑制后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组(F组)与对照组(G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A、E、F组在接种后的第5、6、7、9、11天其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伊曲康唑治疗不同免疫状况(即正常免疫、免疫抑制、免疫调节治疗状态下)的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均显著,而且正常免疫、免疫抑制及免疫增强状态下对伊曲康唑的抗真菌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患者男,16岁.右跖部结节10余年,相继波及左足和双小腿下段,无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可见真皮中下层由海绵状血管腔隙和梭形细胞组成的团块.依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为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  相似文献   
7.
TPPA、USR、RPR检测120例梅毒患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以TPPA、USR(不需加热的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 )和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对 12 0例临床拟诊为梅毒的患者进行检测并总结如下。材料和方法  12 0例患者均为在我院皮肤性病科就诊拟诊为梅毒的患者 ,男 80例 ,女 4 0例 ;年龄 19~ 6 4岁 ,其中 19岁 1例 ,2 1~ 30岁 5 2例 ,31~ 4 0岁 4 8例 ,4 1~ 5 0岁 13例 ,5 1~ 6 0岁 5例 ,6 4岁 1例。病程 3天~半年。I期 6 7例 ,II期 4 2例 ,潜伏期11例。试剂和方法 USR和RPR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试剂盒 ;TPPA为日本富士公司生产试剂盒。试验方法均按说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病程尖锐湿疣 (CA)患者血清γ干扰素 (IFN -γ)、白介素 - 2 (IL - 2 )水平的变化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 ,检测了 6 0例不同病程CA患者血清IFN -γ、IL - 2水平。结果 :CA患者组血清IFN -γ、IL - 2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而CA长病程组血清IFN -γ、IL- 2水平明显低于CA短病程组 (P <0 0 1)。结论 :CA患者有TH1型细胞因子 (如 :IFN -γ、IL - 2 )表达低下 ,长病程患者更明显 ,患者TH1型细胞因子表达低下在CA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类浆细胞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干扰素α(IFN-α)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22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PDCs和IRF-7,IFN-α mRNA的表达。15例整形外科患者的皮肤作为正常人对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银屑病组皮损中CD123阳性的PDCs表达明显增多,而在正常对照组没有表达;RT-PCR检测显示,与正常人皮肤相比,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IFN-α mRNA的表达无实质性上调,差异无显著性,但是IRF-7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银屑病患者皮损中PDCs浸润,IRF-7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可能是银屑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TNF-α和ICAM-1在扁平苔藓皮损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29例扁平苔藓和10例正常人皮肤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扁平苔藓皮损中TNF-α和ICAM-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TNF-α和ICAM-1的表达呈正相关(r=0.526,P<0.05)。结论:TNF-α和ICAM-1异常高表达可能与扁平苔藓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