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5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本中心引起儿童泌尿系统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的分布以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医疗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2月2463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中段尿标本培养及药敏检测结果。结果 2463例患儿中段尿标本共培养病原菌479株,阳性率为19.45%。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09株(64.51%),革兰阳性球菌138株(28.81%),真菌32株(6.68%,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分离率前7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6.53%)、肺炎克雷伯菌(12.73%)、粪肠球菌(D群)(12.32%)、屎肠球菌(D群)(10.23%)、真菌(6.68%)、铜绿假单胞菌(5.22%)、奇异变形菌(3.13%),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125株,比例高达71.42%;革兰阳性球菌以肠球菌(D群)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30%,其中耐甲氧西林株占27.27%。结论大肠埃希菌仍为儿童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革兰氏阳性球菌有增多的趋势;明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对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儿童泌尿系统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女,19岁.确诊SLE 4年,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中,半年前病情渐加重,住院后给予甲泼尼龙60 mg/d治疗第10天,突发抽搐,经及时对症治疗数小时后症状缓解.脑MRI显示对称性白质水肿,经治疗后1~2周内定期复查MRI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血管脂肪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对我科1960-2005年11月的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收集确诊和资料完整的血管脂肪瘤病例28例,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淋病奈瑟菌mtrC膜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构建淋病奈瑟菌膜蛋白mtrC表达质粒,探讨淋病奈瑟菌耐药的检测和耐药机制.方法 从淋病奈瑟菌标准株中扩增淋病奈瑟菌膜蛋白mtrC基因片段.酶切后插入pET-28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mtrC.通过质粒双酶切和DNA测序证实该重组质粒构建正确.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蛋白.结果 经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质粒构建正确.核苷酸序列与GeneBank(U14993)公布的序列相比较,同源性达到99.5%.通过IPTG诱导,SDS—PAGE可检测到约48500大小的融合蛋白,与预测分子量相同.结论 淋病奈瑟菌膜蛋白mtrC原核表达质粒构建和表达成功,为研究其mtrC外排系统的耐药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建立致死量及亚致死量白念珠菌小鼠系统性感染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不同处理组小鼠感染后脾脏白介素12(IL-12)蛋白质及mRNA的表达,肾脏带菌量及小鼠生存时间,探讨IL-12在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ATP2C1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良性天疱疮(familial benign pemphigus),又称Hailey-Hailey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目前认为该病为位于染色体3q21-q24上的ATP2C1基因突变所致。我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例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的家系进行了ATP2C1基因突变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皮肤肿瘤凋亡抑制基因生存素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17例鳞状细胞癌(鳞癌)、21例基底细胞癌(基癌)、19例鲍恩病、25例脂溢性角化病和13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生存素表达水平;原位杂交法检测上述组织中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皮肤肿瘤中生存素与hTERT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①在鳞癌、基癌、鲍恩病中生存素及hTERT mRNA表达的阳性率均较正常人皮肤中显著增加;②脂溢性角化病中生存素表达的阳性率与正常人皮肤组织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hTERT mRNA表达的阳性率与正常人皮肤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鳞癌、基癌、鲍恩病中生存素阳性率及hTERT mRNA阳性率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脂溢性角化病中两者阳性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生存素与皮肤肿瘤发病关系密切,在鳞癌、基癌、鲍恩病中生存素与hTERT mRN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进行性肢端黑变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18岁.手、足起褐色斑点17年余.患者于半岁时,发现双手指、足趾及掌跖部起黑褐色斑点,逐渐增多,并向肩背、腰、臀部、胭窝处发展,无自觉症状.部分皮损曾自行减轻,但皮疹可再发加重,近2年加重趋势已不明显.于2005年l2月5日为求明确诊断来我院.患者既往体健,家中一兄一妹均有相似症状,家系中其他成员无相似症状,父母非近亲结婚.  相似文献   
9.
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lasmaeytoid dendritic cells,pDC)是最近发现的具有特征性的树突细胞(dendritie cell,DC)的一个亚类,来源于淋巴样前体DC,有浆细胞样形态,CD123为其特征性表面标记[1],是最强大的干扰素α(IFN-α)产生细胞[2],而干扰素调节因子7(IFN regulatory factor 7,IRF-7)是IFN-α基因的主要诱导和活化者[3].pDC产生IFN-α依赖于Toll样受体9(TLR9)[4].为了探讨它们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pDC,TLR9、IRF-7和IFN-α mRNA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3岁.因右侧手、足、小腿出现疣状皮损、外阴发生丘疹和结节32年门诊以疣状痣、疣状黄瘤于2008年3月12日收入院.患者1岁开始右侧手、足、小腿及外阴出现皮疹,仅为米粒大小丘疹,后逐渐增大增多,右侧肢体出现多个丘疹,呈线状、疣状,有时有轻微瘙痒,但无疼痛,亦无破溃.外阴部皮损曾诊断为尖锐湿疣,于1997年、2002年各行1次CO_2激光治疗,治疗后约1年再发,逐渐增大,外阴部皮损偶有瘙痒不适.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疾病史,患者及其丈夫均否认非婚性生活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