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常规经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途径行PDA介入封堵术作比较。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PD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桡动脉(16例)或经股动脉(16例)联合股静脉行PDA介入封堵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安全性。结果:32例患者全部成功完成介入封堵。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显著少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PDA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与经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相比显著缩短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介入方法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经股动脉或股静脉途径修补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采用进口二尖瓣球囊扩张肺动脉瓣狭窄2例,应用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1例,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动脉导管未闭4例。结果完成介入治疗59例,房间隔缺损封堵19例,失败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34例,成功封堵5例动脉导管未闭。随访3~22mo无1例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简单先心病成功率及安全性均较高,是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吴志勇  关瑞锦  蒋辉  陈斌  卢荔红 《医学综述》2014,20(20):3808-3810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途径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1年3月至2012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自愿行介入治疗的PDA患者18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经不同途径行介入封堵术,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术后2448 h的封堵结果及随访148 h的封堵结果及随访112个月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封堵技术成功率为97.8%(178/182),经常规途径封堵技术成功率为97.9%(143/146);经动静脉轨道途径封堵技术成功率为100%(22/22);经单静脉途径封堵的患者均为婴幼儿,技术成功率为92.9%(13/14)。封堵成功患者术后2412个月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封堵技术成功率为97.8%(178/182),经常规途径封堵技术成功率为97.9%(143/146);经动静脉轨道途径封堵技术成功率为100%(22/22);经单静脉途径封堵的患者均为婴幼儿,技术成功率为92.9%(13/14)。封堵成功患者术后2448 h及148 h及112个月均无主要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PDA疗效可靠、安全,但应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酌情选择介入途径封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基层医院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在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优势.方法 回顾行分析我院经桡动脉和传统股动脉路径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连续病例共152例,比较手术的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成功率95.6%,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率93.1%.2例因穿刺桡动脉失败改股动脉途径手术成功,1例困右锁骨下动脉畸形而改股动脉途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经股动脉途径.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不影响患者的术后活动.但手术医师必须很好掌握桡动脉穿刺技术,导管操作技术.同时需要不断积累预防处理血管痉挛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避免放射线及造影剂的损伤,探讨使用超声心动图作为唯一影像学工具进行经股静脉行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14年1-12月单纯PDA患者25例,年龄(4.5±2.1)岁,体质量(19 ±7) kg,动脉导管直径(5.9±1.2) mm.患者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股静脉行PDA封堵术,封堵后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治疗效果.术后1个月在门诊随访.结果 23例患者成功在经朐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经股静脉PDA介入封堵术.2例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PDA,改为超声引导下经股动脉封堵成功.手术操作时间为(33 ±5) min,PDA蘑菇状封堵器直径(11.4±1.5) mm.3例患者术后即刻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康复出院,无外周血管损伤及心脏穿孔等并发症.住院时间为(3.6±0.8)d.术后1个月随访时均无残余分流、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股静脉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不仅安全有效,而且能避免使用放射线和造影剂.  相似文献   

6.
李宏良 《吉林医学》2012,33(25):5525-5526
目的:研究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3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经股静脉途径将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沿鞘管输送至降主动脉处,回撤鞘管将封堵器腰部卡在PDA最窄处。结果:全部病例介入治疗均成功,3例术后存在极少量分流,20例术后无分流。术后随访1个月至半年,所有患儿均无PDA再通、封堵器移位。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创伤小、安全、疗效可靠,是治疗小儿PDA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Finecross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与传统方法经股动脉途径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探讨开通CTO病变新方法。方法:4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存在单支CTO病变患者,按患者意愿及经济情况分为Finecross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组(试验组)及传统方法经股动脉开通CTO病变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差异。结果:试验组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23例,成功率87%,平均手术时间(1.2±0.4)h,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经股动脉开通CTO病变22例,成功率64%,平均手术时间(2.1±0.6)h,2例出现并发症,两组成功率和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Finecros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开通CTO病变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006年该院PDA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216例,其中系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8(男3,女5)例,占3.7%。该组中年龄3~35岁,平均(11.8±8.5)岁,再通的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1.5~4.0mm,采用COOK可控弹簧圈或国产PDA蘑菇伞经导管封堵再通的PDA,术后24h、1、3、6个月和1年随访,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8例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均一次介入封堵成功,介入手术成功率100%。其中应用弹簧圈封堵3例,应用国产PDA蘑菇伞封堵5例。手术时间为25~44min,平均(34.3±6.7)min,X线透视时间为4~9min,平均(6.6±2.1)min。术后定期随访,患者PDA残余漏消失,心脏大小恢复正常,无并发症。结论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是可行、有效、安全的,可以作为外科术后再通的PD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应用外科手术与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月一2006年4月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动脉导管未闭患者200例,所有病例根据临床判断已经自然愈合的可能,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外科手术组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闭合术;介入封堵术治疗组采用常规右心导管从肺动脉经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进行介入封堵术。术后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及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分流,心脏功能的改变和心律失常。检测左、右心室Tei指数、A峰等指标。结果外科手术组和介入封堵术治疗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0%和99.2%(P〉0.05),两组动脉导管未闭完全封堵率分别为100.O%和99.0%(P〉0.05)。但是介入封堵术治疗组并发症9例(18.3%),外科手术组并发症仅2例(1.7%),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封堵术治疗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高于外科手术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肺动脉和主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术、平均脉均显著不同于外科手术治疗组,两组治疗后三组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组治疗后心室Tei指数和Vp、R—R均显著优于介入治疗组,治疗后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动导管未闭具有安全、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右桡动脉冠脉造影介入诊疗(PCI)的方法、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脉造影指征并Allen's试验阳性患者86例,以右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对符合介入指征者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有5例因血管扭曲严重,指引导管不易到位改行股动脉途径.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桡动脉组94%,造影及介入治疗不成功者改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3例发生手臂肿胀,7例出现伤口局部水疱,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小,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8月CPB下治疗36例PDA手术方式、术中注意事项、体外循环管理及其顶后.结果:所有病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一期动脉导管未闭封闭术,手术死亡4例,死亡原因主要为右心功能衰竭,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早期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36例动脉导管未闭的心脏插管诊断,其中32例行右心导管检查时,心导管通过动脉导管至主动脉而确诊,占88.9%,较一般报告25%左右的动脉导管通过率为高。熟悉本症的应用解剖配合适当的导管类型和较熟练的操作技术是成功的关键。本文还讨论了肺动脉压与动脉导管的粗细、心脏杂音及心音图表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93年9月至94年12月,我院采用切断缝合术治疗12例动脉导管未闭,术中均控制性降压,同时监测平均动脉压,阻断导管时MAP为6.7-8kPa,手术效果满意。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有可能出现术后再通,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因此,切断缝合术无疑是预防上述并发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初步经验。方法38例手术前均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导管主动脉侧直径4.5-18.3mm。左前胸扣3cm切口,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伞,闭合动脉导管。结果3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出现2例肺炎,l例中等量心包积液,均治愈。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压力[(36±15)mmHg]较术前[(55±20)mmHg]显著降低(P〈0.05)。随访3-24个月,封堵伞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适合各年龄组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右前臂同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右心导管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对40例在我科就诊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后疑诊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经右上肢静脉行标准右心导管检查,对照组经股静脉行标准右心导管检查,其中治疗组20例经上肢静脉穿刺失败改为股静脉穿刺.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进鞘管及导管成功率、静脉闭塞率及右心导管的数值等均无统计差异(P>0.05),治疗组消毒-穿刺时间(5.3±2.6)min、止血时间(5.5±3.2)min、术后卧床休息时间(1.0±1.6)h、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1.2±2.7)d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右上肢同次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及右心导管简便、安全可行,可作为冠脉造影后行右心导管的检查路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199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8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均在深低温低流量(deep hypothermic low flow,DHLF)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行外科手术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心包积液2例,经治疗均痊愈。结论: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成人动脉导管缝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左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疗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术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路分为左侧桡动脉100例及右侧桡动脉组4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相关指标、导管到位所需时间、并发症种类及发生率.结果 右侧桡动脉组患者的成功率为96.25%,左侧桡动脉组成功率为95.00%,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对比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桡动脉组导管到位时间比右侧组患者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种类主要为导管打结、血管痉挛、局部血肿等,右侧桡动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4.5%)明显高于左侧桡动脉(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左侧桡动脉冠脉造影及右侧桡动脉冠脉造影均有很高的成功率,并且两侧入路的手术相关指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左侧入路导管造影到位时间更短,同时左侧桡动脉冠脉造影术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162例封堵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PDA162例,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24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封堵治疗疗效效果满意,成功率98.8%.结论通过封堵治疗PDA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一种可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