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软骨复合体修复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以诱导的兔骨髓基质细胞与双层PLGA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修复兔膝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的方法及结果。方法健康新西兰兔28只,分为三组。A组为常规培养MSCs(10只),B组为诱导培养MSCs(10只),C组为自体骨软骨块移植(8只)。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derivedstromalcells,MSCs),分别使用常规培养液和成软骨诱导条件培养液进行体外扩增传代。提取MSCs及关节软骨细胞总RNA,RT-PCR检测Ⅰ、Ⅱ型胶原表达。扫描电镜观察MSCs在PLGA双层支架上的复合与分布情况。A、B组MSCs分别与PLGA双层支架构建直径3.5mm、高3.0mm的骨软骨复合体,植入股骨髁髌骨滑车同比例骨软骨缺损区,术后第4、8、16、24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评分。结果RT-PCR见常规培养MSCs表达Ⅰ型胶原,无Ⅱ型胶原表达;诱导后MSCs表达Ⅰ、Ⅱ型胶原。扫描电镜观察MSCs在PLGA支架黏附生长良好,孔隙深处可见细胞分布。B组标本术后24周大体观察与正常软骨无明显差别,组织学检查为成熟的类透明软骨组织(4/6),优于A组(1/4)。结论MSCs具有成骨和成软骨潜能,可在基于细胞的软骨修复中作为种子细胞与双层PLGA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该复合体在实验动物模型中可修复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 (MSCs)与几丁质复合移植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分离兔骨髓基质细胞并体外培养增殖后 ,与几丁质无纺网复合培养 ;制作兔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模型 ,分别用MSCs 几丁质复合物移植、单纯几丁质移植及空白对照组 ,术后第 4、 8、 12、 16周处死动物 ,大体观察并做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几丁质 MSCs组术后 16周关节软骨缺损其修复组织表面与正常软骨完全相同 ,软骨及软骨下骨修复 ;单纯几丁质移植组为透明软骨修复 ,表面不平整 ,细胞排列不规则 ,软骨下骨基本修复 ;空白对照组术后各期均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 :MSCs与几丁质复合移植对关节软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软骨细胞-胶原海绵复合移植修复软骨缺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软骨细胞-胶原海绵复合移植修复软骨缺损的疗效。方法:软骨细胞取自3日龄异体幼兔,体外培养后接种于胶原海绵支架上,再移植于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处。在同一大白兔双膝关节内外髁分3组作自身对照研究,股骨内髁作软骨细胞-胶原海绵复合移植组,右膝股骨外髁作单纯胶原海绵移植组,左膝股骨外髁作空白对照组。移植术后第4、8、12、16、20周分批处死,进行大体、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软骨细胞-胶原海绵复合移植组缺损处为软骨性修复,而单纯胶原海绵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为纤维性修复。结论:运用软骨组织工程的原理,以胶原海绵作为支架材料的异体软骨细胞移植可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为治疗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胶原复合梯度羟基磷灰石(Col/HA)双相支架负载软骨细胞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构建Col/HA双相支架,将软骨细胞种植于支架培养1周,再将软骨细胞-支架复合体移植修复兔膝关节股骨髁的骨软骨缺损,并对骨软骨缺损的修复进行检测.结果 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软骨细胞在Col/HA支架中贴附良好,表型维持稳定,分泌胞外基质.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显示,植入体内16周后实验组软骨层呈透明软骨样修复,软骨下骨缺损有新骨构建;对照组骨软骨缺损修复不良,组织学检测以纤维性组织或纤维软骨组织形成.Wakitani评分显示实验组修复组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相Col/HA复合支架可作为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负载软骨细胞可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重建关节软骨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骨形成蛋白2(bone mophogenetic protein2,BMP-2)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转染骨髓基质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后,与纤维蛋白凝胶构成的复合物(Ad—BMP-2+MSCs-纤维蛋白凝胶)对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 ①AdBMP-2转染原代培养的MSCs,通过RT—PCR、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等观察转染后3~9d的MSCs其BMP-2、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转录、表达水平的变化。②转染后的MSCs种植于纤维蛋白凝胶,在体外培养1~9d,通过上述指标及透射电镜观察三维培养条件下其软骨基质的产生。③42只日本大耳白兔先制成直径4.5mm全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n=14):A组为Ad—BMP-2+MSCs-纤维蛋白凝胶修复组,B组为MSCs-纤维蛋白凝胶修复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8和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及12周关节软骨弹性常数检测。结果 ①Ad—BMP-2转基因MSCs的BMP-2、Ⅱ型胶原mRNART—PCR检测分别在3、5d呈阳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转基因MSCs三维培养物免疫组织化学和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电镜显示细胞生长良好,有基质合成。③A组各时间点大体、组织形态学和组织化学染色均显著优于B组和C组,12周时力学和组织学已接近正常关节软骨。结论 Ad—BMP-2能通过促进MSCs分泌BMP-2,诱导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表达,在纤维蛋白三维支架中形成软骨基质,移植入兔关节软骨缺损区可修复直径4.5mm缺损,其修复组织成分接近正常软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软骨脱细胞基质(Cartilage acellular extracellular matrix,CAEM)-Ⅱ型胶原(CollagenⅡ,COLⅡ)纳米支架,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CAEM和COLⅡ按质量比1∶1混合,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组织工程纳米支架。将第二代BMSCs种植到该支架上,培养箱内静置2 h。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实验组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对照组仅行膝关节软骨缺损建模。12周后实验动物取材,大体观察修复效果,并行HE染色、Ⅱ型胶原染色观察。结果 大体观察见实验组软骨缺损修复良好,对照组软骨缺损处由肉芽样组织充填。HE染色显示,实验组关节软骨缺损处可见软骨陷窝形成,对照组关节软骨缺损处仅有纤维组织充填。实验组修复区Ⅱ型胶原染色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结论 CAEM-COLⅡ纳米支架复合BMSC,对兔关节软骨缺损具有较好的修复能力,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培养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为探讨一种新的关节软骨缺损修复方法。方法:将体外培养2周形成软骨样组织,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全层缺损。于移植术后2、4、8周分别行功能评价、大体形态及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部实验兔于术后2周内恢复正常活动。2周时移植修复组织由非成熟透明软骨组成。4周时部分移植组出现成熟透明软骨。8周时移植组关节软骨缺损全部由成熟透明软骨充填修复,修复组织与邻近关节软骨融合。培养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明显优于自身修复(P<001)。结论:本实验提示使用具有高有丝分裂率的软骨细胞,经离心管培养形成骺软骨样组织,植入关节软骨全层缺损后,软骨细胞生长良好,逐渐成熟和转化,能发挥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兔同种异体软骨脱细胞基质支架和脂肪干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探讨其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的脂肪干细胞与软骨脱细胞基质支架复合,于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培养基中培养两周,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兔24只随机分为A、B、C 3组, A组关节软骨缺损处置入经诱导的脂肪源干细胞复合软骨基质支架, B组缺损处只置入软骨基质支架, C组软骨缺损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第12周处死动物,修复处行大体、组织学、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结果 A组软骨缺损处被类软骨组织填充,修复区表面光滑;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电镜下可见软骨陷窝内有细胞结构存在,且有大量均匀颗粒状细胞分泌基质成分存在,细胞周围大量胶原纤维.B组软骨缺损处为纤维组织状物填充,C组软骨缺损处无修复组织填充.结论 脂肪干细胞与软骨脱细胞基质复合并向软骨诱导后可良好地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具有替代正常软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β-磷酸三钙(β—TCP)-透明质酸复合支架结合兔自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效果。方法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于股骨髁关节面制备关节软骨缺损模型(每孔直径4mm,深度6mm)。实验组、对照组Ⅱ及对照组Ⅰ于关节缺损处分别植入β—TCP-透明质酸/MSCs/rhBMP2、β—TCP/MSCs/rhBMP2和β—TCP/MSCs不同组成的工程软骨,空白组不作处理。于术后12周对修复组织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实验组能形成丰富的透明软骨样修复组织,与周围组织整合良好;对照组Ⅱ以不成熟透明软骨及纤维软骨为主,与周围组织分界略模糊;对照组Ⅰ以纤维软骨修复为主,与周围组织分界清;空白组无修复组织。Wakitani评分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明显优于其他组。结论应用β-TCP-透明质酸复合支架结合自体MSCs和rhBMR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以多聚乙醇酸(PGA)为支架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物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情况。方法体外培养扩增的自体BMSCs种植于PGA支架并培养72h,然后将支架-细胞复合物植入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术后12周处死动物,标本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MSCs-PGA复合物植入后形成丰富的透明软骨样修复组织,新生软骨无明显退变。对照组主要为纤维组织及软骨下骨修复。结论BMSCs-PGA复合物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复合纤维蛋白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方法 :抽取兔自体骨髓并分离和培养MSCs ,扩增足够数量后与同种异体纤维蛋白复合在一起 ,植入股骨关节面上 5mm× 10mm的骨软骨缺损区 ,对侧缺损区只植入单纯纤维蛋白或留作空白对照。结果 :术后 12周时 ,植入复合物的缺损区再生出典型的透明软骨样结构 ,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基因表达检测均为阳性。对侧缺损区表面仅为纤维组织。结论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纤维蛋白复合物可用于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但长远期疗效尚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BMSCs复合PHBV原位修复兔鼻中隔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兔鼻中隔软骨缺损模型。将3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软骨缺损处植入BMSCs-PHBV复合物进行修复;对照组:软骨缺损处植入单纯PHBV支架材料进行修复。空白组:单纯取出鼻中隔软骨,不予修复。分别于16、24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测。结果大体观察显示,实验组新生软骨样组织将鼻中隔软骨缺损区填充修复,与周围软骨组织未见明显分界;对照组新生软骨薄,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空白组鼻中隔软骨缺损区未生成软骨组织,缺损部位及其周围正常软骨组织被纤维结缔组织充填覆盖。组织学检测显示,实验组构建的软骨组织结构致密,基质及Ⅱ型胶原显色程度均明显强于对照组构建的软骨。结论 BMSCs-PHBV复合物能有效修复兔鼻中隔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双相支架负载软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自固化磷酸钙/纤维蛋白凝胶(CPC/FG)双相支架负载软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分离培养的第3代软骨细胞包埋在CPC/FG双相支架的FG中,体外培养1周后,将软骨细胞-支架复合体移植修复兔膝关节股骨髁的软骨缺损(φ4 mm,深3.5 mm,达软骨下骨质).然后对软骨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大体、光镜和电镜观察.同时对移植后第12周的修复软骨进行胶原含量测定,并与正常的关节软骨细胞胶原含量进行比较.结果移植的软骨细胞能在双相支架上良好地生长,软骨缺损以透明软骨的形式被修复,而对照组为纤维组织修复.多孔自固化磷酸钙在软骨修复过程中能起软骨下骨的临时替代作用.胶原含量测定显示:移植术后12周的修复软骨胶原含量为(43.25±0.85)%;正常的关节软骨胶原含量为(55.69±0.7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PC/FG双相支架负载软骨细胞能以透明软骨的形式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新环境中移植的软骨细胞生长的不适应和FG降解过快,可能是导致新生修复软骨与自身正常关节软骨胶原含量有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脱细胞软骨支架材料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异种异体脱细胞软骨支架材料(ACM)复合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修复兔股骨内髁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1)密度梯度离心和差速贴壁法获得原代兔BMSCs,选择第3代BMSCs作为种子细胞;(2)利用冷冻干燥、胰酶消化和化学去垢剂等方法制备脱细胞软骨支架材料;(3)3个月龄新西兰兔股骨内髁制备直径4 mm,深3 mm砌关节软骨缺损模型,24只新西兰兔以2个时间段随机分为3组,Ⅰ ACM-BMSCs组:第3代BMSCs 1×106个/ml与ACM于37℃5%CO2饱和湿度复合48 h;Ⅱ ACM组;Ⅲ空白对照组.(4)移植6、12周后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修复组织Ⅱ型胶原,Wakitani评分评估修复效果.结果 (1)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6和12周Ⅰ组再生组织与正常关节软骨面平齐,修复部位表面较平整,界限模糊,接近正常软骨.Ⅱ组修复组织表面不平整并有明显下陷,修复组织全层可见成纤维样细胞,深层可见极少数透明软骨样细胞.Ⅲ组未见明显修复,肉芽组织形成伴成纤维样细胞增生;(2)Wakitani组织学评分可见在不同的时间段I组和Ⅱ组均低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间组织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织化学:ACM-BMSCs组修复组织的细胞为软骨样细胞,可见柱状排列,周围软骨基质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结论 以ACM为支架材料,同种异体BMSCs为种子细胞制备的组织工程化软骨对兔股骨内髁关节软骨缺损有修复作用,形成的新生软骨为透明软骨样组织.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纤维蛋白凝胶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纤维蛋白凝胶(FG)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12只兔24个膝关节按左右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抽取兔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并行体外培养扩增,实验组以MSCs与FG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复合后填充到兔膝关节全厚软骨缺损模型中,而对照组以FG/TGFβ1填充,于术后12周取材,观察检测软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缺损由类透明软骨或透明软骨修复,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甲苯胺蓝异染性明显,修复面较平整光滑;而对照组则以纤维软骨及纤维组织修复,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结论MSCs复合FG及TGFβ1能够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胶原凝胶包埋软骨细胞复合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CPPf/PLLA)支架异体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将胶原凝胶包埋的软骨细胞接种CPPf/PLLA支架构建的复合物体外培养3周,行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并将复合物异体移植入兔关节软骨缺损,术后4、8、12周取材,从大体、组织学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对再生软骨组织进行评价。结果复合物体外培养3周,细胞被大量基质包裹,在支架内分布均匀;新形成的组织为透明软骨样组织、表面光滑且与周围组织整合良好、基质内有Ⅱ型胶原分布。结论胶原凝胶包埋软骨细胞接种CPPf/PLLA支架的方法能提高细胞一支架复合物构建质量,胶原凝胶复合CPPf/PLLA支架可作为软骨细胞载体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利用脂肪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以脂肪于细胞(ADSCs)复合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以人关节软骨脱细胞基质为支架,复合经诱导的兔ADSCs,体外分别经静态培养和生物反应器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对膝全厚关节缺损进行修复,并与单支架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中空白对照组12个关节,脱细胞软骨支架组16个关节,静态培养细胞支架组24个关节,生物反应器培养细胞支架组8个关节。分别于术后3、6个月对修复关节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实际完成观察的关节数为44个,其中空白对照组9个,脱细胞软骨支架组11个,静态培养细胞支架组18个,生物反应器培养细胞支架组6个。空白对照组全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样修复;单支架组5个关节为未成熟透明软骨,无成熟透明软骨形成;静态培养细胞支架组83.3%为透明软骨,其中3个关节为成熟透明软骨,12个关节为未成熟透明软骨;生物反应器培养细胞支架组100%为透明软骨,其中2个为成熟透明软骨,4个为未成熟透明软骨。Wakitani评分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SCs复合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能良好地修复兔膝关节全厚软骨缺损,应用生物反应器技术有助于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促进软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补肾行气活血法在骨髓基质于细胞诱导软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中的作用. [方法]将胶原凝胶包埋的骨炎定含药血清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的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接种CPPf/PLLA支架构建的复合物体外培养3周,行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并将复合物异体移植入兔关节软骨缺损,术后4、8、12周取材,从大体、组织学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分别对再生软骨组织进行评价. [结果]诱导软骨细胞组在支架内分布均匀、透明软骨样组织的形成、表面光滑度、与周围组织整合程度及基质内有Ⅱ型胶原分布等方面明显优于软骨细胞组. [结论]补肾行气活血法在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作用中较传统的方法有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体外初步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关节软骨。方法:制备三维多孔软骨支架材料CPP/PLLA,体外诱导兔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将诱导细胞与软骨支架材料CPP/PLLA复合,体外培养构建人工关节软骨,1周后终止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工程化人工软骨的微观结构;同时将构建人工软骨移植于兔大腿皮下,3周后处死动物,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该复合材料CPP/PLLA为高孔隙率的网状、连通、微孔结构,微孔分布均匀,孔径大小为300~400μm之间;兔MSCs经体外软骨表型定向诱导后,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诱导后的MSCs可在支架材料内良好贴附生长,细胞被分泌的胶原基质包裹;从体内获取的培养物组织切片观察可见大量的软骨细胞生成,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结论:经软骨起源诱导后的MSCs与CPP/PLLA复合培养可以构建自体软骨移植的替代物,为应用软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和功能重建提供一种新材料,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的软骨细胞与聚乙醇酸-乳酸共聚物(PLGA)-Ⅱ型胶原支架通过管帽结构复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复合体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损伤的效果及各界面耦合情况。方法BMSCs经软骨诱导液诱导成软骨细胞后接种于PLGA-Ⅱ型胶原支架的底层,支架表层戴管帽。将该细胞-支架复合物置入软骨条件培养液中培养2周,扫描电镜观察。将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5只,并于股骨髁处造模。分别于缺损处植入戴管帽结构复合的软骨支架复合体(A组)、PLGA-Ⅱ型胶原支架(B组)、不植入任何材料(C组)。于第4周和第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分析。结果 A组和B组缺损处均有软骨生成;C组缺损明显,只有纤维组织生长。A组软骨缺损部分软骨细胞修复,成骨区部分骨样细胞修复;两者耦合处犬牙交错,修复缺损程度及成骨区和成软骨区界面耦合情况明显优于B、C组。软骨组织学评分A组优于B、C组(P0.05)。结论 BMSCs诱导分化成的软骨细胞与PLGA-Ⅱ型胶原支架经过管帽结构构建成的软骨PLGA-Ⅱ型胶原支架复合体可有效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损伤,新生软骨、骨与宿主软骨、骨及新生软骨与软骨下骨各界面耦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