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将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接种到β-TCP/CPPF/PLLA支架上,进行体外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人工骨,植入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中,评估BMSCs/β-TCP/CPPF/PLLA复合体促进成骨的作用。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BMSCs/β-TCP/CPPF,PLL复合物组(A组)、β-TCP/CPPF/PLLA支架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共三组,建立兔桡骨双侧大段骨缺损模型,相应植入自体细胞材料复合物和单纯支架材料,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16周处死动物,摄X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X线检查结果:A组术后2周可见缺损处有散在的、少量的模糊状骨痂生成,术后4周可见明显的骨生成影像,成云雾状,均匀分布在骨缺损区,术后8周整个缺损区均可见到骨痂生成,成骨现象较4周更加明显,部分髓腔已通,术后12~16周,缺损区已完全为新生的骨组织充填,骨髓腔已完全再通,修复区比正常的桡骨较细。B组、C组术后2~16周,虽有不同程度的成骨现象,但没有完全修复骨缺损区,B组较C组修复明显。X线评分结果:A组在各时期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自体BMSCs与β-TCP/CPPF/PLLA复合物移植能修复大节段的骨干缺损。  相似文献   
2.
背景:组织工程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评估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体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成骨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建立桡骨双侧大段骨缺损模型,其中35只右侧植入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左侧植入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支架材料作为对照组;另5只作为空白对照不作任何处理.植入后4,8,12,16周拍摄X射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2周可见缺损处有散在的、少量模糊状骨痂生成,术后4周可见明显骨生成影像,成云雾状,均匀分布在骨缺损区,术后8周整个缺损区均可见骨痂生成,成骨现象更加明显,部分髓腔已通,术后12~16周,缺损区已完全被新生骨组织充填,骨髓腔已完全再通,修复区较正常桡骨细,骨缺损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P < 0.01).说明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移植可较完全修复大节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与保守疗法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间的164 例患者.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2周以内的急性患者和发生在2~8周内的亚急性患者被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和PKP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8例腰骶椎结核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6~39岁。病变部位:L131例,L452例,L5~S11例,L342例,L352例。术前按Frankal分级:D级5例,E级3例。四联抗痨治疗后,采用Ⅰ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结核治愈率、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和神经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神经功能恢复为E级,所有植骨块均骨性愈合,局部无复发,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无移动、吸收。无后突畸形发生。结论:Ⅰ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突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TGF-β2诱导下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的能力,探讨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抽取兔髂骨骨髓液3-4ml,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传代后实验组以高糖DMEM无血清特定培养液诱导f含TGF-β2 10ng/ml、地塞米松10^-7M、维生素C50μmol/L),对照组以高糖DMEM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结果:诱导后细胞体外扩增能力显著降低,细胞形态由成纤维样梭形向多角形、多边形或类圆形转变,诱导21天后细胞形态变化最为显著,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深而均匀。结论:TGF-β2可有效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分泌软骨细胞特异性基质,有可能成为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体近端腓骨移植重建在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4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复发(Campanacci Ⅲ级)患者在行桡骨远端瘤段切除的同时,行自体近端腓骨移植重建手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7~50个月,疼痛症状消失,骨愈合时间5~9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6.5个月,无移植骨吸收和骨折,腕关节功能握持力为对侧手的55%(40~80%),背伸活动度可达对侧50%(10~80%),掌屈达40%(15~70%),无神经血管损伤症状,恢复正常工作劳动。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巨细胞瘤的复发及肺转移。结论: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经广泛切除后,用自体近端腓骨移植进行保肢治疗,可较好地保留腕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体外初步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关节软骨。方法制备三维多孔软骨支架材料CPP/PLLA,体外诱导兔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将诱导细胞与软骨支架材料CPP/PLLA复合,体外培养构建人工关节软骨,1周后终止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工程化人工软骨的微观结构;同时将构建人工软骨移植于兔大腿皮下,3周后处死动物,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该复合材料CPP/PLLA为高孔隙率的网状、连通、微孔结构,微孔分布均匀,孔径大小为300~400Ⅳn之间;兔MSCs经体外软骨表型定向诱导后,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诱导后的MSCs可在支架材料内良好贴附生长,细胞被分泌的胶原基质包裹;从体内获取的培养物组织切片观察可见大量的软骨细胞生成,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结论经软骨起源诱导后的MSCs与CPP/PLLA复合培养可以构建自体软骨移植的替代物,为应用软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和功能重建提供一种新材料,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椎板减压后复位,用棘突或髂骨植于一侧开槽处扩大椎管,并进行椎板及关节突关节植骨,对54例随访病人的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及X线和CT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39个月,临床优良率为81.1%。随访X线片显示椎板明显后移,CT测量与术前对比显示椎管内径扩大明显。结论: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82岁.发现左大腿包块10余年.10余年前,无意巾发现左大腿有一包块,约鸡蛋大小,无痛感,当时未就诊,之后缓慢增大,无明显不适;近2年增大迅速,近日出现疼痛.否认免疫细胞性肿瘤和慢性病史.查体:左大腿前内侧触及20 cm×15 cm包块,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质硬,有压痛.左股骨干正侧位片示:未见明显骨质异常.MRI:左大腿中上段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内实性肿块.临床诊断:软组织肉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芯针活检诊断骨肿瘤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2月间共122例骨肿瘤病例,所有病例均进行经皮芯针穿刺活检,6例患者在芯针活检病理诊断不明确或可疑的情况下进行切开活检,根据病灶的组成成分(硬化性、实质非硬化性、囊性)以及良性、恶性等分类计算诊断阳性率及准确率,砰检验分析评估其诊断效果。结果:所有病灶总的诊断阳性率89%(109/122)、准确率82%(100/122)。硬化性(100%)与实质性病灶(85%)准确率之间无显著差别(P=0.165),囊性病灶准确率最低(58%)(P=0.016),三者诊断阳性率无差别(P=0.572)。恶性病灶(89%)与良性病灶(82%)准确率之间无显著差别(P=-0.299),恶性(100%)与良性(90%)诊断阳性率差别显著(P=0.025)。经皮芯针穿刺活检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97%(118/122),经皮芯针活检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82%。结论:经皮芯针穿刺活检是诊断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一种安全、准确、快捷、可靠的重要检查方法,并发症少,骨骼系统病变的正确诊断仍需依靠临床、病理及影像三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