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方法:1990/2000从34例髋关节骨折患者中选择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骨矿含量、尿羟脯氨酸含量。结果:对照组男性、女性骨皮质(BC1、BC2)、骨矿含量、骨密度的差异有显著性(t=5.33,6.47,3.44,1.65,P<0.01),股骨颈骨折男性人群与对照组男性人群骨矿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52,P<0.01),股骨颈骨折女性与对照组女性比较骨矿含量,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性(t=4.21,3.68,P<0.01)。骨折妇女与对照组尿羟脯氨酸含量差异有显著性(t=5.0,P<0.01),骨折的男女人群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1.1,P<0.01)。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矿物含量较正常体检者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次性全椎板减压椎管成形并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治疗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成人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共64例,71个,均行一次性全椎板减压椎管成形并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小肿瘤及大肿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快,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术前,且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巨大肿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慢,近期疗效并不优于术前,但远期疗效优于术前.结论 一次性全椎板减压椎管成形并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是治疗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的良好方法,尤其适用于大肿瘤和巨大肿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患,尤其在中老年人更加明显,是造成足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外翻的术式非常多见,据统计有100余种。繁多的手术种类造成了手术后效果的差异。 我们应用Mizuno矫形法对10例外翻病人进行了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1例,女9例,年龄从50~71岁,平均63岁,有4例病人为双侧外翻。所有病人均出现第一跖关节疼痛,有7例患者出现囊炎,局部红肿。拍摄负重位足部正位X线片,测量跖趾关节角和第1、2跖骨角(见图1)。根据趾角不同分成轻度20°~25°为3例,25°~40°为中度6例,40°以上为重度5例[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分化成神经细胞的方法。方法:抽取兔骨髓,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传代,第3代时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观察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MSCs在体外可以扩增,在DMSO诱导下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反应染色,阳性率约为NSE60%,GFAP5%。实验活细胞率为70%~90%。结论:MSCs在DMSO存在下能够分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对大鼠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减压后神经功能恢复的规律。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减压后1、2、3、5、7、10、14、20、28d组,分别观察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变化,用Tarlov评分及斜板试验来评价神经功能。结果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CSEP和M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升高,其中前7d变化较快,7d后CSEP和MEP潜伏期分别缩短了39%、34%,波幅分别增加了62%、48%,以后变化不明显,脊髓的神经功能于前10d恢复较快,以后有升高但变化不明显。结论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脊髓神经功能于减压早期即10d左右有一迅速的恢复,以后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白介素-1和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神经再生室研究白介素-1(IL-1)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IL-1、NGF和生理盐水3组,制作成坐骨神经再生室模型,术后7、14、30d取材作组织学检查。结果IL-1组和NGF组周围神经再生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IL-1组和NGF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IL-1和NGF具有相同的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弹性镍钛合金内固定材料表面修饰与非修饰产品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并设立髓内针内固定组进行不同类型内固定后持续动力压应力影响骨折愈合效果的比较。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3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4~6月龄的青紫兰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类金刚石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组、非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组、髓内针内固定组,每组10只。每只兔用10g/L戊巴比妥钠(25mg/kg)麻醉后行股外侧切口,制成股骨中段横断骨折模型(为保证动物术后存活质量,只做单侧模型),分别用上述材料固定。4周后取骨折局部骨痂,检测单位骨痂中无机物的质量分数及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A)。并取局部肌肉组织、肝组织及脑组织测定镍离子含量。评估镀膜镍钛合金与非镀膜材料组织相容性的差别,以及不同固定物产生的持续压应力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形成的影响。结果:纳入动物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痂内无机物的测定及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定性及半定量分析:类金刚石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组、非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组骨痂中无机物的质量分数、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A)均高于髓内针内固定组(分别为0.2857±0.0072,0.2517±0.0099,0.1786±0.0314;228.8324±1.5952,225.9971±1.1361,205.8992±13.0056;231.2814±2.4867,229.7843±0.6310,224.1654±4.1101;205.6065±5.3733,192.3025±5.2611,176.3303±3.2838,F=79.405,27.110,17.987,95.732,P<0.05)。②肝、脑、骨折周围肌肉组织内镍离子的含量:类金刚石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组和髓内针内固定组镍离子含量低于非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组[分别为(0.0428±0.0244),(0.1325±0.0065),(0.2330±0.5102)μg/g;(0.1314±0.0154),(0.1757±0.0129),(0.2186±0.0384)μg/g;(0.1313±0.0213),(0.1498±0.0079),(0.2058±0.0103)μg/g,F=83.854,30.379,72.510,P<0.05]。结论:弹性内固定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类金刚石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的组织相容性明显优于非镀膜镍钛合金环抱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并研究GFAP与压迫程度的关系.以及对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通过制作Wistar大鼠CCSCI模型,分成A组(假手术对照组)、B组(椎管侵占率25%压迫组)和C组(椎管侵占率50%压迫组),结合大鼠的生物行为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分别于术后1、2、3、5、8、12周检测各组脊髓组织中GFAP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差异。结果:GFAP表达在3周时达高峰,同时间点A组表达最低,C组最高。BBB评分显示术后3周内压迫组脊髓功能恢复较快。结论:GFAP在CCSCI中的表达水平与压迫程度有关,适度的GFAP表达增高和胶质化反应有助于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研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机制与感染、遗传、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众多细胞因子参与其发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及周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关节软骨进行性破坏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滑膜村里层细胞增生、血管翳形成,单个核细胞浸润,进而软骨侵蚀和关节破坏为病理特征。金属基质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近年发现的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的一类蛋白质,它在组织塑型,细胞外基质逆转、伤口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MP与RA相关性的研究将开拓RA发病机制及合理治疗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刘杰  孙正义  曹蕾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1):1622-1623
目的 研究在生物衍生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治疗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及移植骨内成骨的影响。方法 用青紫蓝兔30只制作右侧桡骨骨缺损模型,将预先制作好的复合骨髓基质细胞生物衍生骨植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在术后2,4,6,8周摄X线片及常规组织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及移植骨内成骨情况。结果 X线显示,血管骨此生长因子组所有骨缺损植骨均成功愈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组有一只未愈合。组织学评分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形成软骨和新骨最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组相比,在2,4,6,8周时,t值分别为3.091,3.361,2.982,2.317,P值分别小于0.01,0.02,0.05,0.05。结论 生物衍生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治疗骨缺损过程中,缺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会严重影响移植骨内骨的形成,阻碍骨折的愈合。应用外源性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通过增加骨折端的血流量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