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徐蒙 《中华全科医学》2013,(2):222-223,333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对婴幼儿血管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拟手术治疗的增生期血管瘤患儿2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术前4周(10例)、3个月(10例)口服普萘洛尔1.0 mg/(kg.d)各10例;对照组为消退期血管瘤10例和增生期血管瘤10例,均不予用药。比较4组手术切除后瘤体标本,VEGF表达的异常。结果增生期用药组VEGF表达呈阴性或阳性表达,而增生期未用药组VEGF呈强阳性表达。4组免疫反应阳性颗粒积分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024,P<0.05),普萘洛尔影响时间和血管瘤VEGF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922,P<0.05)。结论应用普萘洛尔能明显下调增生期血管瘤组织VEGF的表达水平,可促进血管瘤的消退,因此有望用于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影响.方法 选取72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儿为增生期血管瘤组(增生组),消退期血管瘤患儿60例作为消退期血管瘤组(消退组),选取40例同期健康体检的婴幼儿作为正常对照组.增生组给予普萘洛尔0.5~2.0 mg·kg...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在血管瘤组织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的测定,初步探讨其与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血管瘤患儿手术切除的血管瘤标本(其中增生期和消退期标本各30例)及30例正常皮肤组织(包茎患儿包皮环切术切除的包皮组织)。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fic PCR,MSP)测定Tie2基因甲基化状态;应用q 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Tie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30例增生期血管瘤组织、30例消退期血管瘤组织及30例对照组织中Tie2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发生甲基化的例数分别为25、14、0例。3组Tie2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84.70%、46.64%、0。增生期血管瘤组织甲基化发生率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消退期血管瘤组织甲基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增生期和消退期瘤体中Tie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包皮组织(P<0.05),其表达在增生期和消退期瘤体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血管瘤中存在Tie2基因异常甲基化,且其表达升高,可能参与了血管瘤的发生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探讨血管瘤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二醇(E2)及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变化,以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血管瘤临床分期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儿138例,其中增生期血管瘤(增生期血管瘤组)60例,消退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组)38例,血管畸形(血管畸形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VEGF及尿bFGF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使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E2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增生期血管瘤组患儿血清VEGF、E2及尿bFGF水平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正常对照组(均P<0.01)。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患儿血清VE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退期血管瘤组患儿血清E2水平显著高于血管畸形组、正常对照组(P<0.05)。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患儿尿bF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增生期血管瘤组女性血清VEGF、E2及尿bFGF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尿液bFGF及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E2简便、易行、可靠,可为临床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临床划分血管瘤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激光治疗对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美容门诊接受激光治疗的腹部表浅血管瘤患者109例,其中增生期患者74例,消退期患者20例,消退完成期患者15例;对照组10例为在我院小儿外科接受治疗的非血管瘤患者.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血浆中VEGF及bFGF浓度,并对其中23例增生期血管瘤患者激光治疗前后血浆中VEGF及bFGF浓度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浆VEGF浓度明显高于消退期、消退完成期患者及对照组(P<0.01);增生期患者血浆bFGF浓度明显高于消退期、消退完成期患者及对照组(P<0.01);血管瘤患者激光治疗后血浆中VEGF及bFGF浓度较激光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激光治疗后,血浆中VEGF及bFGF的浓度下降;VEGF及bFGF有望成为评判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激光治疗效果的客观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对人增生期血管瘤裸鼠种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手术切除的1例儿童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瘤体组织分切成组织块,分别植入16只幼小裸鼠( BALB/c nu/nu)的皮下,每只4处。建立人增生期血管瘤裸鼠模型,于第45天随机分成两组:普萘洛尔组的每只裸鼠用0.01%普萘洛尔溶液0.4 ml灌胃,每天1次,连续1周;给予同样体积的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1周灌胃作为对照组。密切观察裸鼠及移植瘤体的生长情况并做相应记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IGF-2)的表达情况。结果普萘洛尔组裸鼠的肿瘤体积在干预期内明显下降,而对照组瘤体体积增加。使用普萘洛尔后,移植血管瘤VEGF、IGF-2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普萘洛尔可以有效地抑制人血管瘤移植瘤生长速度,抑制VEGF和IGF-2的分泌,从而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加速肿瘤转化为消退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在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给予普萘洛尔口服,对照组给予强的松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服药后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3%(13/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8%(7/1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2/1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3%(9/16)(P<0.01)。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方法简易,患儿瘢痕形成少,药物治疗依从性好,且费用相对低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PTEN和磷酸化Akt在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表达相关性,探讨其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婴幼儿血管瘤增生期、消退期,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中的PTEN和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情况,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其平均光密度 结果 PTEN在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表达低于消退期、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P<0.01);磷酸化Akt在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表达高于消退期、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P<0.05);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与正常皮肤间PTEN、磷酸化Akt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与磷酸化Akt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7192,P<0.05)。 结论 PTEN与磷酸化Akt可能在婴幼儿血管瘤增生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治疗增殖期血管瘤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增殖期血管瘤患儿按照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儿。对照组不做任何药物治疗,仅通过定期复诊和随访来观察血管瘤的大小变化和消退情况;治疗组患儿收治入院后给予普萘洛尔口服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同时对比治疗组患儿服药前后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服药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萘洛尔能使增殖期血管瘤颜色变浅,瘤体变小,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对患儿肝肾功能没有损害,安全可靠,但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及受体(IGF2R)在不同时期婴幼儿血管瘤(IH)、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2及IGF2R在不同时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Image-pro plus 6.0系统测定平均积分光密度、阳性表达面积,计算平均阳性反应率.结果 增生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IGF2及IGF2R的表达均较强,消退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IGF2及IGF2R的表达均较弱,而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组织IGF2及IGF2R均不表达.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的IGF2及IGF2R的表达水平明显强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生期血管瘤组IGF2及IGF2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消退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F2及IGF2R可能参与了IH的发生发展机制,甚至也有可能参与了其消退的过程.在婴幼儿血管瘤中,IGF2的表达强弱与IH的分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婴幼儿血管瘤和婴幼儿正常皮肤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HIF-1α、VEGF在婴幼儿血管瘤及正常皮肤的表达。结果:HIF-1α、VEGF表达水平在血管瘤与正常皮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中HIF-1α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结论:HIF-1α与VEGF在血管瘤中呈阳性表达,可能参与促进血管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2.
王琨  陈涛  仝现州  张雷 《中外医疗》2016,(1):115-117
目的 探讨采用无水酒精瘤体内注射对小儿体表血管瘤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11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体表血管瘤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患儿采用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无水酒精瘤体内注射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 结果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93.33%,90.00%),相比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1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无水酒精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安全可靠,能够有效促使瘤体的生长停止和减退,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讨普萘洛尔凝胶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优越性。方法 选取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外科2012年6月~2014年9月手术切除的13例血管瘤标本进行分析,所有患儿手术前均进行过激光、冷冻或普萘洛尔凝胶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的病理表现。结果 经普萘洛尔凝胶治疗的瘤体表面未见明显瘢痕形成,病理切片下见少量管腔狭窄,管壁薄的血管,血管周围纤维组织少量增生,增生的组织排列较整齐。畸形的静脉少且细小,尽管血窦仍不规则,但血窦较小,且血窦之间腔隙相通较少。而激光和冷冻疗法后复发的患者,病灶表面可见瘢痕形成,光镜下纤维组织增生杂乱,可见炎性细胞密集浸润。同时,在较厚的纤维组织下可见密集的微血管管腔,管腔内血窦相通。结论 普萘洛尔凝胶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较激光、冷冻治疗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口服普萘洛尔0.5~2mg.kg-1.d-1))及对照组(30例。口服维生素C0.5~2mg.kg-1.d-1),疗程均1~9个月。结果: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8例,无效21例,有效率30.0%(P<0.05)。治疗组心动过缓2例,食欲下降2例;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可作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苦瓜总皂苷对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蛋白激酶C-α(PKC-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的影响,为苦瓜总皂苷开发和临床2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肾病模型组以及苦瓜总皂苷治疗组,大鼠左肾切除+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动物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苦瓜总皂苷治疗组给予苦瓜总皂苷灌胃,分别于实验第4周、第8周处死大鼠各半,测血糖、24h尿蛋白定量;取肾组织做HE染色行肾组织病理观察、RT-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PKC-α和TGF-β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苦瓜总皂苷治疗组尿蛋白和血清肌酐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血糖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组织显示正常对照组肾小球基底膜完整,没有增生,肾脏组织结构整齐,纹理清晰,模型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同时伴有一定的系膜细胞增生,苦瓜总皂苷组肾小球基底膜较完整,增生较少,炎症反应也较小;RT-PCR和Western Blot可见:与模型组比较,苦瓜总皂苷治疗组肾脏组织PKC-α和TGF-β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苦瓜总皂苷可抑制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PKC-α和TGF-β的表达,进而保护肾脏,可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普奈洛尔治疗婴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的临床效果,为血管瘤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将入选的62例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普奈洛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31例,分别采用1.5和3.0 mg.kg-1?d-1普奈洛尔口服,每日3次,疗程6个月,动态观察血管瘤的体积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根据Achauer 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比较,普奈洛尔低剂量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0.65%(其中Ⅰ级 6例,Ⅱ级 9例,Ⅲ级 11例,Ⅳ级5例),普奈洛尔高剂量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3.55%(其中Ⅰ级 2例,Ⅱ级4例,Ⅲ级 10例,Ⅳ级15例),普奈洛尔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P<0.01)。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血管瘤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普奈洛尔3.0 mg?kg-1?d-1口服治疗婴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疗效明显增加,但不良反应未见增加。建议临床治疗婴儿血管瘤时,可提高普奈洛尔的剂量,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在婴幼儿血管瘤增殖、消退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IFR与CD133、Ki67在血管瘤52例(按Takahashi等的标准分类,其中增生期A组30例,消退期B组22例)、血管畸形16例、正常包皮皮肤15例中的表达水平。所有资料应用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增殖期血管瘤组LIFR、CD133、Ki67表达水平分别高于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及正常皮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退期血管瘤组LIFR、CD133、Ki67阳性细胞率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FR与CD133、Ki67在血管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LIFR的表达与血管瘤的增殖与退化过程有着密切关系;②CD133表达阳性的细胞参与了血管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③LIFR与CD133、Ki67三者在小儿血管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相互调节和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SCT灌注(DSCTP)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及FNH的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对1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8例肝血管瘤及8例FNH的病灶实性部分、边缘部分以及正常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分析,研究各组病灶实质部分的参数。结果BF、BV、HAP值在肝细胞癌、血管瘤及FNH三组中均较正常肝实质增高:其中BF、BV由高至低依次为FNH、肝细胞癌、血管瘤(P0.05),HAP在肝细胞癌、血管瘤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FNH(P0.01);TTS及TTP在肝细胞癌组及FNH组低于正常肝实质,在血管瘤组则高于正常肝实质,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管瘤、肝细胞癌、FNH(P0.05);PS值在肝细胞组及FNH组中高于正常肝实质(P0.05),血管瘤组则与正常肝实质无明显差异(P0.05),由高至低依次为FNH、肝细胞癌、血管瘤(P0.05)。结论 DSCT灌注参数反映出肝细胞癌、血管瘤及FNH肿瘤结节的血供类型与分布特点,具有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凋亡蛋白Bcl-2、Fas在外阴白色病变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志强  李广太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0):1153-1155,F0003
目的检测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Bcl-2、Fas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该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1例妇女外阴白色病变石蜡包埋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的表达情况。另取石蜡包埋的妇女正常外阴皮肤11例作为对照。结果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组Bcl-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的外阴皮肤组织、硬化性苔癣组及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合并硬化性苔癣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5,P<0.05),硬化性苔癣组与正常的外阴皮肤组织及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合并硬化性苔癣组三者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P>0.05,P>0.05)。正常外阴皮肤组织检测Fas基因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90.9%。外阴白色病变组织Fas基因蛋白表达总的阳性率为39.0%,与正常组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表达阳性率33.3%,LS表达阳性率46.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Bcl-2、Fas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Bcl-2基因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发生有关,也可能为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较硬化性苔癣易于癌变的原因。Fas/FasL及其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与外阴白色病变的发生相关。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Bcl-2、Fas蛋白的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门诊收治的血管瘤婴儿300例,其中观察组150例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对照组150例口服泼尼松治疗。2组患儿定期门诊复诊,采用直观、手工测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MRI等方法动态观察患者血管瘤范围、颜色变化、质地及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瘤体明显缩小,瘤体缩短消退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67%),且观察组服用普萘洛尔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