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芪多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分化及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韩进超  余永胜  汤正好  臧国庆 《上海医学》2006,29(12):873-876,F0003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是否具有诱导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分化和成熟的作用,以阐释APS药理作用的机制。方法APS分别取25(APS25组)、50(APS50组)、75(APS75组)、100 mg/L(APS100组)4种浓度,分别体外诱导小鼠髓源性DC前体和未成熟DC,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水平。结果APS、APS 白介素(IL)-4及空白对照组诱导的DC前体细胞,培养结束时大部分细胞已经死亡。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IL-4诱导小鼠髓源性DC,在APS刺激36 h后,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APS100、APS75、APS50组的CD80、CD86、CD11c、MHC-Ⅱ类分子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 0.05),与内毒素(LPS)组类似;空白对照组与APS25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PS不能诱导小鼠髓源性DC前体分化为DC,但可能有促进DC成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对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黄芪甲苷体外作用小鼠原代巨噬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分子(CD206、MHCⅡ和CD80/86)表达,Real time-PCR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特征基因(iNOS、YM1和Arg1)的表达,ELISA测定炎症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6、TGF-β)的表达.结果 黄芪甲苷单独处理未能诱导M2型巨噬细胞生成,但其与IL-13联合处理可明显上调M2型巨噬细胞标志CD206、YM1和Arg1的表达,下调抗原提呈相关分子MHCⅡ和CD80/86的表达,促进抑炎细胞因子TGF-β的分泌.结论 黄芪甲苷通过协同作用方式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SOCS1)基因腺病毒转染对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C)的成熟及细胞因子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SOCS1腺病毒并PCR鉴定,感染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DC(阳性转染组),Western blot法检测SOCS1的表达,以阴性转染组(转染Ad-GFP)及空白对照组(未经病毒转染)为对照,采用脂多糖(LPS)刺激诱导各组DC成熟,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LPS刺激前后各组DC表面CD40及CD80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及IL-12的分泌水平。结果成功构建并鉴定转染腺病毒,感染DC后,阳性转染组SOCS1蛋白表达水平较阴性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LPS刺激后,阳性转染组CD40及CD80的表达较阴性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IL-12分泌水平明显较低(P<0.05),而IL-10分泌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通过腺病毒转染使SOCS1在DC中过度表达,不仅能有效抑制DC的成熟,还能抑制LPS介导的DC分泌细胞因子IL-12,并诱导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微波消融对小鼠黑色素瘤内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B16-BL6黑色素瘤皮下移植模型,随机分成模型组、微波消融组,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内CD80和CD86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CD11c、MHCⅡ的表达,ELISA检测IL-12、IL-10的表达。结果微波消融组MHCⅡ、CD80和CD86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微波消融组CD11c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IL-12在微波消融组中高表达,而IL-10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微波消融可增强黑色素瘤荷瘤小鼠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  相似文献   

5.
创伤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应答的能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诱导异源T细胞应答能力的变化.方法:致伤后24h分离小鼠骨髓细胞,体外应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诱导BMDC,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未成熟、成熟树突状细胞(DC)诱导异源T细胞的应答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MHCⅡ)及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脂多糖(LPS)刺激的BMDC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p40、IL-12p70以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无论是否经过LPS诱导,创伤组小鼠BMDC介导的MLR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值(P〈0.05),创伤组小鼠BMDC在LPS刺激前后的CD40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0±1.0)%vs(22.0±3.5)%;(56.0±7.5)%vs(91.0±8.0)%,P〈0.01],但MHCⅡ、CD80和CD86表达在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创伤组小鼠BMDC在体外经LPS刺激24h后其IL-12p40、IL-12p70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5.0±6.5)vs(78.0±6.8)ng/L;(9.0±1.0)vs(18.0±1.9)ng/L,P〈0.05],但创伤组小鼠BMDC分泌IL-10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小鼠BMDC诱导T细胞应答的能力降低,该变化可能与其共刺激分子CD40表达降低及IL-12分泌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黄芪甲苷对哮喘模型小鼠呼吸道重塑以及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BALB/c小鼠按随机分成对照组、哮喘组、黄芪甲苷组,布地奈德组,每组12只.卵蛋白致敏、激发8周,黄芪甲苷组给予黄芪甲苷溶液(50 mg/kg)灌胃,1次/d,共8周.检测小鼠呼吸道阻力,肺组织病理检查观察呼吸道炎症、杯状细胞增生、胶原染色面积;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自细胞介素(IL)-4和IL-13表达,免疫组化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TGF-β1和TSLP的表达.结果 小鼠呼吸道阻力结果显示,乙酰胆碱浓度30 μg/kg时,黄芪甲苷和布地奈德能显著抑制哮喘小鼠的呼吸道阻力(均P<0.05).哮喘组PAS+上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胶原染色面积和α-SMA染色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黄芪甲苷组和布地奈德组明显低于哮喘组(均P<0.05).哮喘组BALF中IL-4和IL-13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黄芪甲苷组和布地奈德组明显低于哮喘组(均P<0.05).哮喘组TGF-β1和TSLP的mRNA相对表达量(5.23±1.44和5.70±1.65)明显高于对照组(1.02±0.21和1.02±0.25)(均P<0.01),黄芪甲苷(2.27±0.65和2.97±1.03)和布地奈德组(2.10±0.57和3.32±1.11)明显低于哮喘组(均P<0.05);哮喘组TGF-β1和TSLP蛋白水平(0.89±0.11和0.74±0.10)明显高于对照组(0.39±0.04和0.44±0.05)、黄芪甲苷(0.51±0.08和0.59±0.12)和布地奈德组(0.55±0.08和0.60±0.08)(均P<0.05).结论 黄芪甲苷能够抑制哮喘小鼠模型的呼吸道炎症和呼吸道重塑,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TGF-β1和TSLP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对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方法分离小鼠脾脏DC,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纯度。应用U1026抑制ERK信号通路。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DC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U1026处理组较对照组DC表面CD86(P<0.01)和CD40(P<0.05)的表达下调。脂多糖(LPS)+U1026组较LPS组DC表面CD80(P<0.01)和CD86(P<0.05)表达下调。对照组DC凋亡比例为(57.09±0.64)%,U1026处理组DC凋亡比例为(76.65±0.25)%,2组DC凋亡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分别为(78.22±5.71)、(47.75±0.77)、(57.72±2.34)mg·L-1,U1026处理组TNF-α、IL-6及TGF-β水平分别为(22.22±0.32)、(23.35±0.32)、(34.21±1.76)mg·L-1,2组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ERK信号通路可调控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细粒棘球绦虫重组抗原铁蛋白(rEg.ferritin)免疫小鼠产生抵抗原头蚴感染的保护机制。方法 利用rEg.ferritin和囊液(HF)两种细粒棘球绦虫抗原与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进行体外培养,共分6组:HF组(加入HF 30 μg/mL)、rEg.ferritin组(加入抗原rEg.ferritin 1 μg/mL)均为单独刺激组,rEg.ferritin+LPS 组(加入抗原rEg.ferritin 1 μg/mL和LPS 100 ng/mL)和HF+LPS组(加入HF 30 μg/mL和 LPS 100 ng/mL)为联合刺激组,LPS阳性对照组(加入LPS 100 ng/mL),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抗原)。通过电镜检测各组BMDC形态学的变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DC的表面分子表达、吞噬能力及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各组BMDC培养上清液中所含Th1型〔白介素(IL)-12p7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h2型(IL-6和IL-10)细胞因子含量。结果 rEg.ferritin 组和rEg.ferritin+LPS组BMDC具有成熟的形态,表面突起数目高于空白对照组、HF组和HF+LPS组(P<0.05);高表达MHCⅡ、CD80、CD86及CD40分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强于空白对照组、HF组和HF+LPS组(P<0.05),吞噬能力弱于HF组;高表达IL-6、IL-12p70、TNF-α及IL-1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rEg.ferritin可以刺激BMDC细胞成熟,促进T增殖,释放高含量的Th1型及Th2型细胞因子,激活Th1型或Th2型细胞,引发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鼠可溶性CD83-Ig对树突状细胞(DC)产生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影响。方法:将表达小鼠CD83胞外功能区与人IgG1αFc融合蛋白(CD83-Ig)的真核表达载体pmCD83-Ig转染COS-7细胞,表达可溶性CD83-Ig融合蛋白,并将该载体转染DC细胞系(DC2.4),筛选稳定表达CD83-Ig的细胞系。采用LPS刺激DC2.4,借助RT-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DC2.4IL-12mRNA的表达和细胞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观察CD83-Ig对DC2.4表达IL-12的影响。结果:可溶性CD83-Ig处理DC细胞组和CD83-Ig基因转染DC细胞组IL-12mRNA的表达和上清液中IL-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83-Ig可抑制LPS刺激DC产生IL-12,可能是CD83-Ig负调节DC活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功能的影响。方法:将DC分为4组,即脂多糖( LPS)感染组、Mtb感染组、灭活Mtb感染组和正常细胞对照组。以LPS、Mtb及灭活的Mtb与小鼠骨髓来源的DC建立小鼠体外感染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 IL)-6、IL-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CD40、CD80和CD86的表达。结果:每只小鼠的股骨骨髓可扩增获得5×106~1×107个具有典型细胞形态的DC,纯度达85%以上;与对照组比较,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LPS、Mtb和灭活Mtb感染组均能促进DC表面分子的表达(P<0.01)。 Mtb感染组DC表面分子上调显著低于LPS感染组与灭活Mtb感染组(P<0.01);LPS、Mtb或灭活Mtb作用后,DC的IL-6、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显著增加(P<0.01),Mtb感染组DC的细胞因子分泌量显著低于LPS感染组与灭活Mtb感染组(P<0.01)。结论:Mtb活菌可干扰DC的细胞因子分泌,抑制DC成熟,从而削弱其抗原递呈的功能,影响抗原特异性细胞的免疫活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β-榄香烯对体外培养的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中真核细胞翻译启始因子(eIF4E)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ACC-83细胞分组培养,榄香烯1~4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200 μL终浓度为60、80、100、120 mg/L的榄香烯注射液,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阳性对照组加入顺铂(终浓度为3 mg/L).培养12、24、48 h,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中eIF4E蛋白.结果:空白对照组SACC-83细胞生长、贴壁正常,胞质饱满均质透明,核浆比例大;榄香烯1~4组SACC-83 细胞贴壁能力下降,体积变小变圆,胞膜皱褶,核浆比例减小,核边聚伴有碎裂.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榄香烯各组SACC-83 细胞eIF4E蛋白表达水平较低(P均<0.05).榄香烯1~4组SACC-83 细胞eIF4E蛋白表达水平依次降低(P均<0.05),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eIF4E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β-榄香烯可能通过下调SACC-83 细胞eIF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大鼠MSCs,反复传代及纯化后,取第3代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34和CD44;取第8代MSCs进行分组诱导:黄芪甲苷组(终浓度为250 mg/L)、5-氮胞苷(5-aza,终浓度为10μmol/L)、黄芪甲苷加5-aza组(终浓度分别为250 mg/L与10μmol/L),并设空白对照组,诱导后继续培养4周;计算心肌样细胞诱导率,采用免疫组化法鉴定诱导后MSCs中结蛋白(Desmin)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鉴定诱导后MSCs中心肌特异性蛋白α-心肌肌球蛋白重链(-αMHC)和β-心肌肌球蛋白重链(-βMHC)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表达。【结果】原代培养的MSCs首先形成集落,传代细胞体积变大,诱导后细胞呈梭形,并出现肌管;MSCs表面抗原CD44表达阳性,而骨髓造血干细胞表面抗原CD34表达阴性,表明本实验方法所得细胞为均一的MSCs细胞群;各组在不同时间的心肌样细胞诱导率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诱导后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Desmin和cTnI;RT-PCR结果显示诱导后MSCs表达成熟的心肌特异性蛋白-αMHC和-βMHC。【结论】黄芪甲苷可在体外诱导大鼠MSCs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但诱导率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黄芪甲苷对大鼠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1/M2极化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黄芪甲苷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黄芪甲苷组造模后即刻腹腔注射黄芪甲苷(40 mg/kg),随后1次/d,连续给药3 d。各组术后第1、3天采用改良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和角试验进行神经功能评价;术后第3天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料(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实时逆转录PCR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mRNA表达,以及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精氨酸酶1(Arg-1)、类几丁质酶3样分子1/2(YM1/2)及抗炎因子IL-10、TGF-β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脑缺血周边区CD16/32/Iba1和CD206/Iba1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芪甲苷组mNSS分值降低、右转次数减少(P < 0.05或P < 0.01),脑梗死体积减小(P < 0.01),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标志物CD86、iNOS、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下调(均P < 0.01),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Arg-1、YM1/2、IL-10和TGF-β的mRNA表达上调(均P < 0.01),脑缺血区CD16/32+/Iba1+细胞数量减少(P < 0.05),CD206+/Iba1+细胞数量增加(P < 0.01)。结论: 黄芪甲苷对大鼠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转化、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猪苓多糖经TLR4刺激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成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猪苓多糖(polyporus polysaccharides,PPS)诱导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表型及功能成熟的分子机制。方法: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用rmGM-CSF、IL-4培养5 d后将其分为三组:实验组中加入50μg/mL PPS;阳性对照组中加1μg/mL LPS;加等量RPMI 1640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组,继续培养48 h。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DC表面CD80、CD86及MHC II(I-A/I-E)表达情况;经20μg/mL Toll-like receptor(TLR)4、TLR2单抗作用1 h后,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2 p40含量;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PPS处理的DC具有毛刺状突起,呈典型的DC形态;细胞表达MHC II、CD80及CD86增加;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增强;分泌IL-12增加且可被抗TLR4单抗所阻断。结论:PPS通过TLR4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DC表型与功能成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s)的体外培养方法进行优化。方法从小鼠获取骨髓细胞,用含因子的完全培养基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3 h后弃去上清,加入相同因子浓度的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48 h收集上清细胞离心后种于6孔板中以上培养基继续培养,96 h后换液处理,第8天时添加LPS刺激作为LPS刺激组,未添加LPS作为对照组,结合流式细胞仪(FCM)、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等从细胞形态、表面分子[B7-2分子(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特异性表达、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0(IL-10)]分泌及诱导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等进行鉴定。结果镜下观察细胞有明显的不规则枝状突起,有典型DCs形态特征。流式结果显示细胞纯度为77.4%左右;经LPS刺激后树突细胞CD86、MHCⅡ的比例均明显增加(P0.001);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组IL-12、IL-10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IL-12的表达量增加约18倍,IL-10的表达量增加约2倍。ML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经LPS刺激后LPS刺激组细胞诱导T淋巴增殖能力显著增强(P0.05)。结论树突细胞体外原代培养48 h后,选用上清细胞继续培养可以获得纯度较高性能较好的DC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IL-1β表达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取2~3月龄C57BL/6小鼠,设立对照组。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i,LPS)建立脓毒症模型,设立脓毒症组和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处理组,6 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IL-1β蛋白表达,24 h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脏功能。取对照组C57BL/6小鼠,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设立对照组、LPS处理组和黄芪多糖低、中、高浓度(1、10、100 mg/L)+LPS处理组。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ro-IL-1β及IL-1β蛋白。结果脓毒症小鼠心脏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减退(P0.05),黄芪多糖处理组较未处理的脓毒症小鼠心脏功能明显改善(P0.05)。脓毒症组外周血IL-1β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黄芪多糖处理组的脓毒症小鼠IL-1β明显降低(P0.05);LPS或联合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LPS组(LPS 1 ng/mL)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Pro-IL-1β及IL-1β蛋白明显增加(P0.05),而黄芪多糖处理组较LPS组相比,Pro-IL-1β及IL-1β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黄芪多糖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IL-1β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改善脓毒症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观察凋亡细胞对巨噬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2 (interleukin-12,IL-12)家族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RAW 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别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刺激组(LPS组)、凋亡细胞刺激组(apo组)、脂多糖+凋亡细胞刺激组(LPS+apo组),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刺激前后mIL-12p35、mIL-12p40、mIL-23p19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检测各组激活的RAW细胞培养液中IL-10、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含量。 结果RAW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LPS组IL-12p35、IL-12p40、IL-23p19 mRNA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和apo组,LPS+apo组IL-12p35、IL-12p40、IL-23p19 mRNA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和apo组,低于LPS组(P<0.05)。LPS组和LPS+apo组IL-10、PGE2、TGF-β浓度均高于对照组,LPS+apo组TGF-β浓度高于对照组和LPS组(P<0.05);LPS组和LPS+apo组IL-10、PGE2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凋亡细胞抑制活化巨噬细胞IL-12p35、IL-12p40、IL-23p19 mRNA的表达。凋亡细胞对IL-10和PGE2分泌无影响,但促进TGF-β的分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处理后DC在过敏性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扩增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检测1,25-二羟维生素D3对DC表型和分泌细胞因子IL-10和IL-12的影响;观察1,25-二羟维生素D3处理DC过继卵蛋白致敏小鼠肺组织病理特点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类型.结果 经1,25-二羟维生素D3处理后,DC表达CD80和MHC Ⅱ均明显降低,而CD11c变化不明显;分泌IL-10显著增加,而分泌IL-12显著降低.过继小鼠肺组织未见典型的哮喘样病理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类型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1,25-二羟维生素D3可抑制DC成熟,经其处理后DC过继致敏小鼠可诱导对抗原的免疫耐受,避免过敏性气道炎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NF-κB寡核苷酸诱骗剂(NF-κB ODN Decoy)构建大鼠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并将其负载牛Ⅱ型胶原(BⅡC),对其成熟状态进行评价.方法:取SD大鼠脾脏单核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诱导其转化为DC后分成5组:单纯DC组、脂多糖(LPS) DC组、Decoy-DC组、LPS刺激Decoy-DC组、负载BⅡC-Decoy-DC组,对终细胞进行形态观察、评价活力、表型鉴定.结果:大多数大鼠脾脏来源DC呈CD80+和CD86-的表型特征,各组大鼠DC特异性标志OX-62表达率>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DC组比较,Decoy-DC组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呈明显降低(P<0.05),经LPS刺激后DC细胞CD80及CD86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上调均不明显(P>0.05);BⅡC-Decoy-DC组DC细胞形态学与Decoy-DC组无明显差别,也同样呈CD80和CD86低表达.结论:用NF-κB ODN Decoy成功构建耐受性DC,此耐受性DC负载了特异性抗原BⅡC后表型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黄芪、苏木及其组方对荷瘤小鼠脾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表达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干预作用。方法复制C57BL/6小鼠Lewis肺癌动物模型,动态观察黄芪、苏木及其组方对抑瘤率、肺转移抑制率、荷瘤小鼠体重、生存期的影响。接种后6、10、15、20d流式细胞仪检测荷瘤小鼠脾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20d采集小鼠血清,流式微球阵列技术检测细胞因子IL-2、IL-6、IL-10、IL-12p70、IFN-γ水平,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苏木组6d、黄芪+苏木组10d瘤重低于荷瘤对照组(P<0.05);黄芪+苏木组肺转移抑制率为77.75%;荷瘤对照组小鼠脾CD4+CD25+Foxp3+细胞表达随荷瘤天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0d黄芪组小鼠脾CD4+CD25+Foxp3+细胞表达低于荷瘤对照组(P<0.05),黄芪+苏木组显著低于荷瘤对照组(P<0.01);黄芪+苏木组小鼠血清IL-10、TGF-β水平低于荷瘤对照组(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黄芪+苏木组(39d)>黄芪组(38d)>苏木组(35d)>荷瘤对照组(24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