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119篇
肿瘤学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桂芝主任医师认为鼻咽癌多属痰热结聚、毒热内阻,治疗鼻咽癌多采用滋阴清热、化痰散结、生津润燥等治法,根据患者证型、病性、病理分析不同,选方用药予以相应治疗,临床常用五味消毒饮、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杞菊地黄丸等方药治疗,现将老师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的侵袭作用,分析养胃抗瘤冲剂对其侵袭作用的影响及可能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1-05/2001-10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取日本健康雌性大耳白兔21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即养胃抗瘤冲剂组及拆方(益气方、活血方、解毒方、益气活血方、益气解毒方)组、空白血清组,制备含药血清。采用Transwell细胞培养小室建立人肿瘤细胞系体外侵袭模型,动态观察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的侵袭作用以及中药复方养胃抗瘤冲剂(由生黄芪、人参、白花蛇舌草、草河车、三七、苏木等组成,每克含生药3.22g,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提供)及拆方的含药血清、化疗药顺氯氨铂对胃癌细胞系侵袭作用的影响,侵袭抑制率(%):(对照组侵袭细胞数-给药组侵袭细胞数)/对照组侵袭细胞数&;#215;100%,凡抑制率达30%以上,认为有抗侵袭作用。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通过单克隆抗体标记的方法检测侵袭转移相关黏附蛋白CD9,CD31,CD36,CD42a,CD44,CD49d,CD62p,CD41,凝血酶敏感蛋白及CD63的表达。结果:④各组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侵袭作用的抑制率比较:养胃抗瘤冲剂组、益气组、解毒组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抑制率均显著高于空白血清组(55.14%.32.43%,36.59%,0,P〈0.05)。益气解毒、益气活血组作用优于单纯解毒、益气、活血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4.86%,41.23%,P〉0.05)。人胃癌细胞MGC-803与BGC-823比较,侵袭作用MGC-803强于BGC-823(空白血清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60.75&;#177;4.57,56.35&;#177;3.25),养胃抗瘤冲剂及拆方对MGC-803的抑制作用强于BGC-823,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各组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侵袭转移相关黏附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养胃抗瘤冲剂组肿瘤转移黏附蛋白CD63、凝血酶敏感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空白血清组(药物作用24h:3.30%,3.10%;24.97%,11.50%;48h:0.93%,3.56%;5.78%,10.41%),抑制肿瘤转移的黏附蛋白如CD9的表达水平高于空白血清组(药物作用24h:90.49%,86.23%;48h:94.81%,77.69%)。单纯的活血药在给药早期(24h)则可以促进CD63的表达(33.12%),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48h)则降低CD9表达(30.22%);益气活血组则可纠正活血药的这种作用(24hCD63:3.55%;48hCD9:82.92%)。结论: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均具有侵袭作用,MGC-803的侵袭作用强于BGC-823。养胃抗瘤冲剂及拆方对MGC-803的抗侵袭作用优于BGC-823。养胃抗瘤冲剂抗人胃癌细胞侵袭作用的可能作用途径在于可降低部分促进肿瘤转移的黏附蛋白如CD63、凝血酶敏感蛋白的表达,对抑制肿瘤转移的黏附蛋白如CD9表达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239例临床诊断SARS病人血清抗体的检测,动态观察出院前后的SARS病人抗体变化规律和对临床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5.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在我国不少地区的恶性肿瘤死亡统计中,胃癌居第1位或第2位。患者就诊时多为进展期胃癌。肿瘤组织已经侵犯到胃壁肌层、浆膜下甚至浆膜层,或伴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软坚解毒(YHRJ)含药血清对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将YHRJ含药血清作用于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应用MTT检测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影像学方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以及PI染色单染、AnnexinV-PI双染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细胞周期影响及诱导细胞凋亡程度.结果:MTT法检测结果显示:YHRJ含药血清具有抑制Bel-7402肿瘤细胞生长作用(其中20%YHRJ等效剂量抑制率49.1%,与NS比,P<0.01);荧光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观察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细胞周期出现G0/G1期阻滞,并出现典型的凋亡峰,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到早期及中晚期细胞凋亡.结论:YHRJ含药血清有抑制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生长并有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肝康合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例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以肝康合剂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74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99(CA199)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AFP、CA199降至正常滴度的患者增多,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结论:肝康合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笔者先后应用HM-3000PLUS血液细胞分离机来采集血小板。现将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报告如下。 采血前护理:首先要对献血者的资料(包括体重、身高、年龄、性别)熟悉了解,针对不同情况做出必要的预案。对体重过轻、年龄偏大者,要重点关注,严格把关,防患于未然。对精神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方法 对格尔德霉素产生菌吸水链霉菌17997及其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后修饰基因阻断变株(gdmP-和gdmN-)在ISPII平板不同时间的培养物进行乙酸乙酯提取,硅胶板TLC和NaOH显色分析,检测GDM及其生物合成中间产物,并利用LC-MS对中间产物进行鉴定.结果 吸水链霉菌17997原株、gdmN-和gdmP-变株在培养时间72~96h,发现氢醌型格尔德霉素(GQH2)、氢醌型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格尔德霉素(H2GQH2-dC)和氢醌型4,5-双氢格尔德霉素(H2GQH2)分别为主要组分,相应的醌型化合物为次要组分;之后,这些氢醌型化合物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消失,相应的醌型化合物成为主要组分.双向硅胶板TLC分析证实GQH2、H2GQH2-dC和H2GQH2均可在空气中自发氧化为相应的醌型化合物.结论 在吸水链霉菌17997的GDM生物合成PKS后修饰过程中,首次提出GQH2自发氧化为GDM可能是氢醌型向醌型转变的位点,同时它也是GDM生物合成最后一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IgA肾病(IgA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及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IgAN患者45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分为3组:轻度组29例,中度组10例,重度组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IgAN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免疫双标记染色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 CD80 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DC与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①P-选择素在正常肾组织中基本不表达,在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广泛高表达,重度组肾小管间质表达明显强于轻、中度组,且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轻重显著相关.②正常人肾组织中基本未见CD1a CD80 DC分布,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明显增多;其在患者肾小管间质的分布于重度组明显高于轻、中度组,亦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及血肌酐显著相关.此外,CD1a CD80 DC在患者肾小管间质分布与P-选择素表达明显相关.结论:P-选择素尤其DC可能参与了IgAN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且推测DC肾炎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选择素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