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重度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关节镜辅助下进行复位固定的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12例胫骨平台重度粉碎性骨折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19 ~53岁,平均33.8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V型4例,Ⅵ型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5d(平均4.3d).术中先在关节镜下探查膝关节腔内韧带及半月板损伤情况;然后复位胫骨平台干骺端骨折,并在关节镜直视下行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性骨折的顶起复位与充填植骨;最后根据胫骨干骺端骨折部位及复位情况采用侧方钢板固定.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12 ~42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12例患者骨折复位情况按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影像学评分系统评定:评分为10~17分,平均15.6分;其中优10例,良2例.12例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0~4.5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采用Rasmussen评分系统评定:评分为18 ~28分,平均25.8分;其中优3例,良8例,可1例.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效、膝内、外翻畸形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胫骨平台重度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关节镜直视下胫骨平台塌陷关节面的复位与重建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双切口双钢板固定,骨缺损者给予植骨。术后尽早实施膝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结果本组患者均获3~2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依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优良率90.00%(18/20)。结论实施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解剖复位复位好、固定确切。早期实施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可提高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人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2010年5月对42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其中Schatzker V型骨折29例,Schatzker VI型骨折13例.随访时间16~27个月.观察切口感染和骨折愈合时间.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初次和末次随访骨折复位及复位丢失放射学Rasmussen评分.随访末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切口感染7例,其中浅部感染2例,深部感染5例,感染率16.67%.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60±1.27)个月.术后初次放射学Rasmussen平均评分(13.86 ± 3.23 )分,随访末期(13.71±3.26)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 >0.05).随访末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平均为(74.33±12.34)分,优10例,良22例,可9例,差1例,优良率76%.[结论I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手术人路可充分暴露膝关节内结构及胫骨平台双裸骨折端,为骨折直视下精确复位和植骨内固定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空间,关节面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术后骨折复位丢失率低、骨折愈合率高,有效减少软组织并发症,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适合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关节镜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中应用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08年1月~ 2011年1月收治的6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Schatzber分型Ⅰ~Ⅳ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单纯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3例术中常规行关节镜下检查、清理,并于关节镜监视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所有患者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参考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 结果 术后3个月随访,单纯手术治疗组膝关节功能评分10~ 24分,平均(15.8±3.2)分,关节镜组膝关节功能评分12~ 25分,平均(18.8±3.0)分.两组膝关节功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镜组优于单纯手术组.术后6个月随访,单纯手术治疗组膝关节功能评分10 ~ 28分,平均(23.5±3.4)分,关节镜组膝关节功能评分12 ~29分,平均(25.8±3.2)分.两组膝关节功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镜组优于单纯手术组.术后12个月随访,单纯手术治疗组膝关节功能评分10~29分,平均(24.5±3.0)分,关节镜组膝关节功能评分12 ~ 29分,平均(26.5±3.2)分.两组膝关节功能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镜组优于单纯手术组. 结论 对于Schatzber分型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而言,关节镜辅助下骨折复位内固定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有限切开间接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间接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有限切开间接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41例,采用Schatzker分型:Ⅰ型6例,Ⅱ型13例,Ⅲ型11例,Ⅳ型6例,Ⅴ型3例,Ⅵ型2例。Ⅰ型骨折用点状复位钳闭合复位,经皮拉力螺钉固定。Ⅱ、Ⅲ、Ⅳ型骨折恢复关节面平整后植骨,点状复位钳复位,经皮支撑钢板固定;Ⅴ、Ⅵ型用骨折牵开器及点状复位钳间接复位,经皮支撑钢板固定。结果36例获得随访,随访6~60个月,平均30.2个月。36例全部获得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按Rasmussen评分标准,优25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1%。结论应用有限切开间接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创伤小,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内髁劈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采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髁劈裂骨折获得随访的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8~68岁,平均36.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4例,高处坠落伤7例。合并伤: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15例,均为胫骨平台止点撕脱;合并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14例。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方法评定疗效。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7.3个月。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骨不愈合,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术后后内髁骨折均达解剖复位,1例术后小腿内下方感觉麻木。术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2例,良7例,可2例。结论:膝关节后内侧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髁劈裂骨折,有利于平台后内髁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暴露清楚、内固定安放方便、创伤小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内侧及腓骨截骨双切口L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08—2012-09采用后内侧及腓骨截骨双切口L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12例,塌陷骨块复位后造成的骨缺损区以人工骨或自体骨植骨充填,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L形钢板塑形后置于后外侧与腓骨小头之间,软骨下排钉技术支撑塌陷骨折块。结果本组获得12~38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3.5周。Rasmussen放射评分14~17分,平均16分,根据标准均达到解剖复位。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5°-0°-135°,平均运动范围123.5°。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22~30分,平均25.3分。结论后内侧及腓骨截骨双切口L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显露充分,复位及固定满意,不会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及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13例单纯的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男8例,女5例;年龄28~59岁,平均49.2岁。随访时检查膝关节功能,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记录随访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末次随诊结果采用Rasmussen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1~17周,平均15.1周。随访期间未见复位丢失,1例出现足背麻木,足背伸力及伸趾力减弱;1例出现切口红肿,少量淡黄色渗液,经扩大创口,引流换药后治愈。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3~18分,平均(16.50±0.67)分;Rasmussen功能评分13~30分,平均(25.20±2.21)分;膝关节活动度0°~135°,平均运动范围(125.3±9.3)°。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暴露充分,复位及固定满意,不会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腔造影技术在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中对骨折复位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5月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医院下肢病区收治的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7~63岁,平均45.5岁;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Ⅱ型6例,Ⅲ型1例,Ⅳ型2例。术中所有患者均在关节腔内注入造影剂后透视寻找造影剂填充最低点;骨折复位植骨后再次造影透视,关节面复位满意后经皮微创置入接骨板。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量并比较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个月根据Rasmussen影像学评价标准对膝关节X线片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前后关节面塌陷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3~10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2周内达骨性愈合。术前膝关节屈曲60.7°±13.1°,伸直4.6°±2.9°,HSS评分为(51.9±5.7)分;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122.4°±10.8°,伸直4.4°±2.5°,HSS关节评分为(84.9±5.3)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和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伸直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面塌陷程度由术前9.5 mm(5~15 mm)恢复至术后1.3 mm(0~3 mm)。术后6个月Rasmussen影像学评分:优6例,良3例。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关节僵硬、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中通过关节腔造影可较好地观察骨折塌陷的情况,同时准确判断关节面间接复位的情况,有益于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设计腓骨小头上入路,并用于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 解剖冰冻成人膝关节10个,观察膝关节外侧重要结构的相关性,膝关节屈曲过程对外侧副韧带紧张度的影响,测量腓骨小头关节面上缘至胫骨平台关节面外侧缘距离(OA)、外侧副韧带与关节面水平交点至胫骨平台关节面外侧缘距离(OB).根据解剖学测量设计腓骨小头上入路,并临床应用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8~52岁,平均41.5岁.通过腓骨小头上入路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评估其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OA为9.43~14.92 mm,平均(12.97±1.83) mm.当膝关节在0°位时外侧副韧带紧张,OB为(4.87±0.33) mm;屈膝时OB随外侧副韧带松弛而增大,屈膝60°时最为松弛,向后侧牵拉外侧副韧带同时稍内旋胫骨可完整显露后外侧髁.临床应用病例术后随防6~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2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为优10例、良2例.无肢体麻木、关节不稳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髁骨折可行,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48例胫骨平台骨折。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2例(A组),其中男13例,女9例,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固定26例(B组),其中男15例,女11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评价手术效果,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影像学评分系统评定骨折复位满意程度,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的功能,x线评价骨折愈合效果。结果48例均获随访,切口长度A组(15.3±2.4)cm,B组(9.7±1.9)cm,住院时间A组(18.3±1.5)d,B组(11.8±2.1)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2,P,〈0.05;t2=3.34,P1〈0.05),术后6个月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影像学评分A组优良率83.5%,B组94.9%,术后1年Rasmussen评分A组优良率82.7%,B组9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骨折复位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而且关节镜能早期发现和处理半月板及交叉韧带的损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均符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诊断标准、且不存在其他部位骨折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29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对两组患者术后恢复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术后6个月及1年Rasmussen膝关节评分、胫骨平台后倾角度数及胫骨平台内翻角度数,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显著较对照组升高(χ2=12.874,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及开始锻炼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缩短(t=8.327、10.528、13.539,均为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研究组患者的Rasmussen膝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7.04、6.60,均为P<0.05);术后1年,对照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度数显著高于研究组(t=-2.22、-7.63,均为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t=10.326,P<0.05)。 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胫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手术疗效,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6)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5例、良26例、中5例,优良率91%。术后出现1例伤口感染,2例膝关节轻度内翻,1例膝关节不稳定。 结论胫骨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但仍存在一定并发症,要术者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外固定支架结合胫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复杂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胫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观察临床疗效,探讨胫骨平台复杂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胫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3~59岁,平均38岁。骨折按Sehazker分型:Ⅴ型7例,Ⅵ型5例。术中使用前内侧切口及前外侧切口,于胫骨外侧置入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观察术前及术后X线片胫骨平台塌陷及高度丢失情况,对膝关节功能使用HSS评分法评分。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4—18个月,平均9.79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1个月。骨折愈合11例,延迟愈合1例,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及下肢深静脉栓塞。术前、术后X线片对照检查未发生Ⅱ期胫骨平台塌陷及高度丢失,无对线不良,膝关节屈曲90°~110°。HSS评分术后平均(75.50±10.01)分,较术前平均(21.50±11.68)分有所提高。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胫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固定,防止骨折的Ⅱ期移位和膝关节力线的畸形,可以保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减少手术并发症,膝关节功能满意。  相似文献   

15.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6例;术后第12个月时按照Rasmussen标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优18例,良12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83.3%。并发症:膝关节内翻畸形1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关节僵硬2例,关节面塌陷4例,切口不愈合产生窦道1例。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创伤小,固定牢靠,允许患者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改善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镜联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斌  徐洪港 《中国骨伤》2008,21(6):447-449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选择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共42例患者施行膝关节镜联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男27例,女15例。胫骨平台骨折按Sehatzker分类法进行分类:I型5例,Ⅱ型15例,Ⅲ型12例,Ⅳ型7例,V型2例,Ⅵ型1例。40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采用Rasmussen评分评价疗效。结果:25例患者(55%)存在关节内软组织损伤。膝关节功能依照Rasmussen评分法,优19例,良16例,可5例,本组总评分为平均(27±1)分。结论:该治疗方法可以避免关节囊切开,同时处理关节内损伤,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9例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L-Tcp加压钢板及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27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时间18~29周。并发症:1例术后并发腘静脉血栓,予以抗血栓治疗后治愈;1例未达到解剖复位;2例出现切口感染,经伤口换药二期修复后治愈。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伸-5°~5°,屈90°~125°,活动范围85°~130°。按照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3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结论手术治疗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应处理好膝关节周围合并伤,注重关节面复位质量、坚强内固定及术后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9年 8月至 2013年 3月,采用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治疗 32例伴有后外侧劈裂、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 15例,女 17例;年龄 28~77岁,平均 46.25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均未合并神经及血管损伤;受伤至内固定手术时间为 3~ 18 d,平均 7.13 d。通过外后侧入路在胫前肌、腘肌和比目鱼肌间隙两个间隙分别显露胫骨前外侧髁及后外侧髁,在直视下复位骨折,分别用“高尔夫”与“T”形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前外侧和后外侧骨折。术后按 Rasmussen 评分评价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6~36个月,平均 15.3个月。术后 X线片均示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 6~ 14周,平均 11.2周。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评分为 6~18分,平均 14.06分,其中优 14例,良 15例,可 3例,优良率为 90.62%(29/32)。HSS评分为 57~92分,平均 78.25分,其中优 11例,良 17例,可 3例,差 1例,优良率为 87.5%(28/32)。无一例发生腓总神经损伤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区皮肤坏死、感染或内固定松动。结论 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采用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治疗,在一个切口内既可显露胫骨前外侧平台骨折又可兼顾后外侧塌陷骨折,无须腓骨小头截骨,创伤小,切口间皮瓣坏死及钢板外露的发生率低,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特征、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治疗27例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43.4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Ⅳ型8例,Ⅴ型5例,Ⅵ型14例;三柱理论分型:双柱骨折8例,三柱骨折19例。双髁骨折采用内侧和前外侧入路,内侧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内髁骨折采用扩大内侧入路,分别于前内侧"T"型钢板固定和内后侧锁定钢板固定;合并胫骨前缘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前正中入路,胫骨前缘采用水平带状钢板固定。修复合并软组织或骨损伤。术后和终末随访通过X线片及CT扫描评估骨折愈合、复位情况。采用Rasmussen放射学标准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估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30~350 min,平均165 min。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3.5周。术后12个月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为13~18分,平均16.7分,其中优19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27/27)。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2~98分,平均93.2分,其中优22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2%(26/27)。结论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常出现胫骨双髁骨折、胫骨内侧髁或胫骨前缘骨折,根据不同的骨折位置选择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同时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