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200篇
预防医学   7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76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利用蝉拟青霉对黄芪进行发酵处理,探究发酵后所得菌质有效成分含量变化及其抗高尿酸血症活性。方法:采用硫酸-苯酚比色法、NaNO2-Al(NO3)3比色法、酸碱滴定法对黄芪及黄芪发酵菌质中多糖、总黄酮、总酸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氧嗪酸钾盐诱导高尿酸血症(HUA)大鼠模型,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菌质(150、300 mg·kg-1)组、黄芪(150、300 mg·kg-1)组及苯溴马隆(20 mg·kg-1)组,连续灌胃给药14 d,分别对大鼠血清中的尿酸(UA)、肌酐(CRE)、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进行测定。结果:黄芪药材经蝉拟青霉双向发酵后,总多糖的含量显著升高,总黄酮的含量显著降低,总酸的含量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UA、BUN、TC、TG、ALT和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及黄芪发酵菌质组大鼠血清中UA、BUN、TC、TG、ALT和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且菌质组效果明显优于黄芪组。结论:黄芪经蝉拟青霉发酵后有效成分含量发生较大变化,所得蝉拟青霉/黄芪双向发酵菌质具有良好的抗高尿酸血症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幕上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SICH 30 d病死率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74例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存活组98例,死亡组76例。分析2组患者不同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建立预测模型并评估预测价值。结果与出血未破入脑室、年龄80岁、血肿体积30 cm~3、GCS评分≥5分、体质量指数(BMI)25.0~35比较,出血破入脑室、年龄≥80岁、血肿体积≥30 cm~3、GCS评分3~4分、BMI25等患者的30 d病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CH 30 d病死率预测量表最佳界值为5分时,敏感性为76.7%,特异性为9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 (95%CI:0.876~0.955,P=0.000)。结论自发性脑出血影响预后因素众多,预测量表简介易用,可快速准确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血肿穿刺引流术在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神经科收治的209例确诊为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分为采取保守治疗的保守组、采取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清除血肿的微创组以及采取神经内镜清除血肿的神经内镜组,对每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肢体功能记录分析。结果神经内镜组、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明显优于保守组患者手术指标(P0.05);神经内镜组与微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组患者(P0.05);术后3个月、6个月,神经内镜组患者与微创组患者肢体功能明显优于保守组患者肢体功能(P0.05)。结论对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取血肿穿刺引流术进行清除血肿其治疗效果较保守治疗更佳,并且能够提高术后患者的肢体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3月到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肿瘤患者206例。通过病理诊断显示乳腺癌患者206例,其中156例患者良性肿瘤。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观察乳腺癌病变的主要影像学表现。结果:206例患者中,发现216个病灶,其中116个恶性病灶,100个良性病灶,最小的肿块直径为5mm;呈现圆形、边界出清楚以及其边缘极为光滑为良性病灶,而呈现出不规则的边缘毛刺、边界不清楚以及分叶等为恶性病灶;良性病灶主要为导管内的乳头状瘤、纤维腺瘤及增生结节,而恶性病灶主要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以及浸润性小叶癌。结论:运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乳腺癌进行临床诊断其效果明显,在诊断中其敏感性较高,可保障患者诊断准确,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微栓子信号的特点。方法连续纳入11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对照组73例为同期青年健康查体人群。行微栓子信号、调节性T细胞、载脂蛋白A1、脂蛋白磷脂酶A2检测。结果青年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信号阳性率、载脂蛋白A1、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高于对照组(28/111比0/73,P0.05;34.57%±2.12%比27.38%±1.51%,P0.05;255.85μg/L±10.77μg/L比137.22±8.97μg/L,P0.05),调节性T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8.98%±1.27%比10.27%±1.25%,P0.05)。不稳定斑块组微栓子信号阳性率、载脂蛋白A1、脂蛋白磷脂酶A2高于非不稳定斑块组(15/19比13/92,P0.05;36.57%±2.32%比34.16%±1.12%,P0.05;311.33±10.77μg/L比244.39±9.67μg/L,P0.05),调节性T细胞低于非不稳定斑块组(7.45%±1.87%比9.30%±2.71%,P0.05)。重度狭窄组微栓子信号阳性率、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高于非重度狭窄组(7/9比21/102,P0.05;295.23±11.37μg/L比252.38±10.07μg/L,P0.05)。微栓子信号阳性组载脂蛋白A1、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高于阴性组(36.97%±2.72%比33.76%±1.12%,P0.05;308.21±9.57μg/L比238.19±8.92μg/L,P0.05),调节性T细胞低于阴性组(7.49%±1.77%比9.48%±2.71%,P0.05)。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微栓子信号及多种免疫指标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与钛板内固定治疗前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124例前臂骨折患者采取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治疗(即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与钛板内固定),随访6~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按照术后临床(功能)恢复标准,优良率分别为93%、95%,统计学无明显差异。结论利用这两种方法治疗前臂骨折都能取得好的疗效,它们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右半肝阻断技术结合陈氏绕肝双悬吊法在右后叶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37例解剖性肝脏右后叶切除术中应用持续右半肝及陈氏绕肝双悬吊法辅助肝切除.右后叶肝肿瘤行右后叶切除时,采取持续右半肝阻断技术并结合陈氏绕肝双悬吊法经下腔静脉右侧放置2根提肝带,离断肝实质的过程中通过牵拉提肝带辅助肝切除.结果 全组共37例肝右后叶肿瘤病人行肝右后叶肿瘤切除术.术中均成功分离出右半肝肝蒂和右后叶肝蒂,游离右肝后均成功放置绕肝提拉带,断肝时行右半肝持续肝门阻断,术中无胆管损伤、肝短静脉、肝右静脉撕裂和大出血等相关操作并发症.肝实质离断时间17~28 min,阻断时间约20~30min,术中出血量60~330 ml.术后第1天丙氨酸转氨酶(ALT) 183~352 U/L,生化指标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右半肝持续阻断结合陈氏绕肝双悬吊法有助于减少右后叶肝切除术中出血量以及改善手术野,缩短肝实质离断时间,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操作简单、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指脱套伤修复的新方法.方法 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应用游离第二足趾背甲皮瓣联合扩大的(足母)趾腓侧皮瓣修复单指脱套伤11例,其中示指6例,中指2例,环指3例.Ⅰ型脱套伤4例,Ⅱ型脱套伤7例.均急诊清创VSD封闭负压吸引,于伤后3~5d行手术修复.(足母)趾腓侧皮瓣内和第二足趾背甲皮瓣内的趾底神经与受区残端的指神经进行吻接.供区游离植皮.结果 11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例第二趾背远端植皮部分坏死,后经换药愈合,1例指骨穿过存活的皮肤外露,手术截除部分外露指骨后伤口愈合.11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3个月~3年,皮瓣颜色正常,质地柔软,外观不臃肿、接近健侧指.11例修复脱套指原第二趾背甲皮瓣感觉恢复达S3,原(足母)趾腓侧皮瓣修复的指腹饱满,两点辨别觉为6~9mm,平均7.0 mm.手指伸屈功能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分法评定,优9指,良2例.结论 游离第二足趾背甲皮瓣联合扩大的(足母)趾腓侧皮瓣是修复单指脱套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