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7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与巴曲酶敏感性及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2月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48例,根据患者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分为敏感组及非敏感组,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FIB的变化及治疗前后纯音听阈变化。结果 ①4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5.0%,其中平坦型总有效率为72.4%,全聋型总有效率为78.9%,敏感组有效率为85.7%,非敏感组有效率为60.0%,敏感组有效率高于非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敏感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FIB、APTT下降,TT、P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敏感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FIB降低,T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敏感组FIB低于非敏感组,TT、PT高于非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曲酶敏感性与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相关性,主要与FIB、PT、TT密切相关,与APTT相关性不大,但机体可能通过APTT内源性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巴曲酶可增强抗凝血功能,促进内耳微循环,使抗凝、纤溶和凝血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平衡,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脓毒症伴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的护理工作经验;方法:对我科住院的一例下肢皮肤感染引起的脓毒症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重点观察生命体征、尿量、意识变化等,准确的记录并计算出患者的出入量,关注患者实验室结果,观察其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总结其护理工作;结果:经治疗及精细护理后,患者病情改善后出院;结论:脓毒症伴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制定个体化治疗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案可有效提高脓毒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杭州市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撬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革新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等典型经验,已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文章阐释了杭州市率先全国开展以患者及医务人员为中心、以智慧医疗信息化为手段的公立医院"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框架设计与实践,重点分析了"最多跑一次"在优化患者就医流程、极大改善患者舒心就医体验以及增强医院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改革成效。提出了完善医务人员院内业务系统、健全医院信息安全机制、助推医院综合改革等建议与展望,为各地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以及现代医院治理能力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通过对一例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病人的护理,总结出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合并翼腭窝肿瘤手术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我们认真耐心地观察病情,了解病人的发病原因,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建立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能熟练掌握术后护理的特点和术后各种不良反应,使患者术后能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贾晓彧  王桂兰  刘伟  钱宇  高鹤元  吴小波 《西部医学》2020,32(5):696-699+673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结合视频脑电图(VEEG)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出生后由产科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53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早产儿临床表现,将出生时Apgar评分低于7分、10d后经MRI检查确认有脑损伤改变的早产儿作为脑损伤组(n=24),其他设为无脑损伤组(n=29),所有早产儿出生后48h~72h均进行颅脑超声检查,且在床旁进行VEEG监测。 结果 超声诊断无脑损伤30例,脑损伤23例。VEEG监测显示脑损伤组及无脑损伤组分别有19例、5例早产儿出现脑电异常情况,脑损伤组VEEG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无脑损伤组(P<0.05)。超声对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33%、89.66%、86.79%;VEEG对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依次为79.17%、82.76%、81.13%;超声结合VEEG对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83%、96.55%、96.23%,均高于单纯超声和单纯VEEG检测(P<0.05)。随访结果显示,12月龄时,超声结合VEEG诊断为脑损伤的早产儿MDI、PDI评分均较超声结合VEEG诊断为无脑损伤的早产儿低(P<0.05),脑瘫、癫痫发生率均较其高(P<0.05)。 结论 超声结合VEEG能提高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效能,在其预后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定量评价浙江省城乡全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均等化程度及发展趋势。方法:釆集2008—2012年浙江省6个不同经济类型市(县)所在统筹地区城乡全民基本医保险资水平等数据资料,运用差异系数、平均系数、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综合测评其均等化程度及趋势。结果:近5年来,浙江全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其总泰尔指数由0.150下降到0.105,总基尼系数由0.435下降到0.381;2012年全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筹资水平和人均缴费占人均收入比例均未达到均等化底线标准,基本医保间人均筹资水平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为75.238%;按照一定科学预设条件,预测到2020年该省全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可达到底线均等状态。结论:目前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在人均筹资水平上尽管存在较大差距,但其均等化发展态势强劲。建议该省应加强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以及现行省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全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均等化的促进效应实证分析,为进一步优化调整均等化的筹资结构及水平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的改良方案与下颈椎损伤的诊治策略. 方法 依据改良Moore分类评分系统,定性量化评分<3分者,采用保守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3分,且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采用保守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建议手术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4分,存在下颈椎不稳的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确;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同时参考患者的其他因素,综合选择治疗方法. 结果 根据改良Moore分类系统的基本原则及参考患者及家属意见,手术治疗14例,保守治疗1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A级)患者中,2例手术治疗后无明显脊髓功能恢复迹象,但其神经根刺激症状基本消失;另1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神经根刺激症状基本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B、C、D级)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平均提高1.6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后ASIA分级平均提高0.5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椎体间均已达到骨性融合,未见椎体间滑移或不稳定,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 结论 改良颈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考虑了脊髓神经损伤情况,综合评判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颈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经皮双侧椎弓根通道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胸腰椎椎体转移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7例胸腰椎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共25椎节行经皮双侧椎弓根通道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入.对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情况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估.对骨水泥渗漏情况,各例术后以正侧位X线平片判断骨水泥渗漏为X线平片渗漏率,以注射节段CT薄层扫描评判骨水泥渗漏为CT渗漏率,进行统计计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例症状性骨水泥渗漏发生.术后胸腰背痛缓解明显.VAS 评分术前为(7.2±1.1)分、术后3 d内为(2.3±0.9)分、术后3个月为(2.5±1.1)分.ODI 评分术前为(70.1±1.1)分、术后3 d内为(33.1±1.2)分、术后3个月为(35.2±1.4)分.计算得骨水泥X线平片渗漏率为32%,CT渗漏率为38%.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腰背部疼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双侧穿刺通道可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及减少症状性骨水泥渗漏发生.  相似文献   
10.
何磊  钱宇  金以军  樊良  吕佐 《中国骨伤》2014,27(9):738-744
目的:探讨使用终板环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7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33例;年龄39-74岁,平均53.8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终板环将71例患者分为终板环使用组(33例)及无终板环使用组(38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指标为融合节段前凸角度(Cobb角)及融合节段椎体间前缘高度(Da)、后缘高度(Dp)及平均高度(Dm),用以评估钛网沉陷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JOA评分,观察改善率,并记录术后症状及Odom分级。结果:7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34个月,平均19.5个月。影像学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体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融合节段Cobb角终板环使用组为(9.4±3.8)°,无终板环使用组为(7.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终板环使用组为(57.3±2.2)mm,无终板环使用组为(55.2±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陷的发生率终板环组为57.6%,无终板环使用组为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在JOA评分及改善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90.9%的终板环使用组患者及89.5%的无终板环使用组患者Odom评分获得很好或较好结果。结论:终板环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钛网沉陷的发生率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