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一种应用于糖尿病研究中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腹腔注射 30 mg/kg的链脲佐菌素 (STZ) ,每周一次连续 4周 ,诱导大鼠产生慢性自身免疫胰岛损害 ,观察血糖、尿糖及组织学损害。结果 :实验组大鼠产生明显迟发性胰岛损害 ,尿糖阳性 ,血糖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 ,组织学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胰岛炎特征。结论 :STZ小剂量多次注射诱导大鼠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IDDM)动物模型适用于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一种适用于研究糖尿病对口腔疾病影响的理想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40)与对照组(n=10)。实验组静脉注射30mg/kg的链脲佐菌素(STZ),每周一次连续4周建模,观察血糖、尿糖及组织学损害。结果实验组大鼠产生明显迟发性胰岛损害,尿糖阳性,血糖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组织学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胰岛炎特征。结论STZ小剂量多次静脉注射诱导大鼠糖尿病(DM)动物模型适用于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相关口腔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制作理想的糖尿病动物模型,方法:利用不同剂量的STZ诱导SD大鼠产生糖尿病,结果:66只SD大鼠注射STZ3天后,死亡10只,49只尿糖(+++),为糖尿病患鼠,7只尿糖(-)为未成功模型,结论:STZ可成功诱导SD大鼠产生糖尿病,如首次未成功,可考虑再次注射小剂量STZ。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探讨其肾脏损害规律。方法用STZ65mg/kg一次性腹腔内注射方式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设立空白对照组,饲养14周,期间观察大鼠血糖、尿糖及一般情况变化,实验结束时测定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取肾作病理及超微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尿白蛋白明显升高,出现肾脏肥大,病理显示明显的肾小球、肾小管病变。结论STZ诱导糖尿病大鼠肾脏表现肾小球及小管间质损害,可以用作糖尿病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制作理想的糖尿病动物模型。方法 利用不同剂量的STZ诱导SD大鼠产生糖尿病。结果  6 6只SD大鼠注射STZ 3天后 ,死亡 10只 ;4 9只尿糖 (+ + + ) ,为糖尿病患鼠 ;7只尿糖(- )为未成功模型。结论 STZ可成功诱导SD大鼠产生糖尿病 ,如首次未成功 ,可考虑再次注射小剂量STZ。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明胶囊(Daming capsule,DM)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影响。方法将65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5组:DM低(50 mg?kg-1? d-1)、中(100 mg? kg-1? d-1)、高(200 mg? kg-1? d-1)剂量组、空白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大鼠不同浓度的DM,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两次。两周后,腹腔注射STZ 65 mg? kg -1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 STZ注射后3天、7天检测大鼠空腹血糖,1个月后检测糖耐量。苏木素-伊红( HE)染色和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观察各组胰岛形态学和凋亡。结果 DM显著降低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值并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糖耐量;在STZ大鼠,HE染色显示DM升高STZ大鼠胰岛的数量;TUNEL染色结果显示DM组的胰岛β细胞凋亡较STZ模型组显著减少。结论预防性给予DM能降低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并明显改善糖耐量,减少胰岛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便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法:采用少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造大鼠糖尿病模型.设对照组,体重比20,30,40 mg/kg STZ组,每组5只大鼠.1个月后,尿糖在卅以上,血糖高于16.7 mmol/L为造模成功.结果:30,40 mg/kg STZ组全部大鼠都造模成功;20 mg/kg STZ组有2只大鼠血糖低于8.2 mmol/L,尿糖+,造模不成功.结论:少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是糖尿病大鼠模型构建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不同剂量STZ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多次注射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发生机制以及糖尿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应答的关系。方法: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及20、40、80 mg·kg-1STZ组(Ⅱ、Ⅲ、Ⅳ组)。腹腔注射不同剂量STZ诱导小鼠糖尿病作为动物模型。葡萄糖(Glu)测定试剂盒与尿液分析试纸条联合检测小鼠血糖和尿糖的变化,光镜观察胰岛的组织学改变情况,ELISA间接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胰岛素抗体(IAA)的水平,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法)检测小鼠胸腺和脾脏的T淋巴细胞功能。结果:对照组血糖基本无变化,模型组血糖值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注射STZ后第4周,尿糖结 果Ⅰ组均为(-);Ⅱ组中5只(-),其余均>+;Ⅲ组中2只(-),其余均>++;Ⅳ组均>+++。不同剂量STZ诱导小鼠胰岛β细胞损伤的病理改变和程度均有所差异。Ⅱ组和Ⅲ组的IAA高于对照组(P<0.05),而Ⅳ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 较,Ⅱ组和Ⅲ组的脾细胞(成熟的T淋巴细胞)对ConA的刺激表现为功能增强,而胸腺细胞(不成熟的T淋巴细胞)对ConA的刺激则表现为功能降低;但Ⅳ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3种剂量STZ均可诱导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发生。大剂量STZ(80 mg·kg-1)可诱导小鼠产生2型糖尿病;而小剂量STZ(20和40 mg·kg-1)则诱导产生1型糖尿病,以40 mg·kg-1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的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多种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建立发病过程类似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便于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组、特殊膳食诱导组、小剂量STZ加特殊膳食诱导组。各组使用不同方法造模成功后,比较大鼠血糖、尿糖、体质量的变化,并在裂隙灯下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的进展。结果STZ诱导组70%(14/20)血糖明显升高(空腹血糖>14mmol/L),5周后出现晶状体混浊,14周后大鼠晶状体完全混浊。特殊膳食诱导组40%(8/20)血糖明显升高,8周后出现晶状体混浊,20周后大鼠晶状体完全混浊。小剂量STZ加特殊膳食诱导组85%(17/20)血糖明显升高,6周后出现晶状体混浊,20周后大鼠晶状体完全混浊。与其他各组糖尿病大鼠相比,小剂量STZ加特殊膳食诱导组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STZ腹腔注射加膳食诱导是安全而有效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制作方法,它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白内障进展缓慢,类似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便于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10.
大鼠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链尿佐菌素(STZ)加高糖高脂饮食诱导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20只)饲喂高糖高脂饲料,对照组(n=10只)饲喂基础饲料。实验组又分为2小组:大鼠喂养3周后,采血检测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高糖高脂组);按25mg/(kg&#183;BW)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STZ,3d后,行糖耐量实验证实异常,继续喂以高糖高脂饲料,在第2、4周再2次采血检测糖尿病鼠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糖尿病组)。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相应剂量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采血方法同实验组,比较各组大鼠糖耐量、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高脂组血清胰岛索明显上升(P〈0.01),但血糖无变化(P〉0.05),糖尿病组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高糖高脂喂养能致大鼠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辅以小剂量一次性注射STZ而造成的糖耐量异常,可成功建立大鼠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严  王丽敏  葛杰 《中外医疗》2009,28(20):21-21
目的利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制备实验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动物模型。方法使用配对设计的方法按体重及性别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到对照组(NC组)12只和糖尿病组(DM组)24只;给予糖尿病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65mg/kg·bw,同时给予对照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相同剂量柠檬酸钠缓冲液,72h后空腹血糖≥16.7mmol/L确定为糖尿病模型。结果注射STZ72h后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明显升高(P〈0.001),并且与造模前比较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由此确定NIDDM模型成功建立。结论一次性大剂量腹腔注射STZ(65mg/kg·bw)制备Wistar大鼠NIDDM模型可致空腹血糖明显上升,且具有发病率高(一次成模率91.67%),造模时间短,发病时间整齐、动物存活率高等特点,是一种简便,快速获取典型、稳定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和评价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糖尿病组(1、3、5个月),进行HE染色和电镜观察,测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平均个数.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出现血糖明显升高,组织学显示出现明显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平均个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糖尿病1个月组和糖尿病3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5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可以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姜黄胶囊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致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方法:给大鼠腹腔注射STZ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分为姜黄胶囊高、中、低剂量治疗组,糖尿病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分别予以高、中、低剂量姜黄胶囊和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治疗6周;测定治疗前、后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观察大鼠胰腺组织。结果:治疗组血糖较治疗前和模型对照组血糖均降低(P〈0.05),高、中剂量治疗组血糖降低较低剂量治疗组明显(P〈0.05);治疗组大鼠血清胰岛素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光镜下治疗组大鼠的胰腺组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恢复。结论:姜黄胶囊具有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升高血清胰岛素的作用,并促进STZ糖尿病大鼠胰腺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糖尿病早期大鼠周围神经形态学变化,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物模型的确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建立糖尿病模型(DM),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大鼠6周末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变化,并对坐骨神经横切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DM大鼠6周时坐骨神经出现明显的病理损害。光镜下见坐骨神经有髓鞘神经纤维空泡样变性、轴索肿胀。电镜下见严重脱鞘改变。病理图像分析结果与电镜结果相符。结论:STZ诱导大鼠早期已出现明显的周围神经损害,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病理特点,说明DPN模型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胰腺β细胞组织特异性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敲除小鼠结合链脲佐菌素(STZ )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从基因水平研究胰腺β细胞GHR缺失对1型糖尿病的影响。方法: 实验小鼠分4组,包括LLc对照组[胰腺β细胞特异敲除GHR小鼠(βGHRKO,LLc)、LL对照组[含有GHR等位基因纯合子小鼠(LL)]、LLc STZ组及LL STZ组(LLc 小鼠和LL小鼠分别给予STZ注射造模),小鼠餐后血糖≥25 mmol•L-1为造模成功。对小鼠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GTT)、小鼠胰腺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STZ注射后,LL STZ组和LLc STZ组小鼠血糖出现上升趋势,16 d后达到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GTT,LL STZ组和LLc STZ组小鼠血糖值分别较LL对照组和LLc 对照组小鼠血糖值明显升高(P<0.05),HE染色,与LL 对照组比较,LLc 对照组小鼠胰岛形态及结构无明显变化;LL STZ和LLc STZ组小鼠胰岛萎缩,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L STZ组较LL对照组小鼠胰岛素分泌显著减少,LLc STZ组较LLc 对照组小鼠胰岛素分泌显著减少。结论:在STZ诱导1型糖尿病条件下,胰腺β细胞GHR基因敲除对1型 糖尿病小鼠血糖及β细胞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稳定性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大鼠Ⅰ型糖尿病模型的方法并观察不同性别鼠模型稳定性。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的方法,监测不同时点大鼠的空腹血糖、体重、饮水量、胰岛素及C肽等指标,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注射STZ后第3天大部分血糖值达到成模标准,并逐渐出现糖尿病表现,其中雄鼠自给药第14天,血糖达到稳定,观察至第16周,均满足成模标准,雌性大鼠约4周后血糖才趋于稳定。结论腹腔注射STZ可诱导大鼠发生Ⅰ型糖尿病,是目前制备Ⅰ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较佳途径。但其稳定性与性别有关。雄鼠于腹腔注射STZ 14d后模型即稳定,雌鼠腹腔注射STZ4周后模型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阿司匹林对糖尿病大鼠外周血白细胞(PBL)iNOS mRNA、胰岛细胞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制备实验性STZ糖尿病大鼠模型,治疗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灌胃。检测血糖、血浆胰岛素含量、胰岛β细胞胰岛素的表达情况,及胰岛中iNOS、外周血白细胞iNOS mRNA阳性细胞率的变化。结果:治疗1月后.胰岛iNOS阳性细胞及外周血白细胞iNOS 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能明显降低外周血白细胞iNOS mRNA和胰岛中iNOS阳性细胞表达率,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详细阐述单次大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SD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中β细胞凋亡的时相变化。方法 SD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大剂量STZ(65 mg/kg),观察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在指定时间点处死大鼠,对胰腺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及TUNEL染色。结果注射STZ后,SD大鼠血糖呈现出一个高-低-高的三相反应,伴随着胰岛素水平低-高-低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病理学改变。STZ注射后6 h,β细胞凋亡率(由TUNEL染色衡量)大幅度上升,β细胞凋亡较为同步,此后β细胞凋亡率急剧下降,直到STZ注射后48 h,几乎检测不到β细胞的凋亡。结论单次大剂量STZ诱导的SD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β细胞凋亡在病程早期(STZ注射后6 h)即达高峰,且较为同步,相应出现了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病理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大鼠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建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ED)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以便找到一种发病机制与临床接近的疾病模型。方法观察组SD雄性大鼠分3组(组1,2,3),分别腹腔注射35,40,60mg/kg的STZ;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柠檬酸钠一柠檬酸缓冲液。4d后,快速法测定血糖,以后每周测血糖1次;10周后,应用阿朴吗啡(APO)100μg/kg皮下注射观察大鼠阴茎勃起情况并筛选ED模型。结果观察组中组1糖尿病成模率为80%(20/25),组2和组3成模率均为100%,但组3有24%(6/25)的死亡率。观察组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体重、阴茎勃起次数、阳性勃起率则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观察组间(组1、2、3间)则差异无显著性;MAP值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最佳注射剂量为40mg/kg,注射STZ后出现典型的糖尿病临床症状,血糖明显增高,勃起功能明显受损,APO筛选试验可有效筛选ED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致SD大鼠1型糖尿病(T1DM)模型状况的差异,探讨STZ建模的最佳剂量。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3个实验组分别一次性尾静脉注射40、50、60mg/kg的STZ,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枸橼酸盐缓冲液;监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尿糖、饮水量、采食量、排尿量和体重等指标。结果:D40组(40mg/kg STZ组)、D50组(50mg/kg STZ组)和D60组(60mg/kg STZ组)的成模率分别为70.0%、100.0%、100.0%;死亡率分别为:0.0%、10.0%、60.0%。各成模大鼠均有“三多一少”的糖尿病临床表现。D40组大鼠空腹血糖和尿糖水平2周后有明显下降趋势,而D50组及D60组大鼠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尾静脉注射50mg/kg STZ成模率高、死亡率低、模型稳定,是建立T1DMSD大鼠模型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