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自行设计一种新型脊柱侧凸内固定器-GYL棒经椎弓多钉固定撑压器。临床应用150例,术前Cobb角35°~130°,平均54.95°。Cobb角大于100°者10例,平均侧凸矫正率59.26%,50°~100°者78例,平均矫正率68.63%。50°以下者62例,娇正率76.71%。所有病例脊髓功能正常,术后勿需外固定。术中主要操作失误有:椎弓定位不准(18/730枚,占2.4%);螺钉过长(4/730枚,占0.54%);胸膜和脊膜刺破(2/730枚,占0.27%);神经根损伤(1/730枚,占0.13%)。术后并发症有:断棒(5/150例,占3.3%);断钉3/730枚,占0.41%);折弯(6/730枚,占0.82%);脱出(3/730枚,0.41%)。创口感染3例(2%),畸形复发6例(4%),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2例。文中对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矫治麻痹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矫治麻痹性脊柱侧凸(paralytic scoliosis,PS)的一些手术问题。方法2000年5月~2005年5月,应用钛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治疗18例Ps患者,男i0例,女8例;年龄11~26岁。其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13例;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myelodysplasia,MS)5例,2例为2次手术。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55~125°,牵引下侧凸Cobb角30~105°。合并骨盆倾斜3~55°。3例术前先施行头-盆环牵伸;2例实施一期后路弧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余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固定节段为6~15个,所用螺钉数6~16枚。结果术后患者均无感染及神经症状加重,伤口均Ⅰ期愈合。16例获随访6个月~3年,平均1年9个月。无断钉、断棒现象。术后Cobb角40.29±15.45°,矫正率44%~81%,平均52.9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时1例MS患者Cobb角丢失较明显,余患者与术后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骨盆倾斜术后测量为14.77±10.5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例随访1年时较术后有加重,余患者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应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多椎体的固定,短节段的融合,方法可靠,疗效满意。矫治麻痹性脊柱侧凸时,应将骨盆及下肢的功能和畸形程度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方法 2004年12月至2011年6月,应用三维矫形系统治疗各型脊柱侧凸727例:男245例,女482例;年龄3~62岁,平均18.2岁。冠状面Cobb角32°~142°,平均87.6°;矢状面Cobb 角-10°~75°,平均45°。结果 术后随访12~90个月,平均62.5个月。全组病例均安全完成矫形手术,冠状面矫正率55%~98%,平均85.2%;矢状面矫正率35%~67%,平均47.5%。本组病例术中、术后无一例死亡。术中、术后无脊髓损伤,102例患者共发生113例次并发症。内固定相关并发症26例:即椎弓根螺钉松动5例,断钉5例,断棒8例,脱钩3例,椎弓根切割5例,其中14例(椎弓根螺钉松动5例,断钉4例,断棒5例)发生于早期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矫形并发症65例:交界性后凸36例,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21例(其中11例为神经肌肉型侧凸),远端交界性后凸15例(其中4例马凡综合征伴脊柱侧凸,6例神经肌肉型侧凸);adding-on现象22例;平背畸形7例。内科并发症(肺部并发症、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伤口感染、压疮)9例。结论 脊柱侧凸矫形术如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与术后处理得当,脊髓、神经损伤能获得有效预防。对于成人脊柱侧凸,顶椎区予以充足的内固定可有效减少断钉、断棒、椎弓根螺钉松动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对于神经肌肉型侧凸、马凡综合征伴脊柱侧凸,适当延长融合节段可有效减少交界性后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新型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在儿童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使用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儿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4~12岁,平均7.8岁。Risser征均为0级。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单胸弯3例,单胸腰弯或腰弯6例,双胸弯1例。入院时冠状位Cobb角38°~85°,平均66.8°;矢状位Cobb角38°~66°,平均45.5°;坐高36~64 cm,平均48.6 cm。疗效评价指标包括冠状位、矢状位Cobb角及其矫正率、坐高、躯干偏移、双肩高度差、植骨融合情况、矫正丢失率和并发症,重点在身高和发育情况。结果 术后即刻冠状位Cobb角17°~39°,平均28°,矫正率为48%~65%,平均为52%。术后矢状位Cobb角25°~39°,平均31°,坐高46~70 cm,平均56.8 cm。全部病例随访12~44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率< 5%,坐高平均增加2 cm ,3例出现矫形棒尾端皮肤感染,均予以局部换药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肩部失平衡,余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新型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脊柱侧凸的初步临床疗效证实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比较3D打印个体化导板与机器人辅助置钉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2022 年12月在本科室住院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的18例A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例,女性15例,年龄46~73岁,平均63.2±8.2岁。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36枚,根据辅助置钉方式分为两组,3D打印个体化导板组(3D打印组,11例,置入142枚椎弓根螺钉)和机器人辅助组(机器人组,7例,置入94枚椎弓根螺钉)。术后均进行至少6个月随访。术前测量并比较顶椎旋转角、侧凸Cobb角;术后1周采用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对所有椎弓根螺钉进行判断分类,对比两组患者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满意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D打印组年龄(63.6±9.0岁)、性别(男/女:2/9)、平均置钉数量(12.91±3.83枚)、侧凸Cobb角(40.36°±11.82°)、顶椎旋转角(30.27°±7.25°)分别与机器人组[年龄(62.6±7.3岁)、性别(男/女:1/6)、平均置钉数量(13.43±3.60枚)、侧凸Cobb角(38.14°±12.84°)、顶椎旋转角(29.86°±9.65°)]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长(354.29±53.73min vs. 282.27±73.8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钉结果统计,3D打印组共置入142枚椎弓根螺钉,其中A类128枚,B类10枚,C类4枚;机器人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94枚,其中A类86枚,B类5枚,C类3枚;两组患者均未出现D、E两类;3D打印组置钉准确率(90.14%)及满意度(97.18%),分别与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91.49%)及满意度(96.81%)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3D打印组(36.36%)与机器人组(57.14%)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辅助置钉方式均可以协助脊柱外科医师进行ADS患者的精准置钉,但3D打印个体化导板置钉用时更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Ponte截骨置钉二期后路矫形在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接受一期后路Ponte截骨二期后路矫形治疗的Cobb角大于100°的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14~30岁,平均(21.4±4.1)岁。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106°~156°,平均125.8°;后凸角59°~141°,平均100.1°。一期后路Ponte截骨松解、置钉,术后Halo-股骨髁上牵引,再行二期后路置棒矫形融合术。比较术前站立位、后路松解牵引后仰卧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冠状面主弯Cobb角。结果 术前仰卧Bending位主弯侧凸柔韧性为14.8%±7.5%;后路松解牵引后主弯侧凸柔韧性为29.1%±9.9%;较术前平均提高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路矫形术后主弯Cobb角平均74.4°±14.5°,矫正率平均41.0%±8.1%;与术前仰卧Bending位和松解牵引后比较矫正率分别提高了26.2%和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5~36个月,平均(24.0±5.9)个月。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平均丢失1.4°。术后后凸角平均53.0°±13.7°,较术前(100.1°±23.7°)明显改善,矫正率平均46.1%±11.9%,末次随访时无矫正丢失。牵引中1例发生左侧股骨髁上钉道感染,2例发生左下肢静脉血栓。结论 后路Ponte截骨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能够使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获得满意的矫正率,但应注意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治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根据后凸角度采用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椎截骨 ,应用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 ,对后凸角度矫正率 ,截骨融合率 ,内固定结构稳定性进行随访统计。结果  31例得到术后平均 12个月随访 ,术前脊柱后凸角平均 73°,术后后凸角平均 12° ,截骨融合率 96 77% ;后凸角矫正率为 83 5 6 % ;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及联接结构松脱。结论 采用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 ,增加了脊椎融合率 ,提高了后凸角矫正率 ,脊柱基本呈流线型恢复生理曲度 ;可早期离床活动 ,无须外固定。  相似文献   

8.
全脊柱截骨USS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柱截骨配合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 (USS)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的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对 31例脊柱后凸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休门氏病 2例 ,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后凸 2 9例 ;病程 6~ 2 8年。X线片示脊柱后凸角 (Cobb角 )平均 89°,其中小于 4 0°3例 ,4 0~ 80°17例 ,80~ 110° 9例 ,大于110°2例 ,平均 89°。将术后平均矫正度数与术前平均后凸角度进行对比求出平均矫正率 ,并对截骨融合率、内固定结构稳定性进行随访统计。 结果 术后 31例均获 6~ 31个月随访 ,平均 12个月。术后 Cobb小于 4 0° 3例 ,平均矫正 32°;4 0~ 80°17例 ,平均矫正 5 8°;80~ 110°9例 ,平均矫正 86°;大于 110°2例 ,平均矫正 12 0°。术后全组平均矫正 74°,平均矫正率为 83.15 % ;除 1例截骨平面近椎间盘未愈合 ,余 30例术后 3~ 6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及连接结构松脱。 结论 采用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柱截骨配合 USS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可达到稳定的三维固定 ,增加了脊椎融合率 ,提高了后凸角度矫正率 ,并可早期离床活动 ,无须外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后路器械矫正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  6 2例患者采用后路器械矫正脊柱侧凸 ,其中采用三维器械矫正 17例 ,术前额状面Cobb角 4 0°~ 10 5°,平均 6 4 8° ;一维或二维器械矫正4 5例 ,术前额状面Cobb角 4 5°~ 110° ,平均 70 1°。 2 8例严重脊椎侧凸患者加用全脊柱截骨。结果 三维器械矫正组术后Cobb角矫正至 5°~ 4 6° ,平均 36 4°,平均矫正率 5 6 2 % ;一维或二维器械矫正组术后Cobb角矫正至 10°~ 6 0° ,平均 35 3°,平均矫正率 5 0 3% ,与三维矫正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χ2=0 0 36 ,P >0 0 5 )。本组只有 1例出现可逆性神经根擦伤 ,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随访结果显示三维矫正组术后矫正角度丢失较少 ,而一维或二维矫正组角度丢失较多。结论 三维脊柱矫正器械矫正脊柱侧凸效果良好 ,术后矫正角度丢失较少 ;传统的哈氏棒及L棒技术因其价廉仍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但需注意角度丢失的问题。严重脊柱侧凸的矫正需行脊柱截骨术 ,诱发电位的监测对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经后路半椎体切除固定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经后路利用蛋壳技术切除半椎体,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临近椎体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半椎体引起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5.5-11.3岁,平均8.4岁。均为单一的完全分节的胸腰段半椎体。取后正中切口,应用蛋壳技术切除半椎体,椎弓根钉棒系统临近节段固定。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站立位身高、侧凸Cobb角。结果手术时间46 h,平均4.5 h。术中出血400-800 mL,平均500 mL。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例发生1枚椎弓根钉拔出,进行了二次手术调整。其他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身高平均增加(6.47±2.06)cm,侧凸Cobb角由术前(50.94±18.75)°减小到术后(18.12±6.87),°矫正率为64.4%。随访时间28-40个月,平均30个月,矫正效果满意。结论经后路利用蛋壳技术切除半椎体,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手术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非影像监视下行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螺钉非影像监视下徒手置入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57例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手术,徒手法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术后常规拍摄脊柱全长X线片,随机选取10例患者行CT扫描观察,了解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362枚。术后X线片观察到10枚螺钉偏外,4枚螺钉偏下,其中2枚螺钉引起轻微肋间神经痛,3周后完全缓解。CT观察47枚螺钉有2枚螺钉导致椎弓根内壁膨胀内移,没有相应神经症状。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60.4°(32°~121°),术后平均18.3°(1°~70°),平均矫正率71.9%(38.1%~98.0%)。结论:徒手法置入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螺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形状记忆合金脊柱侧凸矫正系统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形状记忆合金脊柱侧凸矫正系统的设计及其临床应用,评价其疗效。[方法]1980年以来本院骨科相继进行了记忆合金棒结合椎板下钢丝矫正系统和记忆合金棒结合椎弓根螺钉矫正系统的设计和临床应用,共计治疗7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前者后路一期手术矫形共计68例,后者后路一期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5例。[结果]采用一代系统的68例患者中,完成5a以上完整随访的58人,Cobb角由术前平均54·2°矫正至25·8°,术后5a随访时平均28·3°。采用二代系统的5例患者经过1~4a的随访,Cobb角由术前平均57·8°矫正至17·8°,术后1a以上随访未见矫正丢失。[结论]利用形状记忆和超弹性的属性,形状记忆合金脊柱侧凸矫正系统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矫正效果,结合椎弓根钉可以取得更好的三维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3.
贺西京  闫伟强 《中国骨伤》2005,18(6):326-328
目的:评价经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1例(男16例,女35例;年龄8~17岁,平均13.2岁)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前路松解及后路脊柱畸形矫形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中行前路松解、植骨,阻滞椎间盘平均2.4个。联合后路椎弓根钉(钩)-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者额状平面平均矫正率为57%,矢状面后凸平均矫正率为50%;Cobb角>90°者额状平面平均矫正率为71%,矢状面后凸平均矫正率为74%。术后随访10~35个月,平均随访21.6个月,无矫正度的丢失及其他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脊柱前路松解安全、有效,联合后路相适应内固定系统矫形、植骨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扩大"蛋壳"技术治疗100°以上重度脊柱侧凸畸形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2007年9月,采用扩大"蛋壳"技术治疗严重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共24例,其中男10例,女14例。术前均行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MRI和三维CT重建等辅助检查。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为114°(102°~145°),后凸Cobb角平均为98°(78°~130°)。计算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脊柱短缩距离以及术后侧/后凸的矫正率、术后整体平衡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安全接受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5h(3.5~6.2h),术中脊柱平均短缩3.2cm(2.6~4.4cm),平均出血量为1800mL(1300~3950mL)。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为45°(35°~62°),矫正率为60.5%;后凸Cobb角平均为28°(20°~45°),矫正率为71%。所有患者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手术并发症包括一过性单侧下肢不全瘫1例、神经根性疼痛3例,未经特殊处理恢复正常。1例出现硬膜囊撕裂。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50个月,截骨部位融合良好,主弯Cobb角的矫正无明显丢失。没有发现断钉、断棒、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100°以上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单纯应用后路经椎弓根扩大"蛋壳"技术行脊椎切除并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 。  相似文献   

15.
TSRH器械在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观察TSRH三维矫形系统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疗效,评价应用钉棒系统和钉钩棒系统随访时的效果。[方法]分析采用TSRH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79例,男48例,女31例,平均15.5岁。全部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56例,胸椎应用椎弓根钩或椎板钩,腰椎应用椎弓根螺钉23例。对照分析2组的矫正效果。[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18~31°,矫正率为56%~87%,平均为68%,矢状位矫正为21~33°,平均25°,旋转矫正Ⅰ度。身高平均增高3 cm。63例平均随访2.5 a,2组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正率以及冠状面矫正度的丢失有明显的差异。[结论]TSRH矫形系统治疗脊柱侧凸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应用椎弓根螺钉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自行研制可延长椎弓根 -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应用于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 将椎弓根钉与矫形棒之间的连结设计为滑动式 ,将横向连结杆设计为可滑动 ,使之可随脊柱生长而延长。治疗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 2 3例 ,对照术前、术后的脊柱Cobb角并统计矫正率。结果  2 3例经平均随访 13个月 ,术前平均角度 5 6 73°,平均矫正度数 5 0 14°,矫正率 88 38%。结论 延长椎弓根钉棒结构的设计 ,在矫治脊柱侧弯畸形的同时 ,不限制脊柱的生长 ,不需植骨融合 ,使生长发育期的脊柱侧弯得到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正胸椎侧凸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1994年3月~2002年3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118例胸椎侧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价其手术并发症、侧凸矫正率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胸椎椎弓根总计置入螺钉916枚,术中及术后螺钉松动16枚;螺钉位置不良12枚;椎弓根骨折7例;脑脊液漏3例;1例术后螺钉松动压迫脊髓。术后平均随访5年,脊柱侧凸畸形平均矫正率为75%,平均矫正度丢失率1.2%,1例出现交界性后凸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矫正脊柱侧凸畸形一种较安全、有效的三维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8.
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术的早期并发症及其预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手术的早期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1995年6月至2003年4月,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三维矫形系统治疗各型脊柱侧凸487例,男性96例,女性391例;年龄8~33岁,平均14.3岁。术前侧凸Cobb角35°~135°,平均86.6°;后凸5°~68°,平均28.4°。结果:全组病例均安全完成矫形手术,侧凸矫正率45%~98%,平均82.3%,后凸矫正率23%~56%,平均35.8%。术中、术后无脊髓损伤,其它并发症共发生139例次。结论:三维矫正脊柱侧凸仍存在不少并发症,但如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术后处理得当,脊髓、神经损伤可获得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 (CGWS)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矫正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自 1999年 11月起治疗 1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 ,年龄 12~ 18岁 ,Cobb′s角最小 42° ,最大 10 2° ,平均 64° ;2例伴有后凸畸形的Cobb′s角分别为 5 4°和 12 3°。采用CGWS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去旋转三维矫形 ,同时胸廓成形和肋骨植骨脊柱融合。结果 :外观显著改善 ,脊柱在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平衡重建满意 ,旋转畸形得到有效纠正和控制 ,Cobb′s角最小矫正5 3 .2 % ,最大矫正 10 0 % ,平均矫正 80 .2 % ;后凸平均矫正 68.5 %。 2例出院后发生椎弓钉突起部位压疮 ,其中 1例行翻修术。结论 :CGWS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脊柱三维矫形器械 ,具有材料优良 ,矫正效果显著 ,安装操作方便 ,固定牢固 ,安全可靠 ,有利于保持和重建脊柱平衡。缺点是钉尾略高 ,在上胸段易引起皮肤压疮 ,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评价经后路凸侧椎板楔形截骨经肋椎关节松解胸椎间隙矫形治疗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2016年12月对我院15例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行经后路凸侧椎板楔形截骨经肋椎关节松解胸椎间隙手术治疗,术前仅1例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行头盆环牵引。男6例,女9例,年龄13~18岁(16.1±1.6岁)。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后凸3例,特发性11例,神经纤维瘤病性1例。术前侧凸Cobb角82°~144°(102.5°±17.6°),侧凸的柔韧性为6.4%~28.5%[(21.56±5.70)%];后凸50°~95°(68.1°±15.3°),冠状位躯干偏移距离(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2.0~6.8cm(3.40±1.37cm)。术前四肢肌力及感觉均正常。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椎板楔形截骨5.20±0.56个(4~6个),松解椎间隙5.20±0.56个(4~6个),手术时间6.1~7.9h(7.00±0.51h),术中出血量1050~2500ml(1450.0±521.3ml)。术后侧凸Cobb角18°~40°(28.0°±6.6°),矫正率72.5%;后凸22°~42°(27.8°±6.1°),矫正率58.4%;冠状位躯干偏移距离0~2cm(0.85±0.74cm),矫正率72.8%。随访25~41个月(33.1±5.4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19°~43°(30.0°±6.9°),矫正率70.6%;后凸22°~42°(28.6°±6.5°),矫正率57.2%;冠状位躯干偏移距离0.2~2.3cm(1.10±0.72cm),矫正率71.3%。无胸膜破裂,无假关节形成,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矫正度无显著丢失。1例患者术前骨盆牵引发生钉道感染,经局部换药及抗生素应用,2周后感染控制;1例术后第3天发生十二指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采取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左侧卧位,术后2周痊愈;1例T4左侧椎弓根螺钉侵入椎管压迫神经,术后5h发生左下肢不完全性瘫痪,术后8h去除T4左侧椎弓根螺钉,术后5个月左下肢功能完全恢复。结论:采用后路凸侧椎板楔形截骨经肋椎关节松解胸椎间隙治疗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不需要剥离椎体侧方胸膜,手术解剖层次表浅和创伤小,不仅有助于增加脊柱柔韧性,而且可提供足够的压缩和闭合空间来矫正脊柱侧后凸,能获得良好的脊柱三维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