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后路颈椎管扩大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钉棒固定,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椎间盘切除以及钛网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技术在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56例,患者入院后即安装头环行颅骨牵引,适度复位后早期手术。先取俯卧位行后路手术,植入钉棒系统实现损伤部位的减压、复位和固定。通过部分切除关节突和撬拨、撑开等方法使骨折复位,采用旋棒技术维持并稍加大颈椎在矢状面上的生理前凸。患者改仰卧位,拆除颅骨牵引装置,行前路椎体或椎间盘次全切除,再行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及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及CT,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及椎管减压情况,以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37例获得随访,失访19例,其中因死亡失访8例。随访时间9.0~35.0(平均13.7)个月。颈椎均获复位,损伤节段稳定,无植骨不融合病例。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或脱出,未出现血管、食道损伤等并发症。12例末次随访时仍残留颈部疼痛,12例并发颈后伤口感染,经抗炎治疗后I期愈合,13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处理后伤口愈合良好。大多数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对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早期采用I期后路侧块钉棒联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获得良好复位,椎管前后方压迫均能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即刻稳定,方便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腰椎滑脱融合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融合方式、内固定方法对腰椎滑脱融合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手术治疗的 68例MeyerdingⅠ -Ⅱ度腰椎滑脱患者。结果 :疗效良好率 :石膏固定“H”形植骨融合 0 % ,椎板下钢丝固定后融合 41 2 % ,椎弓根钉固定后融合 80 0 % ,椎弓根钉固定Cage融合 81 3 %。结论 :内固定的使用能提高Ⅰ -Ⅱ度腰椎滑脱后路融合术后疗效良好率 ,椎弓根钉固定后融合组显著高于椎板下钢丝固定后融合组。椎弓根钉固定Cage融合组疗效良好率与椎弓根钉固定后融合组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3.
4.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手术,比较不同置钉方案的矫形效果,探讨手术策略的选择。方法通过CT图像建立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后路CD矫形模拟技术,分别设置不同的置钉方案,对比不同矫形操作中椎体成角及位移,比较术后矫形效果。结果 4种矫形方案的Cobb角以及腰椎前凸角无明显差别。融合至T10与融合至L1的矫形方案相比,顶椎区去旋转作用以及向中线纠正的能力更强。去旋转矫形过程中顶椎区的螺钉应力较高,尤其在长节段矫形方案。结论对于Cobb角较小、脊柱平衡性以及柔韧性较好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短节段融合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Legg Calv啨 PerthesDisease (简称LCPD)是发生于儿童期的股骨头骨骺坏死。自 1910年首次报道该病以来 ,有关其病因的研究很多 ,可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研究两大方面 ,然具体病因至今未明。一、局部因素1.创伤 LCPD好发年龄为 4~7岁儿童 ,此期由于骺板屏障及股骨头圆韧带动脉不开放 ,股骨头骨骺仅由外骺动脉供血 ,处于相对贫血期。 192 2年Waldenstrom发现LCPD坏死的股骨头有软骨下骨折征。但Salter证实LCPD的软骨下骨折为病理性骨折。目前无直接证据表明创伤引起LCPD。L…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经术后随访12~24月,平均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原先高度的96%,Cobb角矫正至60。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有不同程度改善。后路减压、AF系统内固定治疗新鲜胸腰椎爆裂骨折减压充分,复位良好,固定牢靠,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椎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经临床、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确诊的9例脊椎血管瘤患者,其中6例无截瘫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3例合并不完全性截瘫患者行“前路病变椎体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结果随访1~4.5年,患者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不完全性截瘫基本恢复至正常,肿瘤未见复发。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无截瘫的脊椎血管瘤能凝滞病变、固化椎体、解除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前路病变椎体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合并不完全性截瘫的脊椎血管瘤,病灶清除较彻底,减压充分,截瘫恢复快,疗效良好,但出血较多,有一定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异形钛网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异形钛网椎间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33~68岁,平均42.7岁。病灶均为非跳跃型,且累及椎体数目(需行椎体病灶清除)均为单节段或双节段。胸椎13例,胸腰段(T11~L2)5例,腰椎1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胸腰背部局部疼痛,其中12例合并病变节段局部后凸畸形,9例合并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术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评估结核治愈及钛网融合情况。结果 2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0~210 min,平均150 min;出血量200~1200 ml,平均360 ml。术中无死亡及瘫痪加重的病例。12例术前存在后凸畸形的患者,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2.3°矫正术后平均5.4°。随访39~51个月,平均43个月。术后2周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3分改善至2.1分。术后3个月红细胞沉降率均恢复正常。术后3~9个月(平均6个月)钛网及椎板植骨获得骨性融合。9例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ASIA分级平均提高1级。术后并发切口浅层感染1例、脑脊液漏2例。随访期间未见结核原位复发及矫形角度丢失。结论 对于单节段或双节段受累的非跳跃型胸、腰椎结核,一期后路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应用异形钛网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可更好地重建病椎前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利福平(rifampicin,RFP)-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缓释复合体(RFP-PLGA-CPC复合体),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FP-PLGA缓释微球。实验分为CPC组、包埋了RFP的CPC组(RFP-CPC组)、载有RFP的PLGA缓释微球与自固化CPC复合体组(RFP-PLGA-CPC复合体组)。测定3组材料的凝固时间﹑孔隙率。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观察释药前后的抗压强度、断面形态的变化以及体外释药情况。结果:CPC组的凝固时间最短,RFP-PLGA-CPC复合体组的凝固时间最长。CPC组的孔隙率同RFP-CP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C组和RFP-CPC组的孔隙率与RFP-PLGA-CPC复合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FP-PLGA-CPC复合体组的抗压强度与CP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RFP-CPC组和CPC组之间的抗压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显著性差异(3 d: P<0.05;30和60 d:P<0.01)。CPC组在降解过程中的抗压强度的变化不大。PLGA微球的大小均一,粒径基本在100~150 μm之间,微球的形态呈现出球体或是类球体,微球的表面圆润光滑,无杂质附着; CPC组的断面空隙在浸泡3 d直至60 d都没有明显变化;而RFP-CPC组的微结构变化亦不大,其断面均是小的微粒形成的;RFP-PLGA-CPC复合体组断面的孔隙明显增多,一直到60 d时PLGA微球逐渐消失,剩下空洞。RFP-PLGA-CPC复合体组无明显短时间内药物大量释放现象,60 d累计释药率达到近95%,将该复合体释药行为进行线性拟合,发现药物以恒速进行局部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F=0.168×t。结论:RFP-PLGA-CPC复合体孔隙率显著高于CPC,能够持续缓慢释放有效抗结核药物,并能较长时间维持一定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O锁骨钩钢板对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应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肩锁关节脱位16例,锁骨远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5例,锁骨远端骨折18例。结果:39例均获随访,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复位和固定,X线片未见肩锁关节半脱位或钢板断裂和松动,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AO锁骨钩钢板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