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枕颈融合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颅颈部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60岁(40.4±8.2)岁。Amdd—Chiari畸形8例,寰枕融合并颅底扁平5例,颈椎分节不全(Klippel—Feil综合征)2例。术前CT和MRI检查均提示寰枢椎脱位合并脊髓不同程度受压。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6~10分,平均(8.1±1.7)分。所有患者人院后均行颅骨持续牵引,均采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220min(140.2±30.5)min;出血量190~710ml(272.2±73.4)ml。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第3天JOA评分9—14分,平均(11.0±2.1)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0.003,P〈0.05)。术后复查X线片、CT和MRI提示板障间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除1例复位不良外,余14例均完全复位,脊髓受压完全解除。随访12~36个月,平均(22.0±6.3)个月,术后3—9个月(5.1±2.7)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16分,平均(14.1±1.6)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2,P〈0.05)。结论颅骨持续牵引结合枕骨板障问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方便植骨等优点,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骨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的发展进步,骨组织修复的个体化治疗是解决该类临床病例的最佳方案之一。基于3D打印技术的技术特点、应用范围和应用实践,3D打印技术在骨关节外科、颅颌面外科、脊柱外科、手足外科等领域得到尝试性应用,研究进展令人鼓舞,3D打印技术有望成为解决骨组织修复个体化治疗最有成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简要综述了3D打印技术在骨关节外科、颅颌面外科、脊柱外科、手足外科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外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变化结果。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39例采用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测量并计算术前、术后、拆外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局部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椎管狭窄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该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结果 39例患者平均随访37.6个月,骨折节段分布为T9~L4。神经功能按美国脊柱创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分级:D级8例,E级31例;8例D级患者于术后3周~3个月均恢复为E级,随访无神经功能损伤加重病例出现。术后的局部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狭窄率均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均有少量丢失,但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管狭窄率无丢失。结论采用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是一种胸腰椎骨折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术前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栓塞,肿瘤切除术后前路用重建钢板加骨水泥和(或)联合后路钉棒系统重建脊柱和骨盆稳定性的疗效。【方法】骶骨肿瘤19例,术前均采用选择性DSA血管栓塞、术中尽可能保留S1~S3神经,肿瘤切除后前路用重建钢板加骨水泥和(或)联合后路钉棒系统重建骨盆稳定性。【结果】随访6~52个月,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4例因复发及远处转移分别于术后12个月、14个月、20个月及36个月死亡,13例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7例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2例术后6个月失访。13例重建者随访期间X线片检查见所有病例骨盆稳定性好,无腰椎下沉及移位,亦无骨水泥脱落。【结论】术前选择性DSA血管栓塞止血效果好,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前路用重建铜板加骨水泥和(或)后路钉棒系统联合重建脊枉和骨盆稳定性的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7.
自1955年Robinson和Smith首次应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以来,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当前,内窥镜途径在治疗颈椎病方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Cage在临床上亦有较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寰枢椎后路三点式固定的适应证与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寰枢椎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点式"固定术式的适应证与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0年6 月共收治21例寰椎不能进行双侧侧块置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7~53岁,平均34岁.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影像学检查均示寰椎单侧侧块骨折、寰枢椎不稳.10例合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颌下咽后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retropharyngeal cervical vertebra hook-plate,RCHP)内固定重建术治疗枢椎椎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RCHP内固定结合植骨或骨水泥手术治疗枢椎肿瘤9例,其中恶性肿瘤7例,良性肿瘤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均未发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果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3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无脊髓、重要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喉上神经牵拉症状,予以神经康复治疗后1周内好转,2周内恢复正常进食。2例进行植骨的良性肿瘤患者术后3~6个月内获得植骨融合,平均4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内固定松动。结论应用RCHP内固定治疗枢椎椎体肿瘤,可以Ⅰ期处理肿瘤病灶并进行稳定性重建,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性高、固定可靠、疗效优良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ADR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病例81例,所有植入的人工椎间盘均为Bryan型颈椎间盘假体。所有病例平均随访2年,采用电话、信件预约、门诊复查相结合的随访方式进行。随访内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详细的JOA评分测定,并收集同期的颈椎正侧片。结果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15.5分,平均改善88%,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未见假体移位。结论应用Bryan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