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4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26篇
综合类   354篇
预防医学   112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54篇
  1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济宁市大气污染物对流行性感冒(流感)发病的影响规律,建立模型确定大气污染物对其发病的作用强度和作用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流感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7年济宁市每日流感发病数据、每日空气质量指数以及每日6种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O3的浓度数据,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分析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相结合,建立每日污染物浓度与每日流感发病数模型,计算各种大气污染物对流感发病的作用强度(RR)及作用特点(滞后时间).结果 2014-2017年济宁市确诊上报流感病例1981例.其中男性1049例,女性932例.不同种类的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和O3)对不同年龄段人群(0岁~、3岁~、15岁~)的发病作用和滞后天数不同,流感发病风险随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结论 大气污染物浓度改变,可增加流感发病风险,可根据其对不同人群的作用强度、作用特点,制定干预措施,在流感高发季节提前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2.
早期准确的疗效评价有助于临床医师决定是否继续或者改变现有治疗方案。简述了肿瘤疗效评价标准的发展过程;阐述了影像学评价标准在经局部介入或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HCC)中的应用,并对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4种影像学评价标准,即世界卫生组织(WTO)标准、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欧洲肝病学会(EASL)标准和mRECIST(modified RECIST)标准进行了比较,认为EASL和mRECIST标准优于WHO和RECIST标准,可以在早期时间点上预测HCC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入院时载脂蛋白AⅠ(apolipoprotein A Ⅰ,apoA Ⅰ)水平对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8月1日至2019年8月15日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并首诊为PE的患者161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apoA Ⅰ预测全因死亡的最适截断值,根据其结果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以入院时间为起始点,2019年9月15日为随访截止时间,研究截点事件为全因死亡.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描绘生存曲线及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2条生存曲线,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apoA Ⅰ等对PE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随访期间死亡39例,病死率24.22%.ROC曲线计算apoA Ⅰ最佳截断值为0.965 g/L,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the curve,AUC)为0.716,95%CI=0.616~0.815.高水平组(≥0.965 g/L,112例)、低水平组(<0.965g/L,49例)患者分别死亡15例、24例.高水平组PE患者病死率约为13.39%,低水平组病死率为48.98%.使用单因素Cox分析,对PE患者预后有意义的指标包括年龄、危险分层、TC、恶性肿瘤史、使用他汀类药物、apoA Ⅰ水平(P<0.2).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影响PE预后的独立因素为年龄(P=0.001)、使用他汀类药物(P=0.003)、恶性肿瘤史(P=0.001)、apoA Ⅰ水平(P=0.004).apoA Ⅰ <0.965 g/L对PE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Log-rank检验显示,低水平组apoA Ⅰ生存率明显低于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入院时apoAⅠ的降低与PE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能够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我们使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观察了124例脑震荡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认知功能表现,试图探讨脑震荡患者发病后不同时期认知功能损害的一般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同期修复软组织和主干血管缺损的可行性与疗效. 方法 2003年5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21例肢体严重创伤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4 ~53岁,平均37.3岁.创伤部位:上肢4例,下肢17例.血管断裂并缺损14例,血管广泛挫伤并血栓形成7例.所有患肢均存在严重的软组织缺损合并主干血管损伤,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肌腱、血管或神经外露.肢体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为5~8分,平均5.8分.8例肢体远端血供差或完全消失的患者彻底清创后一期行Flow-through皮瓣移植术;13例血供部分存在但明显差于健侧的患者,根据清创后创面情况,6例直接行一期皮瓣移植术,7例行二期皮瓣移植术.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3~43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保肢成功,移植皮瓣全部存活,肢体远端血供良好,无血管危象发生.3例患者皮瓣边缘部分坏死,2例患者供区植皮后部分坏死,3例患者发生浅表感染,1例患者发生骨髓炎,均经处理后获改善. 结论 Flow-through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技术可在修复创面的同时修复主干血管损伤,为严重开放性四肢创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外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变化结果。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39例采用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测量并计算术前、术后、拆外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局部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椎管狭窄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该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结果 39例患者平均随访37.6个月,骨折节段分布为T9~L4。神经功能按美国脊柱创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分级:D级8例,E级31例;8例D级患者于术后3周~3个月均恢复为E级,随访无神经功能损伤加重病例出现。术后的局部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狭窄率均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均有少量丢失,但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管狭窄率无丢失。结论采用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是一种胸腰椎骨折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卫生监督行业现状调查与分析》课题概述包括立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等。本课题运用“结构-过程-结果”原理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卫生监督行业的现状,系统评价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进展,剖析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为卫生监督行业下一步的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课题组对31个省级、142个地市级、438个区县级、总计611个卫生监督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对7个省(市)94名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现场访谈。课题的调查内容包括卫生监督机构资源配置、职能落实与调整、能力建设、技术支持服务利用、协管服务和社会各界评价等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机体烧伤感染后免疫因子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烧伤患者,分别于烧伤后第3、7、14天检测观察外周血补体C3、IL‐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创面感染率升高;烧伤后患者补体C3和IL‐10的水平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感染患者体内的补体C3水平均高于未感染患者;烧伤后脓毒血症患者机体补体C3和IL‐10水平均高于单独创面感染患者。结论烧伤后感染可影响患者血清补体C3和 IL‐10水平的改变,可通过对相应免疫因子水平的调节进行治疗以维持患者体内免疫反应平衡,防止感染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ybrid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接受Hybrid手术治疗的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系统、规范的护理。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气管推移、呼吸功能和咳痰能力锻炼;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和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各种并发症征象、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做好出院康复指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脊髓型颈椎病评分系统评价神经系统功能,采用Odom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中位数16个月。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颈椎Cobb角术前23.0°±2.2°,末次随访时19.0°±2.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7.10±1.02)分,末次随访时(3.30±1.31)分。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术前(10.20±1.27)分,末次随访时(15.10±1.65)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优30例、良6例。术后并发声音嘶哑1例、饮水呛咳1例、咽喉疼痛或吞咽有异物感23例,未行特殊处理。无脊髓损伤、椎间隙感染、假体移位、内植物松动、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采用Hybrid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系统、规范的护理,有利于患者的症状缓解和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骨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的发展进步,骨组织修复的个体化治疗是解决该类临床病例的最佳方案之一。基于3D打印技术的技术特点、应用范围和应用实践,3D打印技术在骨关节外科、颅颌面外科、脊柱外科、手足外科等领域得到尝试性应用,研究进展令人鼓舞,3D打印技术有望成为解决骨组织修复个体化治疗最有成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简要综述了3D打印技术在骨关节外科、颅颌面外科、脊柱外科、手足外科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