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编制适合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 SP)评价量表,并检测其信度和效度。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小样本调查形成测试量表,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448名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模拟病人入院至出院情景进行医患沟通能力测评,应用决断值法、相关系数法、Cronbach’s α系数法、因子分析法等从条目敏感性、代表性、独立性及稳定性方面筛选条目,并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组合信度、结构效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考察量表的结构合理性,形成正式量表。结果 经条目筛选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了含4个维度共17个条目的正式量表。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35,分半信度为0.749,4个维度的组合信度在0.783~0.857之间。另外,4个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415~0.793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结构合理。结论 研制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SP评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探讨锁定式椎间融合器(MC+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41例颈椎病患者应用MC+椎间融合器于ACDF,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像学表现.[结果]随访41例,平均随访时间6.2±2.5个月,术前JOA评分6~13分,平均(8.7±2.3)分;术后JOA评分12~17分,平均(14.9±2.1)分,术后比术前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JOA改善率均为优(86.5%).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4.8±1.1)个月植骨块获得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恢复正常,感觉、肌力明显恢复,无椎间融合器物松动、移位现象.[结论]MC+椎间融合器应用操作简单,能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和正常颈椎生理曲度,融合可靠,术后短期疗效肯定,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新型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在儿童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使用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儿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4~12岁,平均7.8岁。Risser征均为0级。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单胸弯3例,单胸腰弯或腰弯6例,双胸弯1例。入院时冠状位Cobb角38°~85°,平均66.8°;矢状位Cobb角38°~66°,平均45.5°;坐高36~64 cm,平均48.6 cm。疗效评价指标包括冠状位、矢状位Cobb角及其矫正率、坐高、躯干偏移、双肩高度差、植骨融合情况、矫正丢失率和并发症,重点在身高和发育情况。结果 术后即刻冠状位Cobb角17°~39°,平均28°,矫正率为48%~65%,平均为52%。术后矢状位Cobb角25°~39°,平均31°,坐高46~70 cm,平均56.8 cm。全部病例随访12~44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率< 5%,坐高平均增加2 cm ,3例出现矫形棒尾端皮肤感染,均予以局部换药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肩部失平衡,余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新型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脊柱侧凸的初步临床疗效证实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活性氧调控因子1(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odulator 1,ROMO1)在退变椎间盘髓核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探针DCFH-DA检测不同退变髓核组织中ROMO1的表达与(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含量,并分析ROMO1表达水平与ROS含量、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各组ROMO1的平均光密度值依次为0.192±0.089、0.328±0.048、0.399±0.053、0.468±0.098;各组ROS结果分别为132.961±15.149、191.889±17.880、218.056±12.845、243.501±30.279。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加重, ROMO1蛋白表达量与ROS含量逐渐升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ROMO1的表达水平与ROS的含量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ROMO1的表达水平与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呈正相关,这可能与其增加髓核组织内ROS含量而加重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枕颈融合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颅颈部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60岁(40.4±8.2)岁。Amdd—Chiari畸形8例,寰枕融合并颅底扁平5例,颈椎分节不全(Klippel—Feil综合征)2例。术前CT和MRI检查均提示寰枢椎脱位合并脊髓不同程度受压。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6~10分,平均(8.1±1.7)分。所有患者人院后均行颅骨持续牵引,均采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220min(140.2±30.5)min;出血量190~710ml(272.2±73.4)ml。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第3天JOA评分9—14分,平均(11.0±2.1)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0.003,P〈0.05)。术后复查X线片、CT和MRI提示板障间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除1例复位不良外,余14例均完全复位,脊髓受压完全解除。随访12~36个月,平均(22.0±6.3)个月,术后3—9个月(5.1±2.7)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16分,平均(14.1±1.6)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2,P〈0.05)。结论颅骨持续牵引结合枕骨板障问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方便植骨等优点,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人脐带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移植对大鼠亚急性脊髓损伤GAP-43和SPRR1A蛋白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92只SD大鼠分为五组:行全椎板切除、未建模、未移植12只(A组);建模后未移植干细胞20只(B组);建模后移植1×106个干细胞20只(C组)、建模后移植3×106个干细胞20只(D组)、建模后移植5×106个干细胞20只(E组).在C、D、E组移植术后d1、d7、d14、d21对五组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取损伤脊髓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GAP-43和SPRR1A蛋白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区聚集迁徙情况.[结果]C、D、E组脊髓损伤区运动功能恢复和GAP-43、SPRR1A蛋白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A、B组,但D组、E组较C组显著增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证实HUCMSCs在脊髓损伤区及其周围明显聚集并存活;BBB评分A组无变化,C、D、E组高于B组,D、E组高于C组,D组与E组无差异.[结论]HUCMSCs移植治疗亚急性期脊髓损伤,可促进脊髓损伤区域GAP-43及SPRR1A蛋白的高表达,改善大鼠的运动功能,选择3×106个干细胞作为静脉移植剂量经济高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迟发性创伤后胸腰椎后凸畸形常引起下腰痛及椎管骨性压迫。为了消除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常需手术治疗,其目标是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但究竟采取何种手术入路仍存在争论。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6-12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8~60岁,平均36岁;术前腰椎功能损伤程度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为(11.02±1.24)分,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为(37.43±3.76)°。23例患者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椎管减压及重建矢状面矫形方法,比较截骨前后腰椎功能恢复、骨愈合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腰椎功能及后凸畸形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4.04±2.12)分,Cobb角为(11.02±3.58)°,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截骨面均于术后6个月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及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提示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可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可促使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联合铸型标本的设计和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呼吸道与上消化道呈“X”形交叉分布 ,两者交汇点即共同通道是口咽部 ,此处的结构及名称较多 ,初学者不易形成立体概念。对此 ,我们设想对其进行联合铸型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基本操作过程( 1 )从眉弓上方约 2cm、耳廓上方约 1cm及枕骨隆凸平面锯掉颅盖 ,完整地取出脑组织 ;自C6~T1平面水平离断头颈部 ,沿食管及颈椎椎体之间纵形切开皮肤及肌肉 ,细心分离食管及咽后壁与颈椎椎体间的软组织 ,并从枕骨斜坡处呈冠状位将颈椎及枕骨后部离断。若自C6~T1平面仅离断食管、气管及其前方的软组织 ,则可保留完整的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