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3篇
内科学   2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受试者单剂或多剂口服西他沙星(DU-6859a)片剂后的药动学(PK)及PK/药效学(PD)。方法单剂给药组:单中心、开放、3个剂量组平行研究设计。每个剂量组入选12名受试者,分别单剂空腹口服西他沙星片50mg、100mg和200mg;多剂给药组:单中心、开放、单个剂量组研究设计。共入组12名受试者,口服西他沙星片100mg,1次/12h,连续给药10d,其中第1天和第10天仅早晨给药1次。收集受试者给药后的血样和尿样,采用经过方法学验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UPLC-MS/MS)测定血清及尿液样本中西他沙星浓度,并结合西他沙星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尿路感染(UTI)常见病原菌的体外PD结果(MIC)进行PK/PD分析。结果受试者单剂口服西他沙星片50mg、100mg和200mg后,分别于0.92h、1.42h和1.21h达到高峰血清浓度(C_(max)),C_(max)分别为(0.72±0.19)mg/L、(1.39±0.36)mg/L和(2.32±0.78)mg/L,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分别为(3.67±0.67)mg·h/L、(8.19±1.15)mg·h/L和(14.20±3.21)mg·h/L,消除半衰期(T_(1/2))分别为(6.55±0.97)h、(6.84±1.17)h和(7.81±0.89)h。给药后48h内平均累积尿排出率在61.4%~70.0%。多剂给药后第1天和第10天血C_(max)分别为(1.01±0.19)mg/L和(1.26±0.20)mg/L,第10天达到稳态后,AUC_(0-12h(ss))为(6.88±0.81)mg·h/L,稳态时总清除率(CL_(ss)/F)、总清除率(CL_r/F)分别为(14.72±1.79)L/h和(10.58±1.40)L/h,达峰时间(T_(max))和表观分布容积V_(dz)/F分别为(2.08±0.76)h和(128.95±24.86)L。蓄积因子(R_(AUC))为1.35。第1天和第10天48h的药物平均累积尿排出率分别为67.64%和99.11%。体外PD结果提示西他沙星抗菌活性可覆盖CAP和UTI的主要病原菌,西他沙星对CAP患者中肺炎链球菌PK/PD参数可达到其靶值,给药后尿药浓度高,即使8~12h尿药浓度仍可维持在大肠埃希菌MIC_(90)至少5倍以上。结论健康受试者单剂和多剂口服西他沙星片后吸收迅速,在50~200mg剂量范围内呈线性PK特征,受试者耐受性良好。西他沙星片100mg2次/d的给药方案对CAP和UTI常见病原菌所致感染预期可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微生物学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细菌感染患者早期病原及耐药性分子诊断技术,以便尽早实施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扩增细菌23S rRNA基因序列,同时扩增多种耐药基因,设计探针,通过基因芯片杂交技术识别其差异序列,鉴别细菌,检测耐药基因,用于病原早期诊断和耐药谱测定;收集血培养标本223份,脑脊液、胸水、腹水标本339份,尿液标本514份,比较所建立方法与传统方法的一致性,验证所建立技术的可靠性。结果 基因诊断方法可正确检出常见病原菌,并检测其是否携带mecA、SHV、CTX-M-1组和CTX-M-2组耐药基因。检测血、尿及脑脊液等无菌体液标本时,所建立的快速检测方法与常规方法的符合率分别为96.4%、99.8%和99.7%,总体符合率为99.1%,耐药性检测与传统药物敏感结果的符合率为95.7%,其准确性与常规方法相当,检测时间比常规方法平均减少(2.09±1.15)d。结论 多重PCR-基因芯片杂交技术可用于耐药菌感染的病原早期诊断和耐药感染的同步检测,应用于临床可望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性及耐药表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及红霉素耐药菌的耐药表型。方法 以琼脂稀释法测定345株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以双纸片法测定红霉素耐药菌的耐药表型。结果 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及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3.0%(183/345)及49.6%(171/345)。对红霉素耐药菌中,内在型耐药(cMLS)占90.3%(159/176),诱导型耐药(iMLS)占5.7%(10/176),M型耐药占4.0%(7/176)。结论 上海地区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其耐药表型以cMLS为主。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对临床常见的4种革蓝氏阳性球菌及15种革蓝氏阴性杆菌共1059株用碘法、微生物法及产色头孢菌素法进行β-内酰胺酶定性检测的结果。革蓝氏阳性球菌中约有82%的菌株具有这种酶,其中金葡菌可达95%,革蓝氏阴性杆菌的阳性检测率为80.2%。药敏试验的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产β-内酰胺酶的特性与其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敏感度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比较三种快速定性检测细菌产β-内酰胺酶的方法认为对革蓝氏阳性菌以碘法较好,对革蓝氏阴性菌以nitrocefin法为宜。  相似文献   
5.
李刚  王文  贾伟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王传清  付盼  张泓  王春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董方  吕志勇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徐英春  张小江  李辉  季萍  谢轶  康梅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胡雪飞  沈继录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3,(5):615-623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国内主要地区医疗机构临床分离链球菌属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对国内主要地区51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链球菌属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E试验方法或自动化商业药敏测试系统,按CHINET统一监测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按2022年CLSI折点标准统计分析总结。结果 2015—2021年共收集到89 684株链球菌属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35 254株(39.3%),β溶血链球菌42 563株(47.6%),草绿色链球菌11 767株(13.1%)。42563株β溶血链球菌中A群、B群以及未能鉴定分型的链球菌分别为39.8%、52.8%、7.4%。非脑脊液样本儿童患者分离的25 552株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类敏感、中介、耐药(PSSP、PISP、PRSP)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86.2%~97.7%、1.7%~6.5%和0.6%~7.3%,在成人患者7 997株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2.0%~95.1%、3.8%~5.3%和1.4%~2.7%。脑脊液分离肺炎链球菌PRSP占比81.2%。无论是脑脊液或非脑脊液分离儿童和成人的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高度耐药,耐药...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我所采用Kirby-Bauer(KB)琼脂弥散法测定1986年4月~1987年3月期间华山医院临床分离菌1014株对2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显示上述菌株对青霉素G、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仍具有较高的耐药水平和稳定的耐药性,部份菌株对头孢呋新、头孢噻肟、Ceftazidime、妥布拉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等一些较新的抗生素也出现耐药性。此外,在各种细菌中多重耐药菌株普遍存在,细菌的耐药率和耐药程度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在所测试的24种抗生素中以万古霉素对革蓝氏阳性球菌的活性最强,几乎无耐药菌株;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噻肟、Ceftazidime对革蓝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偶有少数耐药菌株出现。作者强调在医院中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重要性。KB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判断耐药与敏感菌的界限清楚,适用于临床上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初筛试验疑似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但确证试验未能确认,而对头孢吡肟敏感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的ESBLs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方法 纸片扩散法检测18株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及多重PCR法检测细菌中的ESBLs和质粒AmpC酶基因;质粒转移接合试验检测耐药质粒的可传递性;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IC)-PCR法检测供体大肠埃希菌和受体E.coli J53及其接合子的同源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11株大肠埃希菌和6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8株细菌均为2005年1月至12月期间上海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菌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1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产酸克雷伯菌1株,按常规方法对细菌进行重新鉴定和药敏试验.18株细菌经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ESBLs初筛试验结果均为ESBLs产生可疑菌株,但确证试验未能确认;所有菌株的头孢吡肟抑菌圈直径均在18 mm以上,显示敏感.PCR检测结果显示,11株大肠埃希菌中有9株产CIT型质粒AmpC酶,DNA测序及序列比对结果证实为CMY-2型AmpC酶,未发现TEM、SHV、CTX-M、PER、VEB、SFO等广谱或ESBLs;6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有5株产DHA型质粒AmpC酶,DNA测序及序列比对结果证实为DHA-1型AmpC酶;5株产DHA-1型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株中,4株同时伴有广谱或ESBLs:其中2株产SHV-11型广谱酶,另2株分别产CTX-M-14型ESBLs和SHV-62型ESBLs;1株产酸克雷伯菌亦单产DHA-1型AmpC酶;质粒转移接合试验结果表明,携带耐药基因的质粒可从供体菌转移至敏感细胞中;PFGE结果显示,6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谱型各不相同,而11株大肠埃希菌可分为5种谱型,其中B型包含7株细菌,这7株细菌均产生质粒介导的CMY-2型AmpC酶,并分离自外科病房,提示可能存在克隆菌株的流行传播.结论在确证试验未能确认的疑似产ESBLs中,对头孢吡肟敏感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细菌主要产生质粒介导的AmpC酶,但尚有少数菌株同时伴有产ESBLs.对同时产生ESBLs和AmpC酶的菌株,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必须报告这些菌株对头孢吡肟耐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中SHV型β内酰胺酶的分布、流行情况以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用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编码框以外设计引物、PCR扩增SHV型β内酰胺酶全编码基因并进行克隆表达、序列分析;对产SHV型β内酰胺酶的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结果:58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只有3株细菌产生SHV型β内酰胺酶(5.2%),其中1株产生SHV—11(非ESBLs),另2株产生SHV—12(ESBLs);3株产SHV型β内酰胺酶菌株的PFGE谱型不同。结论: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SHV型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为SHV—11和SHV—12,SHV型ESBLs不是主要的ESBLs型别。未发现产SHV型β内酰胺酶菌株间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加强细菌耐药监测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耐药菌所致感染已构成新世纪抗感染治疗的巨大挑战。细菌耐药监测是世界卫生组织“控制细菌耐药的全球性策略”。笔者阐述目前耐药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纤维蛋白原结合基因(fbe基因)的致病性。方法采用同源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表葡菌fbe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得到除fbe基因以外遗传背景相同的fbe基因阳性菌株和阴性菌株。然后建立表葡菌致大鼠导管相关性感染模型,比较fbe基因阳性菌株HB与其fbe基因缺失突变菌株HB-ermB体内致病性的差异,同时采用ELISA测定并比较fbe基因阳性和fbe基因阴性两组表葡菌体外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力。结果构建获得表葡菌HB的fbe基因缺失突变菌株HB-ermB,并建立大鼠导管相关性感染模型。fbe基因阳性菌株与纤维蛋白原的体外结合力显著高于fbe基因阴性菌株(P<0.01)。fbe基因阳性表葡菌HB致大鼠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100%(15/15),而fbe基因缺陷株HB-ermB仅导致20%(3/15)的大鼠发生感染,经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HB组感染率明显高于HB-er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组导管表面、血液及组织中检测到的细菌数明显高于HB-er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be基因缺陷株致病力较其亲本株明显降低,提示fbe基因为表葡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