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经前路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撑开复位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前路单侧颈椎关节突交锁撑开复位的方法及机制。方法对9具颈椎标本,通过手法脱位制成9个单侧关节突交锁模型,对其行经前路减压撑开复位及生物力学测试。测定撑开螺钉成不同角度(0°、10°、20°、30°)、螺钉成相同角度时椎体中央置钉与交锁侧(偏中心1 cm)置钉、纵向牵引与无纵向牵引之间时的撑开扭力及撑开椎间高度值。结果(1)撑开螺钉成20°、30°时撑开椎间高度值、撑开螺钉成30°时撑开扭力值均较撑开螺钉成0°时明显降低(P<0.05或0.01);(2)撑开螺钉成相同角度时交锁侧置钉的撑开扭力较中央置钉明显降低(P<0.01);(3)纵向牵引一定重量(3 kg)时撑开扭力较无纵向牵引时低(P<0.05)。结论螺钉至少成20°角以上(特别是30°)、交锁侧撑开、纵向牵引一定重量(3 kg或3 kg以上)是经前路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撑开复位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峡部裂伴腰椎滑脱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自1999年3月~2004年12月收治的多节段腰椎峡部裂10例。全部为L4、L5双节段峡部裂,4例伴L5椎体滑脱,6例伴L4椎体滑脱。3例术前没有发现滑脱邻近节段峡部裂。6例行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双椎间融合手术,另4例行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滑脱节段椎间融合及邻近节段峡部与后外侧植骨手术。结果随访10~52个月。按Macnab评分标准,优2例,良6例,可2例。放射学检查显示10例腰椎滑脱复位良好,平均椎间高度由术前8.10mm恢复至术后13.11mm。本组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融合器塌陷,无滑脱复发现象。结论多节段腰椎峡部裂临床少见,术前漏诊率较高。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脊柱节段稳定性、椎间盘退变程度或突出情况等,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后路椎间融合或后外侧融合手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3.
目的评价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椎体内裂隙征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相关并发症。方法 2005年8月~2009年12月,29例单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椎体裂隙征患者行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记录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患椎后凸角及前高,计算椎体压缩率,分析骨水泥灌注形态及渗漏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得到了12~52个月随访,平均33.6个月。术后平均后凸角矫正7.9°,平均椎体压缩率恢复16.6%,平均VAS及ODI分别改善5.7和39.8。5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出,3例为椎间盘内渗漏;1例患者发生邻椎骨折。结论经皮后凸成形术可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椎体内裂隙征患者的疼痛,改善其功能,并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度。  相似文献   
54.
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双侧钉棒固定,也有部分学者采取单侧钉棒固定[1].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采取TLIF辅助单侧钉棒及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5.
自 2 0 0 0年 7月~ 2 0 0 2年 10月 ,应用Tenor和CZJ两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治疗 31例胸腰椎骨折。现对两种内固定器设计特点对伤椎的复位机制及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内固定器械特点 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由SofamorDenik公司提供 ,材料为钛合金。该系统包括金属棒、螺钉、夹头、自断螺母和横向连接装置[1] 。CZJ脊柱内固定系统由慈溪医疗器械厂提供 ,材料为钛合金。该系统包括 (图 1) :①固定部件 :正反螺柱角度钉座 ,螺柱的螺纹互为相反 ,螺纹柱上为一平面导轨 ,供紧固螺丝控制钉座 ,防止旋转活动。正反柱角…  相似文献   
56.
本文报告手术治疗尺桡骨骨干骨折86例,术后随访118例发现主要并发症有尺骨不愈合28例,桡骨不愈合14例,感染18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3例,前臂旋转功能障碍38便,并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双孔导管在经皮颈椎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2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男性18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0.5±14.7岁,按照Anderson-D′Alonzo分型,17例为Ⅱ型,5例为浅Ⅲ型。骨折端无移位6例,移位小于5mm 10例,移位大于5mm 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颈椎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且因术中初始置入的导针位置不满意而采用双孔导管调整。分析该技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枢椎齿状突导针经过采用双孔导管后均调整成功并置入螺钉,手术时间35±12min,出血20ml。20例骨折获得基本解剖复位,2例仍有小于3mm移位。术中和术后无明显技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螺钉位置正确。平均随访16.7个月,无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21例获得骨融合,1例纤维连接,无需佩戴颈围和二次手术,随访中无螺钉松动、脱出或断裂发生。结论:采用双孔导管调整并置入导针,具有操作容易、快速和准确的优点,减少了术者和患者的放射线暴露,保证了齿状突螺钉处于正确位置。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分析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的并发症及相关防治措施。方法 :2006年6月~2013年12月共收治新鲜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122例,其中男79例,女43例,年龄28~73岁(45.6±14.8岁)。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88例,浅Ⅲ型34例。均采用经皮颈椎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螺钉松动及断裂,医源性血管、神经及食管损伤和切口感染等情况。术后及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开口位X线片及CT检查评估螺钉位置和骨折愈合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处理措施。结果:皮肤切口长约0.8~1cm,手术时间40.7±12.2min,术中出血量20ml。术中未发生咽后壁、食管、血管和重要神经等邻近组织损伤。共21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3例在置入螺钉过程中产生枢椎前方骨折,1例术中再置入1枚螺钉行双螺钉固定,另2例术后予Halo-Vest架固定治疗后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1例术后骨折端分离过大,再次行内窥镜下骨折端植骨术而愈合;1例骨折端轻度移位,术后予以支具固定后骨性愈合;9例螺钉钉尾留置过长,但未出现临床症状;1例术后2d出现喉上神经麻痹,经营养神经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2例分别在术后2个月、3个月出现螺钉脱出,均予翻修,1例行前路寰枢关节融合内固定术,另1例行后路寰枢关节融合内固定术;3例纤维连接,齿状突骨折处无移位,内固定无松动,无需佩戴颈围和二次手术。结论: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方便、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多数经处理后预后良好,整体翻修率低。  相似文献   
59.
目的 :为提高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对骨折的胸腰椎椎体的复位效果。方法 :对 2 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全麻后行过伸俯卧位 ,再行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透视摄片 (术中透视摄片 ) ,术后仰卧位摄片 (术后片 )。对“术中透视摄片”、“术后片”及入院诊断时的“术前片”病椎椎体后高、前高和Cobb’s角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前、术中透视和术后椎体前高压缩比分别 43 4±15 3、95 6± 6 8和 90 8± 8 0 ,椎体后高压缩比分别为 85 0± 17 3、98 1± 8 5和 95 2± 9 7,Cobb’s角分别为 2 0 7± 6 8、6 0 8±1 8、和 5 72± 2 9。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由于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存在一定弹性 ,脊柱前中柱机械力学缺陷和过伸俯卧位产生的重力 ,使术后椎体前高和Cobb’s角较术中透视的高度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丢失。因此 ,术中需矫枉过正。在胸腰椎骨折器械复位中了解这一点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60.
目的 了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不同单体 粉配比 (1∶2、2∶3、1∶1)的配置对聚合过程和机械力学性质的影响 ;评价 2∶3配置的PMMA对强化老年人骨质疏松椎体的生物力学效果 ,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方法 将PMMA液 (ml)、粉 (g)比例按 1∶2、2∶3、1∶1配比 ,观察其聚合过程及测试屈服压缩强度。各取 13个正常和骨质疏松腰椎椎体 ,进行前屈压缩试验 ,测试初始抗压强度和刚度 ,给骨质疏松椎体经椎弓根注入单体 粉配比为 2∶3的骨水泥强化修复 ,测试强化后的抗压强度和刚度。 结果  3种单体 粉配比的PMMA ,随着单体液相增多 ,混合至出丝时间、混合至面团时间、混合至硬化时间延长 (P <0 0 1) ,而屈服压缩强度下降 (P <0 0 5或P <0 0 1)。骨质疏松组椎体强度和刚度〔分别为 (1598± 53 1)N、(650± 13 5)N/mm〕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 (73 4 0± 671)N、(2 2 75± 2 58)N/mm〕 ,强化修复组椎体强度和刚度〔分别为 (53 4 0± 542 )N、(112 0± 162 )N/mm〕均高于其初始强度 (P <0 0 1)。 结论 骨水泥的单体 粉配比影响体外聚合过程 ,因此进行不同配比的PMMA强化时要掌握不同的注射时机。椎体骨密度与椎体生物力学性质密切相关 ,虽然 2∶3配比的骨水泥机械力学性质较 1∶2下降 ,但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