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1.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设备的改进和软件的更新.磁共振成像在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坐骨神经磁共振成像国内外已有所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坐骨神经磁共振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2.
老年人上颈椎损伤微创与开放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老年人上颈椎损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997年6月~2007年6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上颈椎损伤患者25例,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60~86岁,平均70.3岁;新鲜齿状突骨折9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2例,Hangman骨折5例,Jefferson骨折4例,C2、3骨折脱位3例,难复性C1、2脱位2例.同期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60~84岁,平均68.8岁;新鲜齿状突骨折6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例,Hangman骨折3例,Jefferson骨折2例,C2、3骨折脱位5例,难复性C1、2脱位3例.结果:随访6个月~10年,平均4.5年,其中死亡(与上颈椎损伤无关)5例,失访7例,得到随访微创组18例,开放组15例.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下地时间明显优于开放组,而X线照射次数明显多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部分复位4例(齿状突骨折2例、Jefferson骨折2例),开放组部分复位3例(齿状突骨折1例、Jefferson骨折1例、难复性C1、2脱位1例),其余均达到满意复位.微创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和改善率分别为7.29±2.54分、14.37±1.40分及72.9%,开放组为6.88±2.13分、14.10±1.38分和71.2%,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开放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随访时微创组和开放组各有1例齿状突骨折纤维愈合,动力位X线片未显示骨折处移位,其余均获得骨折愈合或寰枢关节稳定.微创组螺钉尾过长置于C3椎体上缘2例,其余内固定位置满意.微创组并发症有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螺钉松动1例;开放组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钛网螺钉脱落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人上颈椎损伤安全、有效,较传统开放手术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和可早期进行功能训练等优点.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至2007年10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2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骨折按Gertzbein综合分型:A型185例,B型26例,C型9例;载荷分享评分4~9分.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23例,胸腔镜或头灯光源辅助的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75例,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术治疗22例.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X线及CT片比较伤椎Cobb角的矫正和丢失情况,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 220例患者均一期完成手术,189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组、后路小切几270°减压重建术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5min、125min、215min.切口长度平均分别为2.3 cm、5.6 cm、5.8 cm,术后Cobb角矫止平均为11°、18.6°、21.3°.仅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组有6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所有椎管占位病例术后CT显示椎管腔扩大,减压彻底.结论 合理运用微创手术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基于Gertzbein分型和载倚分享评分确立的各种微创手术适应证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增加载荷分享的动力内固定对椎体骨量和骨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比较动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相对坚强内固定对固定区椎体骨密度和骨结构的影响,探讨增加载荷分享的意义。方法24只山羊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对照组:仅行脊柱椎旁肌剥离;单纯植骨融合组:切除L3后部结构,行后外侧植骨融合;坚强固定融合组:在脊柱不稳模型上行相对坚强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动力固定融合组:在脊柱不稳模型上行动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24周处死动物,取腰椎标本。采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法(QCT)测定腰椎标本固定区椎体松质骨的骨密度。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固定区椎体骨小梁结构;并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计算骨小梁体积比、平均骨小梁间距、平均骨小梁厚度和骨矿化沉积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坚强固定融合组的骨密度明显下降(P< 0.01);而动力固定融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对照组和单纯植骨融合组比较, 坚强固定融合组的骨小梁体积比、平均骨小梁厚度和骨矿化沉积速度均明显下降(P< 0.01),平均骨小梁间距明显增加(P< 0.05);而动力固定融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参数的差异无显著性。光镜下可观察到坚强固定融合组固定区椎体有骨质疏松改变。结论坚强内固定对固定区椎体有应力遮挡效应;而动力椎弓根螺钉固定器能增加载荷分享,有效缓解应力遮挡效应。  相似文献   
65.
66.
寰枢椎不稳临床较常见,现多采用C1,2经关节螺钉固定术作为首选[1].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Magerl后路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最早由Magerl在1979年首先报告和应用[2].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证实,Magerl后路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具有较好的抗屈伸、抗旋转、抗水平移位的三维稳定性及较高的术后骨融合率[3-5],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被视为寰枢椎不稳定后路内固定手术的金标准.但是部分患者存在椎弓根狭窄、椎动脉沟较深,此时螺钉穿越峡部时极易造成椎动脉损伤[6].笔者旨在通过峡部相关的影像学数据分析来探讨峡部限制螺钉直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TLIF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2月至2010年12月,对56例患者行TLIF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短期与中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手术造成的神经根和脊髓损伤的症状,未出现脑脊液漏及对侧神经根刺激症状,未出现断钉和断棒现象。随访1年X线片及CT显示56例患者均获得椎间融合,椎间融合器未见下沉现象。患者术前腰痛和(或)下肢疼痛症状术后均有缓解。结论 TLIF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适用于中央型或单侧包括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Ⅰ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治疗,具有软组织损伤小、出血量少、不破坏对侧正常结构、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确切,中期随访临床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微创胸腰段(T11~L2)侧方手术入路在椎体侧方的手术安全操作范围,为治疗特殊类型骨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1具成人防腐尸体标本,男11具,女10具。以克氏针模拟微创套管穿刺针,沿椎体侧方中线分别在上终板、正中心、下终板及相邻椎间盘穿刺标记为A、B、C、D点,以4点为标记点观察椎体侧方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测量椎体侧方可供手术操作的安全区,根据血管神经的走行确定微创器械在椎体侧方的最佳穿刺置入点。结果在T11~L2各椎体侧方结扎椎体节段血管后可得到由椎体上下缘、交感干、椎体后缘或腰丛组成的"安全窗",其面积由T11至L2逐渐增大:男性分别为(273.35±69.72)mm2、(409.59±74.24)mm2、(555.78±139.74)mm2、(614.36±89.46)mm2;女性分别为(173.39±46.62)mm2、(289.51±49.72)mm2、(400.85±45.44)mm2、(451.44±59.80)mm2。该侧方入路的最佳穿刺点为椎体侧方上1/2区域近终板处的A点。结论利用微创侧方手术入路在T11~L2椎体侧方上1/2区域近终板处进行穿刺置入微创器械,"安全窗"内进行椎管前侧方减压、单纯椎体内重建术治疗特殊类型Denis B型爆裂骨折在解剖入路上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9.
几种椎弓根钉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测试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四种椎弓根内固定器进行评价.方法取24具新鲜猪的胸腰椎脊柱标本,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四种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在轴向压缩、弯曲和扭转实验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椎弓根螺钉的握持能力.依据术前、术后X线片及CT片,分别测量1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的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后凸角度、椎管内径.结果池氏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力及其安放后的标本抗侧屈及抗扭转能力较Dick钉、AF钉、RF钉强(P<0.05).池氏钉后凸矫正率为92.0%±20.5%,前缘矫正率为81.3%±10.7%,后缘矫正率为69.7%±8.3%,椎管内径改善率为89.4%±15.1%.经统计学处理较Dick钉、AF钉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池氏钉)整复固定性能更强.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比较后路单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3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后路经椎弓根单节段与短节段内固定,短节段组21例,单节段组16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4.3个月,对两组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周以及术后12个月两组间的椎体前缘高度矫正率、后凸Cobb‘s角矫正率以及椎管受堵解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对骨折的复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因此认为两组内固定的疗效均是确切的,且两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切口长度、估计出血量方面单节段优于短节段,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也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