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Baumann角测量预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Baumann角的正常值及影响因素,并应用于临床,降低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分别测量2~12岁正常儿童110人,204肘的Baumann角(B角)和提携角(C角).在肱骨髁上骨折模型上,肱骨远端在内倾、屈曲、旋转三维状态下分别摄X线片测B角改变.并前瞻性研究5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对整复后B角增大预测可能会发生肘内翻的病人,重新进行整复直至满意.结果B角平均70.5±5.35°,C角平均9.81±4.29°.B角与C角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r=-0.308,P<0.01).B角增加0.5~0.7°,C角约减少1°.骨折远端在三维状态下,远端内倾对B角影响最大,屈曲次之,旋转最小.55例中24例整复后B角增大1~14°,平均8.8°.对增大5°以上20例,均重新进行了整复固定.随访发现C角较对侧减小2~4°4例,4~6°3例,15°1例,仅1例出现6°肘内翻畸形(1.81%).结论测量B角能准确预测提携角,对早期诊断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降低肘内翻发生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2.
目的:总结经皮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手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1年3月~2006年5月在我科行经皮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手术并获得至少18个月随访的患者87例,其中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手术者43例,经皮前路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者36例,经皮后路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者8例,统计并发症类型及发生率。结果:87例患者共出现并发症20例次。(1)螺钉相关并发症17例(19.5%),其中螺钉钉尾留置过长8例,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未处理;螺钉误置6例,其中1例行螺钉调整,1例拔除螺钉,另4例无症状者未处理;骨折端再移位2例,1例改行后路融合手术,另1例轻度移位者经支具固定3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术后3个月发现螺钉松动脱出但无症状,术后1年寰枢关节融合后拔除螺钉;再手术者共4例(4.6%):(2)螺钉不相关并发症共3例,其中穿刺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喉上神经麻痹,经营养神经药物治疗5周后恢复正常;切口表浅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均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无其他重要神经和血管损伤。结论:经皮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多数较轻微,无需特殊处理,严重及需再手术的并发症比率低。  相似文献   
43.
动力内固定融合术对失稳脊柱稳定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优越性。方法:18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仅作脊柱后路皮肤切开,L2~L4节段椎旁肌剥离)、动力固定融合组(B组,在A组基础上切除L3后部结构后行动力固定融合)和坚强同定融合组(C组,同B组但改为坚强固定融合)。术后24周处死动物,截取L1-L6节段脊柱标本,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试固定节段运动范围,然后在MTS 858试验机上进行压缩刚度测试。A组标本测试完后切除L3后部结构作为损伤组(D组)重复稳定性和刚度测试,B组和C组取出内固定器后重复刚度测试。结果:与D组相比.B组和C组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活动范围明显减少(P〈0.01),而且在屈伸、侧弯方向上比A组更稳定。与D组相比,B组和C组刚度均显著性提高(P〈0.01);B组和C组内固定器取出后与取出前刚度之比的均值分别为85.51%、74.49%,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力内固定和坚强内固定融合均能恢复山羊失稳脊柱的稳定性,但动力内同定能增加载荷分享。  相似文献   
44.
根据“载荷分享”的原理,我们设计了一种动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体外生物力学实验推测能增加载荷分享,减少应力遮挡效应。本实验用活体山羊脊柱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模型,进一步比较动力内固定和相对坚强内固定对脊柱后外侧融合稳定性的影响,探讨动力内固定能否增加载荷分享,促进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45.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爆裂性骨折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破坏了脊柱的前柱和中柱、甚至后柱,常导致进行性不稳、后凸畸形、下腰痛以及神经损伤,大约90%的爆裂性骨折发生在胸腰段。虽然对于有神经症状的爆裂性骨折进行手术减压和内固定已得到广泛共识,但对于无神经症状的爆裂性骨折的处理仍然存在争论[1  相似文献   
46.
儿童生长期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回顾性研究近年来大量儿童生长期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文献,探讨儿童脊柱结核的特点,分析儿童生长期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进展,总结了儿童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指征,分析各种脊柱结核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目前认为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前后路植骨融合往往能获得良好的生长率和畸形校正。椎弓根内固定对儿童脊柱结核是安全可行的。早期积极手术,能防治儿童脊柱后凸畸形。微创外科技术是儿童生长期脊柱结核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不稳定(Ⅱ型、Ⅲ型)Hangman‘s骨折的外科治疗及其疗效。方法:1996年9月至200l年9月对12例不稳定(Ⅱ型、Ⅲ型)Hangman‘‘s骨折采用经颈前路C2/3椎间盘摘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Ⅱ型6例,ⅡA型1例,Ⅲ型5例。手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有无内植物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1.5—2.5h,平均2.0h;术中出血量100—200ml,平均150ml;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3个月,平均12个月;均于6—9个月获得C2/3融合,平均7.5个月;本组未发生上颈椎不稳、神经损伤及钢板螺钉松动、滑脱、断裂等内植物并发症。结论:经颈前路C2/3椎间盘摘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是治疗Ⅱ型、Ⅲ型Hangman‘‘s骨折的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8.
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的CT扫描钉道分析和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应用经皮穿刺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后路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患者,以探究该微创技术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应用菲力浦X线荧屏透视,经皮穿刺植入导针引导的空心椎弓根螺钉136枚,后路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34例。术后CT扫描观察钉道与椎弓根内侧壁、外侧壁的关系,钉尖与椎体前缘的距离、TSA角、SSA角,以及进行术后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其中椎弓根内侧壁破裂4枚,椎弓根外侧壁破裂3枚,经皮椎弓根螺钉方向过于向头端偏斜2枚,过于向尾端偏斜1枚,经皮椎弓根螺钉钉尖稍穿透椎体前缘5枚,本组经皮椎弓根螺钉植钉失误率7.25%。结论:该技术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可以接受,但有较高操作要求,需要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进行。本组病例在X线荧屏透视下完成,受辐射量大,后来植钉时透视次数明显减少,患者和医师受辐射量下降而且手术时间缩短,如结合导航技术将在微创脊柱外科领域中发挥相当作用。  相似文献   
49.
经皮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   总被引:60,自引:4,他引:56  
目的采用自行设计的器械行经皮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方法对40名20~45岁正常人行齿突CT扫描,测量齿突基底冠状径与矢状径、齿突长度、枢椎总高度、齿突轴心线与C3椎体前上缘重力线的夹角。10例齿突骨折患者,其中AndersonⅡ型骨折4例,Ⅲ型骨折6例。骨折端无移位4例,移位小于5mm3例,移位大于5mm3例。新鲜骨折8例,陈旧骨折2例。牵引复位后,在C4,5水平右胸锁乳突肌内侧做5mm切口,于“C”型臂X线机监视下将定位克氏针打入齿突,用单枚3.5mm中空螺钉固定。陈旧性骨折者同期行前路植骨。结果齿突基底冠状径为(8.8±1.2)mm,矢状径为(10.9±1.0)mm,齿突长度为(14.2±1.2)mm,枢椎总高度为(38.2±1.8)mm,齿突轴心线与C3椎体前上缘重力线的夹角为23.1°±1.4°。10例患者内固定均较满意,螺钉位于齿突中央,无偏斜。全部病例随访10~25个月,平均19个月。8例骨性愈合,2例不愈合,但无临床症状。本组无一例发生螺钉松动及断裂。结论经皮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可保留寰枢椎间的运动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经皮固定以一枚螺钉为宜。  相似文献   
50.
半导体激光颈椎间盘汽化减压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3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经皮半导体激光颈椎间盘减压后汽化腔、组织学、温度及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用7具新鲜人颈椎标本,使用4组不同能量对椎间盘进行汽化,测量汽化后组织学变化、汽化腔的面积及椎间盘周围部位温度变化。采用12具新鲜羊颈椎标本,激光汽化减压后置于CTM 1404试验机上进行压缩、拉伸刚度测定。结果:椎间盘汽化后体积随能量的增加而加大,汽化腔局限于髓核内,周边纤维环及软骨终板未见明显破坏,椎间盘周围结构的温度变化不大(<2℃),压缩、拉伸刚度减少。结论:经皮半导体激光颈椎间盘减压术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