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0篇
  免费   376篇
  国内免费   2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49篇
内科学   125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47篇
预防医学   206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6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46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55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暴发以来,研究发现COVID-19康复患者在出院后在14 d隔离管理或健康监测期间有样本采集核酸检测再次出现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复阳)的情况,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越来越多。本研究采用文献查阅综述的方法,旨在综合描述COVID-19复阳者临床人口学特征、可能影响因素以及传播风险,为COVID-19患者出院管理、医疗资源救治分配和传播风险控制提供综合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2.
  目的  了解2018—2020学年广州市托幼机构儿童因呼吸道症状/疾病缺勤的情况,为托幼机构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从“广州市健康监测系统”收集筛选2018—2020学年托幼机构儿童因病缺勤数据,利用R 4.1.3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2018—2020学年分别对1 965,2 019,2 236所托幼机构开展监测,3学年儿童因呼吸道症状/疾病缺勤率分别为3.08‰,2.02‰。托班、小班、中班及大班因呼吸道症状缺勤率分别为3.75‰,4.17‰,2.97‰,2.09‰,因呼吸道疾病缺勤率分别为2.34‰,2.60‰,1.94‰,1.50‰,高年级缺勤率低于低年级(χ2值分别为65 197.95,27 929.44,P值均 < 0.01);男生因呼吸道症状/疾病缺勤率(3.11‰,2.05‰)高于女生(3.06‰,1.97‰)(χ2值分别为57.71,229.45,P值均 < 0.01)。托幼儿童因呼吸道症状/疾病缺勤呈现12月及次年5月2个高峰,2019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呼吸道症状/疾病导致的缺课率较之前同期降低。  结论  由呼吸道症状或疾病导致的缺勤占因病缺勤总量的一半,且具有季节性,低年龄段及男生是因呼吸道症状/疾病缺勤的重点关注对象。应充分发挥学校晨检系统症状监测的及时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 了解广州市市售主要食品中镉含量,对广州市3~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镉暴露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2016—2018年监测广州市共16类2 882份食品镉含量,结合2011年广州市食物消费量调查数据,应用点评估方法,初步评估广州市3~17岁儿童青少年主要膳食的镉暴露风险。结果 广州市市售主要食品中镉平均含量为0.000 4~1.397 5 mg/kg,总检出率为81.37%,其中双壳贝类的镉含量平均值最高,为1.397 5 mg/kg。3~6岁学龄前儿童、7~17岁学龄期儿童青少年主要膳食镉的月平均暴露量分别为17.129 5、13.970 9 µg/kg·BW,安全限值(MOS)均>1;根据食品化学物高端暴露模型计算,高端暴露量(P95消费量)分别为43.018 2、39.812 7 µg/kg·BW,MOS均<1。3~6岁、7~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平均消费水平下镉暴露的主要来源依次为米及米制品、叶菜类和双壳贝类,3类食品累加贡献率分别为72.39%、75.09%;高消费水平下镉暴露的主要来源依次为双壳贝类、米及米制品和叶菜类,3类食品累加贡献率分别达89.01%、91.27%。结论 广州市3~17岁儿童青少年通过日常膳食摄入的镉对健康造成的风险较低,但食物高消费水平下尤其是双壳贝类高摄入人群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应加强重点食品的镉含量监测,倡导平衡膳食和食物摄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对广州市越秀区学龄前儿童的流感经济负担进行评估,并针对流感疫苗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制定免疫规划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以广州市越秀区托幼机构2019年1—6月发生的9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患病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经济负担评估,并以其中1起暴发疫情为基础建立SEIAR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接种策略下的疫情趋势,评价其经济学效益。结果 患病儿童总经济负担人均1 293.56(95% UI:1 096.23~1 592.84)元,其中直接医疗费用人均422.56(95% UI:320.71~555.29)元,直接非医疗费用人均125.95(95% UI:82.41~188.80)元,间接经济损失人均797.03(95% UI:661.50~938.76)元。在流行季前接种1剂次三价流感疫苗,每投入226.19元,可减少1例流感病例,每投入1元,可获得5.72元效益;接种2剂次三价流感疫苗,每投入178.77元,可减少1例流感病例,每投入1元,可获得7.24元效益;接种四价流感疫苗,每投入315.83元,可减少1例流感病例,每投入1元,可获得4.10元效益。结论 广州市越秀区托幼机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经济负担较高,如在流行季前接种2剂次三价流感疫苗,可以获得正效益和最好的效益成本比。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内的分布特征。 方法 于2018年在广州市越秀区(市区),从化区(农村)和番禺区(市郊)采集PM2.5有效样品252份,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的浓度,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季节间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 广州市大气PM2.5中16种多环芳烃均有检出,但质量浓度处于较低水平,年均值为(4.907±3.642)ng/m3。PM2.5及多环芳烃的质量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表现为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不同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4~72.439,均P<0.05)。市区为(54.321±35.106)μg/m3,农村地区为(46.298±25.933)μg/m3,市郊PM2.5的质量浓度为(51.821±30.033)μg/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13,P>0.05),多环芳烃中萘、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的污染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28~6.422,P<0.05),农村高于市区和市郊。结论 广州市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污染水平较低,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和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对广州市黄埔区2018—2020碘缺乏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实施长期科学补碘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2016版)》要求,2018—2020年间,每年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选择1个街道,每街道抽取40名8~10岁儿童和20名孕妇进行监测,3年共抽取儿童600名和孕妇300名,儿童检测家中盐碘、尿碘含量和甲状腺肿,孕妇检测家中盐碘和尿碘含量。结果 2018—2020年,盐碘中位数分别为21.9、26.2、23.5 m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格碘盐食用率分别为90.3%、95.7%和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儿童尿碘中位数301.1、236.5、225.5 μg/L,均为大于碘适宜量水平;3年孕妇尿碘中位数231.1、207.5、149.5 μg/L,其中2018、2019年为碘适宜水平,而2020年为碘缺乏水平,儿童、孕妇尿碘中位数均逐年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018年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2.5%(5/200),各年龄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州市黄埔区碘缺乏病防治各项指标连续3年均达到碘缺乏病消除标准,但是仍需加强碘盐市场监管和碘缺乏病防治宣教工作,特别是孕妇科学补碘的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38.
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来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因其不能很好地反映空气污染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一些学者开始展开对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的研究,评估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风险。有关AQHI的研究发展迅速,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纷纷发表了描述当地AQHI构建和应用情况的文献。然而,目前AQHI的构建尚未达成共识,不同地区间未形成统一的构建标准,存在不同地区AQHI可比性不强等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AQHI的构建和应用情况的相关文献,总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AQHI构建方法和应用进展,以期为后续建立本地化AQHI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对广州市2019年不同来源的H3N2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分析H3N2流感病毒的进化变异特点。方法 对广州市2019年门诊监测、暴发疫情、住院重症病例等不同标本来源的H3N2流感病毒进行分离并对其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进行测序,运用DNA Star 7.1、Mega 6.0软件分析病毒的变异和进化特点。结果 2019年广州市H3N2流感表现为流行期Ⅰ(2019年1-8月)和流行期Ⅱ(2019年11-12月)2个流行高峰。男性和女性的H3N2流感病毒阳性率分别为13.46%(703/5 221)和11.50%(510/4 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3,P=0.00)。10~20岁年龄组H3N2流感病毒阳性率最高(25.18%,665/2 641),各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测序发现,不同标本来源的毒株高度同源,亲缘关系相近,属于3C.2a.1分支。根据流行时间和进化特点,进一步划分为Group 1~3共3个小进化分支,Group 1分支流行于流行期Ⅰ、Group 3分支流行于流行期Ⅱ,Group 2分支为2个流行期过度的进化分支,流行期Ⅱ的病毒由流行期Ⅰ的病毒进化而来,且不同分支存在基因重组的现象。在疫苗选择压力下,Group 1~3分支逐渐出现HA抗原位点突变,导致新的抗原漂移。HA抗原位点变异主要发生A和B区,Group 1分支和Group 3分支受体结合位点变异发生在前壁和后壁,Group 2~3分支在HA抗原位点A区缺失2个糖基化位点。结论 2019年广州市H3N2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包括位点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疫苗免疫压力下H3N2流感病毒发生快速的进化变异,抗原位点变异逐渐累积,进而出现新的抗原漂移。应对H3N2流感病毒分子流行特点进行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B.1.617.2(Delta)变异株引起的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为Delta变异株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广州市荔湾区CDC,收集202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新冠病毒感染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相关信息。采用频数(构成比)、直方图、百分比堆积面积图等对本次Delta变异株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并应用潜伏期、动态再生系数(Rt)估计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感染者127例,年龄范围2~85岁,<18、18~59和≥60岁年龄组分别占18.9%(24/127)、43.3%(55/127)和37.8%(48/127)。男女性别比为1:1.35(54:73);职业以离退休人员32.3%(41/127)、家务及待业18.1%(23/127)和学生16.5%(21/127)为主;主要集中在荔湾区的白鹤洞街道(70.1%,89/127)与中南街道(23.6%,30/127);Delta变异株的中位潜伏期6(范围:1~15)d;临床分型以普通型(64.6%,82/127)为主;基本再生系数(R0)=5.1,Rt先上升后下降,最高达7.3;传播方式以密闭空间为主,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主要传播场所为家庭(26.8%,34/127)、餐馆(29.1%,37/127)、小区(3.9%,5/127)和市场(3.1%,4/127)。密切接触者筛查(66.1%)和社区排查(33.1%)是发现感染者的主要途径。结论 本次疫情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传染性较强,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新冠病毒感染者以18~59和≥60岁年龄组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