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与HBVDNA载量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测定血清样本中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标志物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载量,并同步检测肝功能。663例血清样本均来自传染科门诊及住院病人。结果HBsAg、HBeAg含量与HBVDNA载量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57、0.686,P〈0.01,说明HBsAg,HBeAg含量与HBVDNA载量成正相关;HBeAb含量与HBVDNA载量的相关系数r=-0.583,P〈0.01说明HBeAb含量与HBVDNA载量成负相关;各乙肝病毒标志物含量之间比较,HBsAg含量与HBeAg含量成正相关(r=0.276,P〈0.01),HBsAg含量与HBeAb含量成负相关(r=-0.237,P〈0.01);HBVDNA与肝功能损害指标ALT、AST、GGT、TBIL、ALB无相关性,P值均〉0.01。结论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与HBVDNA载量之间及各病毒标志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不能以病毒载量的高低作为判断肝功能受损程度的指标;综合分析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与HBVDNA载量及肝功能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HBVcccDNA荧光定量PCR方法并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血清中HBVcccDNA含量。初步探索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cccDNA的影响。方法:以5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血清作为检测标本,对血清中总HBVDNA、HBVcccDN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用SAS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定量检测HBVcccDNA方法并证实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HBVcccDNA。在人工肝血浆置换前后总HBVDNA及HBVcccDNA含量明显降低(P〈0.05)。总HBVDNA与HBVcccDNA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忙0.78,P〈O.01)。总HBVDNA水平与PT(r=0.37,P〈O.01)、AIJT(r=0.29,P〈0.05)、AST(r=-0.39,P〈0.01)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HBVcccDNA水平与PT(r=0.34,P〈0.05)、ALT(r=0.34,P〈0.05)、AST(r=0.40,P〈0.01)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总HBVDNA及HBVcccDNA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肝细胞坏死程度;血浆置换术后病毒含量明显降低,为进一步研究重型乙型肝炎治疗途径及发病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血清HBVDNA定量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检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探讨HBVDNA在CHB中的检测价值。方法:CHB患者(67例)分为HBeAg阴、阳性组。行肝穿刺活检,检测血清HBVDNA定量。对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分度进行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肝组织病理分度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血清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具明显正相关(r=0.527,P〈0.05),而HBeAg阳性组无相关性。结论:HBeAg阴、阳性CHB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肝组织损伤;HBeAg阴性者检测血清HBVDNA定量能够预测其肝组织损伤程度,而HBeAg阳性者则不能。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cccDNA定量检测临床相关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cccDNA为肝脏损害的临床标志。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及重型、乙肝病毒携带者各20例(所有病例HBVDNA均阳性)。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入选病例血清中cccDNA值及同时定量检测血清中HBVDNA和ALT、AST、TBIL。结果三组之间cccDNA拷贝数分布位置不相同,存在差别(P=0.000〈0.01)。60例患者血清中cccDNA值和ALT秩相关(Rs=0.612,P=0.000〈0.01);cccDNA值与AST秩相关(Rs=0.632,P=0.000〈0.01);cccDNA值与TBIL秩相关(Rs=0.337,P=0.008〈0.01.但Rs〈0.4)。结论患者血清中cccDNA为肝脏损害的标志,可作为判断肝功能损害的又一临床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HBVDNA定量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43 8例乙型肝炎 (其中慢性轻中度肝炎 2 47例 ,慢性重度肝炎 78例 ,慢性重型肝炎 2 4例 ,活动性肝硬化 89例 )中HBVDNA定量的变化。结果 HBsAg、HBeAg、抗HBc模式与其它模式比较 ,HBVD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各组间H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慢性轻中度肝炎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重度肝、慢性肝重型组 (P <0 .0 1或 0 .0 5 )。结论 HBV复制水平是肝脏慢性炎症活动的条件 ,但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态 ,而不是体内病毒负荷。  相似文献   

6.
王玉辉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8):1014-1015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DNA含量与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学标志物常见模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吉林市1200例乙型肝炎患者及2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进行HBVDNA含量检测,并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各组之间DNA含量有差异(P〈0.001)。大三阳组患者血清HBVDNA含量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除HBsAg(+)、HBeAb(+)、HBcAb-IgM(+)组以外的其他各组(P〈0.001)。HBeAg阳性和HBVDNA阳性有较高的一致性(P〈0.001)。结论吉林市1200例乙型肝炎患者各模式分组中大三阳组患者血清HBVDNA含量阳性检出率及HBVDNA的平均含量最高,HBeAg检测和DNA定量检测阳性率具有较高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用RIA法检测105例各型肝炎、HBsAg携带者及肝硬化患者血浆前列腺素E1(PGE1)水平。大多数肝病患者PGE1水平是升高的(P<0.5-0.001),重症肝炎升高不明显(P>0.05)。同时发现42例肝病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水平升高(P<0.01);重肝患者PEG1/TXB2比值明显下降(P<0.01)。血清总胆红素定量和PGE1成负相关(r=-0.1982,P<0.05),和TXB2成正相关(r=0.2898,P<0.05)。讨论了PGE1和TXB2在肝病患者血浆中浓度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变化在病毒性肝炎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00例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TF,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红素(SB)、血清胆碱酯酶(CHE)。结果各组慢性肝炎(CH)病人血清转铁蛋白与急性肝炎(A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慢性肝炎病情加重,血清转铁蛋白逐渐下降,下降程度依次为慢肝(轻度)〈慢肝(重度)〈失代偿性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CSH)。在慢性重型肝炎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病人中,死亡组血清转铁蛋白较存活组有显著性下降(P〈0.001)。结论血清转铁蛋白可以作为反映病毒性肝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对失代偿性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脏病理特征,探讨其与血清学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114例慢性HBV感染者,所有患者均行肝穿刺组织活检,同时检测肝功能、HBeAg和HBVDNA定量,分析肝组织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与HBeAg状态、HBVDNA水平的关系。结果114例患者中,113例(99.12%)患者肝组织发生病理改变,53例(46.49%)患者肝脏炎症分级和/或纤维化分期≥G2/$2。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患者年龄、血小板计数、HBV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炎症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化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BeAg与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无关(r=-0.006,r=-0.147,P〉0.05)。HBVDNA定量分层分析,≤5lg拷贝/ml组、6—7lg拷贝/ml组和≥8lg拷贝/ml组HBeAg阴性患者分别为47例(83.93%)、8例(19.15%)和0例,≤5lg拷贝/ml组和其余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肝组织学≥G2/S2分别为33例(58.93%)、18例(42.86%)、2例(12.5%),≥8lg拷贝/ml组和其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BVDNA水平与纤维化分期负相关(r=-0.279,P〈0.05),与炎症分级无关(r=-0.091,P〉0.05)。结论绝大部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不同程度肝组织病理变化;HBeAg阴性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有更为严重肝脏病理变化,HBeAg状态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关,HBVDNA水平和肝脏纤维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乙肝患者HBeAg含量与其临床、病理及HBV DNA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326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血清HBeAg和HBV DNA含量,49例进行了肝活检.结果临床各型乙肝中除慢性轻度外,其余各组HBeAg阳性率比HBV DNA阳性率低(P<0.01);慢性乙肝轻度、中度、重度、肝硬化、重型肝炎的HBeAg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HBeAg与HBVDNA含量呈正相关(r=0.339,P=0.0001),病理炎症分级G1~G4和纤维化分期S1~S4各组间HBeAg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乙肝患者血清HBeAg和HBV DNA含量呈正相关,但不能反映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病人空腹血浆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变化及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肝炎肝硬化和正常人空腹血浆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炎肝硬化病人空腹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且Child C级〉B级〉A级(P〈0.01),肝炎肝硬化时空腹血浆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与血浆白蛋白呈负相关(r=-0.55,r=-0.47,均为P〈0.01),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r=0.66,r=0.72,均为P〈0.01).结论肝炎肝硬化病人的血浆胃动素、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变化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75例CHB患者、4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及3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MMP-2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原(CⅣ)的含量,分析MMP-2与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HB中度、CHB重度、肝硬化A级、B级、C级患者血清中MMP-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且肝硬化C级〉肝硬化B级〉肝硬化A级〉CHB重度〉CHB中度〉CHB轻度(P均〈0.05),与HA、LN、CIV呈显著性正相关(r分别为0.913,0.845,0.897,P〈0.01)。结论血清MMP-2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过程中进行性升高,并与肝纤维化指标呈显著性正相关。MMP-2可作为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血清HBVDNA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定量检测HBV DNA与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FQ-PCR法检测HBVDNA,比较不同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组合HBVDNA阳性情况。结果HBsAg、HBeAg和HBcAb性组HBVDNA阳性率为100%(155/155);HBsAg、HBeAb和HBc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35.2%(50/142);HBsAg、HBc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30.2%(38/126),HBsAg阳性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0.0%(3/30)。结论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衄VDNA含量可以准确地反映病人体内病毒的感染和复制情况,可准确地为临床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40岁以上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医师的指导用药,预测预后等方面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121例4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者,其中HBeAg阳性组60例,HBeAg阴性组61例,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血清中HBVDNA定量,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M含量,用速率法检测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值。结果 HBeAg阴性组:HBVDNA定量(对数值)与ALB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03,P〈0.05),HBVDNA定量(对数值)与ALT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77,P〈0.01)。HBeAg阳性组:HBVDNA定量(对数值)与ALB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HBVDNA定量(对数值)与ALT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但ALT与ALB值存在负相关关系(r=-0.345,P〈0.01)。结论 40岁以上HBeAg阴性HBV感染者血清中HBVDNA水平与肝脏损害程度呈正相关,而40岁以上HBeAg阳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炎症程度与肝脏合成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金菌灵胶囊对HBVDNA低水平复制的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92例患者中有43例HBeAg阳性和49例HBeAg阴性,均给予金菌灵胶囊治疗。对照组110例,其中49例HBeAg阳性和61例HBeAg阴性,给予口服水飞蓟素等基础护肝药,疗程两组均为12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时均进行HBVM、HBVDNA定量和肝功能检测。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恢复更显著(P〈0.01),治疗组12周时有44例HBVDNA转阴,其中HBeAg阳性患者中有18例出现HBeAg阴转或转换,16例HBVDNA转阴;对照组中只有16例HBVDNA转阴,其中HBeAg阳性患者中只有6例出现HBeAg阴转或转换,7例HBVDNA转阴(P〈0.01);治疗组中HBeAg阴性患者HBVDNA转阴率显著多于HBeAg阳性者(P〈0.01)。结论金菌灵胶囊对HBVDNA低水平复制的CHB有显著的抗病毒和护肝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前St(Pre-S1)蛋白在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检测其Pre-S1蛋白、HBV标志物及HBVDNA。结果 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31例,HBVDNA与I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达96.8%;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69例,HBV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分别为84.1%和75.4%;HBsAg和抗-HBc阳性者10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90.0%、80.0%,说明部分加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阴性的患者仍存在病毒复制。以HBVDNA定量〉10^3拷贝/ml为诊断标准,HBVDNA阳性患者HBeAg、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33.0%(33/100)、81.0%(81/100),2者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40.9%(47/115)、73.0%(84/115)。HBVDNA与HBeAg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x^2=53.399,P〈0.001);HBV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re-S1蛋白较HBeAg更敏感地反映了HBV复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脏组织学变化情况。方法对266例行肝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行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HBsAg、HBcAg的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前S1蛋白、HBV—DNA、HBsAg等的变化。按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分组,比较HBeAg阳性和阴性的分布,并比较肝组织中HBsAg、HBcAg在HBeAg阳性和阴性组的阳性率。结果HBeAg阳性和阴性组肝组织炎症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c=2.716,P〈0.01)。HBeAg阳性和阴性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Uc=1.493,P〉0.05)。HBeAg阳性组血清前S。蛋白、HBV—DNA及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χ^2=8.47~41.29,P〈0.01)。结论HBeAg阳性组肝组织炎症程度高于阴性组。HBeAg阳性组血清前s。蛋白、HBV—DNA及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等病毒复制指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肝穿组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临床诊断并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的病例共84例,血清学检测其乙肝病毒(HBV)标志物、HBVDNA病毒载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所有标本均行HE染色、Masson、网状纤维、D—PAS特殊染色以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评价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HBsAg和HBcAg分布及表达模式。结果:84例患者中男:女=2:1,发病年龄0~35(19.01±7.54)岁;57.14%的患者有明确家族史;HBVDNA载量10^7~10^10copies/ml;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期处于G抵者最多(51/84,60.71%),最少的为G1/S2和G2/S2,分别各占2.38%(2/84);不同炎症活动度及不同纤维化程度之间HBVDNA载量无明显差异(P〉0.05);毛玻璃样肝细胞量与HBsAg表达量呈明显正相关(r=0.472,P=0.001),与HBcAg表达量无相关性(r=-0.005,P=0.973);肝组织内HBcAg的表达量较HBsAg多,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HBcAg的表达以核型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病毒复制力强。虽然炎症及纤维化均呈静止状态,但仍有轻度的炎症及纤维化存在,应密切随访。警惕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段建平  郭娜 《中国医疗前沿》2012,(10):12+25-12,25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α-干扰素治疗24周HBsAg及HBVDNA定量变化,并探讨两者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HBeAg阳性、阴性分为2组,均使用干扰素坚持治疗24周,分别检测并记录0、4、8、12、16、20、24周血清HBsAg及HBVDNA定量水平。结果使用干扰素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sAg及HBVDNA定量水平均下降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及阴性组中HBsAg与HBVDNA定量(lg copies/ml)水平均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8、0.298,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α-干扰素治疗过程中,血清HBsAg及HBVDNA定量水平均下降,且HBsAg定量与HBVDNA定量成正相关,两者均可较好的反映HBV病毒的复制,便于开展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血清前S1抗原感染状态与胎儿官内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137例HBsAg阳性孕妇的血清与脐血,HBeAg是否阳性分为HBeAg阳性孕妇血清组和HBeAg阴性孕妇血清组,采用ELISA和PCR方法对两组标本进行preS1与HBVDNA检测。结果HBeAg阳性孕妇血清组preS1检出率为88.5%,明显高于HBeAg阴性孕妇血清组34.1%(P〈0.01);HBeAg阳性孕妇血清组HBVDNA检出率为96.1%,明显高于HBeAg阴性孕妇血清组25.9%(P〈0.01);HBeAg阳性孕妇脐血HBVDNA检出率为46.2%,明显高于HBeAg阴性孕妇组11.8%(P〈0.01);preS1在HBVDNA阳性组中的检出率为88.8%,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23.1%(P〈0.01)。结论育龄妇女血清乙肝病毒preSl的常规检测,有利于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作为母婴垂直传播的一项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