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介绍两种入路显露鞍区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肿瘤48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露,经翼点入路晕露,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中窝底鞍旁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内及鞍上肿瘤。手术入路根据肿瘤具体位置而定,颅中窝底鞍旁多采用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1],鞍内及鞍上肿瘤则经翼点入路。结果:全切除47例,1例脊索瘤向海绵窦颅底生长行次全切除。结论: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显露及翼点入路,鞍区肿瘤显露良好,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是提高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显微外科条件下鞍区肿瘤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继  佟晓光 《河北医学》2000,6(4):323-325
目的:评价治疗鞍区肿瘤常用的各种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并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41例鞍区常见肿瘤,从手术显露范围、全切率等不同角度评价呼种手术入路的效果。结果:翼点入路的改良点入路能够取代一些创伤较大的入路,在显微外科条件下已成为最常用的手术入路。结论:结论各类肿瘤的临床特点,尤其是肿瘤与邻近结构、生长方面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并与显微外科技术有机结合是取得最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经颅显微外科切除鞍区肿瘤的经验,探讨经颅切除鞍区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5月-2014年3月手术的鞍区肿瘤80例(脑膜瘤56例、垂体瘤12例、颅咽管瘤9例、皮样囊肿2例、神经内分泌源恶性肿瘤1例)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包括翼点入路、额下入路和额外侧入路,肿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分析全切除率、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采用翼点入路者50例,全切除率为66.0%;采用额下入路者16例,全切除率为75.0%;采用额外侧入路者14例,全切除率为71.4%。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鞍区肿瘤的主要手段,选择手术入路时应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以及肿瘤和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遵循最优化和个体化原则,结合手术者的经验来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的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显微手术的技巧。方法回顾性总结126例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均行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51例,鼻蝶入路45例,额下入路手术14例,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7例,经翼点联合颞下入路6例,经侧脑室额角-三脑室入路3例。应用脑室镜辅助41例。结果肿瘤全切113(例89.7%);大部分切除13例(10.3%),肿瘤残腔内置入I125放射性粒子行内放射治疗。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死亡病例。本组病例手术效果良好,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应用的理想的手术入路和显微手术技巧治疗鞍区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26例鞍区脑膜瘤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单/双额下入路10例,翼点入路13例,纵裂入路3例。结果:26例中,显露满意14例(53.85%),全切18例(69.23%),痊愈23例(88.46%),无死亡,预后良好11例(91.67%)。结论:鞍区脑膜瘤易误诊为垂体瘤和颅咽管瘤,临床表现结合CT和MRI检查有助于诊断。翼点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有益于肿瘤全切。  相似文献   

6.
曾白云  胡滨 《广东医学》1997,18(7):439-440
利用MR检查结果指导63例鞍区肿瘤手术的入路选择,对MR检查示蝶窦气化良好,位于鞍内或轻度向鞍上发展的肿瘤,特别是肿瘤破坏鞍底、突向蝶窦者用经蝶手术入路;对蝶窦气化不良,肿瘤巨大、突破鞍隔向鞍旁发展,甚至呈蔓状生长者应用开颅入路;而对两者兼备者可应用上述两种联合入路。本组手术疗效良好,故MR对鞍区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是有重要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鞍区不同部位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介绍几种常用的鞍区手术入路。结果:眶颧额颞下入路对鞍旁肿瘤、翼点入路对蝶骨嵴肿瘤或海绵窦肿瘤、枕下入路对鞍背或脚间窝肿瘤可取得明显的手术显露。结论:根据鞍区不同部位而采取相应的手术入路对提高手术的全切率、降低致残率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显微手术的入路和方法.方法:对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鞍区肿瘤31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切除25例,大部分切除6例,全切率为80.65%.患者手术后均神志清醒,出现尿崩症17例,电解质紊乱22例,2周至3个月后恢复正常;3例发生视神经功能障碍,随访半年2例好转,1例失明;1例死于颅内感染.结论:经翼点入路是处理鞍区肿瘤最常用的途径,肿瘤突入第三脑室者经胼胝体入路,位于鞍内肿瘤采用经鼻蝶窦入路,可获很好的显露和全切肿瘤.显微手术技术是完成肿瘤全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回顾10年来鞍上区脑膜瘤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体会,探讨诸种手术入路的选择及其优缺点,采用单、双额下,纵裂及翼点4种不同手术入路切除肿瘤16例.结果认为,鞍上区脑膜瘤手术切除诸种手术入路各有其利弊,恰当的手术入路,良好的手术技巧,可提高鞍上区肿瘤的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0.
鞍区肿瘤手术入路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鞍区肿瘤手术切除的入路进行评价.讨论额下、翼点、经蝶、纵裂等手术入路的缺点.方法:鞍区肿瘤103例,经额下入路42例;经翼点入路22例;经纵裂入路11例;经蝶入路23例;胼胝体入路3例;经侧脑室入路2例.结果:本组病例肿瘤全部切除76例,全切除率73.79%.结论:正确的手术入路选择对于肿瘤切除有着决定作用,全切肿瘤以适当的并发症为代价是值得的.视神经减压效果以及手术创伤,经蝶以及内窥镜垂体瘤切除手术十分具有优势.在鞍区巨大肿瘤操作中,切除彻底与否,下丘脑以及垂体的保护,翼点入路具备优势.在侵入三脑室内的鞍区肿瘤,纵裂入路给我们提供可开阔的操作术野.  相似文献   

11.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4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翼点入路在鞍区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科经翼点入路对鞍区肿瘤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例。讨论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分析影响选择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46例患者中37例镜下全切并由影像学证实,全切率80.4%,2例近全切除,6例行大部切除,1例行部分切除。有2例额纹消失;尿崩及电解质紊乱5例;死亡1例。平均随访10个月,肿瘤未见有复发及生长扩大迹象。结论翼点入路为鞍区肿瘤的手术操作创造了较大的空间,能满足鞍区不同部位病变的暴露,以最小的脑损伤和尽可能少的手术并发症,完成向鞍上鞍旁生长的垂体瘤、颅咽管瘤、蝶骨嵴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的切除,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肿瘤的复发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回顾10年来鞍上区脑膜瘤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体会,探讨诸种手术入路的选择及其优缺点,采用单双额下、纵裂及翼点4种不同手术入路切除肿瘤16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合理入路。方法:取15个标本作鞍区的显微解剖观察,回顾性分析113例垂体腺瘤手术的观察和经验教训,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国人的鞍结节较平坦,间隙1容易采用。许多间隙2狭小,妨碍了外侧入路的展开,并且增加了视路并发症。经蝶入路提供了更好的肿瘤显露和治疗结果。结论:入路选择要强调个体化原则。虽然经单侧鼻腔入路最值得推崇,但额下入路不象以前评价的那么悲观,其中眶上锁孔入路前景良好,由于肿瘤形态的差异。向鞍旁显著扩展的肿瘤依然需要经翼点入路完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额眶翼点入路处理鞍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改良后综合额下、眶上锁孔、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鞍区肿瘤患者23例,观察其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该入路可缩短手术操作距离,对深部病变的观察角度明显扩大。术中显露程度分级均可达Ⅰ~Ⅱ级。CT复查未见明显的牵拉性损伤。肿瘤完全切除率达78%。无手术死亡,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结论眶颧翼点入路使用美容切口,手术不需行复杂的骨切除,减少了脑牵拉,可很好满足鞍区肿瘤的处理,不失为一种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探讨鞍区显微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其是否具有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鞍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显微手术入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探讨适合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入路及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结果:本组30例鞍区肿瘤患者,其中,垂体腺瘤12例,颅咽管瘤7例,鞍区脑膜瘤5例,蛛网膜囊肿3例,Rathke囊肿2例,上皮样囊肿1例;采用翼点入路19例,经眶上锁孔入路1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者13例.术后采用MRI观察手术效果,19例眶上入路患者中,肿瘤全部切除15例,部分切除4例;11例经眶上锁孔入路者中,全部切除6例,部分切除3例.结论:翼点入路开颅的手术方法比较简单,操作也较方便,对于大多数患者均适用;经眶上锁孔入路联合颅底外科技术可减少对额叶的牵拉,对鞍区显露较大,增加手术视野,缩短了手术操作路径,适用于体积较大的鞍区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翼点入路在鞍区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8年9月我科经翼点入路对鞍区肿瘤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例42例,讨论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分析影响选择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42例患者中,行镜下全切术31例,次全切除术11例,全切率为73.8%。术后并发症:额纹消失1例;尿崩及电解质紊乱18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翼点入路为鞍区肿瘤的手术操作创造了良好的手术视野,能较充分显露瘤体及其周围结构,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肿瘤的复发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49例临床资料,比较鞍上型与鞍旁型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对比单侧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的差异,总结鞍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策略。结果:鞍上型21例,鞍旁型28例,鞍上型脑膜瘤对视力、视野的影响及对垂体、视神经压迫较鞍旁型更常见(P<0.05)。49例鞍区脑膜瘤,全切33例(SimpsonⅠ级、Ⅱ级),次全切14例(SimpsonⅢ级),部分切除(SimpsonⅣ级)2例,全切率为67.3%。单侧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相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鞍上型与鞍旁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具有差异,前者对视力、视野的影响及对垂体、视神经压迫更常见。在保留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是主要目的,单侧额下入路及翼点入路均能使鞍区肿瘤获得良好暴露,对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翼点入路在鞍区肿瘤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98例鞍区肿瘤患者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及翼点入路应用体会。方法:按照翼点入路各项操作步骤行鞍区肿瘤切除98例,介绍了操作方法并讨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及不同部位肿瘤作相应手术操作调整的方法。结果:鞍区肿瘤应用翼点入路进行显微手术操作可良好显露鞍区及肿瘤各显微解剖结构以及手术操作平台,使其肿瘤全切率及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提高。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翼点入路手术操作的掌握和熟练程度的提高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关键及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强 《中外医疗》2016,(8):43-45
目的 探究采用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鞍区肿瘤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2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颅脑鞍区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额底入路方式治疗,给予观察组翼点入路方式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头痛、肿瘤压迫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翼点入路方式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326例(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326例鞍区肿瘤病例,其中垂体腺瘤158例,颅咽管瘤89例,鞍区脑膜瘤79例。术前主要是进行糖激素的替代疗法和癫痫的预防,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解剖脑底诸池,经鞍区的5个手术间隙切除肿瘤。术后处理主要包括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尿量和血清电解质,及时防治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预防癫痫和糖皮质激素的替代疗法。结果面神经额支的保留率达到92.18%,眶上神经的保留率达到95.72%,无颞肌萎缩发生;肿瘤的全/次全切除率达到95.26%,垂体柄的保留率达到62.44%;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和电介质紊乱,发生率虽然高达61.42%,但是经过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处理,97.12%的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得到恢复。结论改良翼点入路对面神经额支、眶上神经和颞肌的损伤机会减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应用显微解剖技术,结合积极有效的防治并发症的措施,可以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