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介绍两种入路显露鞍区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肿瘤48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露,经翼点入路晕露,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中窝底鞍旁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内及鞍上肿瘤。手术入路根据肿瘤具体位置而定,颅中窝底鞍旁多采用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1],鞍内及鞍上肿瘤则经翼点入路。结果:全切除47例,1例脊索瘤向海绵窦颅底生长行次全切除。结论: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显露及翼点入路,鞍区肿瘤显露良好,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是提高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了采用手术新入路,以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累及中颅窝及鞍上,鞍旁肿瘤10例的体会,方法:采用眶-翼点及眶-颧弓入路经中颅窝硬膜外等改良翼点新的手术入路,同时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中颅底肿瘤。结果:新的手术入中扩大了肿瘤的暴露范围,有利于肿瘤的切除,本组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9例恢复良好,死亡1例,结论:采用眶-翼点及眶-颧弓入路经中颅窝硬膜外等改良翼点新的手术入路,结合显微外科技术是切除中颅底肿瘤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周志武  衣志刚  王小龙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9):1097-1098,1108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诊断、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操作技术及预后。方法:采用CT及MRI扫描检查和显微外科技术,对32例鞍区脑膜瘤行手术切除,瘤体最大径为3~6cm,其中单侧额下入路切除13例,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切除19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27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颅高压症状均缓解,18例有视力视野障碍者,改善15例,无改变3例。结论:对于鞍区脑膜瘤向鞍上前方、上方、鞍内甚至向蝶窦内生长者,可以采用单侧额下经纵裂入路;而对于向侧方或后方生长的鞍区脑膜瘤,可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两者均能获得良好的肿瘤暴露,全切除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鞍区及鞍旁脑膜瘤35例显微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鞍区及鞍旁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手术入路及手术效果,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至今收治的35例鞍区及鞍旁脑膜瘤,瘤体最大径为3—6.7cm,平均5.36cm,其中单侧额下经纵裂或不经纵裂入路切除18例,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切除17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 I、II)31例,近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颅高压症状均有缓解,18例有视力视野障碍者,改善11例,无改变5例,变差2例。结论:对于鞍上向前方、上方生长以及鞍内脑膜瘤甚至向蝶窦内生长者,可以采用单侧额下经纵裂入路;而对于向侧方或后方生长的鞍区脑膜瘤,可采用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两者均能获得良好的肿瘤暴露,全切除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4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翼点入路在鞍区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科经翼点入路对鞍区肿瘤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例。讨论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分析影响选择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46例患者中37例镜下全切并由影像学证实,全切率80.4%,2例近全切除,6例行大部切除,1例行部分切除。有2例额纹消失;尿崩及电解质紊乱5例;死亡1例。平均随访10个月,肿瘤未见有复发及生长扩大迹象。结论翼点入路为鞍区肿瘤的手术操作创造了较大的空间,能满足鞍区不同部位病变的暴露,以最小的脑损伤和尽可能少的手术并发症,完成向鞍上鞍旁生长的垂体瘤、颅咽管瘤、蝶骨嵴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的切除,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肿瘤的复发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鞍区脑膜瘤手术显微技术与技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的操作技术方法。方法:对32例鞍区脑膜瘤行显微手术切除,采用单侧额下入路切除16例,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切除2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30例,次全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颅高压症状均缓解,18例有视力视野障碍者,改善15例,无改善3例。结论:应用合适的显微外科技术,可使鞍区脑膜瘤手术切除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翼点入路在鞍区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8年9月我科经翼点入路对鞍区肿瘤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例42例,讨论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分析影响选择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42例患者中,行镜下全切术31例,次全切除术11例,全切率为73.8%。术后并发症:额纹消失1例;尿崩及电解质紊乱18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翼点入路为鞍区肿瘤的手术操作创造了良好的手术视野,能较充分显露瘤体及其周围结构,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肿瘤的复发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额外侧经侧裂入路显微外科切除鞍区肿瘤4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大型及巨大型垂体腺瘤30例,全切19例,大部分切除8例,部分切除3例;鞍结节脑膜瘤10例,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3例;颅咽管瘤8例,经终板入路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4例。结论额外侧经侧裂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解剖外侧裂及鞍区诸脑池,能充分显露前颅底及鞍区结构,适用于大部分鞍区肿瘤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经额外侧入路及显微手术技术切除前颅凹底肿瘤12例,鞍区病变5例,前循环动脉瘤3例。方法:所有病人均采用经额外侧入路,这是到达病变和对其充分暴露的关键,然后针对不同性质的病变进行处理。结果:12例前颅凹底肿瘤全切11例,5例鞍区病变全切4例,其余为次全切,3例前循环动脉瘤夹闭顺利。本组无死亡及重残病例。所有病人术后情况良好。结论:位于前颅底、鞍区肿瘤及前循环动脉瘤,经额外侧入路,暴露充分对组织损伤轻微,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肿瘤优缺点。方法  95例垂体肿瘤选择不同手术入路 :经额下入路 73例 ;经额颞入路和翼点入路 10例 ;经蝶入路 7例 ;经双额前颅窝扩展入路和额眶蝶联合入路 5例。结合文献对各种手术入路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对病人分 0 .5、1、3、5年不同时间随访以确定疗效。结果 经额下入路 73例 ,全切除 2 8例 (38.36 % ) ,大部分和部分切除 45例 (6 1.6 4% ) ,死亡 3例 ,复发 16例。经额颞入路和翼点入路 10例 ,全切除 4例 (40 % ) ,大部分切除 6例 (6 0 % ) ,死亡 1例 ,复发 1例。经蝶入路 7例 ,全切除 3例 (42 .86 % ) ,大部分切除 4例 (5 7.14% ) ,死亡 1例 (鼻漏术后继发颅内感染 ) ,复发 1例。经双额前颅窝扩展入路和额眶蝶入路 5例 ,全切除 3例 (6 0 % ) ,大部分切除 2例 (40 % ) ,无死亡及复发。结论 垂体肿瘤手术时 ,一般采用经蝶显微外科手术入路 ,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 ;垂体肿瘤向鞍旁一侧生长时应选择额颞及翼点入路 ;对巨大或侵袭性垂体腺瘤适宜经双额前颅窝扩展入路和额眶蝶联合入路 ,该入路视野宽阔 ,全切除率高 ,复发及死亡率低 ;经额下入路手术视野小 ,全切除率低 ,易复发。  相似文献   

11.
罗斌  黄楹  李冰  孙梅 《海南医学》2010,21(11):60-62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7例鞍上直径在2.5-4.8cm的颅咽管瘤患者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发迹内做6.5cm左右皮切口,铣出面积约(3×2.5)cm^2的椭圆形小骨瓣,术中根据肿瘤位置利用不同解剖间隙切除肿瘤。结果术中15例病人肿瘤全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术后7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症及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后好转,9例病人视力改善。结论与传统翼点入路及眶上锁孔入路相比,额外侧锁孔入路切口小、创伤小,能提供足够的鞍上区手术空间,显露鞍区病变及其邻近结构充分,且减少了脑牵拉和手术创伤,有利于颅咽管瘤的全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鞍上颅咽管瘤的手术入路途径。  相似文献   

12.
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桥小脑角(CPA)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和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方法:28例桥小脑角胆脂瘤,采用枕下开颅乙状窦后入路16例、颞枕开颅颠下小脑幕入路10例、颞枕开颅幕上下联合入路2例。其中5例手术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结果:肿瘤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7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枕下开颅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胆脂瘤位于CPA以及由CPA向斜坡生长者;颞枕开颅颞下小脑慕入路适用于CPA胆脂瘤向岩骨尖斜坡及幕上鞍区发展者;巨大胆脂瘤同时累及CPA、鞍区和下斜坡时采用颞枕开颅幕上下联合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提高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13.
鞍区肿瘤手术后尿崩症及水钠失衡紊乱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刚陈伟  宋锦宁 《医学争鸣》2005,26(20):1898-1899
目的: 探讨手术方式及肿瘤性质的不同对鞍区肿瘤术后发生尿崩和水钠失衡的影响. 方法: 对109例鞍区肿瘤的手术方式、病理类型、术后尿崩水钠失衡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术后发生尿崩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者86例(78.9 %). 颅咽管瘤术后并发尿崩及水钠平衡紊乱比率最高(100%),胆脂瘤及脑膜瘤的发生率最低(60.0%~64.3%);经侧脑室-室间孔-第Ⅲ脑室入路者,术后发生率最高(89.0%),颞下入路最低(79.0%). 结论: 手术方式及肿瘤性质对鞍区肿瘤术后尿崩和水钠失衡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50-52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与单侧冠状入口经额入路治疗鞍区肿瘤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50例鞍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经眶上外侧入路)与对照组(单侧冠状入口经额入路),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肿瘤切除情况、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肿瘤全切率为88.00%(22/25),对照组全切率为72.00%(18/25),两组肿瘤全切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鞍区肿瘤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与单侧冠状入口经额入路治疗均能取得较好效果,但经眶上外侧入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方面更具优势,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坐位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探讨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2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坐位术式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最佳方式之一,它具有显露好、损伤小、全切除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326例(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326例鞍区肿瘤病例,其中垂体腺瘤158例,颅咽管瘤89例,鞍区脑膜瘤79例。术前主要是进行糖激素的替代疗法和癫痫的预防,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解剖脑底诸池,经鞍区的5个手术间隙切除肿瘤。术后处理主要包括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尿量和血清电解质,及时防治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预防癫痫和糖皮质激素的替代疗法。结果面神经额支的保留率达到92.18%,眶上神经的保留率达到95.72%,无颞肌萎缩发生;肿瘤的全/次全切除率达到95.26%,垂体柄的保留率达到62.44%;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和电介质紊乱,发生率虽然高达61.42%,但是经过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处理,97.12%的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得到恢复。结论改良翼点入路对面神经额支、眶上神经和颞肌的损伤机会减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应用显微解剖技术,结合积极有效的防治并发症的措施,可以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鼻相关颅底肿瘤内镜手术的意义,探讨其适应证、入路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鼻相关颅底肿瘤48例,均在内镜下进行手术,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累及范围及性质分别采取经筛,鼻中隔经蝶,经扩大上颌窦后壁,鼻腔外侧壁,鼻外上颌骨,经口咽后壁等手术入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率81.3%(39/48),次全切除14.6%(7/48),大部分切除4.1%(2/48),并发症发生率18.7%(9/48),无致残及致死病例。随诊3个月至6年,中位随诊时间3年,良性肿瘤复发率8.3%(4/30),无死亡病例。恶性肿瘤Kaplan-Meier法计算3年生存率75%,5年生存率57.6%。结论:术前评估,掌握内镜手术的适应证及相关技术,采用合理的手术入路,采取恰当的方式切除肿瘤,与相关学科密切合作,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可预防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MRI影像学检查在垂体腺瘤内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36例有明确手术指征的垂体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MRI辅助下作经鼻-碟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术中继续作MRI扫描,确定是否扩大肿瘤切除范围,对肿瘤切除已术前要求者,结束手术,合并残留者扩大手术范围后再作MRI扫描,重复确认直至肿瘤完全切除,分析MRI辅助下内镜手术对垂体腺瘤患者垂体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 36例垂体腺瘤患者6例肿瘤局限于鞍内,术后MRI扫描未见肿瘤残留;30例肿瘤自鞍旁、鞍上生长者,术中扫描9例可见肿瘤残留,作残留肿瘤进一步切除处理,其中7例肿瘤完全切除,2例未完全切除。扩大切除前患者垂体腺瘤全切率为75.00%,扩大切除后全切率高达94.44%,明显高于扩大切除前(P0.05);36例缓解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20例,稳定3例,进展1例,总缓解率为88.89%。结论将高场强术中MRI系统应用于垂体瘤切除术中,可提高手术根除率,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实时并客观评估手术结果,同时可鉴别保护垂体周围解剖结构,避免手术误伤,降低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内侧型及外侧型丘脑胶质瘤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11例丘脑胶质瘤。在肿瘤一侧额叶开颅,经纵裂切开胼胝体体部,进入侧脑室,4例在脉络膜裂内侧纵形进入第三脑室,切除突出于第三脑室的丘脑肿瘤;7例在脉络膜裂的外侧切除丘脑肿瘤。结果:7例(63.6%)肿瘤次全切除,4例(36.4%)大部分切除。围手术期瘤腔出血1例。随访结果,1例术后4个月原位复发死亡,1例1年后复发再次手术,其他9例随访6~12个月逐渐恢复正常生活。结论: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利用脑自然间隙到达并切除内外侧型丘脑胶质瘤,手术暴露好,丘脑毗邻结构损伤少,取得较为理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