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对比颈前路联合应用单节段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常规锁定钛板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双节段锁定钛板固定系统+单节段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联合组)和20例采用常规颈前路ACDF+三节段锁定钛板固定系统(常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指标及术后随访。结果 联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 0. 001)。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JOA评分及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常规组优12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5%;联合组优11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83. 3%。末次随访时两组间Ⅰ级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颈前路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取得与常规锁定钛板一样的疗效,但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率以及降低手术难度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液压冲击性脑损伤后核因子kB(NF—kB)表达变化和意义。方法 建立液压损伤模型,观察成年性Wistar大鼠168只,其中实验组(126只)和对照组(42只)。实验组分为3个亚组,每组各42只大鼠。实验组用液压冲击致伤,造成大鼠轻、中、重型脑损伤模型,分别在0.5h、2h、6h、12h、24h、48h、72h进行大体标本观测、病理切片观察;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两组大鼠中NF-kB在脑组织皮层创伤区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大鼠皮层损伤区NF-kB表达明显高于相应时间(除0.5h外)的假手术组(P〈0.05或P〈0.01)。核因子出在对照组低水平表达,在损伤组伤后0.5h即开始增高,2h即开始明显增高,6h和12h逐步升高,24h和48h达到峰值,72h开始下降,24h和48h实验组随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后核因子出早期显著表达,在创伤性脑损伤时的损伤与抗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病人被检测发现,如何准确评估其破裂风险并适时进行外科干预成为神经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近10年来研究显示:各种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可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破裂机制及手术疗效。在体测量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较困难,基于影像学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分析成为临床研究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方法。因此,综述数值模拟研究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和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现状和进展,并强调其在临床应用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背景目前普遍认为,传统经蝶入路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较差,如何切除向蝶鞍外生长的肿瘤即成为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扩大经蝶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以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扩大经蝶入路手术范围,并对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1)蝶窦开口距鼻前棘52.62~63.16 mm,平均(59.68±4.28)mm;距后鼻孔上缘10.47~15.61 mm,平均(12.88±1.46)mm。(2)视神经和颈内动脉隆起率分别为11/20和17/20。(3)海绵窦内侧壁由一层硬脑膜组成,前、后、下海绵间窦和基底窦出现率分别为17/20、12/20、11/20和20/20。(4)双侧颈内动脉内缘在隐匿段间距为12.42~21.76 mm,平均(15.30±1.25)mm;在下水平段中点间距为10.42~18.43 mm,平均(14.03±1.19)mm;在前垂直段间距为16.75~24.88mm,平均(18.87±1.44)mm;在鞍结节内缘间距为9.97~16.18 mm,平均(12.73±0.94)mm。(5)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海绵窦内侧壁蝶鞍部之间有7侧直接接触(7/2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海绵窦内侧壁蝶骨部之间均可见静脉丛伸入(20/20)。(6)共有9侧颈内动脉沿垂体下1/3走行(9/20)、7侧沿垂体下2/3走行(7/20)、3侧沿整个垂体走行(3/20)、1侧沿鞍底水平以下走行(1/20)。(7)有4侧(4/20)垂体出现侧突。结论扩大经蝶入路显露海绵窦内结构清晰,适用于处理由鞍内向海绵窦侵袭的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独使用BMSC治疗组、单独使用VEGF治疗组、联合治疗组,4组均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方法造成中度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于脑损伤1周后,在立体定向仪下用微量注射器在脑损伤周边部位;单独使用BMSC治疗组注入BMSC,单独使用VEGF治疗组注入VEGF;且联合治疗组同时注入BMSC和VEGF;对照组注射PBS溶液。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NSS评分,于治疗1周后猝死取脑,并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测定bcl-2与bax蛋白的表达,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BMSC与VEGF联合治疗组中,bcl-2的表达明显多于单独治疗组及对照组,而bax的表达低于其余各组,联合治疗组中抑制细胞凋亡的蛋白高度表达,而促进细胞凋亡的蛋白低度表达。TUNEL法测定,在联合治疗组中,免疫组化呈棕色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单独治疗组及对照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大鼠中度创伤性脑损伤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联合运用的效果优于单独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用咪唑安定镇静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术后应用咪唑安定镇静病人136例的疗效并同常规治疗病人进行比较.临床评价标准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后复发血肿率及病人的预后.结果 镇静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复发出血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或P〈0.01),预后良好率优于常规组(P〈0.05);重残率及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用咪唑安定镇静可以改善病人的预后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正>侵袭性垂体腺瘤形成原因尚不清楚,很多学者从细胞、分子水平来对与其发病相关的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对其发生机制及侵袭、复发相关性作出预测并指导临床治疗,取得了一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接触式激光显微手术治疗髓内肿瘤的疗效。方法  1995年 3月至 2 0 0 2年 1月应用美国 Medi- Therm公司生产的激光治疗系统 (SL T)接触式激光器配合显微技术共完成各类脊髓髓内肿瘤手术2 5例 ,包括室管膜瘤 8例 ;低恶度星形细胞瘤 7例 ;高恶度星形细胞瘤 1例 ;髓内脂肪瘤 3例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3例 ;髓内畸胎瘤、神经鞘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各 1例。术中依据肿瘤性质和部位不同选用不同的激光刀头或联合使用。结果 肿瘤全切 15例 (6 0 % ) ;近全切除 8例 (32 % ) ,两者合计共 2 3例 (92 % )。大部切除 2例 (8%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 ,随访期 4~ 79个月 ,按功能标准判断 :痊愈 13例 (5 2 % ) ,好转 7例 (2 8% ) ,两项合计 2 0例 (80 % )。而不变 3例(12 % ) ,加重 1例 (4% ) ,复发 1例 (4% )。结论 接触式激光可以精确地切除和汽化髓内肿瘤 ,减少副损伤 ,增加脊髓髓内肿瘤的切除率和术后功能好转率 ,术中显微手术技术的运用和激光刀头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阿托伐他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A)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干预作用.方法 取健康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AH组、阿托伐他汀组,每组10只大鼠.以上各组分别于第1次手术后7 d灌注处死,取基底动脉行HE染色,测量其内径周长和管壁厚度;TUNEL法检测BA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假手术组、SAH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基底动脉的内径周长和管壁厚比较,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组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比较,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诱导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早期应用对SAH后引发的CVS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后大鼠脑创伤区皮层细胞早期凋亡的规律及意义。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即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Feeney法制作自由落体颅脑损伤(TBI)动物模型,伤后1h采用流式细胞仪(FCM)碘化丙啶(PI)单染色法检测大鼠脑创伤区皮层细胞亚二倍体比率。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TBI组的创伤区皮层细胞亚二倍体比率分别为(8.98±1.29)%、(16.13±1.28)%和(20.11±1.40)%,损伤程度越重,亚二倍体比率越高(P〈0.01)。结论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后大鼠创伤区脑组织细胞早期凋亡存在一定规律,它与脑细胞的变性坏死共同作用引起一系列继发性脑损伤,加重创伤后的脑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