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肝移植术后可能出现的门静脉血流过量对移植物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4年11月~ 2005年9月施行小儿肝移植术4例,其中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伴门静脉高压2例,巨大肝母细胞瘤1例,先天性胆道闭锁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量,并监测肝功能变化.结果 4例患儿移植物质量与患儿体质量之比(GW/RW)分别为1.24%、1.12%、2.1%和3.29%.1 例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伴门静脉高压患儿(GW/RW为1.12%),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大幅上升(GW/RW为1.12%),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明显升高,同时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小;该例与另外3例比较,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大幅度增加对移植肝功能有相当程度损害.肝动脉血流量伴随门静脉血流量的增加有相应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小儿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2例患儿经CT和CTA检查诊断为肝内门静脉系统海绵样变,并伴有严重的门静脉高压症,分别于2004年12月和2005年6月施行肝移植术治疗.从临床症状、血液学指标和影像学检查方面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 例患儿术后消化道出血症状均消失,且无复发;血红蛋白、血球压积、血小板水平等均接近或恢复正常;脾脏亦有一定程度缩小;1例患儿随访至今,情况良好;另1例患儿术后失访2月, 3月后超声复查发现大量腹水,门静脉吻合口明显狭窄,再次手术重新植入另一供体门静脉,手术过程顺利,因术后出现严重肺部感染,同时合并肝、肾功能损害,于术后2周死亡.结论肝移植术可成为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其近期疗效良好.对肝移植的远期效果和并发症,尚需进一步积累病例和随访研究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治疗小儿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小儿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临床效果。方法2例患儿经CT和CTA检查诊断为肝内门静脉系统海绵样变,并伴有严重的门静脉高压症,分别于2004年12月和2005年6月施行肝移植术治疗。从临床症状、血液学指标和影像学检查方面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例患儿术后消化道出血症状均消失,且无复发;血红蛋白、血球压积、血小板水平等均接近或恢复正常;脾脏亦有一定程度缩小;1例患儿随访至今,情况良好;另1例患儿术后失访2月,3月后超声复查发现大量腹水,门静脉吻合口明显狭窄,再次手术重新植入另一供体门静脉,手术过程顺利,因术后出现严重肺部感染,同时合并肝、肾功能损害,于术后2周死亡。结论肝移植术可成为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其近期疗效良好。对肝移植的远期效果和并发症,尚需进一步积累病例和随访研究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99mTc -植酸钠扫描检测异位肝移植后两肝功能状况。方法 建立猪右肝下部分肝移植模型 ,部分捆绑缩窄宿主门静脉控制两肝门静脉血流 ,术后通过99mTc -植酸钠扫描检测两肝血流量 ,并与组织学相对照 ,观察99mTc -植酸钠扫描的实用价值。结果 99m Tc -植酸钠扫描检测的肝功能状况与组织学结果符合 ,门静脉缩窄 1/3组 (A组 )两肝血流量较均衡 ,移植肝及宿主肝均无萎缩 ,门静脉缩窄 1/2组 (B组 )宿主肝血流量明显低于移植肝 ,宿主肝萎缩 ,门静脉无缩窄组 (C组 )移植肝血流量明显低于宿主肝 ,移植肝萎缩。结论 99m Tc -植酸钠扫描能准确反映异位肝移植后两肝功能状况 ,可作评价两肝功能状况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原位肝移术植中逆行灌注对早期移植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肝脏逆行灌注对移植肝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1例原位肝移植病例随机分为逆行灌注组和非逆行灌注组。逆行灌注组在吻合门静脉前先开放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然后吻合门静脉。非逆行灌注组中按常规方法首先开放门静脉。于移植术当日及术后1、3、5、7 d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结果逆行灌注组的复温缺血时间(RW IT)显著短于非逆行灌注组(P<0.05),其手术后当日的血清AST、ALT和术后第1天的ALT水平均显著低于非逆行灌注组(P<0.01);术后第1天两组的血清AST水平及第3、5、7天血清AST、ALT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W IT缩短有利于减轻肝脏复温缺血损伤;逆行灌注可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肝早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断流手术对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肝移植后门静脉流量,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随访肝移植患者194例,其中肝移植病因中门脉高压症174例,其中28例肝移植前不同时期行脾切除、贲门血管离断术.未行断流术的146例作为对照组.统计肝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情况、术中血流量、术后近期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栓情况、门静脉血管重建、肝功能及远期肝功能.结果 28例肝移植术前行断流术的患者,术前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2.14%(9/28),对照组患者其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0.27%(15/146),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中门静脉重建后即通过超声测定门静脉流量,断流组及对照组平均流量比为1320±55 mL/min vs 1130±36 mL/min (P =0.04);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分别为7.14%(2/28) vs 0.68%(1/146)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断流组2例均为超过4年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断流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断流手术的患者行肝移植手术,门静脉血栓术前术后的发生率均较高,但肝功能恢复情况与未行断流手术患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马高祥  史留斌  傅利锋 《浙江医学》2007,29(10):1032-1034
目的在建立猪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动物模型基础上,观察该手术对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初步治疗效果,为临床开展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结扎胆总管的方法复制猪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建模时间为8周,建模成功6只。另取健康良种幼猪6只作为供体组,参照有关文献进行麻醉、供体手术及供肝修整。术前、术后当天及第7天观察门静脉压力、血胆红素和肝功能,同时用彩色B超检查门静脉最大流速及流量。结果肝移植术后5只受体猪存活。术后第7天彩超观察存活猪两肝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发现移植肝门静脉血流比宿主肝门静脉血流增多,移植肝功能良好,移植肝回流通畅。BIL、ALT及AST等指标明显好转,术后第7天开腹测量门静脉压力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术前(20.76±2.43)cmH2O,术中关腹前(17.6±2.33)cmH2O,术后第7天(14.7±2.25)cmH2O。结论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术能降低门静脉压力和提供一定肝功能支持,是一种较有希望的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辅助性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加肝动脉血供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作用。方法 切除85 %肝脏诱导大鼠肝衰 ,将 30 %肝脏移植于残肝下方 ,通过右肾动脉行移植肝门静脉动脉化并建立肝动脉血供。观察肝衰组和移植组大鼠存活率、肝功能和结构改变。结果 移植组 2周存活率为 73 3% ,肝衰组 4 8h存活率 0 % (P <0 0 5 )。移植术后 14d残肝明显增生 ,肝功恢复正常 ,移植肝萎缩纤维化。结论 辅助性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为急性肝功衰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作用 ,使原肝再生功能恢复而移植肝萎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99mTc-植酸的钠扫检测异位肝移植后两肝功能状况。方法 建立猪右肝下部分肝移植模型,部分捆绑缩窄宿主门静脉控制两肝门静脉血流,术后通过^99mTc-植酸钠扫描检测两肝血流量,并与组织学相对照,观察^99mTc-植酸钠扫描的实用价值。结果 ^99mTc-植酸钠扫描检测的肝功能状况与组织学结果符合,门静脉缩窄1/3组(A组)两肝血流量较均衡,移植肝及宿主肝均无萎缩,门静脉缩窄1/2组(B组)宿主肝血流量明显低于移植肝,宿主肝萎缩,门静脉无缩窄组(C组)移植肝血流量明显低于宿主肝,移植肝萎缩。结论 ^99mTc-植酸钠扫描能准确反映异位肝移植后两肝功能状况,可作评价两肝功能状况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赵开飞  利峰  石荣书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26-1128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性脾脏栓塞术(PSE)在术前、术后肝动脉、脾动脉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PSE对门静脉高压治疗的效果。方法 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接受PSE治疗,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PSE术前及术后检测肝动脉、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和动脉血管阻力。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术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较术前增加,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较术前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量增加,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量减少,可缓解脾循环高动力状态,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1.
辅助性肝脏移植的免疫状态与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辅助性肝脏移植免疫学与血流动力学特点 ,从成功的辅助性肝脏移植中寻找解决移植物萎缩问题的对策。方法 :分析 3例辅助性肝脏移植患者的免疫学指标、病理学资料、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辅助性肝脏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浓度相对较低 ,排斥反应次数少 ,强度低。存活良好的辅助性肝移植患者移植肝无明显萎缩 ,移植肝门静脉流速和肝动脉流速略高 ,自身肝门静脉流速升高 ,肝动脉流速降低。结论 :辅助性肝脏移植术后处于免疫低反应状态。辅助性肝脏移植的移植物不萎缩的重要因素是保证充分的门静脉血供和肝动脉血供 ,血流重建的关键是吻合口径的控制和吻合部位的选择 ,不排除低浓度免疫抑制剂对移植肝脏副作用较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提高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存活率的手术方法。方法2005年3月至6月,我院施行了13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术中采用了改良的手术技术包括右肝静脉的重建,肝中静脉分支的搭桥,肝动脉搭桥及改进的胆道重建技术。结果全组供体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受体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包括肝动脉栓塞、胆漏、右膈下脓肿及肺部感染各1例。1例再移植因术后肺部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13例行右肝静脉与下腔静脉(IVC)直接吻合,其中5例加行右肝下静脉重建.另5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搭桥行肝中静脉分支与IVC重建,保证了右肝的流出道通畅。移植物与受体重量比(GRWR)为0.72%~1.24%,其中9例〈1.0%,2例〈0.8%,无小肝综合症发生。结论采用改进的手术技术,特别是肝静脉流出道的充分重建可有效的避免小肝综合症,从而使活体右半肝移植成为比较安全的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术后定期经肝血管化疗对术后复发的监测、预防和治疗价值。方法 原发性肝癌 2 1 4例 ,行肝段或肝叶切除术后分为经周围静脉化疗组 86例和经肝血管埋置全埋植式给药装置 (IDDS)化疗组 1 2 8例 ,两组术后定期化疗 ,观察其半年、1年、2年、3年的复发率。结果 IDDS化疗组的 1年、2年、3年复发率分别为 2 4 . 2 2 %、35. 94 %、5 9 .38%,明显低于周围静脉组的 37 .2 0 %、5 5 . 81 %、82 . 5 6 %(P <0 . 0 5 ) ,而且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组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肝动脉插管组和门静脉插管组 (P <0 . 0 5 )。结论 肝癌切除术中肝血管埋置IDDS ,对术后复发的监测、预防和治疗有实用价值 ,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肝动脉插管组或门静脉插管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增强CT评价肝移植术前门静脉和肝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3例拟行小儿活体肝移植术的患儿术前行超声和增强CT检查,以术中探查及大体病理为金标准,比较超声和增强CT在诊断门静脉、肝动脉异常中的准确性.结果 33例患儿术中均证实门静脉和肝动脉通畅,超声和CT诊断门静脉通畅的准确性为100%和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及CT诊断肝动脉通畅的准确性均为100%.离肝组的氧分压和肝动脉流速均高于向肝组,其中离肝组中波动型流速曲线组又高于波浪型和城墙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脐静脉重开超声诊断敏感性为76.9%,CT诊断敏感性为92.3%;CT还能发现其他肝周侧支循环.CT诊断肝动脉变异敏感性为83.3%,超声无法显示动脉变异.结论 超声可以对门静脉的血流方向和流速曲线作出准确评估,对门静脉的通畅性诊断价值优于CT.而增强CT对肝动脉的变异及门静脉侧支循环的检出更具优势,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可以有很好的优势互补性,为小儿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肝移植受体CT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和CT值测量分析。方法:对20例肝移植受体行三期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病例影像的主观评价和CT值测量分析均无不满意评价。肝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的CT值平均增加值分别达到(245±21)Hu、(120±18)Hu、(100±15)Hu,其中肝动脉、肝静脉显示满意率均为100%,门静脉显示满意率为85%。结论:应用预扫描、智能造影剂跟踪技术,精确测算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三期增强扫描的延时时间,在靶血管造影剂处于峰值段扫描,获得清晰、不失真的3D血管影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增强CT评价肝移植术前门静脉和肝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拟行小儿活体肝移植术的患儿术前行超声和增强CT检查,以术中探查及大体病理为金标准,比较超声和增强CT在诊断门静脉、肝动脉异常中的准确性。结果 33例患儿术中均证实门静脉和肝动脉通畅,超声和CT诊断门静脉通畅的准确性为100%和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及CT诊断肝动脉通畅的准确性均为100%。离肝组的氧分压和肝动脉流速均高于向肝组,其中离肝组中波动型流速曲线组又高于波浪型和城墙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脐静脉重开超声诊断敏感性为76.9%,CT诊断敏感性为92.3%;CT还能发现其他肝周侧支循环。CT诊断肝动脉变异敏感性为83.3%,超声无法显示动脉变异。结论超声可以对门静脉的血流方向和流速曲线作出准确评估,对门静脉的通畅性诊断价值优于CT。而增强CT对肝动脉的变异及门静脉侧支循环的检出更具优势,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可以有很好的优势互补性,为小儿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Alotofresearchprojectshavebeenconductedabout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hepatichemodynamicsandplasmavascularactivitysubstancesincirrhosiswithportalhypertension["ZJ.Buttherearefewarticlesaboutthechangesofhepatichemodynamicsandplasmahistamineinacutefulminanthepaticfailure.Themodeloffulminanthepaticfailureinducedbyacetaminophenwasestablishedindogstoobservethechangesofhepatichemodynamicsandplasmahistaminelevelsinportalvein,hepaticvein,abdominalaortaandinferiorvenacava.1MATERIALSANDMETHODS1'1E…  相似文献   

18.
肝转移瘤的血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腹腔动脉造影、肝固有动脉造影、单纯门静脉CT灌注成像探讨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方法:对50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了CT平扫、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造影,对其中23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单纯门静脉CT灌注扫描,以观察肝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计算转移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门静脉和肿瘤周边正常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定量分析,CT图像用去卷积分灌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DSA表现:多血供肿瘤12例,少血供者38例,环形染色36例.肝固有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67.48±11.56)%,肿瘤边缘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76.23±14.89)%,正常肝实质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51.42±10.26)%;肿瘤中心密度达到峰值的时间平均为(9.00±1.03)s,肿瘤边缘密度的达峰时间为(10.69±2.82)s.腹腔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密度先表现为快速上升,然后为缓慢上升的平台,而正常肝实质则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态势,在14 s以后,肿瘤中心的密度不仅小于肿瘤边缘的密度,而且小于正常肝实质的密度.门静脉显影的峰值时间平均为(11.84±1.81)s.多期增强CT扫描表现:动脉期呈明显环状强化者11例;动脉期呈轻度环状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厚壁强化者5例;动脉期不强化、门脉期环状强化者25例;平衡期环形强化者8例;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均不强化者1例.单纯门静脉灌注CT表现:肿瘤在30 s的时间内,密度几乎呈直线,无增强表现.门静脉达峰时间平均为(14.33±2.23)s,最高峰值平均为(320.00±28.78)HU;而正常肝实质的密度在注射对比剂后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达峰时间为(22.25±3.44)s,最高峰值平均为(110.75±16.31)HU.结论:肝动脉是肝转移瘤血供的唯一来源,门静脉不参与肝转移瘤的血供.  相似文献   

19.
原位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术对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732例肝移植受者术后常规进行CDFI血流监测,对可疑血管并发症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螺旋CT及手术探查。结果CDFI检测出血管并发症61例,经血管造影、螺旋CT或手术确诊血管并发症53例,包括:肝动脉狭窄14例,肝动脉栓塞12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门静脉狭窄12例,门静脉栓塞8例,流出道梗阻3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在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所致肝血异常CT表现,探讨其血流动力改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004年7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CT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病例中,对存在肝血异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常规进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结果:具有肝血异常CT表现者120例,全部病例见原发性肝细胞癌灶和肯定的门静脉癌栓,癌灶外肝血异常的增强扫描表现可分为三种:肝实质局部早期强化,门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海绵样变。在同一病例中,可单独以一种表现,也可同时以两种表现(双重表现)或三种表现(三重表现)。结论:肝细胞癌肝血异常由门静脉癌栓引起,其发生机理为肝动脉或门静脉对肝脏的灌注异常,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引流异常,肝动脉-门静脉异常分流,侧支循环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